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启蒙运动比较初探

合集下载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都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倡导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欧洲启蒙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
相同点
背景
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期,发生在西欧的一些封建国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反对封建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时期。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具体来说是:
都反专制王权,追求自由平等,都强调理性,4都强调民主和法制。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反封建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没有直接引发中国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造成的。
倡导者
新兴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思想启蒙:知识传统的对比

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思想启蒙:知识传统的对比

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思想启蒙:知识传统的对比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思想启蒙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传统,它们在时间、地理和思想背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启蒙运动进行对比,并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一、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欧洲启蒙运动兴起于18世纪,主要发生在西欧国家,如英国、法国和德国等。

它的出现与工业革命和科学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

欧洲启蒙运动倡导人类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并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启蒙思想家们主张批判传统,推崇人的自主性和人权平等,追求真理和智慧。

二、中国思想启蒙的背景和特点中国思想启蒙并没有像欧洲启蒙运动那样有一个明确的时期和运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发生了类似的思想变革。

中国的思想启蒙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战国时期和近代的“百年变局”时期。

在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如孔子、庄子和墨子等提出了诸多思想观点,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他们试图通过人伦关系的建立和道德的规范来改善个人和社会的境况。

而近代的“百年变局”时期是中国思想启蒙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包括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借鉴西方的科学理念和民主思想,追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三、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思想启蒙的对比1. 时间差异:欧洲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而中国的思想启蒙分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2. 地理背景差异:欧洲启蒙运动主要在西欧国家兴起,而中国的思想启蒙一部分发生在战国时期,另一部分发生在近代的中国。

3. 思想观念的不同:欧洲启蒙运动强调个人理性和自由,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

而中国思想启蒙注重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体修身以维护社会和谐。

四、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思想启蒙的影响和意义欧洲启蒙运动对欧洲以及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人权和民主的理念,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

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和理念也奠定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基础。

中国的思想启蒙虽然没有像欧洲启蒙运动那样有全面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中西启蒙的差异

中西启蒙的差异

中西启蒙主义的差异什么是启蒙主义?我们知道,启蒙主义是欧洲18世纪的文化思潮,也是一种文学思潮。

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启蒙文学家,他们宣传的启蒙理性成为启蒙文学的指导思想。

在德国有莱辛以及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狂飙运动”。

在俄国有从罗蒙诺索夫到普希金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启蒙主义文学。

还有意大利的启蒙文学等。

启蒙主义接续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封建、反教会的传统,继承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它高扬理性的旗帜,宣传人类进步的观念,从而发展和超越了文艺复兴精神。

从现代性的角度说,启蒙主义确立的理性和主体性原则,成为现代性的核心。

启蒙主义文学是鼓吹现代性的文学,而不是批判现代性的文学,这一点是它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根本上不同之处。

启蒙主义文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

18世纪欧洲封建主义统治尚没有被推翻,启蒙主义者正在开展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为将来推翻封建主义作思想准备。

启蒙主义文学也加入了这场战斗,把封建主义作为自己的敌人。

这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把资本主义作为主要批判对象不同。

第二,启蒙主义文学坚持理性,主要是人文理性,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相信人的崇高和伟大。

伴随着理性的乐观精神,启蒙主义文学也渗透着一种感伤主义情调,这是启蒙主义者觉醒后的悲凉情绪。

启蒙文学的理性精神与浪漫主义反叛理性甚至颓废倾向,现实主义对人文理性失望,自然主义肯定人的生物性不同。

第三,启蒙主义文学既是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反拨,又是前浪漫主义的文学,它还没有发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分离和对立,因此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抒情、说理融为一体。

这与以后浪漫主义偏向主观性而现实主义偏向客观性不同。

第四,启蒙主义文学具有平民性,是新产生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的文学,体现着平民精神,与贵族化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有本质的不同。

在以上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中,核心的精神是对于现代性的鼓吹。

这不仅是对欧洲启蒙主义文学的界定,也适用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其形成经历了以下过程:(1)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孕育和萌芽的时期。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倒军阀”,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

