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房颤,预防脑卒中
云南省慢性病管理培训答案

•A、区域协同救治体系•B、全面协同救治体系•C、协作发展救治体系•D、城乡协同救治体系•E、城乡合作救治体系•A、损伤/中毒性疾病•B、肿瘤•C、呼吸系统疾病•D、心血管病•E、消化疾病•A、急性胸痛•B、致死性心律失常•C、急性心衰•D、高血压急症•E、以上都是•A、心肌病和高血压•B、高血压和冠心病•C、高血压和糖尿病•D、糖尿病和冠心病•E、慢性肾脏病和糖尿病•A、心肌梗死•B、心力衰竭•C、创伤•D、脑卒中•E、心律失常•A、<80mmHg•B、<70mmHg•C、<60mmHg •D、<50mmHg •E、<40mmHg•A、恢复组织灌注和充分氧供•B、防止MODS•C、改善循环•D、使用升压药•E、使用激素•A、<0.5,代表无休克•B、1代表轻度休克,失血量在20%~30% •C、>1.5代表严重休克,失血量在30%~50% •D、>2代表严重休克,失血量在30%~50% •E、>2代表重度休克,失血量>50%•A、500ml•B、1000ml•C、1500ml•D、2000ml•E、3000ml•A、急性生理评分、年龄评分、慢性健康评分•B、急性生理评分、性别评分、慢性健康评分•C、急性生理评分、年龄评分、急性健康评分•D、生理评分、年龄评分、急性健康评分•E、生理评分、年龄评分、健康评•A、休克•B、心前区疼痛•C、心律失常•D、心力衰竭•E、低血压•A、急性心肌梗死•B、支气管哮喘•C、主动脉夹层•D、气胸•E、胸膜炎•A、主动脉夹层•B、急性心肌梗死•C、急性胆囊炎•D、急性肺动脉栓塞•E、急性胸膜炎•A、抽血检查•B、胸片检查•C、描记心电图•D、主动脉血管增强CT•E、胸部增强CT•A、ST段抬高持续数日,T波平坦或倒置•B、出现异常Q波,T波呈V形倒置•C、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D、ST段压低•E、T波异常高耸•A、快而规则•B、快而不规则•C、慢而不规则•D、与心律不一致•E、消失而摸不到•A、利多卡因•B、体外同步电直流复律•C、异搏定•D、西地兰•E、苯妥英钠•A、静滴异丙基肾上腺素•B、静滴硝酸甘油•C、安置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D、静滴氢化可的松•E、静滴阿托品•A、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B、心房扑动•C、III度房室传导阻滞•D、心室颤动•E、病态窦房结综合征•A、治疗原发的心血管疾病•B、48小时内新发生者,应尽快复律,无需抗凝•C、对房颤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者,应在有效抗凝治疗后再复律•D、对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心房颤动患者,应首选普罗帕酮控制心室率,防止心功能进一步恶化•E、对于容易复律及维持窦律者一定积极复律及维持窦律•A、在2~6小时内立即降至140/80mmHg•B、在24小时内降至160/100mmHg•C、初期在数分钟到2小时内将平均动脉压降至25%•D、初期在数分钟到2小时内将平均动脉压降至50%•E、在数分钟内立即降至130/80mmHg•A、血压诊断标准不同•B、要求降压幅度不同•C、要求降压时限不同•D、有无靶器官损害•E、住院时长不同•A、降压必须达标•B、重点是保护器官•C、所有情况下均要降低血压•D、所有情况下均要使用降压药•E、尽量大剂量使用降压药快速降压•A、高血压合并心脏损害•B、围手术期高血压•C、外科手术有关的重度高血压•D、嗜络细胞瘤危象突然停用降压药引起的血压反跳•E、高血压合并肾脏损害•A、高血压不伴视乳头水肿•B、妊娠高血压•C、子痫•D、高血压合并鼻䶊•E、围手术期高血压•A、吸氧•B、头低脚高位•C、地西泮•D、速尿•E、西地兰•A、100ng/L•B、300ng/L•C、450ng/L•D、900ng/L•E、1800ng/L•A、癫痫发作•B、癔症•C、窒息•D、脑血管意外•E、阿斯综合征•A、Ⅰ级•B、Ⅱ级•C、Ⅲ级•D、Ⅳ级•E、Ⅴ级•A、端坐呼吸•B、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C、咯粉红色泡沫痰•D、肺部广泛湿罗音•E、心尖区奔马律•A、抗血小板治疗•B、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C、控制血压•D、血管再通治疗•E、稳定斑块治疗•A、明确的发病时间•B、特殊服药史•C、毒物接触史•D、外伤史•E、以上都是•A、在国内比较,发病率较高,救治效果好,死亡率低,致残率高;•B、在国内比较,发病率较低,救治效果好,死亡率低,致残率高;•C、在国内比较,发病率较低,救治效果差,死亡率高,致残率高;•D、在国内比较,发病率较高,救治效果差,死亡率高,致残率高;•E、在国内比较,发病率较高,救治效果差,死亡率低,致残率高;•A、停止活动,绝对卧床休息•B、吸氧,保持指脉氧饱和度在94%以上•C、心电、血压、呼吸及脉搏监测•D、监测血糖,处理低血糖及高血糖•E、必须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A、气道、呼吸、循环、意识、外伤•B、呼吸、循环、意识、外伤、血糖•C、气道、呼吸、循环、外伤、血糖•D、血压、氧饱和度、血糖、意识、外伤•E、血糖、血脂、血压、意识、血气•A、30:2•B、15:2•C、30:1•D、15:1•E、2:1•A、胸外按压•B、静脉推注利多卡因•C、静脉推注胺碘酮•D、立即除颤•E、立即呼救,等待120•A、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一半•B、至少3cm•C、至少5cm•D、5cm~6cm•E、至少6cm•A、人工循环•B、人工呼吸•C、开放气道•D、胸外按压•E、药物治疗•A、仰头举颏法•B、双手推举下颌法•C、托颏法•D、环状软骨压迫法•E、以上均不是•A、心率•B、血氧饱和度•C、连续测量血压•D、非侵入性血压•E、中心静脉压•A、生命体征不稳定•B、昏迷、躁动•C、气管内插管•D、使用镇静药后神志清楚•E、有活动性出血•B、注射泵停止工作•C、电磁干扰输液泵工作异常•D、输液通路断开•E、输液速度无法控制•A、由权威机构制定转运标准,具体到何种疾病的转运条件细则•B、由会诊医院确定是否转运•C、首要的是“不要造成伤害”的原则•D、就近原则•E、确保转运中具备监护、治疗以及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有应急设备和能力•A、心跳、呼吸骤停•B、有紧急气管插管指针,但未气管插管•C、血流动力学极其不稳定,但未气管插管•D、颈椎骨折,已经固定妥当•E、有恶性心律失常•A、直流电和交流电电复律•B、同步和非同步电复律•C、胸内和胸外电复律•D、自动电复律•E、以上都是•A、维持和增加机体通气量•B、纠正威胁生命的低氧血症•C、压力约挤压呼吸囊的1/3~2/3为宜•D、不需要按患者的自主呼吸动作加以辅助•E、气管插管前的辅助通气•A、重症肺水肿•B、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气胸及纵膈气肿•D、应用呼吸机进行气溶胶治疗•E、呼吸中枢失调、神经肌肉疾病•A、心房颤动•B、室上性心动过速•C、室性心动过速•D、病窦综合征•E、心室颤动•A、肺大泡•B、失血性休克未纠正•C、大咯血呼吸道阻塞窒息•D、急性心肌梗死•E、胸部外伤••••。
