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1。

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5 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

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

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

城市规划原理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城市规划原理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城市规划原理Ⅱ ■
城市公共空间
2.5 宗教广场
早期的广场多修建在教堂、寺庙及祠堂前 面,是为举行宗教仪式、集会、游行所用。广 场的主体为宗教性建筑物或构筑物,是被市民 认同的城市标志物。
城市规划原理Ⅱ ■
城市公共空间
2.6 交通广场
交通性广场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 分,是交通的连接枢纽,起着交通、集散、联 系、过渡以及停车等作用,并有着合理的交通 组织。 交通广场有两类:火车站、汽车站、航空 港、水运码头等交通汇合转换处广场以及城市 主要道路交叉点等。其首要功能是合理组织交 通,包括人流、车流、货物流等。


广场的形态多样化处理,形成丰富的视觉体验;
注重生态环境,引进更多的绿化; 关注历史文脉,强调场所感与特色的营造。
城市规划原理Ⅱ ■
城市公共空间
5.2 广场的规模
• •
按城市人口人均0.07~0.62进行控制; 单个广场用地规模:
市 级 区 级 社区级 2~15ha 1.5~10ha 1-2ha
2.3 商业广场
城市广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城市生活 的重心之一,用于集市贸易和购物。 商业广场集购物、休息、娱乐、观赏、饮 食、交往于一体,是专供布置贸易建筑、商亭, 供市民购物,进行集市贸易活动用的广场。
城市规划原理Ⅱ ■
城市公共空间
2.4 纪念广场
为缅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在城市中修 建的用于纪念的广场。 纪念性广场的主体为具有重大历史及纪念 意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其一般位于广场构图 的中心,是被市民认同的城市标志物,是供市 民、游客瞻仰和游览用的广场。
eg:新时期下合肥市环城公园何去何从?……
Hale Waihona Puke 城市规划原理Ⅱ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件

202098.6
城市规划原理
(二)城市布局的变化
工业化初期,圈层式的向外扩张 出现了城市的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内容不断变化 城市中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区域 城市类型也不断增加
203008.6
城市规划原理
(三)城市与环境
城市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 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
5、居民点四周挖壕沟、筑墙或栏杆
20068.6
城市规划原理
二、城市的形成
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提高、进步,生产力得到迅速发 展,农业及畜牧业生产均有大量剩余,则产生交换行为。 这就出现了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居民点——城市。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 制社会发展阶段中产生的。
203038.6
城市规划原理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一)生态环境问题 (二)交通问题 (三)郊迁现象 (四)区域城镇的联系更为密切
203048.6
城市规划原理
(一)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在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高水 平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 的生态问题: • 城市大气和水质恶化 • 人口拥挤 • 热岛效益
201048.6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的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前工业时期,此时的城市为古
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时期,此时的城市为近代
的城市)
201058.6
城市规划原理
一、古代的城市发展
(一)城市与防御要求
“ 筑城以守余”—— 加强了防御的要求,产生各 种不同的城墙。
兵器技术的进步—— 如火药用于战争,迫使城 墙加厚,包砖等。

