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向大海也能要“药”刘诗瑶①前不久,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Ⅲ期试验,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
该药物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其新颖的作用模式与独特的多靶作用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②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
以海洋生物和海洋矿物中的有效成分为基础开发的药物就是海洋药物。
据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委会主任管华诗院士介绍,目前认识和开发的海洋药物主要来自海洋生物资源。
③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研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药性。
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浩瀚深邃的海洋。
④除了够新,海洋药物还够“奇”。
据管华诗介绍,为了适应在深海环境中的生存、繁衍、防御等活动,深海生物进化出了独特的基因,耐寒耐热耐高压等,能够产生结构奇特、活性多样显著的海洋天然产物,它们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结构信息,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源泉。
⑤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共有13个海洋创新药物被批准上市,其中管华诗院士1985年开发上市的我国首个海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就是其中之一。
进入21世纪后,海洋药物的开发和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十几年间,先后有8个海洋药物被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欧盟EMEA(欧洲药品评估局)批准上市。
到2016年,海洋药物的全球市场达到86亿美元,已成为蓝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⑥据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家纷纷制订相应计划,斥巨资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已经成为国际医药领域竞争的热点。
⑦但向大海要“药”,并不容易。
⑧首先是采样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一、阅读与欣赏(54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一6题。
(16分)春望(杜甫)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2分)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隆中对(节选)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4)利.尽南海 (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5.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1)(2)(3)6.简答:(3分)(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1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
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
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
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
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
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
2020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一)阅读《海燕》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①——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②——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③——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④——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能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1、选段描绘了一幅________的画面。
2、选段用________手法突出海燕的形象。
群鸟感到了风暴的先兆,________、________,把恐惧________到大海深处。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________、________乌云、大海之间。
3、在海燕的叫喊声里,我们听到了什么?4、文中四个破折号的作用是()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A.表示解释说明B.表递进C.表示音节的停顿或延长D.表转折(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5、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A.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己的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D.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20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测量原子稳定能级之间跃迁的方式来计时的方法后,计时方式进入了所谓的“原子钟时代”。
②原子钟的计时方式是采用测量一种稳定的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作为计时的方法。
在1967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采用原子钟来定义基本时间单位。
到20世纪末,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对原子钟的使用条件进行严格规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例如使用激光冷却和原子俘获,以及更精密的激光光谱技术,使原子钟的精确性有了更大的提高。
这种精确的计时装置使时间的计量更加统一和准确,为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于是有人将之称为“时间魔盒”。
③进入21世纪,科学家不但在原子钟的准确性方面继续努力,还在原子钟的微型化和节能化方面狠下功夫,使得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所需能量也大大降低,从而在稳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再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并进入到了商业化推广阶段。
④当前,原子钟在工作物质方面也开始多样化,不再限于铯元素。
工作模式则分为光学原子钟和量子原子钟等多种不同的模式。
原子钟甚至已经突破了单纯原子的界限,开始朝着原子核和单个离子特性测量的方向发展。
特别重要的进展还在于,如今的原子钟________已作为一种精确的计时装置得到应用,________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
⑤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并非绝对均匀的流逝过程,在不同的引力条件下时间流逝是有一定差异的。
反映到原子钟的运行上,其时间快慢也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而有所差异。
但一般原子计时装置可能无法觉察到这种微小差异,只有超精密的原子钟才有可能探测到这个差异。