预防卒中从心做起 专家支招远离房颤

预防卒中从心做起专家支招远离房颤作者:红岩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8年第24期在我们的生活中,与谈虎色变的“冠心病”“脑梗死”不同,“房颤”这一心脏病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名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房颤也会导致脑卒中。
炎炎夏日,在“中国房颤日”的宣传活动中,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在张萍主任的带领下,联合昌平区北七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余名医护人员,来到宏福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及金手杖老年公寓举办大型健康咨询及义诊活动。
张萍主任与心内科专家缪国斌主任医师,余飞、刘元伟副主任医师,王昊天、赵兰婷主治医师等为广大老年朋友和患者普及了关于房颤的病因、临床风险、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等多方面的健康知识。
心律不齐须警惕房颤什么是房颤呢?张萍主任形象地说:房颤就是心律不齐了,可以把手搭在自己的脉搏上,感觉到的是咚、咚、咚、咚、咚的跳动,频率很整齐,这是正常心律。
如果感受到的是咚、咚、咚哒、咚哒、咚的跳动,心律非常的不匀齐,且长时间这样,您有可能就是房颤了。
张萍教授介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次/分-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房颤时心房跳动的频率可高达300次/分- 600次/分,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的总体患病率约为0.4% -1.0%,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在20多岁年龄段中大概干分之三,在45岁以上的大约为1% -3%,但是在75岁以上,能够达到15%-20%。
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
房颤发作时,患者通常会有心悸、乏力、心律不齐等症状,但有时房颤发作可无症状。
因此,房颤患者通常需要频繁进行心电图检查,即使无房颤症状的老年朋友也应该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筛查。
此外,诊断房颤仅仅靠心电图是不够的,特别是阵发性房颤易被漏诊,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或心电监测。
脑卒中防治指南(大众版)

脑卒中防治指南(大众版)脑卒中,俗称“中风”,临床上称脑血管意外,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突然堵塞或破裂所导致。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85%;出血性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这一类。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XX特点;它也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筛查、积极干预效果显著,但实际上我国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为落实国家脑防委脑卒中防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的宏观策略,提高国民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了解,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XX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组织省内脑血管病专家,制定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方案与规划,旨在为医疗机构有效开展脑卒中科普宣教工作提供指导。
一、中国脑卒中疾病概况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9%,位居全球首位。
近30年,我国卒中发病率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地域和城乡差异以及年轻化趋势。
根据中国国家卒中筛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74岁人群首次卒中总体发病率由2002年的189/10万上升至2013年的379/10万,平均每年增长8.3%o2018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49/10万(死亡人数约157万),较1990年上升41虬分别为城市居民的第3位死因和农村居民的第2位死因。
卒中出院人数及人均医药费用均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607元和18525元,相比2007年分别增长60%和118%o推荐意见: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开展卒中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二、脑卒中防治科普任务要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首先,应使公众知晓卒中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做好预防。
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从事的职业有密切关系。
科普房颤患者的护理要点

科普房颤患者的护理要点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以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乏力、脉搏不稳定、头昏目眩等为主要症状表现。
引发该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不仅包括心肺疾病,还包括内分泌系统疾病。
正常人在饮酒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房颤。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房颤的发生率也呈现出增高的趋势。
