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矿学校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案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掌握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东南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东南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2. 教学难点:(1)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东南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东南亚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该地区。
(2)提问:“你们对东南亚有哪些了解?”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分析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讲解东南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4)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特色产业和文化。
3. 课堂练习(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小组讨论: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四、教学反思1. 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东南亚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东南亚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东南亚地图,标注主要国家和首都。
2. 收集有关东南亚的资料,了解其特色产业和文化。
3. 思考题: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对我国有哪些启示?六、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1. 地理位置: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2. 地形特点:中南半岛以山地、高原为主,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3. 气候特点: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1. 展示东南亚地形、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地形、气候特点。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下册《东南亚》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东南亚地理知识的习题,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
b.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介绍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内容,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2.实践作业:
4.学会使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东南亚的地理信息,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东南亚的地理特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设计实践活动,如制作东南亚旅游攻略、模拟水上市场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东南亚文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下册《东南亚》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特征,掌握东南亚主要国家及首都。
2.熟悉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农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气候、水稻种植、水上市场等。
3.掌握东南亚的主要旅游资源,如吴哥窟、下龙湾、巴厘岛等,了解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东南亚各国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和著名旅游景点,如泰国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等,引发学生对东南亚的好奇心。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景色都来自哪个地区吗?”学生回答:“东南亚。”
3.教师总结:“是的,东南亚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地区的地理特点。”
c.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七班级地理《东南亚》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奉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2、技能目标〔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育同学的观看、分析力量。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育同学的区域分析力量。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树立各国进展应当因地制宜的观点,培育同学喜爱祖国、喜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教学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教学方法】观看、比较、演示、商量、归纳等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1.课件展现:图9.1“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和9.2“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板书:一、重要的地理位置同学回答,老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
老师指图让同学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3〕重要的地理位置老师指图让同学说出:纬度位置〔10°S~25°N〕,这就确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南亚的位置、范围和国家。
2.掌握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3.理解东南亚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二、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位置、范围和国家。
2.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3.东南亚的旅游业发展。
三、教学难点1.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2.东南亚旅游业的成因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地图展示东南亚的位置,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区的地理特点。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南亚的国家、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位于亚洲南部和东部,包括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2.东南亚的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讲解气候成因及特点。
3.东南亚的主要农作物及分布:水稻、橡胶、油棕、椰子等。
讲解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和分布规律。
四、案例分析1.东南亚旅游业的发展:以泰国、新加坡为例,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原因及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的旅游业。
二、课堂讲解1.东南亚旅游业的成因: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文化、便利的交通等。
2.东南亚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三、案例分析1.东南亚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模拟旅行社策划一次东南亚旅游活动。
2.各组展示策划方案,其他组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1.复习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2.思考东南亚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哪些方面需要改进?2.学生对东南亚的了解是否有所提高,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东南亚的地理特点,了解其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1)

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②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③知道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东南亚自然环境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和谐发展观;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重点:认识东南亚热带气候的特点及气候与农产品的分布;了解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难点:理解东南亚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析图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播放东南亚热带景观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新课讲授:⑴出示学习目标⑵展示东南亚气候类型图。
引导学生依据纬度位置判断其所处的温度带。
⑶对学生分析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征进行点拨、补充。
设计“互帮互助”、“旅游答疑”,巩固练习提出新问题并过渡到东南亚农业的学习。
⑷引导学生阅读26页课文和图8.7“东南亚热带作物分布”,查找东南亚的粮食作物和热带作物,分析东南亚发展农业的优势。
⑸东南亚丰富的物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组织学生阅读28页课文,查找东南亚各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并进行归学生回顾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欣赏视频,感受东南亚独特之美。
