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教案(人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14再见了,亲人_人教新课标

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8个生字,书写12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听听这是一首什么歌?(播放视频)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师:1950年10月,为抵抗美国的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我国先后出兵130万余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邱少云、黄继光等,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赢得了胜利。
师:在1958年10月25号最后的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火车缓缓启动了,他们仍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2. 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
师:什么是亲人?我们通常把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呢?师:亲人是我们至亲至爱的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女——妮、肖——硝、宜——谊、朵——跺、夸——挎、监——篮。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耗”左右结构。
左小右大,右边是“毛”。
“嫂”左右结构。
左小右大,注意右边的笔顺,笔画要紧凑。
“噩”独体字,笔顺是:横、竖、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名师教案

《再见了,亲人》名师教案设计理念: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须有文体意识和篇章意识。
语言文字运用要得到落实就要创新“粗读—精读—总结”的阅读教学模式,抓住可供学生借鉴迁移的文本表达独到之处,采用“认知—实践—迁移”的模式去习得表达方法,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1、随文学习“妮”“嫂”等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领悟文章反复运用“请求—回忆—反问”段式等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点明文体,引读课题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作家魏巍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请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2、说到亲人,你们马上会想到谁?(学生一般会说到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教师可予以肯定。
如果学生说到一些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关系特别密切、感情特别深的朋友,也要肯定。
)3、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读课题——二、把握主要内容,了解表达顺序1、自读课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请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自学生字词,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词语“战役、硝烟、友谊、噩耗、跺脚、捣米谣、挎着篮子、雪中送炭”。
(抽读,重点强调“役”“跺”的读音,“噩”“谣”“挎”的写法,“噩耗”“捣米谣”的意思。
)3、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相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强调读音:“嫂”是个生字,平舌音要读准。
指导书写: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笔顺比较复杂,注意一竖要伸到下边来。
)(1)在文中,志愿军还怎样称呼大娘?(出示课件:阿妈妮)阿妈妮是朝鲜人民对母亲的称呼,有浓厚的朝鲜民族文化味道。
一起读一遍,感受感受。
“妮”是本课的生字,鼻音要读准。
请看大屏幕——这是字典中“妮”的意思。
(课件:妮(nī),〈方〉女孩儿。
形声字。
)阿妈妮是根据读音翻译过来的名字,没有女孩儿的意思。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4、《再见了,亲人》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4、《再见了,亲人》精品教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音乐《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
)师: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师: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2.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一边说:“再见了,亲人”。
(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师: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比前次语气激昂)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
”(读声较高,声音悠长)师:这样读就对了。
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
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生:读了。
师:还想读不想读?生:想。
师:再读读好吧?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生:好。
(一、预习探究,师:相信大家预习过了,生字词都认识了。
)二、合作交流师:要求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
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
)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听明白了吗?谈论、合作交流3.提问:师:现在读完了,我不提什么问题,谁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可能提很多问题,是归纳总结。
)师: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生: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4 再见了,亲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3