基于这个思路,在目前更新一代原子钟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家开始通过探测其时间差异来研究不同宇宙天体的变化所引起的引力波现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含答案)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
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
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
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
”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
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
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
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
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
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
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
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些诗词脍炙人口,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
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
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
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
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
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
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
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
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
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
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
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
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几尺,即又上前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乙】④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⑤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给加点字注音。
蹿.( )老渔父.( )2.请用四字词语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
【甲】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参考答案头见喜(老舍)链接第4课《灯笼》考点训练: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阅读字数:约1 230字建议用时:15分钟分值:16分考查题型:第3题阅读关键词:回忆往事节日习俗喜庆寓意阅读提示:“抬头见喜”是岁末年初洋溢着祥和欢悦气氛的一句吉祥话儿,可是本文与之恰恰相反,从中秋的愁醉写到年少时新春的惨淡凄凉,当结尾“抬头见喜”在幻境中出现时,达到了伤感悲郁的高潮。
同时,显示出温和幽默的文风。
在全文的布局上,“抬头见喜”意象又是对“我”的实际心境的反讽和自嘲,使这篇散文的悲郁与戏谑浑然一体。
①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注意。
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清明了,或者是已经过去。
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②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
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
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③设若故意躲着借款,着急,设计自杀等等,而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
“似乎”,因为我实在不敢说准了。
幼年时,中秋是个很可喜的节,要不然我怎么还记得清清楚楚那些“兔儿爷”的样子呢?有“兔儿爷”玩,这个节必是过得十二分有劲。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所以说“似乎”最喜爱中秋。
④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
粽子,不爱吃。
城隍爷现在也不出巡;即使再出巡,大概也没有跟随着走几里路的兴趣。
樱桃真是好东西,可惜被黑白桑葚给带累坏了。
⑤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
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
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
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
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
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
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⑥长大了些,记得有一年的除夕,大概是光绪三十年前的一、二年,母亲在院中接神,雪已下了一尺多厚。
高香烧起,雪片由漆黑的空中落下,落到火光的圈里,非常的白,紧接着飞到火苗的附近,舞出些金光,即行消灭;先下来的灭了,上面又紧跟着下来许多,像一把“太平花”倒放。
我还记着这个。
我也的确感觉到,那年的神仙一定是真由天上回到世间。
⑦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
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
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
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
哥哥当差,不能回来。
家中只剩母亲一人。
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
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
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地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
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
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
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
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
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
”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假如我将来死后能入天堂,我必把这一笑带给上帝去看。
⑧我好像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支红烛坐着呢。
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
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
”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
早早地就睡了。
母亲也没精神。
⑨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
