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竞赛教案讲义(7)解三角形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三角形教案高中数学新教材解三角形教案1一、教学内容分析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平面对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难点:向量的构造.四、教学流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与回顾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1)力(2)功(3)位移(4)力矩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二、学习新课例1(书中例5)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例2(书中例3)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证法(二)向量法[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例3(书中例4)[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二、巩固练习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km/h.(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2) 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三、课堂小结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四、作业布置1、书面作业:课本P73, 练习8.4 4高中数学新教材解三角形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系.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3.在尝试、探索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育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育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求反函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①函数的概念②y=f(x)中各变量的意义2.同学们在物理课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在S=vt中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在t=中,时间t是位移S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t=是函数S=vt 的反函数.什么是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3.板书课题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爱好,展示了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拨去反函数这一概念的神秘面纱,也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一概念的必要性.二、实例分析,组织探究1.问题组一:(用投影给出函数与;与()的图象)(1)这两组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这两组函数有什么关系?(生答:与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与()的图象也关于直线y=x对称.是求一个数立方的运算,而是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它们互为逆运算.同样,与()也互为逆运算.)(2)由,已知y能否求x?(3)是否是一个函数?它与有何关系?(4)与有何联系?2.问题组二:(1)函数y=2x 1(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2)函数(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3)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3.渗透反函数的概念.(老师点明这样的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特点) 从学生熟知的函数出发,抽象出反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育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这两组问题,为反函数概念的引出做了铺垫,利用旧知,引出新识,在最近进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粗略印象,为进一步抽象反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三、师生互动,归纳定义1.(根据上述实例,老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反函数的定义)函数y=f(x)(x∈A) 中,设它的值域为C.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y 把x 表示出来,得到x = j (y) .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 = j (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对应,那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x = j (y)(y ∈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 .考虑到用x表示自变量, y表示函数的习惯,将中的x与y对调写成.2.引导分析:1)反函数也是函数;2)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3)定义中的如果意味着对于一个任意的函数y=f(x)来说不一定有4)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x=f(y)的值域、定义域;5)函数y=f(x)与x=f(y)互为反函数;6)要理解好符号f;7)交换变量x、y的原因.3.两次转换x、y的对应关系(原函数中的自变量x与反函数中的函数值y 是等价的,原函数中的函数值y与反函数中的自变量x是等价的.)4.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函数y=f(x)函数定义域AC值域CA四、应用解题,总结步骤1.(投影例题)【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y=3x-1 (2)y=x 1【例2】求函数的反函数.(老师板书例题过程后,由学生总结求反函数步骤.)2.总结求函数反函数的步骤:1° 由y=f(x)反解出x=f(y).2° 把x=f(y)中x与y互换得.3° 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简记为:反解、互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例3】(1)有没有反函数?(2)的反函数是________.(3)(x0)的反函数是__________.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揭示反函数的定义,学生有针对性地体会定义的特点,进而对定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自己的预设产生矛盾冲突,体会反函数.在剖析定义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并对数学的符号语言有更好的把握.通过动画演示,表格对比,使学生对反函数定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消化理解.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讲解分析,在解题的步骤上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时归纳总结,培育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题目的设计遵循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体现了对定义的反思理解.学生思考练习,师生共同分析纠正.五、巩固强化,评价反馈1.已知函数y=f(x)存在反函数,求它的反函数y =f( x)(1)y=-2x 3(xR) (2)y=-(xR,且x)( 3 ) y=(xR,且x)2.已知函数f(x)=(xR,且x)存在反函数,求f(7)的值.五、反思小结,再度设疑本节课主要讨论了反函数的定义,以及反函数的求解步骤.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将在下节讨论.(让学生谈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老师适时点拨)进一步强化反函数的概念,并能正确求出反函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落实程度.具体实践中可实行同学板演、分组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乐观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六、作业习题2.4第1题,第2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设计说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本节教案通过一个物理学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反函数,进而又通过若干函数的图象进一步加以诱导剖析,最终形成概念.反函数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原因是其本身较为抽象,经过两次代换,又采纳了抽象的符号.由于没有一一映射,逆映射等概念的支撑,使学生难以从本质上去把握反函数的概念.为此,我们大胆地使用教材,把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系预先揭示,进而探究原因,寻找规律,程序是从问题出发,讨论性质,进而得出概念,这正是数学讨论的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概念的建立与形成.另外,对概念的剖析以及习题的配备也很精当,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起到评价反馈的作用.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分析,互逆探索,动画演示,表格对比、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求欲,在探究与剖析的过程中,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育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

202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专题 解三角形 讲义 (解析版)

202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专题  解三角形  讲义 (解析版)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模板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

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

表格中所列项目及格式仅供参考,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问题,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升学生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的数学核心素养。

重点: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应用定理解三角形难点: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测量与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第一课时,正弦定理及可以解决的问题第二课时,余弦定理及可以解决的问题第三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选择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正弦定理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解三角形复习课的起始课,由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对定理及变形的回忆,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由几个典型的例题,归纳出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类型,再由定理本身出发再次分析定理可以解决的类型,提升学生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对数学符号解读的能力。

再析定理,进而推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提升学生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3、你还有哪些收获?活动意图说明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提问,既检测又强化重点。

“你还有哪些收获”,希望学生能够答出:三角形面积公式、SSA 的情况可能出现两解、取舍的方法、方程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

