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1、概率的定义随机事件A的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1/n,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率为P(A)=m/n。
3、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互斥事件。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A、B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和,即P(A+B)=P(A)+P(B)。
4.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1)抽签法①优点:简单易行;②缺点:当总体容量非常大时,操作比较麻烦;若抽取前搅拌不均匀,可能导致抽取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2)随机数表法随机数表是由水技术(通常为自然数)形成的数表,表中的每一位置出现的数都是随机的.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对总体进行编号;第二步:任意指定一个开始选取的位置,位置的确定可以闭着眼用手指随机确定,也可以用其他方法;第三步:按照一定规则选取编号;第四步:按照得到的编号找出对应的个体.【注释】①规则一经确定,就不能更改;②选取过程中,遇到超过编号范围或已经选取了的数字,应该舍弃.5.分层抽样一般地,如果相对于要考察的问题来说,总体可以分为有明显差别的,互不重叠的几部分时,每一部分可称为层,在各层中按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称为分层随机抽样(简称分层抽样).【注释】分层抽样得到的样本,一般更具有代表性,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特征,尤其是在层内个体相对同质而层间差异较大时更是如此.分层抽样在各层中抽样时,还可根据各层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随机抽样方法.。
(最全)高中数学概率统计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一、普通的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及方差 1、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平均数:①、常规平均数:12nx x x x n++⋅⋅⋅+=②、加权平均数:112212n n n x x x x ωωωωωω++⋅⋅⋅+=++⋅⋅⋅+3、中位数: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排列,最中间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4、方差:2222121[()()()]n s x x x x x x n=-+-+⋅⋅⋅+- 二、频率直方分布图下的频率1、频率 =小长方形面积:f S y d ==⨯距;频率=频数/总数2、频率之和:121n f f f ++⋅⋅⋅+=;同时 121n S S S ++⋅⋅⋅+=;三、频率直方分布图下的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及方差 1、众数:最高小矩形底边的中点。
2、平均数: 112233n nx x f x f x f x f =+++⋅⋅⋅+ 112233n n x x S x S x S x S =+++⋅⋅⋅+ 3、中位数: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累加,面积等于0.5时x 的值。
4、方差:22221122()()()n n s x x f x x f x x f =-+-+⋅⋅⋅+-四、线性回归直线方程:ˆˆˆybx a =+ 其中:1122211()()ˆ()nni i i i i i nni i i i x x y y x y nxybx x x nx ====---∑∑==--∑∑ , ˆˆay bx =- 1、线性回归直线方程必过样本中心(,)x y ;2、ˆ0:b>正相关;ˆ0:b <负相关。
3、线性回归直线方程:ˆˆˆy bx a =+的斜率ˆb 中,两个公式中分子、分母对应也相等;中间可以推导得到。
五、回归分析1、残差:ˆˆi i i ey y =-(残差=真实值—预报值)。
分析:ˆi e 越小越好; 2、残差平方和:21ˆ()ni i i y y=-∑, 分析:①意义:越小越好; ②计算:222211221ˆˆˆˆ()()()()ni i n n i y yy y y y y y =-=-+-+⋅⋅⋅+-∑ 3、拟合度(相关指数):22121ˆ()1()ni i i ni i y yR y y ==-∑=--∑,分析:①.(]20,1R ∈的常数; ②.越大拟合度越高;4、相关系数:()()nni i i i x x y y x y nx yr ---⋅∑∑==分析:①.[r ∈-的常数; ②.0:r >正相关;0:r <负相关③.[0,0.25]r ∈;相关性很弱; (0.25,0.75)r ∈;相关性一般; [0.75,1]r ∈;相关性很强; 六、独立性检验 1、2×2列联表: 2、独立性检验公式 ①.22()()()()()n ad bc k a b c d a c b d -=++++②.犯错误上界P 对照表3、独立性检验步骤①.计算观察值k :2()()()()()n ad bc k a b c d a c b d -=++++;②.查找临界值0k :由犯错误概率P ,根据上表查找临界值0k ;③.下结论:0k k ≥:即犯错误概率不超过P 的前提下认为: ,有1-P 以上的把握认为: ; 0k k <:即犯错误概率超过P 的前提认为: ,没有1-P 以上的把握认为: ;【经典例题】题型1 与茎叶图的应用例1(2014全国)某市为考核甲、乙两部门的工作情况,学科网随机访问了50位市民。
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公式整理

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公式整理概率与统计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学习概率与统计时,整理公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本文将整理一些高中数学中常用的概率与统计公式,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概率公式1. 事件的概率公式:对于一个事件A,它的概率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P(A) = 事件A发生的次数 / 总的可能次数2. 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如果两个事件A和B是互斥事件(即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则它们的概率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P(A或B) = P(A) + P(B)3. 