分小组共同读图8.6“东南亚气候类型分布”并完成:(1)找出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回忆其特点,(2)总结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小组合作完成“互帮互助”“旅游答疑”中的练习。
小组共同阅读课文和图8.7“东南亚热带作物分布”并完成:(1)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
(2)东南亚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及分布。
结合东南亚的气候特点讨论东南亚农业的发展优势。
阅读28页课文,查找东南亚各纳和总结,以口诀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
⑹指导学生读图8.9,查找东南亚的旅游胜地播放关于缅甸仰光大金塔的视频资料和东南亚旅游胜地景观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东南亚旅游胜地的魅力所在。
初中七年级东南亚2地理教案:认识东南亚的各国地理位置及相互作用

初中七年级东南亚2地理教案:认识东南亚的各国地理位置及相互作用认识东南亚的各国地理位置及相互作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各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资源等基本情况。
2.了解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促进学生对东南亚政治经济的基础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东南亚各国地理位置特点。
2.东南亚地缘政治关系。
三、教学难点1.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东南亚地缘政治关系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互动问答法五、教学内容与安排一、讲授内容东南亚是指个国家位于亚洲东南部的地区,中国南方和东南部就在此地区。
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特殊,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战略位置。
下面我们来逐个了解东南亚的几个主要的国家。
1.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海岛国家,东面临近马六甲海峡,南部与印度尼西亚相邻。
新加坡位于亚洲南端的马来半岛的南部,离赤道只有137公里,是一个独立城市国家。
2.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中部是穿越亚洲的第三条纵贯线马来半岛,马来半岛位于马六甲海峡与南中国海之间,东马位于婆罗洲和巽他群岛之间,是一个越亚洲南北的国家。
3.菲律宾菲律宾共和国位于东南亚至西南太平洋的近7,000个岛屿,是一个虚位以待感的国家。
这些岛屿形成了偌大的群岛,这也是菲律宾得到“珍珠东方”的优美美誉的重要原因。
4.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之间,印度尼西亚由17,508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国,也是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国家。
印度尼西亚的国土总面积达到了1,912,988平方公里。
5.泰国泰国位于中南半岛,印度洋和太平洋交汇的黄金海角处。
泰国东北部有湄公河畔,南部是世界著名的海滨城市,西北部和缅甸毗邻。
泰国的面积为5,116,787平方公里。
二、地缘政治关系东南亚国家区域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不同文化的交融、经济利益的交织以及区域冲突的可能性都使地缘政治关系更加复杂。
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军事同盟与合作东南亚地缘政治局势复杂,许多国家之间保持谨慎合作的态度。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东南亚——七年级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了解东南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 了解东南亚地区的人口分布和主要国家。
4. 了解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教学重点:1. 东南亚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东南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 东南亚地区的人口分布和主要国家。
教学难点:1. 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和地理工具。
2. 图片、视频或PPT等多媒体资料。
3. 学生练习册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知道东南亚是哪个地区吗?它包括哪些国家?”2.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世界地图,指出东南亚地区的位置,并简要介绍东南亚地区的边界。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东南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
2. 通过图片、视频或PPT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东南亚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特点。
三、活动与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东南亚国家进行研究。
2. 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等资源,了解所选国家的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和地理特征。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并向全班展示所选国家的地理特点。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2. 通过图片、视频或PPT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宗教、传统文化和经济活动。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东南亚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理解和观点。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积极参与和分享。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学生:“你对东南亚地区有了怎样的认识和了解?”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了解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并写一篇短文介绍该国家。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下节课的讨论和分享。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主要国家。
掌握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和矿产资源。
了解东南亚的人种、宗教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能深入了解东南亚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和宗教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主要国家。
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和矿产资源。
东南亚的人种、宗教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对农作物和矿产资源的影响。
东南亚的人种、宗教和文化特点的多样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地区。
提问学生对东南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主要国家。
通过地图和实例,介绍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和矿产资源。
分析东南亚的人种、宗教和文化特点。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深入了解东南亚的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对农作物和矿产资源的影响。
4. 总结新课: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东南亚的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的发展和变化。
四、课后作业1. 绘制东南亚地图,标注主要国家和首都。
2. 列举东南亚的主要农作物和矿产资源,并简要说明其分布原因。
3. 调查东南亚的人种、宗教和文化特点,进行课堂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主要国家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和矿产资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东南亚的人种、宗教和文化特点的认知程度。
4.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东南亚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书40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㈢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教学过程及内容(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
四、小结与练习:总结本节课知识,最后综述东南亚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目标检测和填充图册上的练习题练习。
四、小结与练习:利用目标检测、填充图册的练习当堂巩固。
教学过程及内容(第 3 课时)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㈣富饶的物产
四矿学校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审 签:
教学内容
东南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地图册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第 1 课时)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36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
利用37页阅读材料分析“花园城市”新加坡国际贸易、加工业、旅游业为三大经济支柱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8页图2-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
二、导入新课:
以谜语引入:大江之中——河内;长鼻盛会——万象;举头望明月——仰光 (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
三、讲授新课
㈠国家、首都、居民
1、国家:
利用挂图指图。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
读图2-3,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文莱——斯里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五、作业: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峡是连接太平洋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