环节六:课堂检测教的活动61、 在中,已知 45,30,10A C c cm ︒︒===,求a 边. 2、 在△ABC 中,π32,6,2===B b c ,求∠A 。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全套讲义:解三角形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全套讲义: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正弦定理[新知初探] 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sin A=bsin B=csin C.[点睛]正弦定理的特点(1)适用范围:正弦定理对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2)结构形式:分子为三角形的边长,分母为相应边所对角的正弦的连等式.(3)刻画规律:正弦定理刻画了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可以实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互化.2.解三角形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正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2)在△ABC中,等式b sin A=a sin B总能成立()(3)在△ABC中,已知a,b,A,则此三角形有唯一解()解析:(1)正确.正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2)正确.由正弦定理知asin A=bsin B,即b sin A=a sin B.(3)错误.在△ABC中,已知a,b,A,此三角形的解有可能是无解、一解、两解的情况,具体情况由a,b,A的值来定.答案:(1)√(2)√(3)×2.在△ABC 中,下列式子与sin Aa的值相等的是( ) A.bc B.sin B sin A C.sin C cD.c sin C解析:选C 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c sin C, 所以sin A a =sin C c .3.在△ABC 中,已知A =30°,B =60°,a =10,则b 等于( ) A .5 2 B .10 3 C.1033D .5 6 解析:选B 由正弦定理得,b =a sin Bsin A=10×3212=10 3.4.在△ABC 中,A =π6,b =2,以下错误的是( )A .若a =1,则c 有一解B .若a =3,则c 有两解C .若a =45,则c 无解D .若a =3,则c 有两解解析:选D a =2 sin π6=1时,c 有一解;当a <1时,c 无解;当1<a <2时,c 有两个解;a >2时,c 有一解.故选D.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典例] 在△ABC 中,已知a =8,B =60°,C =75°,求A ,b ,c . [解] A =180°-(B +C )=180°-(60°+75°)=45°, 由正弦定理b sin B =a sin A ,得b =a sin B sin A =8×sin 60°sin 45°=46,由a sin A =c sin C ,得c =a sin C sin A =8×sin 75°sin 45°=8×2+6422=4(3+1).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1)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 (2)由正弦定理公式的变形,求另外的两条边.[注意] 若已知角不是特殊角时,往往先求出其正弦值(这时应注意角的拆并,即将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或差,如75°=45°+30°),再根据上述思路求解.[活学活用]在△ABC 中,若A =60°,B =45°,BC =32,则AC =( ) A .43 B .2 3 C. 3D.32解析:选B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A =AC sin B ,即32sin 60°=AC sin 45°,所以AC =3232×22=23,故选B.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典例] 在△ABC 中,a =3,b =2,B =45°,求A ,C ,c . [解] 由正弦定理及已知条件,有3sin A =2sin 45°,得sin A =32.∵a >b ,∴A >B =45°.∴A =60°或120°. 当A =60°时,C =180°-45°-60°=75°,c =b sin Csin B =2sin 75°sin 45°=6+22; 当A =120°时,C =180°-45°-120°=15°,c =b sin Csin B =2sin 15°sin 45°=6-22. 综上可知:A =60°,C =75°,c =6+22或A =120°,C =15°,c =6-22.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的方法(1)首先由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对角的正弦值.(2)如果已知的角为大边所对的角时,由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法则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由正弦值可求锐角唯一.(3)如果已知的角为小边所对的角时,则不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这时由正弦值可求两个角,要分类讨论.[活学活用]在△ABC 中,c =6,C =60°,a =2,求A ,B ,b . 解:∵a sin A =c sin C ,∴sin A =a sin C c =22. ∴A =45°或A =135°. 又∵c >a ,∴C >A .∴A =45°. ∴B =75°,b =c sin Bsin C =6·sin 75°sin 60°=3+1.三角形形状的判断 [典例] 在△ABC 中,a cos ⎝⎛⎭⎫π2-A =b cos ⎝⎛⎭⎫π2-B ,判断△ABC 的形状. 解:[法一 化角为边] ∵a cos ⎝⎛⎭⎫π2-A =b cos ⎝⎛⎭⎫π2-B , ∴a sin A =b sin B .由正弦定理可得:a ·a 2R =b ·b2R ,∴a 2=b 2,∴a =b ,∴△ABC 为等腰三角形. [法二 化边为角]∵a cos ⎝⎛⎭⎫π2-A =b cos ⎝⎛⎭⎫π2-B , ∴a sin A =b sin B.由正弦定理可得:2R sin 2A =2R sin 2B ,即sin A =sin B , ∴A =B .(A +B =π不合题意舍去) 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利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的两条途径(1)化角为边......将题目中的所有条件,利用正弦定理化角为边,再根据多项式的有关知识(分解因式、配方等)得到边的关系,如a =b ,a 2+b 2=c 2等,进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利用的公式为: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2R. (2)化边为角......将题目中所有的条件,利用正弦定理化边为角,再根据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得到三个内角的关系,进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利用的公式为: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活学活用]在△ABC 中,已知a cos A =b cos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2R ,所以a cos A =b cos B 可化为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2A =sin 2B ,又△ABC 中,A ,B ,C ∈(0,π),所以2A =2B 或2A +2B =π,即A =B 或A +B =π2,所以△ABC 的形状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层级一 学业水平达标1.在△ABC 中,a =5,b =3,则sin A ∶sin B 的值是( ) A.53 B.35 C.37D.57解析:选A 根据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B =a b =53. 2.在△ABC 中,a =b sin A ,则△ABC 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解析:选B 由题意有a sin A =b =b sin B,则sin B =1, 即角B 为直角,故△ABC 是直角三角形.3.在△ABC 中,若sin A a =cos Cc ,则C 的值为( ) A .30° B .45° C .60°D .90°解析:选B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a =sin C c =cos Cc, 则cos C =sin C ,即C =45°,故选B.4.△ABC 中,A =π6,B =π4,b =2,则a 等于( )A .1B .2 C. 3D .2 3解析:选A 由正弦定理得asin π6=2sin π4, ∴a =1,故选A.5.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且a =3b sin A ,则sin B =( ) A. 3 B.33C.63D .-63解析:选B 由正弦定理得a =2R sin A ,b =2R sin B ,所以sin A =3sin B sin A ,故sin B =33. 6.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解的情况,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a =8,b =16,A =30°,有两解; ②b =18,c =20,B =60°,有一解; ③a =15,b =2,A =90°,无解; ④a =40,b =30,A =120°,有一解.解析:①中a =b sin A ,有一解;②中c sin B <b <c ,有两解;③中A =90°且a >b ,有一解;④中a >b 且A =120°,有一解.综上,④正确.答案:④7.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sin A -sin B )=sin 2C ,则△ABC 的形状是________. 解析:由已知得sin 2A -sin 2B =sin 2C ,根据正弦定理知sin A =a 2R ,sin B =b2R ,sin C=c2R, 所以⎝⎛⎭⎫a 2R 2-⎝⎛⎭⎫b 2R 2=⎝⎛⎭⎫c 2R 2,即a 2-b 2=c 2,故b 2+c 2=a 2.所以△ABC 是直角三角形. 答案:直角三角形8.在锐角△ABC 中,BC =1,B =2A ,则ACcos A=________. 解析:由正弦定理及已知得1sin A =AC sin 2A ,∴AC cos A=2. 答案:29.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45°,60°,它们所夹边的长是1,求最小边长. 解:设△ABC 中,A =45°,B =60°, 则C =180°-(A +B )=75°. 因为C >B >A ,所以最小边为a . 又因为c =1,由正弦定理得, a =c sin A sin C =1×sin 45°sin 75°=3-1,所以最小边长为3-1.10.在△ABC 中,已知a =22,A =30°,B =45°,解三角形. 解:∵a sin A =b sin B =c sin C, ∴b =a sin B sin A =22sin 45°sin 30°=22×2212=4.∴C =180°-(A +B )=180°-(30°+45°)=105°, ∴c =a sin C sin A =22sin 105°sin 30°=22sin 75°12=42sin(30°+45°)=2+2 3.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如果c =3a ,B =30°,那么角C 等于( )A .120°B .105°C .90°D .75°解析:选A ∵c =3a ,∴sin C =3sin A =3sin(180°-30°-C )=3sin(30°+C )=3⎝⎛⎭⎫32sin C +12cos C ,即sin C =-3cos C ,∴tan C =- 3.又0°<C <180°,∴C =120°.故选A.2.已知a ,b ,c 分别是△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若△ABC 的周长为4(2+1),且sin B +sin C =2sin A ,则a =( )A. 2 B .2 C .4D .2 2解析:选C 根据正弦定理,sin B +sin C =2sin A 可化为b +c =2a , ∵△ABC 的周长为4(2+1),∴⎩⎨⎧a +b +c =4(2+1),b +c =2a ,解得a =4.故选C.3.在△ABC 中,A =60°,a =13,则a +b +c sin A +sin B +sin C 等于( )A.833B.2393C.2633D .2 3解析:选B 由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得a +b +c sin A +sin B +sin C=2R =asin A =13sin 60°=2393. 4.在△ABC 中,若A <B <C ,且A +C =2B ,最大边为最小边的2倍,则三个角A ∶B ∶C =( )A .1∶2∶3B .2∶3∶4C .3∶4∶5D .4∶5∶6解析:选A 由A <B <C ,且A +C =2B ,A +B +C =π,可得B =π3,又最大边为最小边的2倍,所以c =2a ,所以sin C =2sin A ,即sin ⎝⎛⎭⎫2π3-A =2sin A ⇒tan A =33,又0<A <π,所以A =π6,从而C =π2,则三个角A ∶B ∶C =1∶2∶3,故选A.5.在△ABC 中,A =60°,B =45°,a +b =12,则a =________. 解析:因为a sin A =b sin B ,所以a sin 60°=b sin 45°,所以32b =22a ,① 又因为a +b =12,② 由①②可知a =12(3-6). 