《再见了,亲人》教案陶为主,领悟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课文以亲人为主线,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时在车站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理念: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以言语为凭借,实行有深度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领悟文字隐含的丰富情感,使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心灵中有活力的生命元素,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通过整体把握,细读理解,品词琢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经验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实行挖掘和解读,通过朗读促动学生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1、通过批注、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2、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并能抓住重点词语及句子,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多种句式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课文用典型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难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资料,并实行整理。
教学过程:一、整体入手,感知亲情1、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随着这首雄壮的旋律再次走进那依依惜别的场景,同志愿军战士一起把千般不舍、万般留恋化作一声深情地呼唤──“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2、回顾“亲人”的定义,初步感知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为什么还亲切地称为“亲人”呢?3、回顾课文内容,同时教师随机板书二、细析事例,感受亲情1、出示自读提示: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词句,结合自身实际,实行简单批注,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精选8篇)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精选8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理解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欣赏音乐导入1、出示课件,听音乐《志愿军战歌》。
2、边听音乐边看画面。
同学们,从这画面中,从这音乐里,你知道了些什么?(抽学生说一说)师:刚才你们听到的就是《志愿军战歌》,1950年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战士们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着这首歌的旋律,浩浩荡荡地奔赴战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可这一去就是八年,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里默默地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交流了本课的背景,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谁能说一说。
1、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在文中是谁对谁说的?这里的“亲人”指的是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3、从一般意义上讲什么样关系的人才称为亲人?(血缘关系)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他们又是怎样成为亲人的呢?4、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志愿军战士回忆大娘为他们做了哪些事?①抽学生回答:大娘做了哪些事?(送打糕救伤员)②,从这些事情中你体会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③请从这段话中找出最让你感动或你含义深刻的语句,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做好批注。
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学生交流展示。
出示课件: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理解“雪中送炭⑤指导朗读。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筹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适宜呢?以下是精心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核查,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给、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
要求:用简要的话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guo 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
(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4再见了,亲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再会了亲人》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一样含义。
2、水平目标:以深情解说感染学生,再以读悟情,培育语感,有感情朗诵。
3、感情目标:学习课文,领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情。
教课要点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一样含义;领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情。
2、有感情朗诵课文教课难点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含义。
教课方法先指引,后点题,加深映像。
教课过程一、以志愿军遗骸送回祖国为导入,回首历史,走近文本。
出示迎接遗骸图片,简要介绍,导入 1950 年, 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 , 并炮轰中国丹东地域 , 把烽火烧至中国边疆。
为了抗美援朝 , 保家卫国 ,130 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 , 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
最后 , 他们战胜了美帝国主义, 同时还谱写出了一支中朝两国人民勾魂摄魄的友情赞歌。
本文就发生在,1958 年 10 月 26 日 , 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的日子之际。
二、迅速阅读,初步感知,走进文本1 预习报告找寻主要人物课文使用了什么和什么相联合的写作手法?课文前三段在构造上有什么共同点?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人?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文讲了她们与谁之间发生的故事。
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志愿军解说大娘的动人故事五次战斗的时候,志愿军处在如何困难的环境下?以后发生了什么?抓住要点词语让学生认识,当时环境的困难与危险。
认识“雪中送炭”。
大娘为我们送来的只是是打糕吗?老大娘还为志愿军做了什么?让学生从“独一”一词再次感觉大娘的深情厚谊。
引出反问句,认识反问句与陈说句在表达成效上的差别。
同学们 , 理解”独一”吗 ? “独一”说了然什么 ? “失掉独一的小孙孙”就意味着什么?生:(当生活中碰到困难时她要单独蒙受感觉生活没有了快乐)出示,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暖和!学生活动:在这八里大娘还会为我们做些什么?议论生:(大娘给战士们做棉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暂时、硝烟、噩耗、雪中送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你都收集到了哪些历史资料?2、导入:1950年,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3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毛岸英等。
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斗和生活了八年,在漫长的抗战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他们和朝鲜亲人在车站依依惜别,就在他们踏上列车的那一刻,他们异口同声地从心底喊出——“再见了,亲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体会那难舍难分的亲情吧!(板书课题)3、解题:你觉得“亲人”应该指哪些人?生1:父母、爷爷、奶奶。
生2: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生3:自己的直系亲属。
教师引问:在本文中,“亲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亲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听生字的发音、句子的语气、重音及停顿。
2、学生自由读文,扫清文字障碍,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完成自学。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ī)”“谊(yì)”“耗(hào)”等生字的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2)读词语。
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噩耗阿妈妮(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3)理解词语:教师说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①比喻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以帮助。
()②一起死亡或毁灭。
()③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④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
()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汇报: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位人物的哪些事?人物所做事情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活动效果评价学生小组内交流后进行汇报: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
大嫂,挖野菜,双腿受伤。
(2)说一说: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3)再次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做到流利、有感情。
三、品读第1自然段,感悟深情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集中表达了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____”画出来。
(板书:深情厚谊)2、根据交流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2)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出示)(3)两句话比较,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4)指导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齐读)3、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放声再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
4、反馈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1)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①学生自由交流对这两句话的体会。
②从“顶”“冒”“穿”“送”等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③课文中把大娘“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2)出示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①学生自由交流对这两句话的体会。
②大娘“背”的是谁?“丢”的又是谁?从这一“背”一“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
“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结合理解:唯一)③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5、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句话写的?(1)根据交流出示: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2)比较体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心血,给了我们慈母般的温暖!(3)有感情地朗读。
6、出示: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1)说说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7、整体朗读第1自然段。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1、小结:八年的并肩作战、共建家园,使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即将踏上列车的时刻,他们怎能不伤感、不流泪呢?下节课让我们再细细品味课文内容。
2、作业: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1、听写词语,同桌之间相互批改检查。
2、回忆上一堂课内容:课文写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一)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小金花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2、组织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1)“噩耗”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具体指什么?(2)小金花的妈妈为什么会牺牲?(营救侦察员老王)联系上文,看看小金花和妈妈是怎样营救老王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面对妈妈牺牲的噩耗,小金花是怎么表现的?(4)指导朗读,读出小金花的刚强和对敌人的仇恨。
3、妈妈牺牲,小金花没有落泪,可是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她却落泪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1)出示: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整体朗读第2自然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2、交流出示: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1)改成陈述句。
(2)对比朗读,体会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3)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出示: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
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
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1)从这段话中我们除了能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还能体会到什么?(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整体朗读第3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教师引学:是啊,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上,像大娘、小金花、大嫂这样的朝鲜亲人何止千千万万。
而作者仅仅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说,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
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同样,志愿军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谁来说说。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故事: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配乐《英雄的黎明》)3、教师引言:孩子们,了解了这些,你们想说点什么?4、小结:孩子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了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5、教师引导朗读,感悟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
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
(1)谈话,引读:如今,亲人即将离别,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生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汽笛已经鸣响,火车徐徐开出,亲人们追着火车不停地奔跑,紧握的双手怎么舍得松开?志愿军只能深情地呼唤:生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志愿军只能这样含泪呼唤:生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接一声时,火车越开越快,那隆隆的行车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
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他们唯有轻声呼唤:生读:(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火车越开越快,那隆隆的行车声同样牵动着朝鲜人民的心,他们唯有希望:生读:(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请你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火车越开越远,亲人已经分别,再也看不见那亲切的面容,再也看不见那熟悉的身影,他们只能在心头一次又一次默念:生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话别是相互的,让一、二组充当“朝鲜人民”,三、四组扮演“志愿军战士”,轮番着互相对话告别。
预设:志愿军战士: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朝鲜人民: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志愿军战士: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朝鲜人民: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让他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志愿军战士: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朝鲜人民: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四、体会写法,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便于表达感情;都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开头都是请求的语句,中间都是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结尾都是反问的语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感动自己的词句抄下来。
3、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