该病不仅影响人体健康,其所带来的并发症也非常多,使患者的生命遭受更为严重的威胁。
房颤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非常高,且由此导致的残疾或死亡情况比较普遍。
此外,房颤还会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的发生率。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疾病症状,防范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此,不管出现何种异常症状,都要及时就医。
而除了积极开展对症治疗外,护理方面的工作也非常重要,明确房颤患者的护理要点,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本文在简要分析房颤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此类患者的护理要点,如下。
1房颤的发病原因总结房颤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各种心肺疾病包括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竭、肺动脉栓塞等。
(2)长期饮酒过度。
(3)精神和情绪状态,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
(4)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
(5)发生严重的感染,及合并有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等。
2房颤的临床表现房颤患者通常会有胸闷气短、心悸不适、胸部不适、眩晕等症状,各种症状出现时具体表现如下:(1)胸闷气短症状表现为在进行体力活动或者休息后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2)心悸不适症状表现为心跳过快或出现紊乱,并且感觉身体疲惫乏力,产生疲劳感。
(3)胸部不适症状表现为胸部出现疼痛,有压迫感。
(4)眩晕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还可能出现昏倒的情况。
一些患者情况比较特殊,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
为了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感受,临床应积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同时配合以科学的护理干预。
下面具体阐述房颤患者的护理要点。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三级预防策略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管理和治疗过程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措施,并提供相关数据和案例。
一、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旨在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主要措施包括:1. 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和媒体等渠道,向公众普及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预防方法和早期症状等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2. 生活方式干预:鼓励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制饮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控制体重等。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的发生率。
3. 控制危险因素:针对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治疗。
例如,通过合理用药、定期随访和监测,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的水平,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旨在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复发率。
主要措施包括:1. 早期识别和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及时进行早期识别和治疗,以减少脑损伤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例如,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或介入手术,以恢复脑血流和减少梗死面积。
2. 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减少残疾和依赖。
3. 心理支持:脑卒中患者往往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困扰,因此,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
三、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旨在减少脑卒中的并发症和残疾。
主要措施包括:1. 长期随访和管理:对于脑卒中患者,建立长期的随访和管理机制,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和风险因素。
例如,对于房颤患者,应该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
2. 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通过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帮助脑卒中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掌握自我监测和自我调节的技巧,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内科房颤抗凝治疗

心内科房颤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
在所有房颤类型中,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发病率最高,故其为国内外房颤研究关注的重点。
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数约为3350万例。
