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博士论文写作提纲参考

合集下载

化学sci写作模板

化学sci写作模板

化学sci写作模板1.引言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用来引入阐述的主题。

在化学SCI写作模板中,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研究背景和问题的阐述,以及对研究方法和目标的简要介绍。

下面是文章1.1 概述部分的一个例子:概述化学科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研究领域和探索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并总结化学SCI写作的模板和要点,帮助化学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SCI写作规范,提高论文质量和写作效率。

首先,我们将对SCI写作模板的结构进行梳理。

一个完整的SCI论文通常包括引言、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等部分。

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写作方式和要求,科研人员需要清晰地掌握各部分的内容和结构,使论文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

其次,我们会详细介绍SCI写作中的一些重要要点。

比如,在引言部分,研究背景的描述应该精炼明确,突出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实验方法部分,需要详细描述实验设计、材料与方法,以确保实验可复现;在结果与讨论部分,要准确地呈现实验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将依次对这些要点进行阐述和详细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SCI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总之,本文将从概述SCI写作模板的结构和重要要点开始讲解,以帮助化学科研人员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论文的结构和要求。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SCI写作规范,我们有望提高化学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为化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SCI写作中的各个要点,希望本文能对化学界的科研人员有所启发和帮助。

1.2 文章结构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我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我的论述:2.1 背景介绍:首先,我将简要介绍化学领域的背景和重要性。

我会提及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2.2 文献综述:接下来,我将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我将展示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化学综述性论文范文例文(实用5篇)

化学综述性论文范文例文(实用5篇)

化学综述性论文范文例文(实用5篇)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
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
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
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
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
外文献。

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
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

文献引用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
上角。

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化学论文提纲范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化学实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化学论文范文一:中医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分析摘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医学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我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目前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的优点,从而为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探究式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实验课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之一[1]。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促进他们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2]。

现代医学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作用日益重突出[3]。

目前,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以中医药教育为主的医学高等学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面不仅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存在一定差距,也与当前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存在一定差距,不能适应当前医学教育的要求。

本文针对目前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的优点,从而为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化学论文格式要求

化学论文格式要求

化学论文格式要求
化学论文的格式要求可以根据具体的期刊或学术机构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但是一般来说,以下是化学论文的常见格式要求:
1.标题:清晰、简洁地描述论文的内容。

3.摘要:简要介绍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通常在100-250字左右。

4.关键词:3-5个词语,描述论文内容的主题。

5.引言: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引用相关的文献,概述前人的研究成果。

6.实验方法: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条件,使读者能够重复实验。

7.结果和讨论:展示实验结果的数据、图表、图像等,同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并与前人的研究进行比较。

8.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回答研究目的,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9.致谢:感谢提供实验设备、技术支持和经费的人或机构。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格式要求包括:
- 字体和字号:一般要求使用宋体、Times New Roman等常见字体,字号一般为12号。

