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11483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

⼈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什么是物理?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和运动规律的⾃然科学怎么学?⼀、声⾳的产⽣和传播物体振动传播:介质例⼦:⽉球概念:声波:声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速:15°空⽓340⽶/m测量声速?固体,液体,⽓体?看表声源⼆、我们怎样听到声⾳的⼈⽿朵,振动——听⼩⾻——听觉神经,前额、⽿后的⾻头,⽛齿,头⾻,颌⾻双⽿效应(正是通过对这种声像定位原理的逆向运⽤,⼈们发明了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双声道⽴体声系统,即在录制声⾳时,在不同的位置⽤两只话筒进⾏录⾳,⽽在重放时则使⽤两路独⽴的放⼤器和两个扬声器,从⽽使听者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录⾳中不同⾳源的准确位置。

)(⽴体声具有强烈的空间感(⽅位感和深度感),⽤⼀套⾼⽔准的双声道⾳响系统播放⾳乐节⽬时,听众⼏乎感觉不到⾳箱的存在,整个乐队就像活⽣⽣地坐在你⾯前演奏⼀样。

)三、声⾳的特性⾳调钢尺(振幅、⾳调):振动、频率和⾳调,乐器频率,赫兹Hz(⼀秒振动⼀次),⼈20-----20,000Hz 次声波,超声波猫:60-65,00Hz⽕⼭、地震、蚊⼦响度与振幅(⿎,⼒量⼤,幅度⼤,绷紧)⾳⾊(颜⾊、脸⾊)瓶⼦做的乐器题:2s做700次振动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五、声的利⽤⽣活中的例⼦:唱⽚(发⾳盒),问题:动画⽚《星球⼤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述符合科学道理吗?解释⼀下你的看法。

我国考古队员利⽤超声波探测沉船,已知超声波在海⽔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每秒,如果探测声呐从海⾯发出信号,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被声呐接受所花时间为0.024秒,求沉船在海⾯下多深处1.光的传播⾃然光源:1.1.光源:⾃⾝正在发光,且能持续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1.1.1.⾃然光源:如⽔母、太阳、萤⽕⾍、星星等。

1.1.2.⼈造光源:如电灯、⼿电筒、蜡烛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1. 运动与力
- 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
返运动等。

- 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包括推力、拉力、重力、弹力等。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合力为零。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
用在不同物体上。

2. 声与光
- 声的传播: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包括声
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 声的特性:音调、音量、音色等。

- 光的传播:光是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通过介质传播
时会发生折射。

- 光的特性:反射、折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等。

3. 电与磁
- 电流与电路:电流由正电荷向负电荷的流动形成,电路是电流的路径,包括导体、电源、开关、负载等。

- 电阻与电压: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电压是电流的推动力。

- 磁场与磁力:磁场是磁力的作用区域,磁力是由磁场对物体的作用力。

- 电磁感应:当导体相对磁场运动或磁场变化时,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

4. 科学与社会
- 科学方法: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总结等。

-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交通、通信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 科学伦理:科学研究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包括诚实、公正、保密等原则。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的简要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运动的基本概念
- 运动的定义
- 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 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点及判断方法
-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公式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概念及说明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的概念及公式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的概念及应用
第三章力的概念与测量
- 力的定义及单位
-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及计算
- 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 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四章能量与机械功
-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 功与能量的关系
- 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五章物体的机械震动
- 物体的周期、频率和振幅的定义
- 简谐振动的特点及公式
- 波的定义及波的传播特性
-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以上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内容涵盖了运动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力的概念与测量、能量与机
械功以及物体的机械震动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理解物理世界的运动规律和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册物理笔记一册在手,打牢基础十年经验,倾心整理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2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二、机械运动4三、速度4四、测量平均速度5第二章声现象6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6二、声音的特性7三、声音的利用(了解)8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了解)8第三章物态变化9一、温度9二、熔化和凝固10三、汽化和液化12四、升华和凝华13第四章光现象15一、光的直线传播15二、光的反射16三、平面镜成像17四、光的折射18五、光的色散(了解)19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20一、透镜20二、生活中的透镜21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21四、眼睛和眼镜(了解)23第六章质量与密度25一、质量25二、密度26三、测量物质的密度27四、密度与社会生活(了解)28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例如: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它们关系是: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m=106um;1um=10-6m。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测量前:认识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四会a会选:根据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选择。

b会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C会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会记:结果有数值和单位。