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公式:如果两个事件A和B是相互独立事件(即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受另一个事件的影响),则它们的概率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P(A且B) = P(A) × P(B)4. 条件概率公式:如果事件B已经发生,事件A的概率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P(A|B) = P(A且B) / P(B)5. 贝叶斯公式:如果事件A和事件B是两个相关事件,且P(B) ≠ 0,则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P(A|B) = P(B|A) × P(A) / P(B)二、统计公式1. 样本均值的计算公式:对于一组样本数据x1, x2, ..., xn,它们的均值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x = (x1 + x2 + ... + xn) / n2. 总体均值的计算公式:对于一组总体数据x1, x2, ..., xn,它们的均值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μ = (x1 + x2 + ... + xn) / N3. 样本方差的计算公式:对于一组样本数据x1, x2, ..., xn,它们的方差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s^2 = [(x1 - x)^2 + (x2 - x)^2 + ... + (xn - x)^2] / (n - 1)4. 总体方差的计算公式:对于一组总体数据x1, x2, ..., xn,它们的方差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σ^2 = [(x1 - μ)^2 + (x2 - μ)^2 + ... + (xn - μ)^2] / N5. 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对于一组样本数据x1, x2, ..., xn,它们的标准差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s = √[s^2]6. 总体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对于一组总体数据x1, x2, ..., xn,它们的标准差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σ = √[σ^2]7. 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公式:对于一个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X,它的概率密度函数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f(x) = (1 / (σ√(2π))) × e^(-((x - μ)^2) / (2σ^2))以上是高中数学中常用的概率与统计公式的整理。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知识点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知识点1、概率的定义随机事件A的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1/n,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率为P(A)=m/n。
3、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互斥事件。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A、B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B 分别发生的概率和,即P(A+B)=P(A)+P(B)。
4、对立事件对立事件是指两个事件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
例如:从1~52张扑克牌中任取一张抽到“红桃”与抽到“黑桃”互为互斥事件,因为其中一个不可能同时发生,但又不能保证其中一个必然发生,故不是对立事件。
而抽到“红色牌”与抽到“黑色牌”互为对立事件,因为其中一个必发生。
对立事件的性质:1)对立事件的概率和等于1:P(A)+P(Ä)=P(A+A)=1。
2)互为对立的两个事件一定互斥,但互斥不一定是对立事件。
5、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积,即P(A·B)=P(A)·P(B)。
相互独立事件的性质:1)如果事件A与B相互独立,那么A与B,A与B,A与B也都相互独立。
2)必然事件与任何事件都是相互独立的。
3)独立事件是对任意多个事件来讲,而互斥事件是对同一实验来讲的多个事件,且这多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故这些事件相互之间必然影响,因此互斥事件一定不是独立事件。
6、独立重复试验若n次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结果的概率都不依赖于其他各次试验的结果,则称这n次试验是独立的。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P…(k)=CP*(1-P)"-*7、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对任何两个事件都有P(A+B)=P(A)+P(B)-P(A·B)。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知识点总结概率与统计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知识,下面将对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概率基本概念概率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常用一个介于0到1之间的数表示。
在计算概率时,我们需要先确定样本空间,即所有可能的结果组成的集合,并且需要利用概率公式进行计算。
1.1 样本空间与事件样本空间是指一个随机试验中所有可能结果组成的集合。
样本空间中的元素称为样本点。
事件是指样本空间的子集,即某些样本点的集合。
1.2 子事件与互斥事件子事件是指事件的子集,即由某些样本点组成的事件。
互斥事件是指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事件。
1.3 事件的概率事件A的概率表示为P(A),计算方式为事件A的样本点数除以样本空间的样本点数。
概率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且所有可能事件的概率之和为1。
二、概率计算方法概率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古典概型、频率概率和条件概率等几种常用方法。
2.1 古典概型古典概型适用于随机试验的样本点数有限且相等的情况。