-行距和段落缩进:一般要求行距为1.5倍或2倍,段落前后要有适当的缩进。

总体来说,化学论文的格式要求主要是为了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和易于查找。

在准备写论文时,建议根据目标期刊的具体要求进行格式的调整和修改。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不仅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丰富了我们论文的内容。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一)[1]管用时.导线内交变电流趋肤效应近似分析[J].邵阳高专学报.1994(03)[2]李海元,栗保明,____,宁广炯,王争论,杨春霞.等离子体点火密闭爆发器中火药燃速特性的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4(02)[3]谢玉树,袁亚雄,张小兵.等离子体增强发射药燃烧的实验研究[J].火炸药学报.2001(03)[4]张洪海,张明安,龚海刚,杨国信.结构参数变化对等离子体发生器性能的影响[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04(03)[5]孟绍良.电热化学炮用脉冲电源及等离子体发生器电特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6]戴荣,栗保明,张建奇.固体含能工质等离子体单药粒点火特性分析[J].火炸药学报.2001(01)[7]赵科义,李治源,吕庆敖,段晓军,朱建方.电爆炸金属导体在Marx发生器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3(10)[8]弯港.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流动控制机理数值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9]李海元.固体发射药燃速的等离子体增强机理及多维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10]王争论.中心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其在电热化学炮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11]成剑,栗保明.电爆炸过程导体放电电阻的一种计算模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12]李海元,栗保明,____.膛内等离子体点火及燃烧增强过程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2002(03)[13]龚兴根.电爆炸断路开关[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04)[14]戴荣,栗保明,宁广炯,董健年.SPETC炮等离子体发生器自由喷射放电特性研究[J].兵工学报.2001(04)[15]刘锡三.高功率脉冲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核物理动态.1995(04)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二)[1] 林庆华,栗保明. 等离子体辐射对固体火药燃烧速度影响的研究[J]. 弹道学报. 2005(03)[2] 李倩,徐送宁,宁日波. 用发射光谱法测量电弧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1(01)[3] 狄加伟,杨敏涛,张明安,赵斌. 电热化学发射技术在大口径火炮上的应用前景[J].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10(02)[4] 杨家志,刘钟阳,牛秦洲,范兴明. 电爆炸过程中金属丝电阻变化规律的仿真分析[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0(02)[5] 郭军,邱爱慈. 熔丝电爆炸过程电气特性的数字仿真[J]. 系统仿真学报. 2006(01)[6] 苏茂根,陈冠英,张树东,薛思敏,李澜. 空气中激光烧蚀Cu 产生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研究[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5(03)[7] 李兵,张明安,狄加伟,魏建国,李媛.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参数敏感性研究[J]. 电气技术. 2010(S1)[8] 赵晓梅,余斌,张玉成,严文荣. ETPE发射药等离子体点火的燃烧特性[J]. 火炸药学报. 2009(05)[9] 杨宇,谢卫平,王敏华,郝世荣,韩文辉,张南川,伍友成. 含电爆炸元件电路的PSpice模拟和实验研究[J]. 高压电器. 2007(06)[10] 郝世荣,谢卫平,丁伯南,王敏华,杨宇,伍友成,张南川,韩文辉. 一种基于电爆炸丝断路开关的多脉冲产生技术[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08)[11] 伍友成,邓建军,郝世荣,王敏华,韩文辉,杨宇. 电爆炸丝方法产生纳米二氧化钛粉末[J]. 高电压技术. 2006(06)[12] 林庆华,栗保明. 高装填密度钝感发射装药的内弹道遗传算法优化[J]. 弹道学报. 2008(03)[13] 王桂吉,蒋吉昊,邓向阳,谭福利,赵剑衡. 电爆炸驱动小尺寸冲击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J]. 兵工学报. 2008(06)[14] 林庆华,栗保明.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过程的势平衡分析[J]. 兵工学报. 2008(04)[15] 蒋吉昊,王桂吉,杨宇. 一种测量金属电爆炸过程中电导率的新方法[J]. 物理学报. 2008(02)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三)[1.] 詹晓北, 王卫平, 朱莉. 食用胶的生产、性能与应用[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0-36.[2.] O'Neill M A, Selvendran R R, Morris V J. Structure of the acidic extracellular gelling polysaccharideproduced by Pseudomonas elodea[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3, 124(1): 123-133.[3.] Jansson P. E., Lindberg B, Sandford P A. Structural studies of gellan gum, an extracellularpolysaccharide elaborated by Pseudomonas elodea[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3, 124(1): 135-139.[4.] Morris E R., Nishinari K, Rinaudo M. Gelation of gellan–A review[J]. Food Hydrocolloids, 2012,28(2): 373-411.[5.] Kuo M S, Mort A J, Dell A. Identification and location of L-glycerate, an unusual acyl substituent ingellan gum[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6. 156: 173-187.[6.] 张晨, 谈俊, 朱莉, 等. 糖醇对结冷胶凝胶质构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4. 35(9): 48-52.[7.] Kang K S, Veeder G T, Mirrasoul P J, et al. Agar-like polysaccharide produced by a Pseudomonasspecies: production and basic properties[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82. 43(5):1086-1091.[8.] Grasdalen H, Smidsr d O. Gelation of gellan gum[J]. Carbohydrate Polymers, 1987, 7(5): 371-393.[9.] 詹晓北. 结冷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1999, 2: 66-69.[10. ]孟岳成, 邱蓉. 高酰基结冷胶 (HA) 特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8(5): 45-49.[ 11. ]Chandrasekaran R, Puigjaner L C, Joyce K L, et al. Cation interactions in gellan: an X-ray study of thepotassium salt[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8, 181: 23-40.[12.] Arnott S, Scott W E, Rees D A, et al. I-Carrageenan: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packing ofpolysaccharide double helices in oriented fibres of divalent cation salts[J]. Journal of MolecularBiology, 1974, 90(2): 253-267.[13. ]Chandrasekaran, R., Radha A, and Thailambal V G. Roles of potassium ions, acetyl and L-glycerylgroups in native gellan double helix: an X-ray study[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92, 224: 1-17.[14.] Morris E R, Gothard M G E, Hember M W N, et al. Conformational and rheological transitions ofwelan, rhamsan and acylated gellan[J]. Carbohydrate Polymers, 1996, 30(2): 165-175.[15.] 李海军, 颜震, 朱希强, 等. 结冷胶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药品, 2006, 7(12A): 3-8.。

