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水文、地貌部分一、名词解释1、水文——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性。
2、水分循环——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
降落于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程。
3、河流——陆地表面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泄水凹槽。
4、河流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5、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的体积。
6、河网密度——是指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河道的长度。
7、地下水——就是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空隙中的各种状态的水。
地下水包括气体状态、固体状态、液体状态等形态。
而液体状态的地下水又可分为润湿状态、薄膜状态、毛细管状态和自由重力状态等。
各种状态的地下水是彼此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8、地下水的蓄水构造——地下水的蓄水构造,是指由透水岩层与隔水层相互结合而构成的能够富集和贮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体。
9、矿化度——一升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的总量,就叫总矿化度,简称矿化度。
以g/L表示。
10、胶结作用——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在颗粒之间的空隙内沉淀下来,把松散堆积物胶结成致密的坚4固岩石,这种作用称为胶结作用。
11、潮汐——潮汐是海水位周期性涨落的现象潮汐是地球自转及日月引力所致。
一般一个太阴日有两次涨落,白天的称潮,晚上的称汐,合称潮汐。
12、引潮力——天体的引力与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组成的合力13、密度流——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14、赤道潮——潮汐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并以赤道为对称,故称为赤道潮(或分点潮)。
15、潮流——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流动。
世界的自然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自然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一、大陆与海洋地球表面由大陆和海洋组成。
大陆是陆地的一部分,通常由岩石和山脉组成。
海洋是与大陆相接的广阔水域,包括大洋和海洋。
1. 大陆特征- 高山:大陆上存在许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 平原:大陆上通常有广阔的平原,如北美大平原、欧洲大平原等。
- 河流:众多的河流穿越大陆,形成河谷和河口,如尼罗河、亚马逊河等。
- 湖泊:大陆上有许多湖泊,如五大湖等。
2. 海洋特征- 洋脊:海洋底部存在许多洋脊,是地壳板块分裂和海底喷发形成的地质现象。
- 海沟:海洋深处的狭长沟槽,如马里亚纳海沟、秘鲁海沟等。
- 海岸线:大陆与海洋相接处形成海岸线,有很多海湾、半岛和海角。
二、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定时期(通常是30年或更长)内的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
气象则涉及到短期(几小时到几天)内的天气变化。
1. 气候带与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温暖湿润,年降水量较多,有季风气候。
- 温带气候: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 寒带气候:位于高纬度地区,寒冷干燥,气温较低。
- 地中海气候:位于地中海沿岸,冬暖夏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
2. 天气要素- 气温:指大气中温度的高低。
- 湿度:指大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
- 降水量:指一定时间内降水的数量。
- 风速和风向:指风的强弱和吹向的方向。
三、地质与地貌地质是研究地球构造、物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地形特征。
1. 地质特征- 地壳板块:地球表面的大块状构造,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 地震活动: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震动现象。
- 火山喷发: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
- 地震带:地震集中发生的区域,如环太平洋地震带等。
2. 地貌特征- 山地:由山脉和山系组成的地形。
- 平原:地面相对平坦的地区。
- 高原:相对平坦但海拔较高的地区。
- 河谷和峡谷:由河流侵蚀形成的地形。
四、水文与水循环水文是研究水资源、水文过程和水环境的学科,水循环是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了地球的构造、地理环境、地理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自然地理学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的大型行星。
地壳是地球外部最薄的一层,包括了陆地和海洋,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陆地的地壳较厚,海洋的地壳较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中最大的层次,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幔的温度高于地壳,同时也是地壳的主要来源之一。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内层,它由液态铁合金组成,温度非常高。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上的地壳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相互移动并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目前,有7个主要板块和数个次要板块,它们包括了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板块的聚合、板块的分离以及板块的滑移。
三、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上一定地理范围内长期的天气状况,它受到降水、温度、湿度、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候常常通过气候要素来描述,其中包括了降水量、温度、湿度、风速等。
地球的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个主要区域,不同气候区域的特点和气候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家们通过气象观测和气候模型等手段来研究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四、地球的水循环地球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不断循环与再生过程。
水循环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融化等多个环节,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
在水循环中,太阳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地球上的水蒸发并升华为水蒸汽,然后再凝结为云或雾,最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球表面。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一,它影响着降水分布、水资源的分布以及地球气候的变化等。
超详细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自然地理学问点归纳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状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进展变化;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点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9,地球上生物显现和进化的缘由:光照条件,稳固的宇宙环境,相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护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猛烈);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21,空间探究阶段的开头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头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胜利;23,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XX 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25,爱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32,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23°2和6′66°34纬′线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34,南北方向的判定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35,东西方向的判定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36,东西经的判定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37,南北纬的判定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呈逆时针旋转;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呈逆时针旋转;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 秒),回来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来线间来回移动47,晨昏线的判定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48,地方时的运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5,0区时的运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 地方时)为标准时间;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55,太阳直射点的判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来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来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64,昼夜长短的运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65,日出日落时刻的运算;依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66,昼夜长短的判定: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67,正午太阳高度的运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 ,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72,五带的名称和范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爱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护生命活动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取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80,对流层的主要特点: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亲密;81,平流层的主要特点:臭氧吸取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吸取,反射,散射作用;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暖和,夜间晴朗较冰冷;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取才能很强;89,全球的热量平稳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缘由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92,形成风的直接缘由水平气压梯度力;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96,依据等压线判定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104,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点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点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形;冷气团一侧阴雨;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115,判定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定南北半球,②判定热量带,③判定雨型;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顺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酷热干燥,冬季温顺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掌握;30-40 西岸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 °大陆东岸;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匀称;终年盛行西风;40-60 °大陆西岸;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掌握;温带内陆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122,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点,有较大的变率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124,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 °夹角;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126,气候资源与交通大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剧烈进展形成的大旋涡;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量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130,暴雨形成条件①充分的水汽②剧烈上升运动③连续的天气系统131,洪涝灾难的防备提高预报的精确率,实行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进展和社会安定;133,干旱的防备改善生态,挑选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134,寒潮的危害带来寒冷,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135,寒潮的防备提前发布精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缘由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削减的主要缘由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削减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140,臭氧层的爱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加国际合作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自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144,酸雨的防治削减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145,大气环境爱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宽阔区域;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畴内;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头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治理150,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151,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15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势,气象,洋流等;153,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15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155,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156,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157,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158,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15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160,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邻近)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固地沿着肯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淌;16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164,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淌,南半球为反时针流淌;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淌;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172,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17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定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定寒暖流17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海洋生物③污染④航海175,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176,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177,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养分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178,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179,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180,海洋油,气开发利用地震波查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18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别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182,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贮存,文化消遣;183,闻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184,闻名水道和港口苏伊士水道,巴拿马水道,鹿特丹185,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186,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正确航线服务;187,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188,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189,海洋污染的产生缘由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191,海洋生态破坏的缘由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192,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取,围栏,放任,燃烧;19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194,领海,专属经济区12海里,200海里;195,岩石圈的范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196,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197,矿物的概念单质或自然化合物;198,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199,矿产的概念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200,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201,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202,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20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204,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状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05,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206,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207,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208,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209,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210,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211,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212,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213,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21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腐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215,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21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217,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腐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218,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凹地,沙丘等;219,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220,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221,陆地水的基原来源大气降水;222,静态水资源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223,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224,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225,承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担肯定压力的地下水;226,