表明中共已经开始联系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

1925年1月,中共四大根据共产国际的有关指示,总结了建党以来尤其是国共合作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地指出:革命的基本内容,一个是“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另一个是“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

这样,就划清了中国新旧两种民主革命的界限,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5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统一战线和农民同盟军问题等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已经初步地结合起来。

这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时期。

1927年之后的几年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实际确立了“以农村为中心”的观念,并且把小块红色政权的发展同全国政权的取得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切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理论。

更为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1.产生背景(1)中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

(2)欧洲: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政治上,欧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思想上,欧洲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具体内容(1)中国: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反封建民主色彩,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2)欧洲:批判天主教会,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并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两者性质(1)中国: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从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主张。

(2)欧洲: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进行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4.历史影响(1)中国:对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

(2)欧洲:打击了专制世俗统治,开启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分析欧洲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1.对法国的影响:对法国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对欧美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对亚洲的影响:启蒙思想家的许多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激励着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4.对资产阶级时代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一、近五年来发表的论文

一、近五年来发表的论文

王志红一、近五年来发表的论文1、《当前中国人学视域中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多元阐述》王志红载于《学术界》2002年第一期、CN34-1004|C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4期论点转摘2、《中国传统和谐理念的现代阐释和绿色转换》黄志斌、王志红《学术界》2002年第五期3、《走向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专辑2003年4、《人性假设与制度伦理的正义诉求》王志红《河北学刊》2004第四期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五期论点转摘5、《人的存在与马克思“改变世界”哲学的价值诉求》王志红《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6、《中西启蒙运动比较初探》骆辉、王志红《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三期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性启蒙与祛魅》王志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六期8、《西方以“以恶抑恶”的制度伦理及其正义价取向》王志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四期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6期论著精华栏目转摘被《2005年中国学术年鉴》收录9、《启蒙现代性的理性精神及其后现代反思》骆徽王志红《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10、《秩序与正义的统一》骆辉王志红刘雪飞《五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CN44-1470/C11、《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选择》夏琼王志红《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CN37-1400/C12、《人本化情结与交往共识的价值原则》王志红《河北学科》2005年第3期13、《马克思主义时代转化与交往共识的价值原则》独撰发表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马克思哲学论坛文丛第五卷》赵剑英孙正聿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8月版第251页14、《邓小平理论的公正观》刘义堂、王志红发表于《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15、《西方反思理性的“他者”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独撰发表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马克思哲学论坛文丛第六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8月16、《诚信、做人与高校德育教育——哈佛考官择人之道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王志红吴丽兵17、《走向共识:东西方文化对社会和谐的诉求》《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独撰二、教材(参加编写)和著作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次修订)安大出版社2003年第三章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3万字2005年7月第三版2、《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许俊达、任暟、王志红等本人承担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共9万字(该著作被评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优秀成果。

中西方启蒙运动之比较

中西方启蒙运动之比较

中西方启蒙运动之比较作者:王安邦来源:《卷宗》2015年第09期摘要:17世纪至18世纪的西方启蒙运动与发生在20世纪的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欧洲和中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本文通过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各自所反映的时代主题以及对后世产生了的影响进行梳理,作出比较。

关键词:西方启蒙运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比较1 启蒙的涵义“启蒙”从字面上理解,“蒙”为朦朦胧胧、懵懂之意,“启”为开启,因此启蒙为开启蒙昧的意思。

西方哲学大师康德曾对启蒙做出经典解释即“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启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思想领域内的不断转变的过程,是人们在精神状态方面和思维方式层面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 中西启蒙运动的发展脉络我们常说的西方启蒙运动是指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以及打破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束缚的斗争,渐进演变成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宗教、哲学、政治学、文学、美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封建势力与天主教会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西方的启蒙运动从广泛上来讲还可以认为是从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到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近四个世纪的发展。

在启蒙运动中一批先进的思想家首先对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的抨击,破除人民对宗教的迷信,这些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蓝图进行描绘与展望,为西方社会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障碍,这场持续一个世纪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中国的启蒙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开端于19世纪末的“百日维新”运动,往前追述的话较早体现出思想启蒙特点的是封建士大夫们为巩固自身统治需要而推行的洋务运动。