有机化学提纲

有机化学提纲

有机化学提纲第二章烷烃一系统命名法烷基命名二构象透视式纽曼式楔形式乙烷构象丁烷构象三烷烃的物理性质熔沸点变化规律分子间作用力(3种)四化学性质1卤代反应及机理2均裂自由基抑制剂3氟利昂与臭氧作用4伯仲叔氢活性比,5反映活性与自由基稳定性关系过渡态活化能6氧化反应热裂反映第三章烯烃一构造异构几何异构、二顺反 Z E三顺反熔沸点规律四化学性质1亲电加成反应亲电试剂2加卤素机理3加卤化氢加成取向重排4马氏加成(本质) 区域选择性反应推电子基团超共轭效应5加浓硫酸及可逆反应机理烯烃对酸的反映活性6与卤素水溶液反应(卤化氢)机理环氧乙烷制备7硼氢化—氧化机理特点(3个)8催化氢化催化剂烯烃稳定性9自由基加成反应机理10 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催化剂11 a卤代反映条件机理 NBS12被高锰酸钾氧化(冷热)13 被臭氧氧化降解14 过氧酸氧化机理常用过氧酸15 卤代烷制烯烃16醇脱水制烯烃机理重排17 邻二卤代物脱卤(双键保护)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一命名(双键和三键同时存在时)二三键位置与熔沸点关系三化学性质1 末端炔烃的酸性(强度与金属反应)2 还原成烯烃(催化剂顺反式)3 亲电加成(反应活性机理)(1)加卤素(2)加卤化氢(3)催化加水(催化剂互变异构)4 亲核加成5 炔烃的氧化6乙炔的聚合四炔烃的制备1 工业来源2 炔烃的制法(1)二卤代烷脱卤化氢(2)伯卤代烷与炔钠反应五二烯烃的分类与命名六共轭双烯的稳定性七共振论(规则)八丁二烯的亲电加成(机理温度控制)九自由基的聚合反应十狄尔斯-阿德尔反应。

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撰写规定

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撰写规定

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撰写规定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人为申请学位而撰写的学术论文,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科研领域中的重要文献资料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规范学位论文格式,特作如下规定。

一、基本要求1.博士学位论文正文要求5-8万字。

学位论文内容应立论正确、推理严谨、文字简练、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数据真实可靠。

2.博士学位申请人的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应占三分之二。

综述部分应对所读文献加以分析和综合。

3.量和单位及其符号均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国家标准中未规定的,应执行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

4.图要精选,切忌与文字或表内容重复,图中文字、数据和符号应准确无误且与文字叙述一致,图应有图号和图名,图名应简洁明确且与图中内容相符。

表应有表序和表名,表名应简洁并与内容相符。

图、表和公式应分别顺序编号。

二、题名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题名既要准确地描述内容,又要尽可能地精练,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三、序或前言(必要时)序或前言一般是作者对学位论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选题的缘起、背景、主旨、目的、意义,以及资助、支持、协作经过等;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说明。

序或前言并非必需。

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正文引言中和致谢中陈述。

四、摘要和关键词摘要是学位论文极为重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论文的窗口,并频繁用于国内外资料交流、情报检索、二次文献编辑等。

其性质和要求如下:1.摘要即摘录论文要点,是论文要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一篇完整的陈述性短文,具有很强的自含性和独立性,能独立使用和被引用。

2.应含有学位论文全文的主要信息,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创造性成果。

3.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一般为800-1000汉字。

4.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计算机程序,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博士论文写作大纲