在古典概型中,事件A的概率计算公式为P(A) = m/n,其中m为事件A中样本点的个数,n为样本空间中样本点的总个数。
2.2 频率概率频率概率适用于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
频率概率是指事件A发生的频率,计算公式为P(A) = lim(N→∞) (m/N),其中m为事件A发生的次数,N为试验进行的总次数。
2.3 条件概率条件概率是指在一个事件已经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为P(A|B) = P(A∩B)/P(B),其中P(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P(B)表示事件B发生的概率。
三、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是概率与统计中常用的计数方法,用于求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个数。
3.1 排列排列是指将若干个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方式。
排列的计算公式为A(n, m) = n!/(n-m)!,其中n为元素个数,m为选取的元素个数。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概率计算与统计分析的公式推导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概率计算与统计分析的公式推导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概率计算与统计分析的公式推导概率计算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统计分析则是应用数学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据处理和推断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高中数学中常用的概率计算与统计分析的公式,并给出其推导过程。
一、概率计算公式1.1 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在概率论中,我们用P(A)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事件A的概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A) = 事件A的发生数 / 样本空间的元素数1.2 条件概率公式条件概率是指在已知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
条件概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A|B) = P(A∩B) / P(B)其中,P(A∩B)表示事件A与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P(B)表示事件B发生的概率。
1.3 独立事件的乘法公式当两个事件A和B相互独立时,事件A与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发生的概率乘以事件B发生的概率。
数学上可以表示为:P(A∩B) = P(A) * P(B)二、统计分析公式2.1 样本均值的计算公式在统计学中,样本均值是用来度量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
对于n个样本数据X₁, X₂, ... , Xn,样本均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x = (X₁ + X₂ + ... + Xn) / n其中,x表示样本均值。
2.2 样本方差的计算公式样本方差是用来度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指标。
对于n个样本数据X₁, X₂, ... , Xn,样本方差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² = [(X₁ - x)² + (X₂ - x)² + ... + (Xn - x)²] / (n-1)其中,S²表示样本方差,x表示样本均值。
2.3 假设检验中的t检验公式t检验是一种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用于判断两组或多组数据之间差异的显著性。
对于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t 值:t = (x₁ - x₂) / sqrt(S₁²/n₁ + S₂²/n₂)其中,x₁和x₂分别表示两个样本的均值,S₁²和S₂²分别表示两个样本的方差,n₁和n₂分别表示两个样本的样本容量。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题型解答方法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题型解答方法概率与统计是高中数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许多与概率、统计相关的数学题型。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正确的解答方法,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题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概率与统计题型,以及相应的解答方法。
一、事件概率1.求事件的概率求事件的概率是概率与统计中最基础的题型。
对于一个随机试验,事件A发生的概率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P(A) = 事件A的可能性数 / 总的可能性数2.互斥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是指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情况。
假设A和B是两个互斥事件,则它们的概率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P(A∪B) = P(A) + P(B)3.独立事件的概率独立事件是指两个事件的发生与否互不影响的情况。
如果A和B是两个独立事件,则它们的概率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P(A∩B) = P(A) × P(B)二、排列与组合1.排列问题排列是指从若干个不同元素中选取若干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对于从n个元素中选取k个元素进行排列的问题,可以使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A(n,k) = n! / (n-k)!2.组合问题组合是指从若干个不同元素中选取若干个元素进行组合,不考虑其顺序。
对于从n个元素中选取k个元素进行组合的问题,可以使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C(n,k) = n! / (k! × (n-k)!)三、概率分布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可以通过列出其取值以及相应的概率来表示。
