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剖析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潜水艇教学案例分析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潜水艇教学案例分析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潜水艇教学案例分析摘要:幼儿科学教育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而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与问题。

大班科学活动具体个案发现: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材料的投放、科学方法的掌握、教师的引导与提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活动;探究;核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幼儿的科学教育理论不断深入推广,广大幼教工作者的科学教育理念、科学教育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教师在指导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内容及其自身对科学知识的把握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

本研究针对大班《小小潜水艇》科学活动案例,从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材料的投放、科学方法的掌握、教师的引导与提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为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实践提供些许参考。

一、案例呈现(一)目标1.了解潜水艇沉浮的有趣现象。

2.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发现的现象,并能积极动手操作,进行表演。

3.对实验活动感兴趣,乐意尝试多次实验操作,体验成功带来的满足感。

(二)活动准备装满水的大盆若干,大饮料瓶若干(2L),小玻璃瓶若干(潜水艇),小塑料杯若干(舀水用),潜水艇沉浮的简单原理视频,金鱼三条,鱼缸一个。

(三)活动过程1.向幼儿介绍今天带来的好朋友小金鱼,提出问题,金鱼为什么可以在水中一会上一会下。

(先用一块布遮住鱼缸,让小朋友猜猜老师带来了什么,使幼儿产生好奇,提高专注力)2.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像金鱼一样在水里自由的上下游动,引入今天主题潜水艇。

(拓展幼儿思维)3.向幼儿展示自制的潜水艇上浮下沉的过程。

(操作前,提醒幼儿关注没有握瓶子的手,转移幼儿注意力,忽视捏瓶子的动作,然后一手握住大的塑料瓶子,一手随着水中的玻璃小瓶子上下移动,嘴里默念上浮下沉口令,激发幼儿好奇)4.让幼儿自己观察制作所用材料后,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潜水艇。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生活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生活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生活科学实验教学案例1. 导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小实验是一种极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幼儿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活科学实验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周围的生活和环境。

2. 实验一:观察发霉的食物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容易发霉的食物,比如面包、水果等,然后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发霉的速度和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了解霉菌的生长条件和危害,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

3. 实验二:水的三态变化将水放入不同的容器中,分别加热和冷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探讨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培养他们对物质状态的认识和理解。

4. 实验三:植物生长实验准备一些植物种子和透明的容器,让幼儿亲自培育小植物。

通过观察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的过程,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到植物生长的奇妙过程,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

5. 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幼儿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生活科学实验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教师和家长重视幼儿的科学素养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探索空间。

6.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是非常有益的教育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通过生活科学实验,幼儿可以从实际操作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我鼓励教师和家长多多关注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为幼儿创造更多的科学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结语在科学教育中,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科学小实验更是一次奇妙的探索之旅。

通过生活科学实验,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周围的生活和环境,培养科学思维和素养。

实验33 元电荷的测定剖析

实验33  元电荷的测定剖析

实验33 元电荷的测定1897年,J.J.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后,许多科学家为测量电子的电荷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索工作。

其中,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likan)从1910年开始,历时七年之久,通过测量微小油滴所带的电荷,不仅证明了电荷的不连续性,即所有的电荷都是基本电荷e的整数倍,而且测得了基本电荷的准确值。

电荷e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它的测定还为从实验上测定电子质量、普朗克常数等其他物理量提供了可能性,密立根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密立根油滴实验用经典力学的方法,揭示了微观粒子的量子本性。

它的构思巧妙,设备简单,结果准确,是一个著名而有启发性的物理实验。

本实验就是采用密立根油滴实验的方法来测定电子的电荷值e的。

实验中油滴非常微小(半径约为910-m,质量约为1510-kg),进行本实验需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的实验操作、准确的数据处理,才能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油滴仪测定油滴带电量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

2. 测定电子的电荷值e 并验证电荷的不连续性。

二、实验仪器密立根油滴仪、喷雾器等。

三、实验原理1. 基本原理实验中,用喷雾器将油滴喷入两块相距为d的水平放置的平行极板之间,如图33-1所示。

油滴在喷射时由于摩擦,一般都会带电。

设油滴的质量为m,所带电量为q,加在两平行极板之间的电压为V,油滴在两平行极板之间将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重力mg,一个是电场力VqE qd=?。