答案:12(3-6)6.在△ABC 中,若A =120°,AB =5,BC =7,则sin B =_______.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C =BC sin A ,即sin C =AB ·sin ABC =5sin 120°7=5314. 可知C 为锐角,∴cos C =1-sin 2C =1114. ∴sin B =sin(180°-120°-C )=sin(60°-C ) =sin 60°·cos C -cos 60°·sin C =3314. 答案:33147.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sin A =c3cos C .(1)求角C 的大小;(2)如果CA ·CB =4,求△ABC 的面积. 解:(1)由⎩⎨⎧a sin A =c sin C,asin A =c3cos C,得sin C =3cos C ,故tan C =3,又C ∈(0,π),所以 C =π3.(2)由CA ·CB =|CA ||CB |cos C =12ba =4得ab =8, 所以S △ABC =12ab sin C =12×8×32=2 3.8.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b cos C +3b sin C -a -c =0.(1)求B ;(2)若b =3,求a +c 的取值范围.解:(1)由正弦定理知:sin B cos C +3sin B sin C -sin A -sin C =0, ∵sin A =sin (B +C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代入上式得: 3sin B sin C -cos B sin C -sin C =0. ∵sin C >0,∴3sin B -cos B -1=0, 即sin ⎝⎛⎭⎫B -π6=12, ∵B ∈(0,π),∴B =π3.(2)由(1)得:2R =bsin B=2,a +c =2R (sin A +sin C ) =23sin ⎝⎛⎭⎫C +π6. ∵C ∈⎝⎛⎭⎫0,2π3,∴23sin ⎝⎛⎭⎫C +π6∈(3,23], ∴a +c 的取值范围为(3,23].1.1.2 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预习课本P5~6,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新知初探]余弦定理[点睛]余弦定理的特点(1)适用范围:余弦定理对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2)揭示的规律:余弦定理指的是三角形中三条边与其中一个角的余弦之间的关系,它含有四个不同的量,知道其中的三个量,就可求得第四个量.[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余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因此,它适应于任何三角形()(2)在△ABC中,若a2>b2+c2,则△ABC一定为钝角三角形()(3)在△ABC中,已知两边和其夹角时,△ABC不唯一()解析:(1)正确.余弦定理反映了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它适合于任何三角形.(2)正确.当a2>b2+c2时,cos A=b2+c2-a22bc<0.因为0<A<π,故A一定为钝角,△ABC为钝角三角形.(3)错误.当△ABC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时可利用余弦定理求得第三边长且唯一,因此△ABC唯一确定.答案:(1)√ (2)√ (3)×2.在△ABC 中,已知a =9,b =23,C =150°,则c 等于( ) A.39 B .8 3 C .10 2D .7 3解析:选D 由余弦定理得:c =92+(23)2-2×9×23×cos 150° =147 =7 3.3.在△ABC 中,已知a 2=b 2+c 2+bc ,则角A 等于( ) A .60° B .45° C .120°D .30° 解析:选C 由cos A =b 2+c 2-a 22bc =-12,∴A =120°.4.在△ABC 中,已知b 2=ac 且c =2a ,则cos B 等于( ) A.14 B.34 C.24D.23解析:选B 由b 2=ac且c =2a 得cos B =a 2+c 2-b 22ac=a 2+4a 2-2a 22a ·2a =34.故选 B.已知两边与一角解三角形[典例] (1)在△ABC 中,已知b =60 cm ,c =60 3 cm ,A =π6,则a =________cm ;(2)在△ABC 中,若AB =5,AC =5,且cos C =910,则BC =________. [解析](1)由余弦定理得: a =602+(603)2-2×60×603×cos π6=4×602-3×602=60(cm).(2)由余弦定理得:(5)2=52+BC 2-2×5×BC ×910,所以BC 2-9BC +20=0,解得BC =4或BC =5.[答案] (1)60 (2)4或5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的方法先利用余弦定理求出第三边,其余角的求解有两种思路:一是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求出其余角;二是利用正弦定理(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求解.若用正弦定理求解,需对角的取值进行取舍,而用余弦定理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在(0,π)上,余弦值所对角的值是唯一的),故用余弦定理求解较好.[活学活用]在△ABC 中,a =23,c =6+2,B =45°,解这个三角形. 解:根据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23)2+(6+2)2-2×23×(6+2)×cos 45°=8, ∴b =2 2.又∵cos A =b 2+c 2-a 22bc =8+(6+2)2-(23)22×22×(6+2)=12,∴A =60°,C =180°-(A +B )=75°.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解三角形[典例] 在△ABC 中,已知a =23,b =6,c =3+3,解此三角形. [解] 法一: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 A =b 2+c 2-a 22bc =(6)2+(3+3)2-(23)22×6×(3+3)=22,∴A =45°.同理可求B =30°,故C =180°-A -B =180°-45°-30°=105°. 法二: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 A =b 2+c 2-a 22bc =(6)2+(3+3)2-(23)22×6×(3+3)=22,∴A =45°.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知23sin 45°=6sin B ,得sin B =6·sin 45°23=12. 由a >b 知A >B ,∴B =30°.故C =180°-A -B =180°-45°-30°=105°.(1)已知三边求角的基本思路是: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求出相应角的余弦值,值为正,角为锐角;值为负,角为钝角,其思路清晰,结果唯一.(2)若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或比例关系,常根据边的关系直接代入化简或利用比例性质,转化为已知三边求解.[活学活用]已知a ,b ,c 是△ABC 三边之长,若满足等式(a +b -c )·(a +b +c )=ab ,则C 的大小为( )A .60°B .90°C .120°D .150°解析:选C ∵(a +b -c )(a +b +c )=ab , ∴c 2=a 2+b 2+ab ,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C =a 2+b 2-c 22ab=a 2+b 2-(a 2+b 2+ab )2ab =-ab 2ab =-12,∵0°<C <180°,∴C =120°,故选C.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 [典例] 在△ABC 中,若b 2sin 2C +c 2sin 2B =2bc cos B cos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法一 化角为边] 将已知等式变形为b 2(1-cos 2C )+c 2(1-cos 2B )=2bc cos B cos C . 由余弦定理并整理,得 b 2+c 2-b 2⎝⎛⎭⎫a 2+b 2-c 22ab 2-c 2⎝⎛⎭⎫a 2+c 2-b 22ac 2 =2bc ×a 2+c 2-b 22ac ×a 2+b 2-c 22ab ,∴b 2+c 2=[(a 2+b 2-c 2)+(a 2+c 2-b 2)]24a 2=4a 44a2=a 2. ∴A =90°.∴△ABC 是直角三角形. [法二 化边为角]由正弦定理,已知条件可化为sin 2C sin 2B +sin 2C sin 2B =2sin B sin C cos B cos C .又sin B sin C ≠0,∴sin B sin C =cos B cos C ,即cos(B +C )=0. 又∵0°<B +C <180°,∴B +C =90°,∴A =90°. ∴△ABC 是直角三角形.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的两种途径(1)化边的关系:将条件中的角的关系,利用余弦定理化为边的关系,再变形条件判断. (2)化角的关系:将条件转化为角与角之间关系,通过三角变换得出关系进行判断. [活学活用]在△ABC 中,a cos A +b cos B =c cos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解:由余弦定理知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c 2+a 2-b 22ca ,cos C =a 2+b 2-c 22ab ,代入已知条件得a ·b 2+c 2-a 22bc +b ·c 2+a 2-b 22ca +c ·c 2-a 2-b 22ab=0,通分得a 2(b 2+c 2-a 2)+b 2(a 2+c 2-b 2)+c 2(c 2-a 2-b 2)=0, 展开整理得(a 2-b 2)2=c 4.∴a 2-b 2=±c 2,即a 2=b 2+c 2或b 2=a 2+c 2. 根据勾股定理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题点一: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1.△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sin A +c sin C -2a sin C =b sinB.(1)求角B 的大小;(2)若A =75°,b =2,求a ,c . 解:(1)由正弦定理得a 2+c 2-2ac =b 2.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故cos B =22,因此B =45°. (2)sin A =sin (30°+45°)=sin 30°cos 45°+cos 30°sin 45°=2+64. 故由正弦定理得a =b ·sin Asin B=1+ 3.由已知得,C =180°-45°-75°=60°, c =b ·sin Csin B =2×sin 60°sin 45°= 6.题点二: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恒等式 2.在△ABC 中,求证a 2sin 2B +b 2sin 2A =2ab sin C . 证明:法一:(化为角的关系式)a 2sin 2B +b 2sin 2A =(2R ·sin A )2·2sin B ·cos B +(2R ·sin B )2·2sin A ·cos A =8R 2sin A ·sin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8R 2sin A sin B sin C =2·2R sin A ·2R sin B ·sin C =2ab sin C .∴原式得证.法二:(化为边的关系式)左边=a 2·2sin B cos B +b 2·2sin A cos A =a 2·2b 2R ·a 2+c 2-b 22ac +b 2·2a 2R ·b 2+c 2-a 22bc =ab 2Rc(a 2+c 2-b 2+b 2+c 2-a 2)=ab 2Rc ·2c 2=2ab ·c2R=2ab sin C =右边, ∴原式得证.题点三: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的交汇应用3.已知△ABC 的周长为4(2+1),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有sin B +sin C =2sin A .(1)求边长a 的值;(2)若△ABC 的面积为S =3sin A ,求AB ·AC 的值. 解:(1)由正弦定理,得b +c =2a .① 又a +b +c =4(2+1),② 联立①②,解得a =4. (2)∵S △ABC =3sin A , ∴12bc sin A =3sin A ,即bc =6. 又∵b +c =2a =42, ∴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b +c )2-2bc -a 22bc =13.∴AB ·AC =bc cos A =2.正、余弦定理是解决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工具,这类题目往往结合基本的三角恒等变换,同时注意三角形中的一些重要性质,如内角和为180°、大边对大角等.层级一 学业水平达标1.在△ABC 中,已知(a +b +c )(b +c -a )=3bc ,则角A 等于( ) A .30° B .60° C .120°D .150°解析:选B ∵(b +c )2-a 2=b 2+c 2+2bc -a 2=3bc , ∴b 2+c 2-a 2=bc ,∴cos A =b 2+c 2-a 22bc =12,∴A =60°.2.在△ABC 中,若a =8,b =7,cos C =1314,则最大角的余弦值是( ) A .-15 B .-16 C .-17 D .-18解析:选C 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82+72-2×8×7×1314=9,所以c =3,故a 最大, 所以最大角的余弦值为cos A =b 2+c 2-a 22bc =72+32-822×7×3=-17.3.