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程颢像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 理学的方法论 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 积习既多, 怎么才能通达 通处。 通处。 “理”? 一事不穷,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 —格物致知。 理; 格物致知。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程颐像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 所谓天理, 理学的道德观: 理学的道德观: 何物? 何物?仁、义、礼、智岂不 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 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 胜则天理灭” 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 的目的就是“ 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 理”。
翻开历史一查……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贞洁牌坊的 吃人” 是“吃人” 。 背后是血泪 鲁迅《狂人日记》 ──鲁迅《狂人日记》
恐怖的三寸金莲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 林则徐 宋 文天祥 明 于谦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 籍宗教信仰, 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 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 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 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 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 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 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 都投入宗教, 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 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中国人史纲》 柏杨 《中国人史纲》 同心出版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考试说明学习要求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1. 掌握理学形成的背景,弄清宋代儒学的发展。
2、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影响。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二、宋朝的程朱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①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②魏晋以来三教合一,使儒学更为理性化,思辨化。
③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2、理学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3、代表: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4、主要思想:二程朱熹核心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理气论,“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天理和伦理道德的关系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人伦道德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提出心性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贯通明理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思考: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②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存天理,灭人欲。
④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5、程朱理学的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朱熹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③他的思想还远及日朝以及欧洲。
在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思想主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万物都在心中。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说明:考试说明中并无此内容,此属于新版教材新增内容。
)2、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1)思想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宋明理学

理学在今天……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可取的一面 具有和谐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 和谐意识,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 和谐的意识。 和谐的意识。 具有忧患意识 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 忧患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 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 明的进步。 明的进步。 强调身体力行 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 身体力行, 自主自强的精神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 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不可取的一面: 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尊卑等级观念; ①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批判、继承、改造;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批判、继承、改造; 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儒学的发展变化
时代 春秋 代表 孔子 孟子 战国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继承儒家,兼容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继承儒家, 百家。 性恶论。礼法并施。 百家。 性恶论。礼法并施。 来源 思想 仁。礼。为政以德。教育思想 为政以德。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继承和发展孔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思想。 养浩然之气。 思想。 养浩然之气。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下是有关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或称义理之学。
儒学为回应三教合一的冲击,以传统的儒学理论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思维而形成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统治思想。
1.产生背景在政治上,宋代理学之前的政治背景是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大乱。
为适应赵宋王朝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重整封建纲常,宋代统治者通过倡导尊儒读经的方式,以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需要。
赵宋王朝有鉴于唐末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纲五常之道绝”,这种历史教训,进一步从思想上控制、杜绝所谓的“以下犯上”和“臣弑其君”等活动,由此而产生了封建专制在哲学上的化身宋明理学,建立起以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思想为核心,并上升为本体,否定魏晋玄学那种“崇尚虚无”“以无为本”的旧唯心主义,保障政治统治。
在经济上,宋代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被称为“交子”的纸币,经济发展活跃,形成了颇为发达的民间文化。
这一时期,印刷术已经成熟,图书出版也繁荣起来,在官学之外,民间也出现了书院,罗盘针和火药也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在这种文化发达的条件下、人们不仅追求向外的发展,也开始追寻内心深处的探索。
在文化上,儒学早在西汉便取得一家独尊的社会地位,其后,五胡乱华,佛道兴起,三教合一,极大的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心骨的儒学需要复兴及重塑其影响。
安史之乱后,儒学的复兴就已经开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到了北宋初年开始初具规模,产生了著名的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其后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后是理学的成熟,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其次,理学的实质其实还是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例如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名分等级(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华夷之辨等),内圣外王(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类的具体内容,用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表述出来,以规范世人思想和行为。
3、宋明理学

岳麓书院(位于今长沙市岳麓山) 岳麓书院(位于今长沙市岳麓山) 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宋、 明理学的一些学者曾在此讲学。 明理学的一些学者曾在此讲学。
岳麓书院内专祀程颢、 岳麓书院内专祀程颢、 程颐的“四箴亭” 程颐的“四箴亭”。亭内 现存清刻程氏《 》《听 现存清刻程氏《视》《听》 》《动 四箴碑。 《言》《动》四箴碑。
1、理学的产生 原因: 原因: (1)社会政治根源: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 社会政治根源:两宋时期, 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 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 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益趋于融合,儒学 魏晋以来, 道三家日益趋于融合, 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思辨化的新 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 的儒学体系; 的儒学体系; (3)儒学的复兴和疑古惑经的环境 。 (4)宋朝建立,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 宋朝建立,农业、 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 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 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 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 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 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 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 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 的向往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 的向往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 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 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 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类似, 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 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 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 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四大书院: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 的岳麓书院、 的岳麓书院、河南省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 院。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①心(主观意识)是 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
(1472-1529)
王阳明,名守仁,号阳明先生, 浙江余姚人,喜言兵事,学 识渊博。他开创的心学体系 成为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 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学术 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 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 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 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的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刻 了一块印章,佩戴在身,上 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
程朱理学
二程(北宋)观点
世界观:理是万物的本 原(先有理后有物) 道德观:儒家人伦道德 即是天理 方法论:格物致知
朱熹(南宋)观点
世界观:理气论
道德观 :天理 就是 三纲五常,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 :格物 致知 的目的 在于明 道德 之善
程朱理学的影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 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 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 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程朱理学
二程(北宋)观点
世界观:理是万物的本 原(先有理后有物) 道德观:儒家人伦道德 即是天理 方法论:格物致知
朱熹(南宋)观点
世界观:理气论
道德观 :天理 就是 三纲五常,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 :格物 致知 的目的 在于明 道德 之善
《朱子语类》中朱熹跟他的门人的两段对话 (门人)问:‘饮食之间,孰为天 理,孰为人欲? (朱熹)曰:‘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门人)问:‘饥食渴饮,冬裘夏 葛,何以谓之天职? (朱熹)曰:‘这是天教我如此。 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 。 穷口腹之欲便不是。)
重振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宋明理学26464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
林制,则强徐调:责“任苟使利命国,凸家显生人死性以庄,严岂, 对因塑祸造福中避华民趋族 之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
产生
后人评价: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排击
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
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 ——
《在四李库贽全的书思总想目体提系要中》,(世清界官的修本) 原是(A )
A、阴阳二气 B、道 C、理
D、天
关于李贽思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D)
提示: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强调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区别“亡国”与“亡天下”、“保国”与“保
•亡天国下:”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 个民族的命运。
思想
经济
政治
代表作
王夫之 黄宗羲
唯物主义思想
批判封建君 主专制
大贾富民者,
《船山遗书》
国之司命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下列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统治
D
D.主张“心外无理”
4、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B.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即格物致知
必修三专题一3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社会主义道德:“仁、义、礼、智、信”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温、良、恭、俭、让”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 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 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 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3、参考:可取处: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 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 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促进 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 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 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有道理吗?为什
么?
答案提示: 答案一:有道理。动物只有生存的本能,而人是 有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能够通过一定的伦理 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建立合理的社会规范 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证人类社会能够稳定 地、有秩序地向前发展。 答案二:没道理。朱熹提出的“五伦”观念是为 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它是旧有的封建的伦理 道德,是适应旧有的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是 束缚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
选择题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 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 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 吻合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选择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 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3、儒学体系的更新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既贯通
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 能治国的学说——理学。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A、陆九渊: “心即理也”,并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B、王守仁: “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王守仁之励志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 苦被严亲一日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 象入山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 忽然惊起卧龙愁。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2)主要思想观点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 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统治地位的确立:明初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2)主要思想主张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 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 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本心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