城市规划原理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 研究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 一 2、 居住、交通、工作、游憩是城市四大功能 3、城市四大生命线:能源、交通、给水、电信 4、现代城市交通是一个组织庞大、复杂、严密而又 精细的体系,现代城市的特征是高效益和高效率。 其中的效率则主要是指城市的运转,其重要组成之 一就是城市交通。 5、所以城市交通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机动车停车位的确定
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指标
七、城市交通调查
1、交通量调查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础
1)交通量调查的对象
机动车、自行车、人行
2)交通流量调查分析
– 概念 单位时间(小时、日)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
的双向车辆数
高峰小时交通流量
– 典型区域、典型时间进行调查
– 交通量的时间分布
– 交通量的空间分布
C. 客运港位于货运港的上风方向
D. 综合考虑船舶航行、货物装卸、库场储存 及后方集疏
4 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归纳起来是——
规范--------大城市为5-7km/km2;中等城市 为5-6 km/km2。
建议-----6-8 km/km2。
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 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பைடு நூலகம்
2、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与主导风向的关系 废气扩散、抵御寒风
过境交通的布置
减少噪音和尾气污染、加置音障
– 红线宽度
快速干路 60—100米 主干路 40—70米 次干路 30—50米 一般道路 20—30米
2、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1)一条车道的宽度
快速路:3.75米,一般道路:3.5米,
2)自行车道宽度:1.0米/条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pptx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pptx
二、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 1、城市总体规划是战略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是实施性规划。
5
学海无涯
2、城乡规划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 规划。 第一产业: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以消费的产 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残矿业、执照也、店里、 燃气及水的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第六章 经济与产业 第七章 人口与社会
三、 用地评定的分类
13
学海无涯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 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十二章 城乡区域规划 一、 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 的聚集体。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11
学海无涯
第十二章 城乡区域规划 一、 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 的聚集体。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二、 都市区规划 1、大都市区概念:宝货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 的具有 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 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②社会经济 发展的 空间需求;③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④空间结构规划;⑤综 合交通网络规划;⑥基础设施规划;⑦生态系统规划;⑧大都市区规 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 以城 第 1 章到第 18 章 市广场为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第七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七章
铁路运输是我国的重要运输方式之一。虽然近年 来航空与高速公路有了很大发展,但还不能取 代铁路的地位。
铁路建筑与设备分为二类
• 与城市直接有关的
站 客运站、货运站、工业站、专业 编组站、车辆段、列车段、客车
• 与城市无直接关系
整备场
2、铁路场站的分类
按使用性质分:
客运站、货运站、工业站、专业站、编组站 (干线汇集处,用于中转车流) 、枢纽站
– 像大运河沿岸的山东临清,江苏 淮阴、淮安,上海附近的 嘉定等。(海运逐渐取代运河运输、铁路兴起 ) – 河南朱仙镇的兴衰 原为我国四大名镇,联系淮河与中原的水陆枢纽,
明末清初20万人,超过开封、洛阳。但是,京汉、陇海铁路建成后,加上河 流阻塞,沦为小村。
世界随对外交通的发展而变小
• 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 • 信息的传播
3、对外交通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运输体系
不必都建机场
满足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要求和发展可 能性
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各自的技术要求和用地要求
尽量减少对城市道路交通和环境的干扰
尽量在城市的外围安排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节约投资和用地
二、铁路交通场站规划
1、铁路运输的特点和现状
重新分配人流车流 组织单向行车 修建环形干道、开辟绕行干道
封闭次要交叉口,加大某些交叉口之间的距离
从工程建设方面着手
拓宽取直、改善道路线形 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四、城市道路设计
1、城市道路红线
定义
城市道路用地的界线
与道路的性质、位置、与两侧建筑的关 系、街景设计的要求有关 红线内包括车行道(机动车、非机动车)、人 行道、绿化带、分隔带 不同于建筑红线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一、结合书中所介绍的方法,预测中国2049年的人口总量以及人口结构。

答:百度百科数据统计运算可知:1990~2000十年人口增长142430000人,2000年人口总数为126582504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96%,约为0.6%;2000~2010十年人口增长73899804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由于自然中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无法明确得出,下面将增长率作为整体分析。

就中国整体而言,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所以可以选择综合增长率法预测人口总量。

高方案,由于中国正在面临老龄化加重的问题,故而死亡率会降低,部分地区出台政策“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两个孩子”,出生率可能会增加;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出国移民可能会增加。

整体态势相对来说增长率还是呈上升趋势,至2049年上升幅度不会很大。

因此形成人口预测高方案:r1=0.60% .中方案,按照10年的平均年综合增长率形成人口预测的中方案:r2=(0.60%+0.57%)/2=0.585%,取值0.58%较为合适。

低方案,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社会压力的增加,虽然未来不免除生育高峰的可能,但整体自然增长率仍不会上升,可能还会下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密切,将来会掀起一阵移民浪潮,最终会趋于稳定状态,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机械增长率的下降。

因此形成人口预测的低方案:r3=0.55% .高方案:城市人口总量=1370536875x(1+0.60%)^39=1730660751人,约17.3亿人;中方案:城市人口总量=1370536875x(1+0.58%)^39=1717292785人,约17.2亿人;低方案:城市人口总量=1370536875x(1+0.55%)^39=1697429116人,约17.0亿人。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托儿组、幼儿组、小学组会与现状相对稳定,中学组、成年组人口会稍微下降,老年组会上升。

2)职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会略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也上升;第一产业明显下降。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5 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xx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xx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1. 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得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就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得人群,她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

2•城市人口得统计范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得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得统计范围,城市化地区得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得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得口径
城市人口就是指城区得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得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得定义
城市社会就是指以城市为主体得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得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

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得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得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得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就是通过人们得活动表现出来得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得内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历史发展中得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得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与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与城镇服务设施得需求。

仁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得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得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与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就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得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得相关性,这里得结构就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得比重。

C:人口与就业得空间分布就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就是评价公共设施得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她设施可达性得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得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得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得互动与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得提高,城市规划中得主要社会目标包括,一就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得多元化适宜性。

二就是社会群体内部公共资源得公平分配。

三就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得基本生活空间。

四就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五就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得统筹发展。

六就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得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得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城市人口统计仁城市人口静态统计城市人口得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

我国关于人口统计得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等。

A: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就是指在当地公安局派出所登记户口得人口。

B: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一般就是扌旨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她地方居住一定期
限得人口。

C:暂住人口
暂住人口就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得人口
D: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就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得人口。

2.城市人口动态统计
一个城市得人口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变化,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
然增长与机械增长。

A:自然增长:就是指人口再生产得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
数得净差值,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得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人口总数(或期中人数)之比得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