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 2-a 2-b 22ab >0,则△ABC ( )A .一定是锐角三角形B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D .是锐角或直角三角形 解析:选C 由c 2-a 2-b 22ab>0得-cos C >0,所以cos C <0,从而C 为钝角,因此△AB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4.若△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a ,b ,c 满足(a +b )2-c 2=4,且C =60°,则ab 的值为( )A.43 B .8-4 3 C .1D.23解析:选A 由(a +b )2-c 2=4,得a 2+b 2-c 2+2ab =4,由余弦定理得a 2+b 2-c 2=2ab cos C =2ab cos 60°=ab ,则ab +2ab =4,∴ab =43.5.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2+c 2-b 2)tan B =3ac ,则角B 的值为( )A.π6B.π3或2π3C.π3D.π6或5π6解析:选B 因为(a 2+c 2-b 2)tan B =3ac , 所以2ac cos B tan B =3ac ,即sin B =32, 所以B =π3或B =2π3,故选 B.6.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边,B =120°,则a 2+c 2+ac -b 2=________. 解析:∵b 2=a 2+c 2-2ac cos B =a 2+c 2-2ac cos 120° =a 2+c 2+ac , ∴a 2+c 2+ac -b 2=0. 答案:07.在△ABC 中,若b =1,c =3,C =2π3,则a =________. 解析:∵c 2=a 2+b 2-2ab cos C , ∴(3)2=a 2+12-2a ×1×cos2π3, ∴a 2+a -2=0,即(a +2)(a -1)=0, ∴a =1,或a =-2(舍去).∴a =1. 答案:18.在△ABC 中,若a =2,b +c =7,cos B =-14,则b =________.解析:因为b +c =7,所以c =7-b .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 即b 2=4+(7-b )2-2×2×(7-b )×⎝⎛⎭⎫-14, 解得b =4. 答案:49.在△ABC 中,A +C =2B ,a +c =8,ac =15,求b . 解:在△ABC 中,∵A +C =2B ,A +B +C =180°, ∴B =60°.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a +c )2-2ac -2ac cos B=82-2×15-2×15×12=19.∴b =19.10.在△ABC 中,已知a =7,b =3,c =5,求最大角和sin C . 解:∵a >c >b ,∴A 为最大角. 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 A =b 2+c 2-a 22bc =32+52-722×3×5=-12.又∵0°<A <180°, ∴A =120°, ∴sin A =sin 120°=32.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c sin Aa =5×327=5314. ∴最大角A 为120°,sin C =5314. 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在△ABC 中,有下列关系式:①a sin B =b sin A ;②a =b cos C +c cos B ;③a 2+b 2-c 2=2ab cos C ;④b =c sin A +a sin C . 一定成立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D .4个解析:选C 对于①③,由正弦、余弦定理,知一定成立.对于②,由正弦定理及sin A =sin(B +C )=sin B cos C +sin C cos B ,知显然成立.对于④,利用正弦定理,变形得sin B =sin C sin A +sin A sin C =2sin A sin C ,又sin B =sin(A +C )=cos C sin A +cos A sin C ,与上式不一定相等,所以④不一定成立.故选C.2.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C =120°,c =2a ,则a ,b 的大小关系为( )A .a >bB .a <bC .a =bD .不能确定解析:选A 在△ABC 中,c 2=a 2+b 2-2ab cos 120°=a 2+b 2+ab .∵c =2a ,∴2a 2=a 2+b 2+ab ,∴a 2-b 2=ab >0,∴a 2>b 2,∴a >b .3.在△ABC 中,cos 2B 2=a +c 2c ,则△ABC 是( )A .正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选B ∵cos 2B 2=a +c2c ,∴cos B +12=a +c 2c ,∴cos B =ac ,∴a 2+c 2-b 22ac =a c ,∴a 2+c 2-b 2=2a 2,即a 2+b 2=c 2,∴△ABC 为直角三角形.4.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b 2+c 2+bc -a 2=0,则a sin (30°-C )b -c =( )A.12B.32C .-12D .-32解析:选A 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又b 2+c 2+bc -a 2=0,则cos A =-12,又0°<A <180°,则A =120°,有B =60°-C ,所以a sin (30°-C )b -c =sin A sin (30°-C )sin (60°-C )-sin C=34cos C -34 sin C 32cos C -32sin C =12.故选A. 5.在△ABC 中,AB =2,AC =6,BC =1+3,AD 为边BC 上的高,则AD 的长是________.解析:∵cos C =BC 2+AC 2-AB 22BC ·AC =22,∴sin C =22,∴AD =AC sin C = 3. 答案: 36.在△ABC 中,A =120°,AB =5,BC =7,则sin Bsin C 的值为________.解析:由余弦定理可得49=AC 2+25-2×5×AC ×cos 120°,整理得: AC 2+5·AC -24=0,解得AC =3或AC =-8(舍去), 再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B sin C =AC AB =35.答案:357.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cos A -2cos C cos B=2c -ab .(1)求sin Csin A的值; (2)若cos B =14,△ABC 的周长为5,求b 的长.解:(1)由正弦定理可设a sin A =b sin B =csin C =k ,则2c -a b =2k sin C -k sin A k sin B =2sin C -sin A sin B ,所以cos A -2cos C cos B =2sin C -sin Asin B,即(cos A -2cos C )sin B =(2sin C -sin A )cos B , 化简可得sin(A +B )=2sin(B +C ). 又A +B +C =π,所以sin C =2sin A , 因此sin Csin A =2.(2)由sin Csin A=2,得c =2a . 由余弦定理及cos B =14,得b 2=a 2+c 2-2ac cos B =a 2+4a 2-4a 2×14=4a 2,所以b =2a .又a +b +c =5,所以a =1,因此b =2.8.如图,D 是直角三角形△ABC 斜边BC 上一点,AC =3DC . (1)若∠DAC =30°,求B ;(2)若BD =2DC ,且AD =22,求DC . 解:(1)在△ADC 中,根据正弦定理, 有AC sin ∠ADC =DCsin ∠DAC,∵AC =3DC ,所以sin ∠ADC =3sin ∠DAC =32, 又∠ADC =∠B +∠BAD =∠B +60°>60°, ∴∠ADC =120°,∴∠C =180°-120°-30°=30°,∴∠B =60°. (2)设DC =x ,则BD =2x ,BC =3x ,AC =3x ,∴sin B=ACBC =33,cos B=63,AB=6x,在△ABD中,AD2=AB2+BD2-2AB·BD·cos B,即(22)2=6x2+4x2-2×6x×2x×63=2x2,得x=2.故DC=2.应用举例第一课时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新知初探]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称、术语名称定义图示仰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上方时l与水平线的夹角俯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l下方时与水平线的夹角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指定方向线是指正北或正南或正东或正西,方向角小于90°)错误!方位角从正北的方向线按顺时针到目标方向线所转过的水平角[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能够求其三条边()(2)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3)方位角和方向角是一样的()解析:(1)错误,要解三角形,至少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长.(2)错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借助第三个点和第四个点量出角度、距离求得.(3)错误.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而方向角是以观测者的位置为中心,将正北或正南方向作起始方向旋转到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角(一般指锐角).答案:(1)×(2)×(3)×2.若点A在点C的北偏东30°,点B在点C的南偏东60°,且AC=BC,则点A在点B的()A.北偏东15°B.北偏西15°C.北偏东10°D.北偏西10°解析:选B如图所示,∠ACB=90°,又AC=BC,∴∠CBA=45°,而β=30°,∴α=90°-45°-30°=15°.∴点A在点B的北偏西15°.故选B.3.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A.α>βB.α=βC.α+β=90°D.α+β=180°解析:选B根据题意和仰角、俯角的概念画出草图,如图.知α=β,故应选B.4.已知船A在灯塔C北偏东85°且到C的距离为1 km,船B在灯塔C西偏北25°且到C的距离为 3 km,则A,B两船的距离为________km.解析:由题意得∠ACB=(90°-25°)+85°=150°,又AC=1,BC=3,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 cos 150°=7,∴AB=7.答案:7测量高度问题[典例]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点C与D.现测得∠BCD=α,∠BDC=β,CD=s,并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解] 在△BCD 中, ∠CBD =π-(α+β).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BDC =CDsin ∠CBD .∴BC =CD sin ∠BDC sin ∠CBD =s ·sin βsin (α+β).在Rt △ABC 中,AB =BC tan ∠ACB =s ·sin βtan θsin (α+β).测量高度问题的解题策略(1)“空间”向“平面”的转化:测量高度问题往往是空间中的问题,因此先要选好所求线段所在的平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2)“解直角三角形”与“解斜三角形”结合,全面分析所有三角形,仔细规划解题思路.[活学活用]1.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力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A 处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45°,沿A 向北偏东30°方向前进100 m 到达B 处,在B 处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是( )A .50 mB .100 mC .120 mD .150 m 解析:选A 如图,设水柱高度是h m ,水柱底端为C ,则在△ABC 中,A =60°,AC =h ,AB =100,BC =3h ,根据余弦定理得,(3h )2=h 2+1002-2×h ×100×cos 60°,即h 2+50h -5 000=0,解得h =50或h =-100(舍去),故水柱的高度是50 m.2.如图所示,在山底A 处测得山顶B 的仰角∠CAB =45°,沿倾斜角为30°的山坡向山顶走1 000 m 到达S 点,又测得山顶仰角∠DSB =75°,则山高BC 为________m.解析:因为∠SAB =45°-30°=15°,∠SBA =∠ABC -∠SBC =45°-(90°-75°)=30°, 所以∠ASB =180°-∠SAB -∠SBA =135°.在△ABS 中,AB =AS ·sin 135°sin 30°=1 000×2212=1 0002,所以BC=AB·sin 45°=1 0002×22=1 000(m).答案:1 000测量角度问题[典例]如图所示,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3) n mile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方向、B点北偏西60°方向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0 3 n mile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 n mile/h,则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多长时间?