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样;227,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亲密的关系;228,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229,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230,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稳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23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23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233,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234,生物循环的作用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淌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235,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23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气②转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制造生物物质⑤环保237,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肯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3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23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240,土壤的肥力特点供应和调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才能241,抱负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242,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存,养分元素的富集)24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245,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24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247,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248,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24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250,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①开发自然资源②生产与消费产品③排放废弃物④改造陆地环境25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25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规律性④组成的整体性253,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254,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255,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进展的庞大作用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③石油时代④新能源时代256,地震的构造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257,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258,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倍259,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260,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肯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261,泥石流的成因山区爆发的特别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262,原发性地质灾难诱发其他灾难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263,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难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264,地质灾难的防备措施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治理③实施预防措施④开展宣扬训练。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归纳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的知识1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
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
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1.天文单位 P9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地球基本概念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其表面大部分是水,陆地面积比例较小。
地球是由内核、地幔、地壳组成的。
内核是最内部的部分,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地幔是介于地核与地壳之间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壳是最外部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洋壳。
大陆地壳主要有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洋壳主要是玄武岩。
地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具有自行调节的能力,并且平衡循环。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天,每天地球自转一周的运动使得地球的各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夜晚。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年。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四季变化。
此外,地球还有章动、岁差和进动等运动。
三、地理环境要素1. 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跃层和吸收层。
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大气圈的主要现象包括大气运动,如风、雨等。
大气圈中的臭氧层可以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总体称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水汽等。
水圈是地球上极其丰富的资源,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圈的运动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运动等。
3.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主要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
大陆地壳地势高,山地居多。
海洋地壳主要是玄武岩组成,地势低,海水深广。
地球表层的地形和地势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
四、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球表层的物貌形态,是地表地理环境受到大地构造、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所形成的地形面貌。
地形地貌的类型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台地等。
2. 气候气候是地壳与大气所共同形成的微气候长期统计特点的总和。
主要包括降水、气温、气压、湿度等。
自然地理32个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32个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表物质、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地球和人类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下面就对自然地理的32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点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固体表面,它由矿物质和岩石构成,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3. 地壳的主要构成物质有矽酸盐岩石、玄武岩石和火成岩石等,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了不同的地貌形态。
4. 地球的地表形态有高山、平原、盆地、丘陵、火山、峡谷、河流、湖泊、湿地等,它们是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
5. 地球的气候主要受纬度、海拔高度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气候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系统。
6. 地球上的自然界有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部分,它们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
7.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水、淡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等,它们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
8.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合理利用地理环境资源是地球上各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9. 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些问题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10.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台风、暴雨、雪灾等,这些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
二、陆地地理知识点11. 高山是指海拔1000米以上的陆地地表突出地表的山峰,它们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景观,也是冰川的重要来源地。
12. 平原是指地球表面与海拔相对稳定、水流平缓、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区域之一。
13. 盆地是指地表形成一圈圈的山峰环绕的地区,它是地球上的自然围合地形景观。