当给定每个取值对应的概率后,可以计算出该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方差等。
2.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可以通过概率密度函数来表示。
在解答问题时,常常需要计算某个取值范围内的概率,可以通过计算概率密度函数下的面积来实现。
四、抽样与推断1.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随机地选取n个样本进行调查或实验。
在进行统计推断时,可以根据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参数。
2.抽样分布抽样分布是指统计量的分布。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知识点总结

概率与统计一、概率及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与方差(一)概率及其计算1.几个互斥事件和事件概率的加法公式①如果事件A 与事件B 互斥,则()P A B =()()P A P B +.推广:如果事件1A ,2A ,…,n A 两两互斥(彼此互斥),那么事件12n A A A +++发生的概率,等于这n 个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即()12n P A A A +++=()()()12n P A P A P A ++.②若事件B 与事件A 互为对立事件,则()P A =()1P B -. 2.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P (A )=A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基本事件的总数.(二)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与方差1. 常用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1)二项分布如果随机变量X 的可能取值为0,1,2,…,n ,且X 取值的概率()P X k ==C k k n kn p q-(其中0,1,2,,,1k n q p ==-),其随机变量分布列为X 0 1 …k…nP0C nnp q111C n np q-…C k k n knp q-…0C n n n p q则称X 服从二项分布,记为(),X B n p ~.(2)超几何分布在含有M 件次品的N 件产品中,任取n 件,其中恰有X 件次品,则事件{}X k =发生的概率为C C C k n kM N Mn N--()0,10,1,2,,2,,k m =,其中{}min ,m M n =,且n N …,M N …,n ,M ,*N ÎN .此时称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超几何分布列,称随机变量X 服从超几何分布.2.条件概率及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I.条件概率条件概率一般地,设A ,B 为两个事件,且()0P A >,称()()()P ABP B A P A=为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在古典概型中,若用()n A 表示事件A 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则()()()()()n AB P AB P B A n A P A ==. II .相互独立事件相互独立事件(1)若,A B 相互独立.则()P AB =()()P A P B .(3)若A 与B 相互独立,则A 与B ,A 与B ,A 与B 也都相互独立. III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发生k 次的概率为(每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C 1n kkknp p --,事件A 发生的次数是一个随机变量X ,其分布列为()01)2()C 1(n kk knP X k k n p p -===-¼,,,,,此时称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 学科*网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均值)与方差 (1)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列为的概率分布列为X x 1 x 2 … x i … x n P p 1 p 2 … p i … p n则称EX =1122i i n n x p x p x p x p ++++¼+¼为随机变量X 的均值或数学期望. (2)若Y aX b =+,则EY =aEX b +,)(D aX b +=2a DX (3)若()X B n p ~,,则EX np =.()(1)D X np p -=. 4.正态分布(1)正态曲线的性质:正态曲线的性质:①曲线位于x 轴上方,与x 轴不相交;②曲线是单峰的,它关于直线x m =对称;③曲线在x m=处达到峰值12πs;④曲线与x 轴之间的面积为1;⑤当s 一定时,曲线的位置由m 确定,曲线随着m 的变化而沿x 轴平移,⑥当m 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s 确定,s 越小,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s 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的分布越分散,如图乙所示.(3)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在三个特殊区间内取值的概率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在三个特殊区间内取值的概率 ①0().6826P X m s m s -<+=…;②2209().544P X m s m s -<+=…; ③3309().974P X m s m s -<+=…. 二、统计与统计案例 (一)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设一个总体含有N 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 个个体作为样本()n N …,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2.系统抽样的步骤假设要从容量为N 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 的样本.的样本.(1)先将总体的N 个个体编号.(2)确定分段间隔k ,对编号进行分段,当Nn是整数时,取N k n =.如果遇到Nn不是整数的情况,可以先从总体中随机地剔除几个个体,使得总体中剩余的个体数能被样本容量整除得总体中剩余的个体数能被样本容量整除(3)在第1段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第一个个体编号()l l k ….