[解]由题意,知AB=5(3+3) n mile,∠DBA=90°-60°=30°,∠DAB=90°-45°=45°,∴∠ADB=180°-(45°+30°)=105°.在△DAB中,由正弦定理得BDsin∠DAB=ABsin∠ADB,即BD=AB sin∠DABsin∠ADB=5(3+3)sin 45°sin 105°=5(3+3)sin 45°sin 45°cos 60°+cos 45°sin 60°=10 3 n mile.又∠DBC=∠DBA+∠ABC=60°,BC=20 3 n mile,∴在△DBC中,由余弦定理,得CD=BD2+BC2-2BD·BC cos∠DBC=300+1 200-2×103×203×1 2=30 n mile,则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的时间为3030=1 h.测量角度问题主要是指在海上或空中测量角度的问题,如确定目标的方位,观察某一建筑物的视角等.解决它们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和图形及有关概念,确定所求的角在哪个三角形中,该三角形中已知哪些量,需要求哪些量.通常是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到所求的量,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活学活用]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离A处(3-1)n mile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的方向,距离A 2 n mile的C处的缉私船奉命以10 3 n mile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解:设缉私船用t h在D处追上走私船,画出示意图,则有CD=103t,BD=10t,在△ABC中,∵AB=3-1,AC=2,∠BAC=120°,∴由余弦定理,得BC2=AB2+AC2-2AB·AC·cos∠BAC=(3-1)2+22-2·(3-1)·2·cos 120°=6,∴BC=6,且sin∠ABC=ACBC·sin∠BAC=26·32=22,∴∠ABC=45°,BC与正北方向成90°角.∵∠CBD=90°+30°=120°,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sin∠BCD=BD·sin∠CBDCD=10t sin 120°103t=12,∴∠BCD=30°.即缉私船沿北偏东60°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测量距离问题题点一:两点间不可通又不可视1.如图所示,要测量一水塘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其方法先选定适当的位置C,用经纬仪测出角α,再分别测出AC,BC的长b,a,则可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即AB=a2+b2-2ab cos α.若测得CA=400 m,CB=600 m,∠ACB=60°,试计算AB的长.解: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 cos∠ACB,∴AB2=4002+6002-2×400×600cos 60°=280 000.∴AB=2007 (m).即A,B两点间的距离为2007 m.题点二:两点间可视但有一点不可到达2.如图所示,A ,B 两点在一条河的两岸,测量者在A 的同侧,且B 点不可到达,要测出A ,B 的距离,其方法在A 所在的岸边选定一点C ,可以测出A ,C 的距离m ,再借助仪器,测出∠ACB =α,∠CAB =β,在△ABC 中,运用正弦定理就可以求出AB .若测出AC =60 m ,∠BAC =75°,∠BCA =45°,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解析:∠ABC =180°-75°-45°=60°, 所以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C =ACsin B,∴AB =AC ·sin C sin B =60×sin 45°sin 60°=206(m).即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 6 m. 答案:20 6题点三:两点都不可到达3.如图,A ,B 两点在河的同侧,且A ,B 两点均不可到达,测出A ,B 的距离,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 =a ,同时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 =α,∠ACD =β,∠CDB =γ,∠BDA=δ.在△ADC 和△BDC 中,由正弦定理分别计算出AC 和BC ,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若测得CD =32km ,∠ADB =∠CDB =30°,∠ACD =60°,∠ACB =45°,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解:∵∠ADC =∠ADB +∠CDB =60°,∠ACD =60°, ∴∠DAC =60°, ∴AC =DC =32. 在△BCD 中,∠DBC =45°,由正弦定理,得BC =DCsin ∠DBC ·sin ∠BDC =32sin 45°·sin30°=64.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AB 2=AC 2+BC 2-2AC ·BC cos 45° =34+38-2×32×64×22=38. ∴AB =64(km).∴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4km.当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量时,求AB 的距离分为以下三类:(1)两点间不可通又不可视(如图①):可取某点C ,使得A ,B 与C 之间的距离可直接测量,测出AC =b ,BC =a 以及∠ACB =γ,利用余弦定理得:AB =a 2+b 2-2ab cos γ.(2)两点间可视但不可到达(如图②):可选取与B 同侧的点C ,测出BC =a 以及∠ABC 和∠ACB ,先使用内角和定理求出∠BAC ,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AB .(3)两点都不可到达(如图③):在河边测量对岸两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可先在一侧选取两点C ,D ,测出CD =m ,∠ACB ,∠BCD ,∠ADC ,∠ADB ,再在△BCD 中求出BC ,在△ADC 中求出AC ,最后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求出AB .层级一 学业水平达标1.学校体育馆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如图,测得AC 的长度为4 m ,∠A =30°,则其跨度AB 的长为( )A .12 mB .8 mC .3 3 mD .4 3 m解析:选D 由题意知,∠A =∠B =30°, 所以∠C =180°-30°-30°=120°,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C =ACsin B, 即AB =AC ·sin C sin B =4·sin 120°sin 30°=4 3.2.一艘船自西向东匀速航行,上午10时到达一座灯塔P 的南偏西75°距塔68 n mile 的M 处,下午2时到达这座灯塔的东南方向的N 处,则这只船的航行速度为( )A.1762 n mile/hB .34 6 n mile/h C.1722n mile/hD .34 2 n mile/h解析:选A 如图所示,在△PMN 中,PM sin 45°=MNsin 120°,∴MN =68×32=346,∴v =MN 4=1762 n mile/h.3.如图,D ,C ,B 三点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 =a ,从C ,D 两点测得A 点仰角分别是β,α(α<β),则A 点离地面的高度AB 等于( )A.a sin α·sin βsin (β-α) B.a sin α·sin βcos (α-β) C.a sin α·cos βsin (β-α) D.a cos α·sin βcos (α-β)解析:选A 设AB =x ,则在Rt △ABC 中,CB =x tan β,所以BD =a +x tan β,又因为在Rt △ABD 中,BD =x tan α,所以BD =a +x tan β=x tan α,从中求得x =a1tan α-1tan β=a tan αtan βtan β-tan α=a sin αsin βsin βcos α-sin αcos β=a sin αsin βsin (β-α),故选A.4.设甲、乙两幢楼相距20 m ,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幢楼的高分别是( )A .20 3 m ,4033m B .10 3 m,20 3 m C .10(3-2)m,20 3 mD.1532 m ,2033m解析:选A 由题意,知h 甲=20tan 60°=203(m), h 乙=20tan 60°-20tan 30°=4033(m). 5.甲船在岛B 的正南A 处,AB =10 km ,甲船以4 km/h 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同时乙船自岛B 出发以6 km/h 的速度向北偏东60°的方向驶去,当甲、乙两船相距最近时,它们的航行时间是( )A.1507 min B.157 hC .21.5 minD .2.15 h解析:选A 由题意可作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设两船航行t 小时后,甲船位于C 点,乙船位于D 点,如图.则BC =10-4t ,BD =6t ,∠CBD =120°,此时两船间的距离最近,根据余弦定理得CD 2=BC 2+BD 2-2BC ·BD cos ∠CBD =(10-4t )2+36t 2+6t (10-4t )=28t 2-20t +100,所以当t =514时,CD 2取得最小值,即两船间的距离最近,所以它们的航行时间是1507min ,故选A.6.某人从A 处出发,沿北偏东60°行走3 3 km 到B 处,再沿正东方向行走2 km 到C 处,则A ,C 两地的距离为________km.解析: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AB =33,BC =2,∠ABC =150°. 由余弦定理,得AC 2=27+4-2×33×2×cos 150°=49,AC =7. 则A ,C 两地的距离为7 km. 答案:77.坡度为45°的斜坡长为100 m ,现在要把坡度改为30°,则坡底要伸长________m. 解析:如图,BD =100,∠BDA =45°,∠BCA =30°, 设CD =x ,所以(x +DA )·tan 30°=DA ·tan 45°, 又DA =BD ·cos 45°=100×22=502, 所以x =DA ·tan 45°tan 30°-DA =502×133-50 2=50(6-2)m. 答案:50(6-2)8.一蜘蛛沿东北方向爬行x cm 捕捉到一只小虫,然后向右转105°,爬行10 cm 捕捉到另一只小虫,这时它向右转135°爬行回它的出发点,那么x =________cm.解析:如图所示,设蜘蛛原来在O 点,先爬行到A 点,再爬行到B 点,易知在△AOB 中,AB =10 cm ,∠OAB =75°,∠ABO =45°,则∠AOB =60°,由正弦定理知: x =AB ·sin ∠ABO sin ∠AOB =10×sin 45°sin 60°=1063(cm).答案:10639.如图,甲船以每小时30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 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 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 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 2处,此时两船相距102海里,求乙船航行的速度.解:如图,连接A 1B 2,在△A 1A 2B 2中,易知∠A 1A 2B 2=60°,又易求得A 1A 2=302×13=102=A 2B 2,∴△A 1A 2B 2为正三角形, ∴A 1B 2=10 2.在△A 1B 1B 2中,易知∠B 1A 1B 2=45°, ∴(B 1B 2)2=400+200-2×20×102×22=200, ∴B 1B 2=102,∴乙船每小时航行302海里.10.如图所示,某旅游景点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山上有一条笔直的山路BC 和一条索道AC ,小王和小李打算不坐索道,而是花2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徒步攀登.已知∠ABC =120°,∠ADC =150°,BD =1 千米,AC =3 千米.假设小王和小李徒步攀登的速度为每小时1.2 千米,请问:两位登山爱好者能否在2个小时内徒步登上山峰(即从B 点出发到达C 点).解:由∠ADC =150°知∠ADB =30°,由正弦定理得1sin 30°=AD sin 120°,所以AD = 3. 在△ADC 中,由余弦定理得:AC 2=AD 2+DC 2-2AD ·DC ·cos 150°,即32=(3)2+DC 2-2·3·DC cos 150°,即DC 2+3·DC -6=0,解得DC =-3+332≈1.372 (千米),∴BC ≈2.372 (千米),由于2.372<2.4,所以两位登山爱好者能够在2个小时内徒步登上山峰.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如图,从气球A 上测得其正前下方的河流两岸B ,C 的俯角分别为75°,30°,此时气球的高度AD 是60 m ,则河流的宽度BC 是( )A .240(3-1)mB .180(2-1)mC .120(3-1)mD .30(3+1)m解析:选C 由题意知,在Rt △ADC 中,∠C =30°,AD =60 m ,∴AC =120 m .在△ABC 中,∠BAC =75°-30°=45°,∠ABC =180°-45°-30°=105°,由正弦定。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全套)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全套)