博士论文写作大纲

博士论文写作大纲 DR. ZOHNGWU LI PH.D 整理,版权所有一,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部分必须根据自己的题目,分别写相关领域内的国内外的该现象,问题(你要研究的)发展现状,先写国外的,后写国内的,根据前人的文献中写的来做总结描述,在交叉对比中,找到你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你发现的GAP所在,注意,这个是现象或者说问题是无法解释或者存在争议的,是从文献中发现出来的,所以,背景介绍不是单纯的现象描述,也必须有前人文献的总结部分,一般5页左右,不要先写具体的问题,而是要从大的范围写到局部,然后聚焦到你要研究的问题上,注意写作的逻辑性,要使读者看得有兴趣,看得下去二,文献综述:a.根据你要研究的因变量,自变量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写你的文献综述部分b.关于因变量的文献总结应该写在最前面,前人对该因变量的研究到了什么样的前沿了,分别都有哪些文献和理论用在研究这(些)个因变量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c.然后根据自变量的重要性,依序排列,写法同写因变量一样,d.在各个段落之间,也就是从因变量写第一重要的自变量,及往后的几个自变量的时候,需要有过渡的段落,而不能突然跳转地写,这些段落必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一个变量的文献综述转到下一个变量的文献综述e.对于每个变量的文献综述写完后,必须有个总结,指出前人文献中各个变量之间逻辑关系,因果关系以及各个研究之间的不足之处f.写出你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此处研究意义(理论和实践的只是预期的),但是创新的部分必须写的清楚,特别是对理论上的创新!g.根据总结,得出你要研究的理论框架图,概念框架图以及假设h.在写假设时,必须将上面各个文献中的关于因变量,自变量的文献摘取重点来写你为什么要用到这个因变量,自变量,不能简单一,二句话带过,而是要讲清楚你需要使用这些变量的原因(前人文献的理由可以参考,同时结合你自己要研究的问题里的因素)三,研究方法:a.根据你研究中的因变量,自变量等的逻辑关系,写出你要进行调查的样本分布和调查范围,抽样方法(需要理由解释你的抽样方法—文献支撑),抽样数量(需要理由解释你的抽样数量---文献支撑)b.对你的因变量,自变量进行定义和描述(写出你要使用的各个变量的简称符合),并写出测量的方式方法(前人文献支撑)c.对你要使用的模型以及在你的研究中,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是如何测量的,衡量模型拟合度是如何定义的(各个标准值,可以以表格汇总方式体现出来)四,结论和讨论a.先做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汇总成表格,进行一些描述性的讨论b.根据模型得出的数据,最好不要直接从软件输出的表格中,直接COPY过来,而是要懂得汇总,另外做表格进行汇总,可以使读者在数据对比的情况下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统计学上的显著性c.根据假设分别讨论你得出的结果,不论是否和前人得出的结果一致,都需要解释清楚理由,此处必须分段落进行结论和讨论,与第二章里的顺序最好做到一致,比如,什么是对因变量影响最大的自变量,理由是什么,自变量变动,因变量的变动情况,方向以及意义d.如果是对各个途径(假设的)结论和讨论,必须以段落形式分开写.e.最后对整个模型的总结,各个变量的对因变量的影响情况,是一个整体的描述,可以使用表格的方式来描述哪些假设得到了验证,哪些没有(理由在上面的讨论中必须解释到)f.讨论你的研究结论是否对第二章提出的各个假设做出了回答g.注意:讨论时,也必须引用到前人的文献部分(与第二章相呼应)五,总结a.对第四章的结论写个回顾(不是照抄)b.理论上的意义:必须突出写出该研究对什么理论,做出了什么贡献和创新(研究方法不是创新,模型不是创新),这个部分必须是对第二章有充分的理解之后,再结合第四章的结果才可以写出来的,所以,请务必注意第二和第四章的呼应部分和未正式的假设部分c.实践的意义:必须在详细描述了理论上的创新之后才可以写对该创新下对于管理学上的一些问题起到了什么实践上可以操作的意义d.研究不足:不足部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写,比如样本的大小,样本的抽样的方式等等e.研究展望:必须在你的讨论和结论中去找对今后的研究展望,而不是凭空写出来的对未来的研究展望备注:1.如果是量表:必须是参考最近的文献,而且是国外的文献里的量表做的(使用国外文献里的量表最好),且各个维度里的问题最好出自一个文献,而不是几个文献里的问题的合成2.每个章节里的表格,必须有表头名称,表的序列号,比如,第二章的第四个表格,就是2.4;如果是图,那么图的名称放在图的下方,也是有图的序列号,比如第二章的第二个图就是图 2.2,如果是第三章的第四个表,那就是表3.4 (如果是自己整理的:表和图的下方必须备注:笔者整理)3.各个章节的子标题最好不要超过四个数字,比如2.1.2.1这样子目录不好,尽可能避免最后:你研究的问题(要创新的理论部分)必须贯穿你整个论文的各个章节,写作的时候时刻不可以忘记整个主题,其他的都是“分叉”附在主题的上去,特别是在第一,二,四,五章的写作中,更不能忘记! 2020-5-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博士论文写作提纲参考