士大夫们以西方民主思想为主提出很多在当时来说具有自强意识的口号积极传播和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和制度。

其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将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帝赶下台,推翻了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但这次革命半路夭折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探究近代中西文化启蒙及法制建设的比较

探究近代中西文化启蒙及法制建设的比较

探究近代中西文化启蒙及法制建设的比较作者:韩弢来源:《求知导刊》2017年第11期摘要: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定的人文环境条件,促使了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法制建设与文化启蒙有着必然的联系。

任何国家启蒙运动的兴起多是由于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和反思,以促使对政治制度的革新和法制的建设。

因此文章对近代中西方文化启蒙及法制建设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

一、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比较1.文化的历史继承性的比较处于中世纪的欧洲主要受神学思想所禁锢,神学的思想禁锢使得布鲁诺为批判神学而献身,但也为自然科学和人文哲学奠定了基础。

神学与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并非完全对立,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互认同的思想基础。

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到日耳曼民族入侵造成文化的断裂,然而近代欧洲的文化觉醒运动,都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有关,具有代表性的是文艺复兴运动以及罗马法复兴运动,这种文化觉醒运动同时也为资产阶级建设法治及推行立宪民主共和奠定了基础。

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世界,这时大批的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创办一些文化出版机构,并进行西方书籍的翻译,推荐法律思想家的相关著作,宣传法制观念及平等观念。

晚清时期一些洋幕宾也充当了启蒙老师的角色,宣传了近代西方思想,使中国近代的洋务派有了思想渊源。

随后建立的大批新式学堂都以学习西方文化为目的,传统封建文化形态逐渐被取代,转变为由西方植入的继受型文化,于是引发了一场由外到内的思想启蒙和制度变革,这与近代欧洲在精神上的延续性有较大差异[1]。

2.文化对社会危机的纠偏功能的比较在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理性主义发挥了批判和怀疑的作用,并且注重思维的价值判断,从而在方法论上为构建新的资产社会制度理念提供价值选择。

神学和理性主义或者人文主义的发展流变,都是以对一种研究方法进行价值判断为基础,而以科学发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科学主义的兴盛。

然而科学主义往往以经验主义为基础,若是社会舍弃了理性主义的价值判断,其在认知上得出的结论并非完全错误,但也是狭隘的,以致后来出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启蒙运动比较初探骆徽, 王志红, 刘雪飞(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安徽合肥230009)摘要: 关于西方启蒙运动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 已有许多学者撰文探讨。

但对二者的比较研究还比较薄弱, 故文章就二者的主导性倾向进行总体比较, 以揭示其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特征, 以使这一段有关启蒙思想的发展脉络更为清晰。

关键词: 启蒙; 中西启蒙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启蒙的涵义“启蒙”一词在法文中为光明、智慧之意。

从语词上看, 启蒙是启发人于蒙昧之中的意思。

近代西方哲学大师康德指出, 启蒙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 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 是获得了勇气的个人运用理性反思并且走出传统束缚的过程。

法国当代思想家福柯则认为启蒙是一种哲学的气质或态度, 它可以被描述为对我们的历史时代的永恒批判。

历史上的霍布斯、孟德斯鸠、狄德罗、杰斐逊、马克思、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等, 都是他们所处时代充满理性之光的启蒙思想家。

从这种意义上讲, 启蒙是一种理性生活方式, 是先进知识分子为促进人类现代文明进步与社会现代化而做出的一种努力。

二、启蒙运动概述西方启蒙运动从兴起( 14 世纪) 到发展( 18 世纪) 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学、美学、教育等各个领域。

启蒙思想家最初用自然神论, 后来用无神论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 在哲学上以机械唯物论批判中世纪经院哲学, 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 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 用自由平等和理性原则批驳中世纪的等级特权, 用知识、科学启迪人们的愚昧无知、传统偏见,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为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理论上铺平道路。