高中数学竞赛资料一、高中数学竞赛大纲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试)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不超出教育部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内容,但在方法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二试)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接轨,在知识方面有所扩展;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所增加的内容是:1.平面几何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

三角形中的几个特殊点:旁心、费马点,欧拉线。

几何不等式。

几何极值问题。

几何中的变换:对称、平移、旋转。

圆的幂和根轴。

面积方法,复数方法,向量方法,解析几何方法。

2.代数周期函数,带绝对值的函数。

三角公式,三角恒等式,三角方程,三角不等式,反三角函数。

递归,递归数列及其性质,一阶、二阶线性常系数递归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二数学归纳法。

平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切比雪夫不等式,一元凸函数。

复数及其指数形式、三角形式,欧拉公式,棣莫弗定理,单位根。

多项式的除法定理、因式分解定理,多项式的相等,整系数多项式的有理根*,多项式的插值公式*。

n次多项式根的个数,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多项式虚根成对定理。

函数迭代,简单的函数方程*3.初等数论同余,欧几里得除法,裴蜀定理,完全剩余类,二次剩余,不定方程和方程组,高斯函数[x],费马小定理,格点及其性质,无穷递降法,欧拉定理*,孙子定理*。

4.组合问题圆排列,有重复元素的排列与组合,组合恒等式。

组合计数,组合几何。

抽屉原理。

容斥原理。

极端原理。

图论问题。

集合的划分。

覆盖。

平面凸集、凸包及应用*。

注:有*号的内容加试中暂不考,但在冬令营中可能考。

二、初中数学竞赛大纲1、数整数及进位制表示法,整除性及其判定;素数和合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奇数和偶数,奇偶性分析;带余除法和利用余数分类;完全平方数;因数分解的表示法,约数个数的计算;有理数的概念及表示法,无理数,实数,有理数和实数四则运算的封闭性。