通过调节加在两极板之间的电压V ,可以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使油滴达到平衡,悬浮在两极板之间。

此时有dVqqE mg == (33-1) 其中,m 为油滴的质量(约1510-kg ),q 为油滴所带的电量,d 为两极板间的距离,V 为油滴平衡不动时所加电压。

图33-1图33-2为了测出 q 值,除测定d 、V 外,还需要测定 m ,油滴的 m 很小,需要用如下方法测定。

2. 油滴质量 m 的测定如图33-2所示,平行板未加电压时,油滴受重力而加速下降,但空气的粘滞性对油滴所产生的阻力与速度成正比,由stokes 定律知06r g f a p hu =,油滴下降一段距离后,油滴匀速下降,阻力与重力平衡(忽略空气浮力),有 06r g f a mg p hu == (33-2) 其中,h 是空气的粘滞系数,0a 为油滴的半径,约610-m (油滴由于表面张力,总是呈小球状),g υ为油滴匀速下降时的运动速度。

剖析探究活动“四个环节”设计的内

剖析探究活动“四个环节”设计的内

案例设计ANLI SHEJI一、研究的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活动作为小学科学课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科学探究常被僵化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评价交流。

教师习惯于给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并按照科学探究的流程,要求学生进行预先设计好的实验。

笔者认为,科学探究活动在这种机械的模式下,空有形式,缺乏实效,使得学生的耐心和兴趣逐渐消退。

教师如果忽视了各个阶段之间的内部联系,那么探究性学习就会成为形式化的标签。

小学科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实践性,即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以获得丰富的经验。

以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应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器材,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探究时间,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领悟科学的本质。

新修订的小学科学教科书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表现为“四个环节”的呈现方式。

学生可以针对特定情境下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形成对某一科学概念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二、“四个环节”科学学习的设计内涵基于学习周期的策略,最新修订的小学科学教科书以“四个环节”的呈现方式,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使师生不必再去识别探究过程,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解活动的意义以及注重它们的联系上来。

每一课一般都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基本环节构成。

聚焦阶段:此阶段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在这个阶段,教师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定向。

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转化,变成“是怎么样”“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可操作的问题,建立明确的起始目标引领,为下一步的探究找到突破口。

探索阶段:此阶段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在这个阶段,学生摆弄、摸索教师精心提供的仪器和材料进行实验,在对现实材料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也许会获得与前概念不一致的全新经验。

大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实验探究

大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实验探究

大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实验探究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科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实践能力。

在大班阶段,引导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大班科学活动中的科学小实验探究。

首先,科学小实验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科学观念。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幼儿可以亲自体验和感受科学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

比如,在秋天的时候,可以带领幼儿做一些关于叶子变色的实验,让他们亲自观察叶子的颜色变化,了解秋天叶子变色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实验,幼儿可以逐渐建立起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其次,科学小实验可以培养幼儿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需要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总结实验结果等一系列步骤。

这样的过程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可以让幼儿在水中放入一些不同的物体,观察它们会浮起还是沉下,让幼儿思考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浮沉。

此外,科学小实验可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的趣味性和亲身参与,幼儿可以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乐趣,从而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实验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和观察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引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比如,在溶解实验中,可以让幼儿自己选择一些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它们是否会溶解,从而激发幼儿对物质溶解规律的兴趣。

总的来说,大班科学活动中的科学小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科学观念,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激发科学兴趣。

通过科学小实验的开展,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愉快、轻松的科学学习氛围,促进他们对科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希望幼儿园老师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科学小实验这一教学工具,让幼儿在探究中成长,享受科学的乐趣。

科学实验小论文(通用5篇)

科学实验小论文(通用5篇)

科学实验小论文(通用5篇)科学实验小论文(通用5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

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实验小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实验小论文篇1在灌墨水时,我突发奇想,墨水到底在热水中分解得快,还是在冷水中分解得快。