(4)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样本,通常是将l 加上间隔k 得到第2个个体编号()l k +,再加k 得到第3个个体编号()2l k +,依次进行下去,直到获取整个样本.直到获取整个样本.3.分层抽样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的应用范围:当总体是由差异明显的几个部分组成的,往往选用分层抽样.层抽样.注:注:不论哪种抽样方法不论哪种抽样方法,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入样的概率是相同的. (二)统计图表的含义 1.作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1)求极差(即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和组数.(3)将数据分组.(4)列频率分布表.列频率分布表. (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三)样本的数字特征1.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平均数:样本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即x =()121n x x x n+++.4.方差:()()()2222121n s x x x x x x n éù=-+-++-êúëû(n x 是样本数据,n 是样本容量,x 是样本平均数).5.标准差:()()()222121ns x x x x x x n éù=-+-++-êúëû.(四)线性回归直线方程 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1)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回归直线.(2)从散点图上看,如果点分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那么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正相关;如果点分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那么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负相关. (3)相关系数相关系数r =ååå===----ni nj jini i i y y x x y y x x 11221)()())((,当0r >时,表示两个变量正相关;当0r <时,表示两个变量负相关.r 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 的绝对值越接近0,表示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弱.通常当r 的绝对值大于0.75时,便认为两个变量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当1r =时,两个变量在回归直线上两个变量在回归直线上 2.回归直线方程 (1)通过求21()ni i i Qy x a b ==--å的最小值而得出回归直线的方法,即使得样本数据的点到回归直线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方法叫做最小二乘法.该式取最小值时的a ,b 的值即分别为aˆ,b ˆ. (2)两个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的一组数据:11(,)x y ,22(,)x y ,…,()n n x y ,,其回归方程为a x b y ˆˆˆ+=,则1122211()()ˆ()ˆˆnn i i i i i i n ni ii i x x y y x y nx yb x x x nxa y bx ====ì---×ï==ïí--ïï=-ïîåååå.注:样本点的中心(),x y 一定在回归直线上. (3)相关系数22121ˆ()1()n i ii ni i y yR y y ==-å=--å.2R 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即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2R 越小,残差平方和越大,即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差.在线性回归模型中,2R表示解释变量对于预报变量变化的贡献率,2R 越接近于1,表示回归的效果越好. (六)独立性检验(1)变量的不同“值”表示个体所属的不同类别,像这样的变量称为分类变量.像这样的变量称为分类变量.(2)像下表所示列出两个分类变量的频数表,称为列联表.假设有两个分类变量X和Y ,它们的可能取值分别为12(,)x x 和12(,)y y ,其样本频数列联表(称为22´列联表)为表)为y 1 y 2 总计总计x 1 a b a b + x 2 cdc d +总计a c +b d +a b c d +++构造一个随机变量()()()()()22n ad bc K a b c d a c b d -=++++ ,其中n a b c d =+++为样本容量.确定临界值0k ,如果2K 的观测值0k k …,就认为“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有关系”;否则就认为“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没有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
二
在绘制或应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时,忽视纵轴的意义,在计算频率、平均 学
轮
复 习
值、中位数时容易导致错误.
3.混淆茎叶含义致误
在绘制茎叶图章地,易遗漏重复出现的数据,重复出现的数据要重复记
录,同时不能混淆茎叶图中茎与叶的含义.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4.混淆概念致误
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区别在于: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的关系,相关关系是
x )2.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4)样本标准差
s=_____1n_[_x_1-___x__2+___x_2_-__x__2_+__…__+__x_n_-__x__2_] ____=
1n
ni=1
xi- x 2.
数
二 轮
注意:(1)现实中总体所包含的个体数往往较多,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学
复
习 方差是不知道(或不可求)的,所以我们通常用样本的平均数与标准差、方差来估
中位数:样本数据中,将数据按大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数据.如果数据的
个数为偶数,就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数
二 轮 复
(2)样本平均数 x =1n(x1+x2+…+xn)=1ni=n1xi.