论文提纲的设计需要按照论文原有的设计思路与逻辑顺序进行整体的设计与书写,这里是一篇博士论文写作提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摘要5
详细摘要6-9
第一章引言16-28
1.1选题来源及意义16-17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7-23
1.2.1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事件17-19
1.2.2研究区晚二叠世煤层及夹矸的地球化学特征19-20
1.2.3煤岩组分的古环境意义20-21
1.2.4煤中矿物的成因与物源指示意义21-22
1.2.5煤中常量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22-23
1.3研究内容23-24
1.4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4-25
1.4.1资料收集与整理24
1.4.2实验方法24
1.4.3技术路线24-25
1.5完成的工作量、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25-28
1.5.1完成的工作量25-26
1.5.2主要研究成果26-27
1.5.3论文的创新点27-28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28-48
2.1滇东黔西区域地质背景28-33 2.1.1大地构造背景28-29
2.1.2含煤岩系29-30
2.1.3含煤岩系沉积环境30-33 2.2研究区地理概况33
2.3研究区区域构造背景33-35 2.
3.1背斜34
2.3.2向斜34-35
2.3.3断层构造35
2.3.4岩浆活动35
2.4研究区区域地层35-38
2.4.1地层发育特征35-36
2.4.2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36-38 2.5对照点区域地质背景38-42 2.5.1宣威乐丰煤矿38-40
2.5.2威信玉京山勘查区40-42 2.6煤层概况与样品采集42-46 2.6.1宣威雁塘矿42-43
2.6.2乐丰乡乐丰煤矿43-44
2.6.3威信玉京山勘查区44-46
2.7本章小结46-48
第三章宣威C1煤层的年代学证据48-56
3.1SHRIMPU-PB同位素测年方法48-49
3.2SHRIMPU-PB同位素定年结果49-53
3.3成煤时代对比与分析53-54
3.4本章小结54-56
第四章宣威C1煤层的碳同位素记录56-58
4.1测试方法56
4.2有机碳同位素含量变化特征56-57
4.3本章小结57-58
第五章煤质特征与煤的显微组分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58-70 5.1测试方法58-59
5.1.1工业分析、全硫和各种形态硫及镜质体反射率58
5.1.2显微组分定量统计方法58-59
5.2煤质特征59-62
5.3显微组分特征62-66
5.4显微组分的古环境指示意义66-67
5.5本章小结67-70
第六章煤的矿物学特征70-86
6.1矿物测试方法70-71
6.2矿物的产状和成因分析71-80
6.3矿物的种类和含量80-83
6.4矿物的物源指示意义83-84
6.5本章小结84-86
第七章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86-152
7.1测试方法86
7.1.1常量元素86
7.1.2微量元素86
7.2常量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86-95
7.2.1常量元素含量特征86-87
7.2.2常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87-93
7.2.3煤中常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及与矿物的共生关系93-95 7.3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95-124
7.3.1微量元素含量和富集特征95-106
7.3.2微量元素垂向分布特征106-112
7.3.3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112-119
7.3.4微量元素的影响因素119-124
7.4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124-145
7.4.1稀土元素含量特征124-125
7.4.2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125-135
7.4.3稀土元素分布模式135-140
7.4.4稀土元素垂向分布特征140-141
7.4.5稀土元素的来源与赋存141-145
7.5夹矸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145-148
7.6研究区煤层的地球化学特征与P/T界线事件的关系148-149 7.7本章小结149-152
第八章主要结论与展望152-156
8.1主要结论152-154
8.2展望154-156
参考文献156-172
致谢172-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