我想:一定是在冷水中分解得快。

因为冷水对它的刺激大嘛!不对,应该是热水。

因为热水温度高嘛!我犹豫不决,不知哪个是正确的,于是决定亲手实践一下。

我准备好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只有墨水的钢笔,在玻璃杯里分别灌满热水和冷水。

实验开始了,我双手拿起钢笔,“哒”的一下同时滴进两滴墨水。

只见热水杯里的墨水迅速散开,水开始黑,渐渐地,杯里一片黑色。

再看冷水杯里,墨水似乎被封住了,还是聚集在一起,只能是一点点地散开,然后这滴墨水的周围开始变淡。

为了确定正确不正确,我再一次做了实验。

这次热水里的墨水就像一个病毒,把水染黑了。

可冷水里的墨水还是不紧不慢地散开。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翻阅了各类书,查了资料,结果发现是分子搞得鬼。

在热水中,分子运动的速度快,而在冷水中,分子运动的速度就会很慢。

所以,把墨水滴进热水中就分散得快,在冷水中,墨水当然就分散得慢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小秘密,正等着我们去发现。

吃下肚的种子可以发芽吗?我家养了两只宠物:一只小狗、一只小鸟。

一天,我在给它们喂食的时候突发奇想,把一些辣椒籽掺在食物里喂它们吃。

过了几天,我发现倒在土里的小鸟粪便竟然发芽了。

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我喂的辣椒籽发的芽。

我又看了看旁边的小狗粪便,却没有任何要发芽的样子。

我很奇怪,为什么小狗也吃了辣椒籽,它的粪便就不发芽呢?于是,我又逼着我家那只可怜的小狗吃了一些辣椒籽,并把它的粪便倒在土地上,上边再盖上一层土。

可是,我认真地观察了好几天,还是没发现长出辣椒芽。

为什么同样吃了辣椒籽,小鸟的粪便会发芽,而小狗的粪便就不会发芽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很多书。

简单科学小实验的原理

简单科学小实验的原理

简单科学小实验的原理
1. 沉淀实验:沉淀实验展示了不同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性差异。

当两种溶液混合时,某些成分可能无法溶解而形成沉淀。

这是由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超过了其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度,导致固体物质析出。

通过观察沉淀的形成,可以了解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关系。

2. 酸碱度测试:酸碱度测试利用酸碱指示剂来指示溶液的酸碱度。

酸碱指示剂会根据溶液的酸碱度改变颜色。

例如,常用的指示剂酚酞在酸性溶液中呈无色,在中性溶液中呈淡粉色,而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

通过将指示剂加入待测溶液中,可以根据颜色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度。

3. 沉淀的转化:沉淀的转化实验展示了不同沉淀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当一种沉淀与另一种试剂反应时,可能会生成另一种沉淀。

这种转化是基于化学反应的平衡移动原理。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观察到沉淀的转化过程。

这些科学小实验的原理涉及化学、物理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些简单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原理,并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跳环式楞次定律演示实验报告

跳环式楞次定律演示实验报告

跳环式楞次定律演示实验报告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实验,跳环式楞次定律。

这听上去可能有点高深,但别担心,咱们慢慢来,一步一步剖析。

大家知道什么是楞次定律吗?它跟电磁感应有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磁场变化时,导体中会产生电流,而这个电流又会产生磁场。

听起来有点复杂,不过,咱们做个实验就能看得一清二楚,轻松搞定。

想象一下,有一个金属环,咱们把它放在一个强磁场中。

然后,咱们突然把这个磁场的强度改变一下。

哎呀,立刻就会有一个电流在金属环里涌动,真是神奇!这个电流还会在环中形成一个新的磁场,来抵抗原来的变化。

这样一来,咱们就能感受到那种“反抗”的力量,真的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英雄在为自己争取空间。

实验的第一步,准备工作可得仔细,别小看了这一步。

我们需要一个强磁铁,金属环,还有一些电路连接的材料。

准备好之后,咱们就可以开始啦!把金属环放在磁铁的附近,眼睁睁看着它在磁场的作用下,似乎有了生命一样。

然后,迅速移动磁铁,让磁场变化,嘿,别眨眼,注意观察!这时候,环里的电流就像是被激活了一样,感觉就像给了环一个新的使命。

咱们可以用一个小电压计,测量一下环里的电流。

哇,看到数字跳动了吗?真是有趣的体验,就像是数字在为咱们的实验鼓掌,告诉我们,嘿,咱们成功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验证楞次定律。