启蒙作为一种西方近现代思想范式和文化命题, 自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末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引入、兴盛到出现危机的过程。

较早体现出思想启蒙特点的是士大夫们自我启蒙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 以传播西方民主思想为主的思想启蒙运动拉开序幕, 严复、梁启超等一批先进人物积极传播西方文化思想, 特别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帝制, 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但这次革命没有经历西欧启蒙运动那样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人民群众没有真正觉醒, 反革命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理想未能实现, 它的思想启蒙任务在之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才得以完成。

五四新文化运动弥补了辛亥革命最大的缺陷——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反对封建特权, 要求政治民主;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 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促使人们更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文化运动大体经历了以自由主义颠覆儒家文化、复以马克思主义取代自由主义而建构新意识形态的思想过程, 是一个启蒙思潮与革命思潮消长兴替的过程。

危机是革命的先导, 启蒙则是革命的催化剂, 启蒙与革命分别是危机的思想回应和政治回应。

新文化运动成为共和革命与共产革命之间的一个短暂插曲, 转型时代的危机, 宪政和现代化运动的挫折,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 孕育了激进的启蒙思潮。

五四运动以后, 新思潮由“价值重估”而“社会改造”的政治化转向, 预示了现代中国启蒙与革命嬗替的历史趋向, 转型时代激荡的启蒙思潮至此落潮。

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五四新文化运动历来也被称为思想启蒙运动, 因为它与欧洲18 世纪启蒙运动有着渊源关系, 二者所表现出的反封建文化的激进批判精神、崇尚理性精神和革命导向作用是一致的。

现在我们站在新世纪去反思近一个世纪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会发现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我们仅就二者的以下主导性差异进行比较。

1. 历史基础不同: 西方启蒙运动是一种市民社会的思想变革, 市民社会的启蒙运动表达了个性解放和主体自由的价值诉求, 因而自由主义的主题“面对国家的个人”和“面对教会的个人”, 以及其信仰自由、经济自由、政治自由的社会改革目标, 皆体现了个人主义的题旨。

而被西方文明激活的中国启蒙运动, 则并不具有西方市民社会的历史基础。

中国的启蒙运动面对的是一个帝制结构的农民社会, 半殖民地农业中国之现代化的课题, 除了“面对国家的个人”, 还有“面对列强的主权”和“面对工业的小农”。

因此, 中国启蒙的基本困难在于匮缺自由主义现代性由以生长的西方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

与西方内源性启蒙相比, 中国启蒙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的冲突, 是由西方现代性激活的外源性启蒙运动, 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之间具有深刻的价值断裂性, 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

儒学作为宗法是农业中国的文化典范, 其家族主义伦理秩序、权威主义政治文化和反商主义经济伦理, 与现代性具有根本的价值冲突。

因而, 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 在中国表现为古老的中国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当中国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 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 都是西方启蒙运动所未曾遭遇过的。

2. 旗帜不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是“民主”与“科学”, 而不是西方启蒙运动的鲜明旗帜——“人权”, 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最根本区别。

西方启蒙运动以解放人为目的, 建立和发展了保护人的自由平等的普世人权思想, 这是启蒙运动最鲜明的旗帜和标志。

启蒙运动改变了人对自然的理解、对自身的理解, 改变了西方的价值观。

人的心智的解放, 也使科学从神学下解放了出来, 人类第一次和上帝并排坐着思考宇宙和自身的问题, 人终于找到了自己。

启蒙运动使人类认识到是人的思想在改造着这个世界, 而不是上帝。

启蒙运动思想家正是从文化的相对性和对人自身认识的思想出发, 不仅要求重塑哲学体系, 还要重塑社会体系和生活方式以获得人应享有的自由。

因为他们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人的存在有多种可能性, 完全可以发明更好的人类生存方式。