我国房颤患者已超800万,其中约500万为NVAF患者。
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NVAF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为健康成年人的5~6倍,且房颤引发的卒中致死、致残率分别高达20%、60%。
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措施。
研究显示,抗凝治疗可使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从6%降至2.2%。
基层是管理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的“主阵地”,但目前NVAF患者抗凝治疗管理工作尚未在社区得到充分开展。
1指南建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的指南建议,TAVR后高出血风险(CHA2DS2⁃VASc评分法:女性≥3分,男性≥2分)患者先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6个月,低出血风险者先口服抗凝药物治疗3个月,之后均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
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心胸外科协会的指南建议,有抗凝指征的TAVR术后患者,高出血风险者单纯终身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低出血风险者先口服抗凝药物联合单抗血小板3个月,之后终身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无抗凝指征者,高出血风险者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低出血风险者先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3~6个月,之后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2020更新版)》的抗凝策略沿用上述四个欧美指南的推荐,建议对于合并房颤的患者使用单一抗凝治疗的方法,同时因为证据不足且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应用NOACs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不仅与华法林相比无差异,且高于抗血小板药),暂不推荐NOACs。
2互联网规范教育①规范老年房颤患者专属云随访平台:设置适合老年人浏览的应用软件,如大字体、重要内容突出标注、教育文章推送和用药提醒通知的声音洪亮等,避免老年患者错失平台通知;②心内科工作站建立:由资深心内科医护人员组成,根据老年房颤患者常见问题,如房颤相关知识(危害、危险因素、潜在风险、并发症及对应的健康管理)、抗凝治疗相关知识(华法林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对应的健康管理)、饮食原则、运动原则等进行针对性教育,反复线上讨论后规范统一教育内容;③平台文章推送:由护士或平台工作人员拟写统一宣教内容文章,医师审阅后在平台发布,每日或每周推送给患者,并设置签到或阅读后课堂问答,落实对老年房颤患者的规范教育;④个体化提醒管理:通过随访平台、微信、短信等方式,针对患者病情设置个性化用药提醒,包括药物剂量、时间和特殊剂量切药方法,及按时行INR检测的提醒;⑤规范诊治管理:对线下多家医院房颤相关诊疗进行规范化管理,消除患者因距离就近原则或信任原则治疗前后选择不同机构,出现诊疗差异和资料缺失情况,尽可能保证各区域老年房颤患者享受统一的教育资源;⑥建立老年患者和子女微信群:将平台每日或每周推送的文章发至群聊,二次提醒患者接受教育,并在群中每日提醒用药和INR监测,加深对患者规范化管理。
(2021版)中国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指导规范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指导规范(2021版)中国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规范目录一、概述二、心房颤动与脑卒中的流行病学三、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一)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二)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四、抗凝药物的选择五、华法林抗凝治疗(一)药代动力学特点(二)药理作用特点(三)抗凝治疗及监测(四)对于国际标准化比值异常升高和/或出血并发症的处理(五)不良反应(六)抗凝治疗的管理六、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一)种类、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二)适用人群(三)起始用药和剂量选择(四)与其他抗凝药的桥接或转换(五)用药依从性和随访监测(六)出血的处理七、抗血小板治疗八、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一)慢性肾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二)围手术期患者的抗凝治疗(三)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及置入器械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四)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抗凝治疗(五)心房颤动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的抗凝治疗(六)心房颤动复律时的抗凝治疗(七)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后的抗凝治疗九、左心耳封堵在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中的应用十、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的总体治疗建议(一)Ⅰ类推荐(二)Ⅱa类推荐(三)Ⅱb类推荐(四)Ⅲ类推荐一、概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预防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已成为心房颤动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