没错,就是那种能量的转换,电流和磁场之间的互动,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然后,咱们可以尝试改变磁场的强度,看看会有什么不同。

比如说,把磁铁放得更近一些,电流会不会更强呢?或者说,把磁铁移得远一点,电流又会有什么变化?这时候,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边做边想,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记得在旁边观察的同学们,不妨多提提问题,讨论一下,大家的想法碰撞在一起,灵感就会迸发出来。

实验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小插曲。

比如说,有时金属环没放好,或者磁铁没用对劲,那就得调整一下。

别着急,这都是实验的一部分,搞科学嘛,谁都不能保证一帆风顺。

失败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反而能让咱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抓住气球的杯子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流程: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说明: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会吸水的杯子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操作: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讲解: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会吃鸡蛋的瓶子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操作:1、熟蛋剥去蛋壳。

2、将纸片撕成长条状。

3、将纸条点燃后仍到瓶子中。

4、等火一熄,立刻把鸡蛋扣到瓶口,并立即将手移开。

讲解:1、纸片刚烧过时,瓶子是热热的。

2、鸡蛋扣在瓶口后,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瓶内的压力变小,瓶子外的压力大,就会把鸡蛋挤压到瓶子内。

创造:当瓶子中气体的压力大于瓶子外面的压力时,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瓶子瘪了思考:你能不用手,把塑料瓶子弄瘪吗?材料:水杯2个、温开水1杯、矿泉水瓶1个操作:1. 将温开水到入瓶子,用手摸摸瓶子,是否感觉到热。

2. 把瓶子中的温开水再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子盖。

3. 观察瓶子慢慢的瘪了。

讲解:1. 加热瓶子里的空气,使它压力降低。

2. 由于瓶子外的空气比瓶子内的空气压力大,所以把瓶子压瘪了。

创造:如果瓶子里气体的压力比瓶子外空气的压力大,瓶子会变成生么样子?会跳远的乒乓球思考:乒乓球放在高脚杯中,你怎样吹气,球才会跳出杯子呢?材料:高脚杯2个、乒乓球1个操作:1 把两个高脚杯并排放置2 将乒乓球放在第一个杯子中。

3 从不同角度吹气,看看乒乓球有什么状况:对着球的侧面吹气;对着球的上方吹气讲解:1、向球的侧面吹气,乒乓球不容易跳到第二个杯子里去(或跳出来)2、向球的上方吹气,上方压力变小,乒乓球会浮起来,继续吹,就跳入第二个杯子去了创造:换个新方法也能让乒乓球跳到下一个杯子里会吹泡泡的瓶子思考:你知道瓶子是怎样吹泡泡的吗?材料:饮料瓶1个、冷热水各1杯、彩色水一杯、大盘子1个、橡皮泥1块、吸管若干操作:1 将吸管逐一连接,形成长管(连接口用胶带封好)。

2 将吸管放入瓶中,并用橡皮泥密封住瓶口,然后把瓶子放置在盘子中。

3 弯曲吸管,使吸管另一端进入有色水的玻璃杯中。

4 向瓶子壁上浇热水,杯子中的吸管会排放大量气泡。

5 向瓶子壁上浇冷水。

6 玻璃杯中的水会经过吸管流入瓶中。

讲解:1 因为塑料瓶很薄,于是热可以穿过瓶壁,进入瓶子中的空气里。

2 瓶子中的空气受热后会膨胀。

3 水中的气泡就是空气膨胀时,被挤出瓶子的空气。

4 瓶子中的空气遇冷时收缩。

5 瓶子中的空气收缩时,水便占据了剩余的空间。

创造:瓶子盖太紧时,你知道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打开它吗?自己会走路的杯子思考:杯子没有腿,它是怎样从上面走下来的材料:杯子一个、蜡烛、火柴、玻璃、两本书、水操作:1、用一块玻璃板,放在水里浸一下2、玻璃一头放在桌子上,另一头用几本书垫起来(高度约5厘米)3、拿一个玻璃杯,杯口沾些水,倒扣在玻璃板上。