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专题-三角函数

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专题-三角函数

三角恒等式与三角不等式一、基础知识定义1 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得到的图形叫做角。

角的大小是任意的。

若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则角为正角,若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角为负角,若不旋转则为零角。

定义2 角度制:把一周角360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度。

弧度制:把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一弧度。

360度=2π弧度。

若圆心角的弧长为L ,则其弧度数的绝对值|α|=rL,其中r 是圆的半径。

定义3 三角函数: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把角α的顶点放在原点,始边与x 轴的正半轴重合,在角的终边上任意取一个不同于原点的点P ,设它的坐标为(x ,y ),到原点的距离为r,则正弦函数s in α=ry ,余弦函数co s α=r x ,正切函数tan α=x y ,余切函数cot α=yx ,正割函数se c α=x r ,余割函数c s c α=.y r定理1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倒数关系:tan α=αcot 1,s in α=αcsc 1,co s α=αsec 1;商数关系:tan α=αααααsin cos cot ,cos sin =; 乘积关系:tan α×co s α=s in α,cot α×s in α=co s α;平方关系:s in 2α+co s 2α=1, tan 2α+1=se c 2α, cot 2α+1=c s c 2α.定理2 诱导公式(Ⅰ)s in (α+π)=-s in α, co s(π+α)=-co s α, tan (π+α)=tan α, cot (π+α)=cot α;(Ⅱ)s in (-α)=-s in α, co s(-α)=co s α, tan (-α)=-tan α, cot (-α)=cot α;(Ⅲ)s in (π-α)=s in α, co s(π-α)=-co s α, tan =(π-α)=-tan α, cot (π-α)=-cot α;(Ⅳ)s in ⎪⎭⎫⎝⎛-απ2=co s α, co s ⎪⎭⎫ ⎝⎛-απ2=s in α, tan ⎪⎭⎫⎝⎛-απ2=cot α(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新高考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的综合-教案(解析版)

新高考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的综合-教案(解析版)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学员编号:年级:高二课时数:学员姓名:辅导科目:数学学科教师:授课主题解三角形授课类型T同步课堂P实战演练S归纳总结教学目标①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基本内容;②能灵活使用正余弦定理结合三角函数基本公式进行变形;③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体系搭建(一)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 a sin =B b sin =Ccsin .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变形:①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②角化边 C R c BR b A R a sin 2sin 2sin 2===③边化角 Rc C Rb B Ra A 2sin 2sin 2sin ===(二) 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a 2=b 2+c 2-2bc cos A ; ① b 2=c 2+a 2-2ca cos B ; ② c 2=a 2+b 2-2ab cos C .③在余弦定理中,令C =90°,这时cos C =0,所以c 2=a 2+b 2.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由①②③可得cos A =bc a c b 2222-+; cos B =ca b a c 2222-+; cos C =abc b a 222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3)在∆ABC 中,若222a b c +=,则角C 是直角; 若222a b c +<,则角C 是钝角;若222a b c +>,则角C 是锐角. (三) 三角形中的公式变换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除了应用上述公式和上述变换方法外,还要注意三角形自身的特点。

高一数学教案解三角形5篇

高一数学教案解三角形5篇

高一数学教案解三角形5篇等腰三角形,看似简单平常,实则魅力无穷.许多关键问题三角问题与等腰三角形密切相关,形变解题中若能根据题意恰当构造,则可使一些三角问题别开生面地得以解决,更给人一种形象直观、流畅清晰、解法优美之感.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呢吧!高一数学教案解三角形1[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剪下附页2中的图2。

[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说一说1、学生各自借助三角板或直尺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钝角。

2、教师巡查练习境况。

3、学生展示练习,说一说为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二、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附页2中的图2中的三角形需要进行分类,动手前先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然后小组讨论怎样分后?2、汇报:进行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

二、按角分类: 1、观察观察具体来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来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观察共同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观测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互助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按边分类: 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这样三角形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透露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菱形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矩形是等边三角形。

讨论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四、填一填:24、25页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五、练一练:第1题: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重新考虑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总算是九个锐角三角形。

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作三角形第3题:剪一剪。

六、完成26页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类:按边分类:高一数学教案可解三角形2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2、了解三角形的高,并能在一般性的三角形中作出中均它们.教学重点: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三角形的低.教学难点: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活动准备:学生预先剪好三种三角形,一副三角板.教学过程:过菱形的一个顶点A,你能画出它的对边BC的垂线吗?试试看,你准行!从而引出新课:1、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如图,线段AM是BC边上的高.∵AM是BC边上的高,∴AM⊥BC.做一做:每人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1)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2)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小组讨论交流.结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正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3、议一议:每人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1)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观察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你能折出高德帕伦三角形的三条高吗?你能画出它们吗?(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假脉一点吗?它们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吗?小组讨论交流.结论:1、直角三角形的等腰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2、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四边形的外部.4、练习:如图,(1)共有___________个直角三角形;(2)高AD、BE、CF相对应的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3)AD=3,BC=6,AB=5,BE=4.则S△ABC=___________,CF=_________,AC=_____________.5、小结:(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2)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三角形的中间层.作业:P127 1、2、3高一数学教案可解三角形3《三角形中位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概念,理解中位线定理,会运用它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2.掌握添加辅助线解题的技巧.3.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二、教学方法探究式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职员加以引导启发,在师生的共同探究活动中,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标准三、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分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学习是继学习-平行四边形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后的一个新内容,教材首先给出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并与三角形中线加以区分,接着以同一法的思想探索出三角形中所位线定理,最后是利用中位线定理解答例一所给的环境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经常运用这个定理解决有关直线平行和也常线段倍分等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难点是定理的证明,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经常运用这个定理解决有关直线平行和也常线段倍分等问题.四、教学内容媒体的选择和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打开学生的思路,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一、引言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分支,解三角形是数学中的常见问题。

理解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以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为主题,设计一节高中数学课,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常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学会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4. 理解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5. 掌握解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解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如测量高楼的高度、计算两岸垂直相距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1. 讲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即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2. 介绍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如周期性、奇偶性等;3. 引导学生计算角度的度数和弧度的换算,并讲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特点。

(三)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讲解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角、边、高、中线等;2. 介绍解三角形的原理,即利用已知条件和三角函数的性质来确定未知边和角的关系。

(四)解三角形的常用方法1. 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原理和推导过程;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会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问题;3. 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方法,如利用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求解。

(五)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包括计算正弦、余弦的值,解决三角形问题等。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辅助手段1. 教学PPT:展示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公式和解题步骤;2. 白板和马克笔:用于引导学生演算题目和解题思路。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教学以生活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和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解三角形一、基础知识在本章中约定用A ,B ,C 分别表示△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分别表示它们所对的各边长,2cb a p ++=为半周长。

1.正弦定理:CcB b A a sin sin sin ===2R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推论1:△ABC 的面积为S △ABC =.sin 21sin 21sin 21B ca A bc C ab ==推论2:在△ABC 中,有bcosC+ccosB=a. 推论3:在△ABC 中,A+B=θ,解a 满足)sin(sin a ba a -=θ,则a=A. 正弦定理可以在外接圆中由定义证明得到,这里不再给出,下证推论。

先证推论1,由正弦函数定义,BC 边上的高为bsinC ,所以S △ABC =C ab sin 21;再证推论2,因为B+C=π-A ,所以sin(B+C)=sinA ,即sinBcosC+cosBsinC=sinA ,两边同乘以2R 得bcosC+ccosB=a ;再证推论3,由正弦定理BbA a sin sin =,所以)sin()sin(sin sin A a A a --=θθ,即sinasin(θ-A)=sin(θ-a)sinA ,等价于21-[cos(θ-A+a)-cos(θ-A-a)]= 21-[cos(θ-a+A)-cos(θ-a-A)],等价于cos(θ-A+a)=cos(θ-a+A),因为0<θ-A+a ,θ-a+A<π. 所以只有θ-A+a=θ-a+A ,所以a=A ,得证。