学
习
(3)样本方差 s2=___1n_[(_x_1-___x_)_2+__(_x_2_-__x_)_2+__…__+__(_x_n_-__x_)_2_] ________=1ni=n1 (xi-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6.独立性检验
假设有两个分类变量 X 和 Y,它们的取值分别为{x1,x2}和{y1,y2},其样本
频数列联表(称为 2×2 列联表)为
y1
y2
总计
数 学
二
轮 复
x1
a
b
a+b
习
x2
c
d
c+d
总计
a+c
b+d
a+b+c+d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则 K2=aa++bb+c+c+dda+adc-bb+c2d,
第一部分
专题强化突破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二 轮 复 习
数 学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二 轮 复 习
数 学
返回导航
第一讲 统计与统计案例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高考考点
考点解读
抽样方法
1.分层抽样中利用抽样比确定样本容量、各层抽样的 个体数等 2.考查系统抽样的有关计算
1.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的绘制及识图,并利用图
(3)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及应用.
返回导航
1
知识整合、易错警示
2
感悟真题、掌握规律
3
典题例析、命题探明
4
课时题组、复习练案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知识整合、易错警示
数 学
二
轮
复
习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知识整合
1.抽样方法 三种抽样方法包括:__简__单__随__机__抽__样____、__系__统__抽__样____、__分__层__抽__样____.
编号为1,2,…,1 000,从这些新生中用系统抽样方法等距抽取100名学生进行
体质测验.若46号学生被抽到,则下面4名学生中被抽到的是
(C )
A.8号学生
B.200号学生
C.616号学生
D.815号学生
数
学
二 轮
[解析] 根据题意,系统抽样是等距抽样,
复
习
所以抽样间隔为1100000=10.
学
二 轮
计算问题.
复
习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5.回归分析
n
xi--x yi--y
i=1
r=
,叫作相关系数.
数
二 轮
n
xi--x 2
n
yi--y 2
学
复 习
i=1
i=1
相关系数用来衡量变量 x 与 y 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r|≤1,且|r|越接近于 1,
相关程度越高;|r|越接近于 0,相关程度越低.
若 K2>3.841,则有 95%的把握说两个事件有关;
二
轮 复
若 K2>6.635,则有 99%的把握说两个事件有关;
习
若 K2<2.706,则没有充分理由认为两个事件有关.
数 学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易错警示
1.忽视两个比例关系致误
分层抽样中,易忽视每层抽取的个体的比例是相同的.
2.忽视纵轴意义致误
一种非确定关系.
5.认识错误致误
数
二
对于回归直线方程易误认为样本数据必在回归直线上,实际上回归直线必 学
轮
复 习
过样本点中心,可能所有的样本点都不在直线上.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数
感悟真题、掌握规律
学
二
轮
复
习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1.(2019·全国卷Ⅰ,6)某学校为了解1 000名新生的身体素质,将这些学生
2.统计图表
(1)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
数
二
频率
学
轮
复 习
①各小矩形的面积表示相应各组的频率,各小矩形的高=__组__距__;②各小
矩形面积之和等于__1___;③中位数左右两侧的直方图面积___相__等___,因此可以
估计其近似值.
(2)茎叶图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3.样本的数字特征
(1)众数:在样本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1)掌握三种抽样的特点及相互联系,特别是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应用.
(2)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
征.
数
二 轮
(3)了解回归分析及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认识其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应用.
学
复
习 预测2020年命题热点:
(1)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的绘制及应用.
(2)数字特征的求解及应用.
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方差.
(2)平均数反映了数据取值的平均水平,标准差、方差描述了一组数据围绕
平均数波动的大小.标准差、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越不稳定.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4.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1)利用散点图可以初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线性相关.如果散点图中的点
从整体上看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的附近,我们说变量 x 和 y 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2)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直线的方程
设线性回归方程为^y=b^x+a^,则数学二 轮 复 习n
xi--x yi--y
b^=i=1
=____________________
n
xi--x 2
.
i=1
a^=-y -b^-x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注意:回归直线一定经过样本的中心点(-x ,-y ),据此性质可以解决有关的 数
数
样本频率分布、数字特 解决实际问题
学
二 轮 复
征
2.茎叶图与数字特征相结合考查
习
3.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
线性回归分析与独立性 1.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及应用
检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 2.独立性检验的应用以及独立性检验与统计、概率
用
的综合问题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概率与统计
备考策略
本部分内容在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