4、用点燃的蜡烛去烧杯子的底部,玻璃杯会自己缓缓地向下走去。

讲解:当烛火烧杯底时,杯内的空气渐渐变热膨胀,要往外挤,但是,杯口是倒扣着的,又有一层水将杯口封闭,热空气跑不出来,只能把杯子顶起一点儿,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就自己下滑了。

纸杯旋转灯思考:蜡烛纸杯灯为什么会转动?材料:纸杯2个、牙签1支、蜡烛1支、胶带1卷、绳子1根、剪刀1把操作:1、取一纸杯,在杯身对称处各剪开一个方形大口,在杯底固定上蜡烛,作为灯的底座。

2、另一个纸杯则在杯身约等距离位置剪出三四个长方形的扇叶,在杯底中央处穿上绳子,并用牙签棒固定,作为灯的上座。

3、将两个纸杯上下对口用胶带贴好固定。

4、点上蜡烛,拉起绳子,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讲解:1、蜡烛燃烧的时候,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

2、空气受热会上升,然后沿着上方纸杯的扇叶口流动,因而造成旋转的现象。

创造:你能让蜡烛纸杯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吗?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飞行的塑料袋思考:在没有风吹的情况下,塑料袋为什么会在天上飞行?材料:塑料袋(轻便的)、吹风机1个操作:1. 打开塑料袋,倒置。

将吹风机伸入塑料袋,并打开热气开关。

2. 几秒钟后,关闭吹风机并拿开。

3. 松开手,塑料袋会飘起来。

讲解:1. 热气轻,向上升,使塑料袋也向上升。

2. 热能使物体飞起来,因为热气是上升的。

当空气受热并且上升时,热气便通过“对流”向上运动。

从取暖器散发的热温暖整个房间,也是借助于“对流”。

创造:你能试着制作一个简易的热气球吗?空气的质量思考:你们知道吗,空气也是有质量的。

怎样证明空气也有质量呢?材料:1架天平、2只一样重的气球、打气筒操作:1. 把两只气球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天平保持平衡。

2. 拿起另一只气球,给气球打气并将气球口系紧。

3. 将打起气的气球放到天平的一端,没打气的气球放到天平的另一端,观察天平的变化讲解:1. 两只气球在打气前,质量相等,因此天平保持平衡。

2. 打气后的气球增加了气球内空气的质量,因此,天平偏向打气后的气球一端。

3. 如果是带有指针刻度的天平,就能测出空气的质量数创造:你能用其它方法称一下空气的质量吗?云的形成思考:你知道天空中的云是怎么形成的吗?材料:冷水1杯、剪刀或锥子1把、火柴1盒、吸管1支、橡皮泥1块、玻璃瓶(带可旋转盖)操作:1 在瓶子盖上戳个洞,在洞中插入吸管,并用橡皮泥将吸管周围密封。

2 在瓶子中倒入一些冷水,摇晃均匀,然后把水倒出来。

3 靠近瓶口,点燃一根火柴。

4 吹灭火柴,把冒烟的火柴扔进瓶子中,让烟进入瓶子。

5 迅速拧紧瓶盖,通过吸管向瓶子中用力吹气。

6 停止吹气,用手堵住吸管,使空气留在瓶中。

7 松开吸管,当空气冲出瓶子时,瓶子中就产生了云。

讲解:1、往瓶子中吹气,增加压力。

2、松开吸管后气压下降,空气变冷了。

3、瓶子中的水蒸气附着在烟中的尘粒上,凝结成极小的水滴,许多的小水滴就形成了云。

创造:你能用其它方法制作云吗?注意:小心火柴不要烧手光与彩虹思考:你用什么办法能制作出与空中彩虹颜色一样的彩虹?材料:清水1盆、平面镜1个操作:把镜子斜插入水盆中,镜面对这阳光,在水盆对面的墙上就能看到美丽的彩虹。

讲解:将镜子插入水中时,在对面的墙上就能看到美丽的彩虹。

它是光的折射作用。

创造:小朋友,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制造出美丽的彩虹?纽扣的出现与消失思考:小朋友,当筷子插一半在水中时,看到的是筷子“折断”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材料:纽扣1枚、水少许、浅底盘1个、玻璃杯1个流程:1、将纽扣放在盘中。