B:机械增长:就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得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内人口与迁出城市人口得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公式详见书P119页②城市人口结构分析1 •年龄结构
年龄构成就是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得人数占总人数得比例,一般将年龄分为,托儿组(0-3)幼儿组(4-6)小学组(7-11)中学组(12T刀成年组(男,18或19-60岁)女,18-55岁)与老年组了解年龄构成得意狡在于
A:比较成年组人口数与就业人数,可以瞧出就业情况与劳动力潜力B:掌握劳动后备军得数量,对研究经济有重要作用
C:掌握学前儿童与学龄儿童得数量与发展趋势就是制定托儿所等公共设施规划指标得重要依据
D:掌握老年组得人数及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发展趋势,就是城市社会福利设施规划指标得重要依据
E:分析年龄结构,就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得重要依据
影响年龄构成特点因素就是多方面得,主要有。

A:计划生育累积影响
B:随着城市得进一步发展,年龄构成将逐渐变化
C:城市得性质与规模以科研为主得城市,学生得比重较高,大城市老年人口比重较高等。

2、职业结构
按国家统计局现行统计职业类型如下
A:农,林,牧,渔业
B:采矿业
C:制造业
D:电力,燃气及水得生产与供应业。

E:建筑业
F: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
H:批发与零售业
I:住宿与餐饮业
J:金融业
K:房地产业
L:租赁与商务服务业
M: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
N:水利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业
0:居民服务与其她服务业
P:教育
Q:卫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业
R:文化,体育,与娱乐业
S: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T:国际组织
以上第一属于第一产业,2-5属于第二产业,6-20属于第三产业一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比重越大,通常中心城市第三产业比例较高。

3.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庚映城市人口得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分,等组合情况。

4.空间结构
城市人口得空间结构就是指人口在城市内部得空间分布特征, 包括人口密度,人口按各种属性在空间上分布情况等,一般城市中心区,旧城区人口密度较高,而城区边缘人口密度较低,函数形式公式详见:书P121页
③城市人口预测
预测城市人口发展就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得工作。

既要了解城市人口现状与历年来人口变化情况,更要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得战略目标,从中找出规律与发展趋势,预测城市人口发展,确定城市人口发展规模。

城市人口系统就是一个复杂开放得系统,其增长变化规律更难把握,因此进行城市人口得预测应通过釆用不同方法,分类预测,对参数及自变量采用不同赋值等,现将城市人口预测得几个主要方法简介如下
A:综合增长率法公式见书:p122页
综合增长率法主要适用于人口增长率较稳定得城市,等于新建或发展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得城镇则不适用。

B:时间序列法
时间序列法就是对一个城市得历史城市人口数据得发展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直接预测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得方法。

它通过建立城市人口与年份之间得相关关系预测未来人口规模,这种相关关系一般包括线性与非线性得,在城市规划人口预测时,多以年份作为时间单位,一般采用线性相关模型,按下式计算:见书P123页
C:增长曲线法
常见得有多项式增长曲线,指数型增长曲线,,逻辑增长曲线与龚珀兹增长曲线,时间序列法找那个得线性方法其实就就是多项式增长曲线中得一种形式,逻辑增长曲线与龚珀兹增长曲线有两个特点使其更加适合人口预测。

釆用增长曲线法时一般使用逻辑增长曲线,其计算公式见书
P124 页。

D:劳动平衡法
劳动平衡法就是我国过去城市规划中较多采用得一种方法,它主要就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得基本原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得基本人口数与劳动构成比例得平衡关系来确定得。

E:职工带春系数法
本法根据新增就业岗位数及带眷情况预测城市人口得方法,其公式为
规划总人口数二带眷职工人数X C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运用上式时可参见表P125页
④社会分析方法
1.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法
社会影响评价运用方法分为两类,
一类就是研究得主要依据为指标资料得数理分析方法,也称技术性评估。

另一类则就是利用大量得社会调查作为评估判断依据得定性分析方法,也称参与性评估。

技术性评估通过问卷调差方式假设个人及社区得回答并过滤一些不能量化得社会指标,最常用得就是多准则分类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等。

最长用得有数据分析法,焦点小组访谈法,情景分析法,及人口情况研究。


2.社会指标分析法
社会指标作为“衡量与监测社会发展数量关系得一把尺子”就是研究社会发展各要素现状,发展趋势与发现各种社会问题得一种重要量化手段。

P127页7-4-5简要总结了社会指标迅速发展时期得三个重要发展方向。

3•常用社会指标
1 •关于社会组织系统得指标
A基本人口特征
B人口素质水平
C社会结构
D外来人口状况
E社会公平
F行政效率与城市政策
G社会组织能力
H公民意识
2•关于社会文化环境指标
A社会投资水平
B物质生活质量
C精神文化生活
D社会安全与治安控制
E社会保障
F社会整合
G社区建设
3.关于主管评价得指标
A城市环境评价
B公共设施得供给与可达性评价
C城市生活中得现状问题评价
D公共事业得发张状况评价
E政治与社会氛围评价
F地方归属感
第七章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