总结:四会:1、会选2、会放3、会读4、会记小资料:门高2m;一层楼高3m;我国铁道标准轨距1.435m人走一步:0.6m左右3、时间的测量国际单位制:秒s常用的还有:小时h、分min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h=3600s测量时间工具:停表、时钟等小资料: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地球公转一周:1年;人走1m用1S左右人体脉搏跳动1min约80次左右;1s跳动1次多点;4.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km dm cm mm μm nm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疑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6、测量工具:秒表。

停表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度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10、长度测量的方法(1)累积法:某些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

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他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

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

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2020-2018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

2020-2018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6、测量工具:秒表。

停表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

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

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

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4)“滚轮”法:用一个已知周长的轮子沿曲线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总长度,汽车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一道理制成的。

2018-2019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2018-2019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2018-2019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册物理复提纲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单位是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需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秒表或计时器。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在于,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应该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且无法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

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力和压力
1. 力的概念和性质
2. 力的计算
3.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4. 杠杆原理
5. 水压和大气压
第二章:运动和力
1. 运动的分类
2.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3. 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合成
4. 牛顿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5. 弹力和重力
第三章:速度和加速度
1. 速度和速度的计算
2. 加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3. 自由落体运动
4.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第四章:能与功
1. 功的概念和计算
2. 机械能和能量守恒定律
3. 机械能的转化
4. 做功和功率的计算
5. 机械效率和机械功率
第五章:简单机械设备
1. 杠杆
2. 机械臂和齿轮
3. 摩擦和滑动摩擦力
4. 斜面和斜面的应用
第六章:光的传播
1. 光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2. 阴影的形成
3. 物体的看见和被看见
4. 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5.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第七章:声和听觉
1. 声的产生和传播
2. 声的干涉和共鸣
3. 声的吸收和反射
4. 声音的大小和音调
5. 听觉和声的保护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6、测量工具:秒表。

停表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

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

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

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4)“滚轮”法:用一个已知周长的轮子沿曲线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总长度,汽车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一道理制成的。

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3、参照物定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

(1)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2)研究对象本身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3)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4)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1、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v=S/tS---路程---米m千米km t----时间---秒s小时h V---速度---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3、公式的变形:S=Vt t=S/V4、单位换算:1m/s=3.6km/h5、物理意义:汽车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汽车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15m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

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7、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8、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运动。

常见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

9、平均速度:变速运动比较复杂,如果只是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它的速度。

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我们说到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0、比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的直线运动。

(2)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

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得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内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回声测距(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也就是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的高低跟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响度。

响度跟发声物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跟距离发声体远近的关系:人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人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决定于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

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重要依据。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声包括人听见的声音和听不到的声音,如超声、次声等。

2、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3、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4、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超声波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5、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八、声音的利用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粉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超声波雷达(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做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同频率的另一音叉振动发声)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0C”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0C;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C;然后把00C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0C。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0C”读作“5摄氏度”;“-200C”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中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或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用途:体温计是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度的;测量范围:350C~420C;分度值为0.10C;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480C),开始熔化;(3)BC 物体固、液共存态,吸热、温度不变;(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480C,物体刚好熔化完毕;(5)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6)DE段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7)E 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480C),开始凝固;(8)EF 段为固、液共存态,放热、温度不变;(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480C;(10)FH 段为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意: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得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干得快);(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晾衣服时要把衣服摊开晾,为了地上的积水快点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晾衣服要晾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得快;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