2、杯子杯口朝上,压在纽扣上。

3、往杯内倒入清水。

4、注入水后的杯子看不清纽扣。

5、加些水到盘子中,可以看得见纽扣。

说明:1、当杯子渐渐注入水时,由于光线折射,纽扣的影像会消失。

2、把水再加入盘子中,改变光的折射角度,纽扣影像会重新出现。

延伸:光由空气进入水中,或由空气进入玻璃中,就会产生一些折射的现象,那么,就请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的折射事例呢认识浮力思考:当我们躺在水面上像帆船一样漂浮着,我们都知道是水的浮力在支撑我们。

但你可知道怎样测量浮力吗?材料:1个弹簧秤、1把锁、1个装水的玻璃杯操作:1. 先把锁挂在弹簧秤下,记录弹簧秤的刻度。

2. 然后将弹簧秤挂的锁放入水中,记录此时弹簧秤的刻度。

3. 比较两次记录下的刻度,思考为什么会不同。

讲解:1. 锁浸在水中,会受到水对它的向上的支持力,即浮力。

2. 两次记录的差值就是水对小铜锁的浮力。

创造:用弹簧秤再称别的物体(比如小木块,橡皮头等),观察不同的物体的浮力大小。

冰块融化后会怎样思考:在一个杯子中放一个冰块,然后倒满水。

当冰融化后,杯内的水会溢出来吗?材料: 1块冰块、2个杯子、水操作:1.在托盘上放置一个空杯子,在空杯子中放入一块冰。

2.往杯中倒满水,使冰块的一大部分会高出水面。

3.等待冰块融化。

观察融化后,水会不会溢出杯子。

讲解: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百分之九,因此质量变轻,自然会浮在水面上。

当冰块融化时,它失去的是增加的那百分之九的体积,因此,水不会溢出。

其实冰块在水面以下的那部分,就是整个冰块的水的体积。

自动旋转的奥秘思考:装满水的纸盒为什么会转动?材料:空的牛奶纸盒、钉子、60厘米长的绳子、水槽、水操作:1、用钉子在空牛奶盒上扎五个孔2、一个孔在纸盒顶部的中间,另外四个孔在纸盒四个侧面的左下角3、将一根大约60厘米长的绳子系在顶部的孔上4、将纸盒放在盘子上,打开纸盒口,快速地将纸盒灌满水5、用手提起纸盒顶部的绳子,纸盒顺时针旋转讲解:水流产生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力,纸盒的四个角均受到这个推力。

由于这个力作用在每个侧面的左下角,所以纸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创造:1、如果在每个侧面的中心扎孔,纸盒会怎样旋转2、如果孔位于每个侧面的右下角的话,纸盒将向哪个方向旋转小船与船浆思考:看过划船吗?亲自动手划过船?知道船在水上为什么会向前移动吗?材料:剪刀1把、纸板1块、橡皮筋1条、脸盆及水1盆流程:1. 剪下长约12厘米×8厘米的硬纸板2. 一端剪成尖形为船头,另一端中央剪下约5厘米的缺口为船尾3. 剪一块约3厘米×5厘米的纸板坐船浆4. 用橡皮筋套在船尾处,并将船浆绑好5. 将纸板桨逆时针转紧橡皮筋,小船向前移动6. 若把纸板桨顺时针转紧橡皮筋,小船向后移动说明:1、橡皮筋扭转的方向不同,船行驶的方向也正好相反。

2、纸船运动的力量,是来自橡皮筋扭转的能量。

延伸:仔细观察划船的动作,它造成的水流方向和船行方向有什么关系呢?水的压力思考:你们知道水压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吗?材料:1个装牛奶的矩形竖直纸盒、1卷胶带、1个钉子、水若干、平盘操作:1. 放好牛奶盒,用钉子在任意一个侧面戳三个孔。

三个孔的位置分别是底部、居中和上部。

2. 用胶带把三个孔封住。

3. 将纸盒中加满水。

4. 将平盘放在有孔的侧面的下方,将胶布撕开。

观察三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

讲解:1. 实验发现,从底部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中部的水,喷得最近的是从顶部喷出的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