其预防及治疗方式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卒中不同,抗凝治疗是预防和减少心房颤动所致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国大多数心房颤动患者未进行抗凝治疗,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概率较高。
进一步增强对心房颤动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脑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预后、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指导临床工作、做好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防治,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预防办公室的倡导下于2015年制定了《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规范》(简称规范)。
中国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指导规范PPT课件

01 02
血栓栓塞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 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 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心力衰竭
房颤患者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 率。
03
心肌梗死
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容易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
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 于降低脑卒中风险。
识别并及时处理脑卒中症状
患者应了解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如头 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一旦出现这 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Hale Waihona Puke 4脑卒中风险评估与监测风险评估方法
CHA2DS2-VASc评分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卒中/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病史等进行评分,评估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HAS-BLED评分
评估房颤患者出血风险,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卒中、出血病史、不稳定 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老年(如年龄>65岁)、药物/饮酒史等因素。
风险监测与随访
定期随访
房颤患者应定期接受随访,评估 病情变化和脑卒中风险。
监测指标
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凝血功能 等,以及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变 化。
记录与报告
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和 治疗方案,及时向患者和家属反馈 病情和风险评估结果。
风险调整与干预措施
抗凝治疗
控制心率和心律
根据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选择 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如华法林、达比 加群等。
通过药物治疗或电复律等方法,控制房颤 患者的心率和心律,降低脑卒中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心房颤,预防脑卒中
什么是房颤?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房颤是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而取之代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蠕动,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
通俗点来说,正常人心跳是“咚哒、咚哒、咚哒”,房颤患者的心跳是“咚咚咚咚哒,咚咚咚咚咚哒,咚咚咚哒”,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心跳不规则。
房颤常见吗?
房颤可称得上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据估计2010年全球房颤患病人数约3350万。
预计到2050年,中国房颤患者男性520万、女性310万。
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一生中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
性为23%,即平均每个人一生中可能有四分之一的概率患有房颤。
房颤有哪些症状?
房颤有什么危害?
房颤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倍,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2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房颤如何治疗?
房颤的治疗主要为:抗凝、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转复为窦律的方式有自动复律、药物复律、电复律及导管消融。
研究显示:稳心颗粒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房颤的作用。
2015年在《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第29卷第5期刊发的《心房颤动: 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中指出“稳心颗粒对维持窦律有一定效果,同时,也可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于房颤患者的维持窦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