14. 丘陵是指海拔较低、地形起伏较小且土地肥沃的地区,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倾斜构造要点:走向、倾向、倾角褶皱构造要点:核、两翼、轴面、轴、枢纽、倾覆端断裂构造要点: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断层种类: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垂直断层、扭转断层大地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火山喷发:宁静式(夏威夷型)、爆炸式(培雷型)、中间型宙:隐生宙、显生宙代:太古代、元古代、下古生代、上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植物发展:原始藻类、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发展:原核生物、真菌、肠腔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人大气成分: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固&液体杂质气压场结构: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鞍大气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暖层)、散逸层大气能量:对太阳辐射直接吸收、对地面辐射的吸收、潜热输送、感热输送气温:日较差(低大高小)、年较差(低小高大)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下沉逆温大气湿度表示法: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大气降温: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凝结:地表凝结(露、霜、雾凇、雨凇)、大气凝结(雾、云)雾: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云: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云带:赤道多云带、纬度20°-30°少云带,中高纬多云带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气旋)雨、台风雨雨带:赤道多雨带、南北纬15°-30°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降水季节变化:赤道型、热带型、副热带行、中高纬型成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风: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气压带:稳定气压带(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季节性气压带(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印度低压、北美高压、北美低压)纬向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经向风带(三圈环流):信风环流圈、中纬度环流圈、极地环流圈大气环流:全球环流、季风环流、局地环流(海路风、山谷风)主要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反气旋锋面天气: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准静止锋天气、锢囚风天气气象要素:日照、气温、湿度、降水量、气压、风等气候要素:温度、降水地球上的天文气候:日地距离、太阳高度、日照时间纬度气候带: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带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海路分布、洋流、地形气候类型:(20种,自己看)气候带:低纬度气候、中纬度气候、高纬度气候、高地气候地球水分布: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化合水、矿物结合水)、大气水、冰雪水……海: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海水指标:温度、密度、颜色与透明度海水运动:潮汐、潮流、波浪、洋面流、水团运动潮汐(流):半日潮、混合潮、全日潮洋流动力:风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海底起伏洋流: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潮流洋流带:赤道顺时针洋流、亚热带顺时针洋流、副极地逆时针洋流河流分段:河源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区水系形式:树枝状、格状、长方形状水系形式(干支流):扇状、羽状、梳状、平行状、辐射状、向心状水情要素:水位、流速、流量、水温&冰情河川径流:停蓄阶段、漫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径流计量单位:流量、径流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变率、径流系数特征径流:洪水、枯水河流补给形式:降水补给、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与沼泽水补给、人工补给我国河流分类:东北型河流、华北型河流、华南型河流、西南型河流、西北型河流、内蒙古型河流、青藏高原型河流湖泊分类:海迹湖#陆迹湖、内陆湖#外流湖、淡水湖#咸水湖、热带湖#温带胡#极地湖、间歇湖#常年湖、湖水的性质:颜色和透明度、温度、化学成分沼泽化:水体沼泽化、陆地沼泽化沼泽:低位沼泽、高位沼泽地下水物理性质:温度、颜色、透明度、相对密度、导电性、放射性、嗅感、味感地下水化学性质:气体、氢离子浓度、离子成分、胶体物质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地下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冰川类型:山岳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山麋冰川地貌动力(营力):内动力(地壳运动、火山喷发、震动)、外动力(太阳辐射)地质作用:重力作用、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融冻作用、风沙作用、海浪作用、火山作用基本地貌类型:山地(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低平原、高原、盆地)地貌类型:重力地貌、水积地貌、水蚀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积地貌、风蚀地貌、黄土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重力地貌:崩落地貌、滑坡、蠕动流水地貌: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泥石流、河流地貌、准平原、山麋面河流地貌:(河源区)V型谷、(河游)边滩-河漫滩、深槽、浅滩-心滩-江心洲、河流阶地、游荡河床、U型谷、(河口区)河口三角洲、洪积扇河流阶地:堆积阶地、侵蚀阶地、基座阶地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尖头状三角洲、扇形三角洲、多岛型三角洲河谷:顺向河谷、次成河谷、逆向河谷、先成河谷、叠置河谷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石芽、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孤峰)、地底喀斯特(溶洞、地下河、暗湖)冰蚀地貌:冰斗、槽谷、峡湾、刀脊、角峰、羊背石、卷毛石、冰川磨光面、悬谷、冰川三角面、冰碛地貌:冰碛(qi)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冰水堆积地貌:冰水扇、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季候泥、冰砾阜、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冰面地貌:冰瀑、冰裂隙、冰川弧拱、冰面河、冰面湖、冰蘑菇、冰塔林冰缘地貌:石海、石河、构造土、冻胀丘、冰锥热融地貌:沉陷漏斗、浅洼地、沉陷盆地、热融湖塘风蚀地貌:风凌石、石窝、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盆地、风蚀残丘、雅丹地貌风积地貌:沙丘风机水蚀地貌(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间地地貌海蚀地貌:海蚀穴、海石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台海积地貌:横向(海滩、水下堆积台、水下堤、离岸坝)、纵向(分段泥沙流、沙嘴、陆连角)海积地貌:毗岸地貌(泥滩)、接岸地貌(沙嘴)、封岸地貌(拦湾坝、连岛坝)、离岸地貌(离岸坝)岩海岸:里亚式海岸、马提亚是海岸、峡湾海岸、断层海岸、喀斯特海岸沙海岸:三角洲海岸、淤泥堆积平原海岸、潟(xi)湖岸、溺谷海岸、三角湾海岸海底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边缘海沟、弧后盆地、深海平原、大洋隆起、大洋中脊近海沉积:机械沉积、生物沉积、化学沉积火山地貌:灰渣火山锥、富硅质熔岩穹丘、基性熔岩盾、次生火山锥、复合火山锥、破火山口、火山塞、火山口湖土壤成分: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生物肥力:水、肥、气、热有机质:普通有机质、腐殖质土壤质量: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健康质量土壤分层:有几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耕土分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土壤特性: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孔隙、干湿度、新生体、侵入体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成土规律: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过程的矛盾统一成土过程:原始成土、灰化、黏化、富铝化、钙化、盐渍化、碱化、浅育化、潴育化、白浆化、腐殖质化、泥炭化、人为熟化土壤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带性、垂直带性耕作土壤分布规律:同心圆式分布、阶梯式分布、棋盘式分布、框式分布土壤资源特点:可生产性、(面积)有限性、(时间)更替性、(空间)差异性土壤资源开发中的问题: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蚀、土壤退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沙化、土壤污染土壤评价指标:土壤肥力质量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土壤健康质量指标生物分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生态因子特性: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生态因子: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生物生物间作用:竞争、寄生、捕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群的一般特性:数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个体水平分布格局、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种群增长、种内关系生物级别: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家庭——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群落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生态结构动物婚配制度:一雌多雄、一雄多雌、单配偶生态系统组成:非生物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动态:植物群落季节性变化、演替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顺行演替(进展演替)#逆行演替生态系统结构: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物质流动: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反馈:正反馈、逆反馈陆地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荒漠、冻原水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流水生态系统、净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复合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特点:成分变化显著、结构变化显著、大量流动的开放系统、生物产量高、地域性特点显著、人是核心生态农业:生物立体共生型、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型、基塘水陆结合型、区域整体规划的综合型生态农业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特点:人为核心、食物链简化、流量巨大快速的开放系统、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弱、人类改造彻底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分异地带性分异的成因: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非地带性分异:海路分异、陆地干湿度分异、构造-地貌成因区域性分异、地方气候背景地域分异、垂直带性分异、自然地理尺度:全球、全海洋&全大陆、区域、中尺度、小尺度人文地理尺度:全球、区域、国家、地方自然区划原则:发生同一性、相对一致性、空间连续性、综合性&主导因素自然区划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然区划级别:地带性区划(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非地带性区划(大区、地区、亚地区、州)、综合性区划(景观)土地分级: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土地评价:对象、原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