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全国乙卷语文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长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么?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超级全能生”2019高考全国卷26省12月联考乙卷-语文(修正版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语言的发展是汉语言文学的双刃剑冉蜀宁网络语言指在网络中产生,同时应用于网络的语言,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语言形式,与常规意义上的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网络语言并没有固定形式或者规范性的要求,可以在汉字、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等之间进行随意组合。
有别于规范性的语言,网络语言更加简洁,更加生动,是网民为了提高聊天效率,或者出于某种特定需求而采取的方式,自诞生开始,网络语言就受到了网民们的厚爱。
从目前来看,网络语言已经开始逐渐从网络平台走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出了一种“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单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分析,简洁生动的网络语言可以更好的对人们的内心情感进表达,可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长远发展。
作为接触网络最多的群体,青少年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也更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其不仅是网络语言的发明者,更是主要的传播群体。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中也开始引入部分网络语言,其在作文教学中更是有着直观的体现,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在作文命题中,适当引入网络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教学形式,也使得学生在分析和写作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到网络语言的优点和缺陷,发挥其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推动作用。
但我们也需要注意网络语言形式不规范,部分网络语言为了达到标新立异,赢得更多关注的效果,甚至会刻意对语言应用规范进行破坏,对语言原本的语义进行去接,或者为了追求语义的雷同,运用别字,可能会对青少年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误导。
青少年本身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浅,而且其思想富有创造性,在接受网络语言的同时,可能会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影响原本具备的汉语读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上,网络语言所导致的汉语语言功能弱化问题正在不断加剧,也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2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2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2019全国乙卷语文

2019全国乙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共3道题,总分为20分。
本部分考查的内容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和语句排序。
在题型和分值分布上,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
1.字音辨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常见词语中易读错字的辨析能力。
正确答案是C选项中的“绯闻”。
2.成语使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常见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正确答案是B选项中的“首当其冲”。
3.病句修改:本题提供了一个存在语病的句子,要求考生进行修改。
修改后的正确句子是“参加义务劳动的除了长期坚持参加清理行动的志愿者和环保组织成员外,还有近年来越来越多加入这一行列的快递小哥等新兴职业群体”。
4.句子排序:本题给出了四句话,要求考生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经过分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B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共4道题,总分为35分。
本部分包括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两个部分。
1.文言文阅读:本题涉及了人物传记的阅读,主要测试考生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文意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在实词选择题中,正确答案是B选项;在虚词选择题中,正确答案是D选项;在文意理解和推断题中,A、B两个选项都是错误的。
2.诗歌鉴赏:本题涉及宋词《青玉案·元夕》的阅读,主要测试考生对诗歌意境、手法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分析意境和手法时,需要考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在分析情感时,需要考生对全词进行整体把握。
三、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共3道题,总分为22分。
本部分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部分。
1.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涉及了小说《边城》的节选阅读,主要测试考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情节概括题中,需要考生简要概括故事情节;在人物形象分析题中,需要考生结合具体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在艺术手法分析题中,需要考生指出小说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涉及了新闻报道《一株小草的力量》的阅读,主要测试考生对新闻事实的概括和评价能力。
2019年全国乙卷语文

2019年全国乙卷语文2019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如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对社会生活、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它一方面被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又时刻面临着冲击与挑战。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以儒家学说为代表。
其核心思想是“仁”,具体表现为“孝”“悌”“礼”“义”等。
这些思想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孔子继承之,并对其进行阐释,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文化传承。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础。
它为维护社会秩序、安定人心提供了思想武器。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这一思想也遭到了不断的冲击与挑战。
首先是来自内部的挑战。
儒学虽然强调“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流派,如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这两种观点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它们的分歧显示了儒学内部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其次是来自外部的挑战。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佛教主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强调个人修行;道教则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尽管这些宗教的教义与儒家学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共通之处,例如对孝道的重视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因此,这些宗教并未完全颠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最后是来自西方的挑战。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面临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这一冲击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上。
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与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强调个人服从集体的价值观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这一碰撞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但也促使了中国文化的转型和发展。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并未被完全颠覆。
这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全国统一2019届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新课标Ⅱ)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五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标准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1. B 2.D 3.D(二)4.A 5.C6.①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②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③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雨,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三)7.D8.①形象描写。
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
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
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樂”形象。
9.①大禹诒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箱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弍,如细节虛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吋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10.C 11.A 12.C13.(1)于是说贾谊的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二)14.C15.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巳。
(三)16.(1)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三.语言文字运用17.D 18.D 19.C20.示例:①压力与肥胖有联系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③压力产生的时间21.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四.写作22.略。
2019年高考全国I卷(乙卷)满分作文