2.余弦定理:a 2=b 2+c 2-2bccosA bca cb A 2cos 222-+=⇔,下面用余弦定理证明几个常用的结论。

(1)斯特瓦特定理:在△ABC 中,D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BD=p ,DC=q ,则AD 2=.22pq qp qc p b -++ (1) 【证明】 因为c 2=AB 2=AD 2+BD 2-2AD ·BDcos ADB ∠,所以c 2=AD 2+p 2-2AD ·pcos .ADB ∠ ①同理b 2=AD 2+q 2-2AD ·qcos ADC ∠, ② 因为∠ADB+∠ADC=π,所以cos ∠ADB+cos ∠ADC=0, 所以q ×①+p ×②得qc 2+pb 2=(p+q)AD 2+pq(p+q),即AD 2=.22pq qp qc p b -++ 注:在(1)式中,若p=q ,则为中线长公式.222222a c b AD -+=(2)海伦公式:因为412=∆ ABC S b 2c 2sin 2A=41b 2c 2 (1-cos 2A)= 41b 2c 2 1614)(1222222=⎥⎦⎤⎢⎣⎡-+-c b a c b [(b+c)2-a 2][a 2-(b-c) 2]=p(p-a)(p-b)(p-c). 这里.2cb a p ++=所以S △ABC =).)()((c p b p a p p ---二、方法与例题1.面积法。

例 1 (共线关系的张角公式)如图所示,从O 点发出的三条射线满足βα=∠=∠QOR POQ ,,另外OP ,OQ ,OR 的长分别为u, w, v ,这里α,β,α+β∈(0,π),则P ,Q ,R 的共线的充要条件是.)sin(sin sin wv u βααβ+=+2.正弦定理的应用。

例2 △ABC 内有一点P ,使得∠BPC-∠BAC=∠CPA-∠CBA=∠APB-∠ACB 。

求证:AP ·BC=BP ·CA=CP ·AB 。

例3 △ABC 的各边分别与两圆⊙O 1,⊙O 2相切,直线GF 与DE 交于P ,求证:PA ⊥BC 。

3.一个常用的代换:在△ABC 中,记点A ,B ,C 到内切圆的切线长分别为x, y, z ,则a=y+z, b=z+x, c=x+y.例4 在△ABC 中,求证:a 2(b+c-a)+b 2(c+a-b)+c 2(a+b-c) ≤3abc.4.三角换元。

例5 设a, b, c ∈R +,且abc+a+c=b ,试求131212222+++-+=c b a P 的最大值。

例6 在△ABC 中,若a+b+c=1,求证: a 2+b 2+c 2+4abc<.21三、基础训练题1.在△ABC 中,边AB 为最长边,且sinAsinB=432-,则cosAcosB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2.在△ABC 中,若AB=1,BC=2,则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3.在△ABC 中,a=4, b+c=5, tanC+tanB+33=tanCtanB ,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_.4.在△ABC 中,3sinA+4cosB=6, 3cosA+4sinB=1,则C ∠=__________. 5.在△ABC 中,“a>b ”是“sinA>sinB ”的__________条件.6.在△ABC 中,sinA+cosA>0, tanA-sinA<0,则角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7.在△ABC 中,sinA=53,cosB=135,则cosC=__________. 8.在△ABC 中,“三边a, b, c 成等差数列”是“tan 312tan 2=⋅C A ”的__________条件.9.在△ABC 中,若sinC=2cosAsinB ,则三角形形状是__________.10.在△ABC 中,tanA ·tanB>1,则△ABC 为__________角三角形.11.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0,夹这个角的两边之比是8:5,内切圆的面积是12π,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12.已知锐角△ABC 的外心为D ,过A ,B ,D 三点作圆,分别与AC ,BC 相交于M ,N 两点。

求证:△MNC 的外接圆半径等于△ABD 的外接圆半径。

13.已知△ABC 中,sinC=BA BA cos cos sin sin ++,试判断其形状。

四、高考水平训练题 1.在△ABC 中,若tanA=21, tanB=31,且最长边长为1,则最短边长为__________. 2.已知n ∈N +,则以3,5,n 为三边长的钝角三角形有________个.3.已知p, q ∈R +, p+q=1,比较大小:psin 2A+qsin 2B__________pqsin 2C.4.在△ABC 中,若sin2A+sin2B+sin2C=4sinAsinBsinC ,则△ABC 为__________角三角形.5.若A 为△ABC 的内角,比较大小:A Acot 8cot-__________3.6.若△ABC 满足acosA=bcosB ,则△ABC 的形状为__________. 7.满足A=600,a=6, b=4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个.8.设θ为三角形最小内角,且acos22θ+sin 22θ-cos 22θ-asin 22θ=a+1,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9.A ,B ,C 是一段笔直公路上的三点,分别在塔D 的西南方向,正西方向,西偏北300方向,且AB=BC=1km ,求塔与公路AC 段的最近距离。

10.求方程xy x y y x =-+-11的实数解。

11.求证:.20720sin 310<< 五、联赛一试水平训练题1.在△ABC 中,b 2=ac ,则sinB+cos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2.在△ABC 中,若BA CA CB cos 2cos cos 2cos sin sin ++=,则△ABC 的形状为____________. 3.对任意的△ABC ,2cot 2cot 2cot CB A T ++≤-(cotA+cotB+cotC),则T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4.在△ABC 中,C B Asin sin 2sin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 5.平面上有四个点A ,B ,C ,D ,其中A ,B 为定点,|AB|=3,C ,D 为动点,且|AD|=|DC|=|BC|=1。

记S △ABD =S ,S △BCD =T ,则S 2+T 2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6.在△ABC 中,AC=BC ,080=∠ACB ,O 为△ABC 的一点,010=∠OAB ,∠ABO=300,则∠ACO=____________.7.在△ABC 中,A ≥B ≥C ≥6π,则乘积2cos 2sin 2cos C B A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最小值为__________.8.在△ABC 中,若c-a 等于AC 边上的高h ,则2cos2sinCA A C ++-=____________. 9.如图所示,M ,N 分别是△ABC 外接圆的弧AB ,AC 中点,P 为BC 上的动点,PM 交AB于Q ,PN 交AC 于R ,△ABC 的内心为I ,求证:Q ,I ,R 三点共线。

10.如图所示,P ,Q ,R 分别是△ABC 的边BC ,CA ,AB 上一点,且AQ+AR=BR+BP=CQ+CP 。

求证:AB+BC+CA ≤2(PQ+QR+RP )。

11.在△ABC 外作三个等腰三角形△BFC ,△ADC ,△AEB ,使BF=FC ,CD=DA ,AE=EB ,∠ADC=2∠BAC ,∠AEB=2∠ABC ,∠BFC=2∠ACB ,并且AF ,BD ,CE 交于一点,试判断△ABC 的形状。

六、联赛二试水平训练题1.已知等腰△ABC ,AB=AC ,一半圆以BC 的中点为圆心,且与两腰AB 和AC 分别相切于点D 和G ,EF 与半圆相切,交AB 于点E ,交AC 于点F ,过E 作AB 的垂线,过F 作AC 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P ,作PQ ⊥BC ,Q 为垂足。

求证:θsin 2EFPQ =,此处θ=∠B 。

2.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交于点O ,点M 和N 分别是AD 和BC 的中点,点H 1,H 2(不重合)分别是△AOB 与△COD 的垂心,求证:H 1H 2⊥MN 。

3.已知△ABC ,其中BC 上有一点M ,且△ABM 与△ACM 的内切圆大小相等,求证:)(a P P AM -=,此处21=P (a+b+c), a, b, c 分别为△ABC 对应三边之长。

4.已知凸五边形ABCDE ,其中∠ABC=∠AED=900,∠BAC=∠EAD ,BD 与CE 交于点O ,求证:AO ⊥BE 。

5.已知等腰梯形ABCD ,G 是对角线BD 与AC 的交点,过点G 作EF 与上、下底平行,点E和F 分别在AB 和CD 上,求证:∠AFB=900的充要条件是AD+BC=C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