启蒙运动思想家认为, 人们经过对自然、自我和人类灵魂的探索, 经过人类的自我觉醒和努力, 完全可以战胜无知、迷信、狂热和专制, 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启蒙运动另一项成果就是对事物持普遍怀疑态度的科学精神, 他们认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就应该去挑战传统思维, 去测试所有的假设以更接近真理。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在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束缚下丧失了生命力和自由意志的人第一次获得了解放, 成为真正有生命力和自由意志的人。

启蒙运动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确立了人权思想, 并使人权思想成为人类社会走向进步、健康与文明的主流思想的里程碑。

虽然在后来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历程中受到各种邪恶势力的挑战, 但启蒙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人权理念一直是深深地吸引着全世界受压迫人民冲出迷雾的灯塔, 并鼓舞了美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和建立民主政治的理念, 使人权在《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人权法案》中在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人权理念成为了普世的共识与真理, 并以此来衡量一个现代国家是否进步与文明的标志。

而人权思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则只是极少数知识分子的声音, 而不是社会文化的主流声音。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开始的, 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内心就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巨大压力, 国家复兴与民族觉醒的责任感才是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机。

在强势文化面前, 弱势文化中的知识分子很容易产生文化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宣泄的最好方式就是向自己的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挑战。

于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 以“民主”和“科学”的名义开始了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大清算、大批判、大讨伐, 最后引起的实际上是中国人思想上的一次大混乱。

3. 主要内容不同: 启蒙的根本目标是人的解放和自由, 但条件的差别使中西启蒙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差异。

西方的启蒙是要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 启蒙思想家攻击的对象首先是宗教教条、教会和教士, 而中国的启蒙首先是要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 所以思想先驱们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儒家礼教, 是家族宗法制度及其陋习。

正如舒衡哲所说: “18 世纪欧洲启蒙学者渴求从宗教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 中国的知识分子则为着改造自己身上的奴性而斗争, 这种奴性源于家庭权威而不是神权专制。

历史条件的差异使得启蒙具有不同的内涵: 在康德那个时代, 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 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 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 在20 世纪的中国, 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 要求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

”可以说, 薄伽丘的《十日谈》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正是中西启蒙差异的象征。

4. 历史走向不同: 欧洲启蒙运动是循着自身的历史要求而发展的。

在法国, 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资产阶推翻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 自由、人权、平等、独立、博爱等启蒙主义的思想观点转化为民主革命的政治口号, 资产阶级以这些口号相号召, 赢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在德国, 由思维悟性的启迪, 出现了旨在使古老的分裂的德意志民族重返青春的狂飙运动, 德意志民族精神得以更新并实现政治的统一, 一批崇尚理性的思想家的出现, 产生了对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理性哲学给予系统总结的德国古典哲学, 理性被视为哲学的永恒原则。

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与政治成就, 叩开了现代文明的大门, 人类以科学理性为先导, 创造着使世界面貌为之一新的现代物质文明。

与欧洲启蒙运动同时出现的还有空想社会主义, 但不居于主流地位, 对启蒙运动的历史走向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五四启蒙运动的历史走向则不同。

与之同时出现的还有社会主义思潮, 也不居于主流地位, 但社会主义在欧洲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 到20 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已是改变了历史进程的新的社会思潮, 因此到五四时期, 社会主义思潮迅速扩大开来的思想影响规定了其后思想启蒙运动的方向。

这种影响, 我们可以从“五四”提供的民主与科学在实践中的走向来看。

“五四”把民主确立于人格独立、个性自由的思想基点上。

人的解放首先是个体的解放, 这种人的意识首先觉醒于知识分子阶层。

“五四”的民主呼声最响亮的是知识分子人格独立、个性自由的呼声, 这与社会主义所谋求的工农劳动者的解放在历史要求上彼此一致, 但并不相同。

同时“五四”启蒙运动又以“立人”为本, 致力于唤醒下层劳动者人民的自觉, 但由于一些思想启蒙的先驱视“立人”为纯精神革命的命题, 难以付诸社会实践, 而社会主义号召工农劳动者反对剥削与压迫, 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是可以立即付诸社会实践的现实要求, 因而“立人”的精神革命课题就势必融入到社会主义思潮中, 从而转化为为工农谋解放的现实革命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