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重点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1.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程序(1)组织编制机关对现有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原有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审批机关提出修编的申请报告;(2)经审批机关批准同意修编,开展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3)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4)规划草案公告30日以上,组织编制单位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5)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6)在政府审查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7)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8)审批机关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9)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
2.制定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基本程序(1)前期研究,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基础能力的支撑条件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
(2)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3)编制工作报告经同意后,开展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的工作。
(4)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5)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6)组织编制机关按规定报请总体规划纲要审查。
(7)根据纲要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8)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由组织编制机关公告30日以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9)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
(10)在政府审批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11)根据规定报请审批机关审批。
(12)审批机关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13)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依法审批的城市和镇总体规划。
3.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程序(1)确定规划编制的内容和要求(2)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3)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应当采取公示、征询等方式,充分听取规划涉及的单位、公众的意见。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I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一一固定居民点一一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 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 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第一章:1、什么是城市,其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根本动力:人类劳动大分工?2、什么是城市化,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化又称城镇化,城镇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根本动力:工业化的进程3、各时期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什么4、城市形成过程?原始群落经过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固定的农业居住点在经过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出现了城市居民点。
5、城市形成的基本职能:防御和交易6、城市的发展?7、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又称城镇化水平或者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的侧度指标。
表示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我们国家就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8、城镇化进程?(1)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城镇化水平经过较长的时间达到30%左右(2)中期阶段,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较短的时间快速发展到60(70)%左右(3)稳定阶段,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镇化水平60(70)%之上,发展缓慢。
第二章1、伦理观、自然观的内涵?伦理观: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以儒家等传统礼教思想为主导的,伦理学、社会学的规划思想,多应用于大城市特别是都城;自然观: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多应用于小城市。
2、各时期主要城市规划侧重于哪种规划理念?(1)夏商周时期:以传统礼制思想为指导,形状规矩,结构中轴对称,道路网整齐严谨,体现了统治者的地位,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周礼》对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战国时期,《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挑战,《管子》的出现打破了单一周制布局模式,对传统礼制思想的突破,强调自然观和城市功能性。
(3)秦时期: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规模宏大,出现复道和甬道。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 统 公司城—私人投资建设 (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 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 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但不应超 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 带围绕,城 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 管理。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 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 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 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其他的探索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 运输问题为前提 (2)戈涅的工业城市 现代城市在生活和技术基本背景中的 用地功能分区的雏形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4)格迪斯的学说 城市——区域研究 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 (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理论的发 展 l、城市发展模式理论的发展 (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 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 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 某个大城市的 派生产物。 新城:对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 的统称。 (2)有机疏散理论 把大城市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 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pptx

5
学海无涯
2、城乡规划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 规划。 第一产业: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以消费的产 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残矿业、执照也、店里、 燃气及水的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第六章 经济与产业 第七章 人口与社会
三、 用地评定的分类
13
学海无涯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 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十二章 城乡区域规划 一、 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 的聚集体。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11
学海无涯
第十二章 城乡区域规划 一、 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 的聚集体。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二、 都市区规划 1、大都市区概念:宝货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 的具有 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 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②社会经济 发展的 空间需求;③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④空间结构规划;⑤综 合交通网络规划;⑥基础设施规划;⑦生态系统规划;⑧大都市区规 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 以城 第 1 章到第 18 章 市广场为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 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依据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来指导城市的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网络、绿化环境、土地利用以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以达到城市整体发展的目标。
2. 合理性原则: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结构和功能,使资源得到最佳利用,提高城市的效益和效率。
3.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4. 人本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出发点,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文化场所和社会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
5. 可操作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即规划方案要具备可实施性和可控制性,能够在实践中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空间资源利用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学技术条件,对国土的开发、利用、 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资源综合开发、建设总体布局、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性计划,是 编制中、长期计划的重要依据。
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 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 途管制的基础。
40.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 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41.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 (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
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48.城市功能 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 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
60.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 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81. 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 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 名词解释: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 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 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 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13.城市用地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 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8.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