2019年高考全国I卷(乙卷)满分作文1.2019年全国I卷(乙卷)作文:(适用地区: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I卷作文简析】宇宙婆娑,时代更替。
在这个不断创新、不断淘汰的时代,人工智能飞速发展, 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机制制度以及劳动者权益配套保护等方面,都频繁地使用到人工智能领域。
经济学与人工智能相互对接,产生了极为紧密的联系,更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高考作文,涉足这两大话题,一古一今,一老一新,预测之外,意料之中。
个人认为,该命题质量可排多年前列,十分优秀。
承蒙月刊抬举,不揣浅陋,略说个人感触较深的几个特点和写作注意事项。
关系个人,利益社会,发人深思的命题导向。
乍看此题回归若干年前作文命题常见的“有的”“有的”材料表述模式,直接呈现不同学生的观点,既贴近学生日常言语实际,更直击学生心灵内核和生活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人工智能科技进步是否真的就可以取代人的劳动、钱是否就能打发一切,什么是劳动,劳动累不累,劳动与财富、与幸福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新研究指出,南极冰层因气候变化而加速_______,将使南极皇帝企鹅数目锐减。
②她的目光从我身旁扫过,一直移到窗子,________着窗外,好像在想着什么。
③由于全球化的现实,如今新的对华大战略既不能以________为基础,也不能突然丢弃长期以来让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做法。
A.融解凝视遏制 B.溶解窥视遏制C.溶解凝视遏止 D.融解窥视遏止2.选出下列成语运用正确无误的一项( )A.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②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念。
③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
④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
⑤想一想,哪一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②④①⑤③ B.②④⑤①③C.④②⑤③① D.④②①③⑤4.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二、古诗文阅读(一)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陋室铭》中,刘禹锡将自己的“陋室”与“,”相比,表现了他高尚的情操。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已,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3)___________ ,隰则有泮,总角之宴,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4)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5)《登高》中,杜甫面对萧瑟秋景,以“,”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二)阅读文言文《明史·王守仁传》节选,完成下列各题: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
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
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
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
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
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十四年,宁王宸濠反。
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
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
不如直捣南昌。
贼精锐悉出,守备虚。
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
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
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宸濠果自安矣。
世宗深知之。
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
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守仁天姿异敏。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大进.进:长进B.且善.射善:擅长C.七月壬辰朔.朔:北方D.不俟.命竟归俟:等待13.下列对文中下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B.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C.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D.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守仁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B.王守仁正直敢言,因上疏论救戴铣等人而触怒了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到贵州的龙场。
任龙场驿丞时,受到当地民众爱戴。
C.王守仁巡抚南、赣时铲除横行几十年的巨寇;宁王叛乱,王守仁采纳属下建议直捣南昌,逼迫宁王回撤,从而击败叛军。
D.王守仁天资聪颖,不只是军事奇才,被人视为神明;学说也有建树,被贬龙场,悟出格物致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
15.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
三、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葵花朵朵刘学刚①葵花,不在城市里生长。
②城市里,只栽种脚手架混凝土,还有高跟鞋和红绿灯。
③饱满的葵花籽是城市的,它们很气派地站在大超市的柜台上,期待一双红唇烈焰般地亲吻。
④低头是民间,仰首是长天。
葵花依恋土地,它的唯一的低垂的头,不停地诉说着秋实的赤诚。
葵花是我们举手即可触摸的天空,而远在葵花之上,那一轮流转的金黄,不过是更高的花朵,晨开昏谢。
谦卑的葵花、热烈的葵花,是茫茫黄土的太阳,从早春到深秋,一直伴随着农事而荣而枯。
⑤田垄上,沟渠边,篱笆旁,随便一处地方,都有葵花在生长。
葵花,在农忙季节里灿烂着。
在乡间,随处可见它们游动的身影。
天刚放亮,早有几棵站在田间地头察看庄稼的长势,抬头就是一脸的阳光。
畦埂上的那些,长得特别高大强壮,看起来更像一群“锄禾日当午”的汉子,拄着锄把,擦去汗水,看看头顶的烈日是不是又毒了几分,这样,能晒死地里的杂草,免得再糟蹋禾苗。
许是常在井台旁转悠的缘故,村头莱园里的三两株,叶子尤为青翠,晚炊里,那该是母亲手搭的凉棚吧?⑥在葵花的注视下,我们一点点长大。
每每抬头仰望,总能看见一张灿烂的笑脸,读不出它的一丝忧伤,也听不到它哪怕极细微的叹息。
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一些些籽粒,被葵花高举在头顶,眼睛只注意了远方的风景。
这情形,极像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晚上还驮着我去大队的场院里看电影。
就为电影的画面看得再仔细一些,我骑在父亲的头上,双腿夹住他的脖子,他抓紧了我的小手,仿佛只有这样才牢靠些,才成为父亲身体的一部分。
那时节,放映场上最神气的我,除了偶尔感觉到父亲肩膀的宽阔、身体的温热之外,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
葵花,承受着生活的重负而又了无抱怨。
⑦总是在葵花灿烂的季节,我们一次次远走他乡。
黑黑的籽粒成熟,太阳消失了,只有枯萎的葵盘,像一张沧桑的脸。
去年冬天,我把一个葵盘带回我蜗居的城市,供在我的书房。
有天,三岁的女儿问我,爸爸,等我长大了,你会怎样呢?我会老的,模样就像这个葵盘。
爸爸,我不要长大!我不要长大!我鼻子陡地一酸,硬是把泪水咽回肚里,然后一脸的阳光,遍遍对女儿教唱“葵花朵朵向太阳”。
她,是葵花的后代,她应该保持一颗“向阳心”。
⑧土地太辽阔了,黄色一铺千里。
葵花,是站起来的土地。
它浓得化不开的色彩,正是从土地上一点一滴地积攒起来的。
⑨葵花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葵花,注定是黄天厚土的太阳,它每一朵花瓣上都闪耀着农人的光荣与梦想。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提到城市里的脚手架和高跟鞋,是为了与葵花喜爱的生长环境作对比,为表现葵花的本性做铺垫。
B.“那一轮流转的金黄,不过是更高的花朵”,作者将太阳比作葵花,是为了表现太阳光辉灿烂的特点。
C.文章第六段,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葵花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葵花灿烂、向阳、负重力强的特点。
D.文章表现了“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父亲宠爱“我”、呵护“我”,而“我”因为年幼并不是很能体会父亲的辛苦2.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本文题目“葵花朵朵”意蕴丰富,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四、作文(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可能人人都是大树,小草也有小草的精彩;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找到自己的天地。
生活就是这样,有人面对宏图伟业痛苦不堪,也有人在琐碎小事找到成就感,无论大小,做最适合你自己的事吧。
以上诗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真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