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
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
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也不喝。
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
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地躺着。
躺着躺着,多咱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那就快睡去了。
[原载一九三四年一月《良友》(画报)第四卷第八期,有删改] [注] “抬头见喜”是岁末年初洋溢着祥和欢悦气氛的一句吉祥话儿。
在老北京的民俗中,更有以残烛结穗在墙上形成的烛花投影取譬,谓之“抬头见喜”,以示来年喜庆旺炽的。
1.文章重点写了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作者对这三个节各怀着怎样的情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对新年往事的回忆最详细,记叙了与年少时候的新春有关的三件往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3分)时间往事内容一记事儿起①长大了些②中学时期③3.对下列句子进行品析,体会老舍的散文的语言特色。
(3分)[答题技法详见P58考点解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谈谈你对“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
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地躺着。
躺着躺着,多咱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那就快睡去了”这句话的理解。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语文核心素养:写作素养】老舍的端阳、中秋、新年是这般模样,你的端阳、中秋、新年又是怎样的呢?请你叙写自己的一件节日往事。
(要求:用到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100字左右)(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1.[解析] 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即可。
①“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
粽子,不爱吃。
”②“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
”“酒入愁肠呀!”③“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
”“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
”最后有条理地归纳提炼与情感有关的关键词表述即可。
[答案] 端阳:可有可无,不爱,无兴致,可惜。
中秋:似乎最喜爱,忧愁。
新年:冷淡,最没劲,悲伤,忧郁,凄凉。
2.[解析] 解答时要根据题目中“与年少时候的新春有关的三件往事”细读文章的第⑤~⑧段,找到对应的信息,依次按“什么人+什么事”的形式概括。
[答案] ①母亲挂《王羲之换鹅》图,姑母讲图中故事。
②母亲在院中烧起高香接神,雪片飘飞。
③姑母刚死,哥哥当差,家中空寂,学监准假,回家看见母亲愁对红烛。
考点解读考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考点解读】在中考中,对语言风格特色的考查主要有三类:(1)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夸张、排比、设问、反语等的表达效果。
(2)赏析某个词语(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3)赏析文章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幽默风趣、寓庄于谐等。
【技巧点拨】简析语言特色的一般步骤:(1)审读题目,确定答题角度(修辞、词语、整体风格)和答题范围。
(2)结合具体内容,套用答题模式,简明表述。
答题模式:(1)从修辞角度品析模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2)从词语角度品析模式:词语(词性、词义)+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3)从文章整体角度品析模式:整体语言特点+具体示例+表达效果。
3.[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体会语言特色。
关键是要选准角度,这个句子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入手,然后写出其作用即可。
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特色是:幽默风趣,俗白精致,饱含温情,富含潜台词,有浓郁的北京风味。
[答案] 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家中的穷困生活及新年要账还账的窘态,语言俗白精致,有淡淡的幽默和自嘲意味。
4.[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把握。
解答时要抓住标题中、结尾处“抬头见喜”的寓意与文章“从中秋的愁醉写到新春的惨淡凄凉往事”来把握。
[答案] 结尾处写到“幻出一个‘抬头见喜’”,与标题“抬头见喜”相呼应,本是岁末年初洋溢着祥和欢悦气氛的一句吉祥话儿,然而在热闹的爆竹声里与“我”相伴的都是苦境——中秋愁苦,新年凄苦,热闹是别人的,忧郁凄凉是自己的。
作者用自嘲的方式写出“抬头见喜”的幻境出现时自己伤感悲郁的情感。
5.[解析] 这是一个类似于微写作的表达题。
首先选取一件节日往事,然后运用上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语言通顺、表达完整即可。
[答案] 示例:今年中秋节的晚上,我和妈妈买回了一只烤鸭,还在饭桌上陆陆续续地摆上各种味道的月饼,有五仁的、莲蓉的、叉烧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双黄的,咬一口,甜甜的,味道好极了!吃完团圆饭,我就和弟弟一起上天台赏月。
那月光多轻柔,犹如轻纱般撒向人间;那月亮多可爱,犹如白玉让我们欣赏;那夜空多美,在月亮的衬托下,犹如人间仙境。
我抬头仔细瞧着,不由得想起了李白写的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向青云端。
”占鹊巢识杜鹃链接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考点训练: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阅读字数:约1 240字建议用时:16分钟分值:16分考查题型:第3题阅读关键词:鸟类寄生生态现象自然进化阅读提示:人们常说“鸠占鹊巢”,它是真的吗?这其中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阅读本文,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解开心中的迷惑。
①“鸠占鹊巢”这个成语中有两种鸟——鸠和鹊,其中的鸠,所指的不是鸠鸽类中的斑鸠,而是大杜鹃,古称鸤鸠。
②而喜鹊属于鸦科,可以说是鸟类动物中筑巢的高手。
它们筑的巢呈球形,直径较大,个别的甚至可达100厘米,而且结构非常巧妙,还懂得将其出入口开在侧边,易守难攻,连那些鹰鹞们有时也难以得手。
喜鹊的体型要比杜鹃大,而且生性较为凶猛,大杜鹃们根本就不是喜鹊的对手,很难有机会,更没有胆量去靠近鹊巢。
敢于打它们巢穴主意的,只能是那些比它们更为强势的鸟类。
③在野外的科学观察中,杜鹃科类的这些鸟儿,它们一不筑巢,二不孵蛋,更不会去哺育雏鸟,这倒是动物界中的一个公认事实,属于典型的托蛋寄生鸟类。
④根据鸟类学家们的观察,“鸠占鹊巢”中的鸠,的确是杜鹃家族中的成员。
鸟类学家说,杜鹃喜欢将自己的雏鸟寄养给一些莺、雀、鹛之类体型上比它要小得多的鸟,未曾发现杜鹃把自己的蛋寄生到鹊巢里去的证据。
⑤因此上文“鸠占鹊巢”的说法,似乎有点违反自然界的规律,很难做到自圆其说。
于是有学者就提出另外的一种见解,是不是古人可能把“雀”和“鹊”当成了同音假借字,以至于使“鸠占雀巢”,偷梁换柱成了“鸠占鹊巢”?⑥其实,从动物学角度来看,托蛋寄生类的鸟儿在自然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这样一种独特生态,也是十分有趣的。
春夏之交,各种不同种类的雌杜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本能,开始用心地去寻找,继而蹲守在那些符合自身要求的钩嘴鹛、苇莺之类小鸟的巢穴旁,“伺机作案”。
⑦例如鹰鹃,它的飞翔姿势有点儿像猛禽雀鹰。
在下蛋之前,它就会选定目标,然后充分利用自己在形态、大小及体色上和雀鹰之类猛禽大致相似的特点,巧妙地在苇丛树林之间穿梭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