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建议(共42张PPT)
语文:第二单元自主赏析(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2张ppt)

江南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 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夜归鹿门歌》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
1. 如何理解 “人随沙 岸 向江村 , 余 亦乘舟归 鹿 门 ”中的 “亦”?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
简要分析。
提示:“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是说世人回家, 而作者却要到先贤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去归隐田园,所以用一 “亦”字。这是两样的提示: (1)李白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仙境
来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的。 (2) 用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 并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神仙世界虚无缥 缈难以寻觅,就应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
田园山水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 樊)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 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 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 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
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这两句写傍晚江行的所见
所闻,听见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 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 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 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梦游天姥吟留别》
品味诗歌复杂的思想感情
1.本诗是一首留别诗,诗人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 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花间词人韦庄 韦庄(836~910),五代前蜀诗人、词人。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共45张PPT)

方山子传-云南省曲靖市麒麟高级中学 高中语 文选修 系列《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共4 5张PPT )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 号的缘由。
方山子传-云南省曲靖市麒麟高级中学 高中语 文选修 系列《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共4 5张PPT )
方山子传-云南省曲靖市麒麟高级中学 高中语 文选修 系列《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共4 5张PPT )
余谪居于黄,过 岐亭,适见焉,曰: “呜呼!此吾故人陈 慥季常也,何为而在 此?”方山子亦矍然 问余所以至此者。余 告之故,俯而不答, 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 婢皆有自得之意。
方山子传-云南省曲靖市麒麟高级中学 高中语 文选修 系列《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共4 5张PPT )
“众人拾材火焰高”
——疑难共析
• 齐读课文,先标注不懂的字、词、句。 • 思考第一个问题:
在苏轼看来,方山子是怎样的一 个人?试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
异(__奇_、__怪__)__
方山子传-云南省曲靖市麒麟高级中学 高中语 文选修 系列《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共4 5张PPT )
方山子传-云南省曲靖市麒麟高级中学 高中语 文选修 系列《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共4 5张PPT )
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 写方山子隐居光州、黄州的原因及其 生活概况。
﹝二﹞写作者路过岐亭时,碰见方山子。他乡 遇故知,两相惊讶。
﹝三﹞ (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四﹞(补叙)方山子祖上勋阀,和家产富足。
谪:贬官 适:适逢,恰好 焉:代词,之;兼词? 何为:为何,宾语前置 矍然:惊讶的样子
所以:……的原因 堵: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资源ppt课件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 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 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 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二
检查预习:
1、陆游,字 务观 ,号 放翁 ,山阴(浙江绍兴) 人《。剑南诗稿南宋(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七律,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 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结
所愤之三:鬓先斑
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这里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赞扬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壮举,表明自己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千载谁堪伯仲间
气: 悲愤 渡: 渡口 伯仲: 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朗读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z x xk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感情基调把握
自主 鉴赏
看诗题 看背景(论世) 看注释 看诗人(知人) 看诗眼 看典故 看手法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目录第1单元第1课《长恨歌》第1单元第2课《湘夫人》第1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第1单元第4课《蜀相》第1单元第5课《书愤》第2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第2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第2单元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单元第4课《登岳阳楼》第2单元第5课《菩萨蛮》第3单元第1课《将进酒》第3单元第2课《阁夜》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第3单元第4课《虞美人》第3单元第5课《苏幕遮》第4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第4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第4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第4单元第4课《阿房宫赋》第5单元第1课《六国论》第5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第5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第5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第6单元第1课《种树郭橐驼传》第6单元第2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6单元第3课《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第6单元第4课《项脊轩志》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
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
”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共43张PPT)

三、伦听理、思非想礼:勿“言仁、”非,礼“勿仁动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 厌,
诱”。诲人五 让不、”倦品。”德,:对“学温生、喜良欢、“恭循、循俭善、
我眼中的孔子
2020/8/1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问“志” 言“志”
四位弟子“志向”怎样?
评“志”
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
2020/8/10
第 六 单 元 《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侍坐》 -河北省 鸡泽县 第一中 学高中 语文人 教版选 修《中 国古代 诗歌散 文欣赏 》课件 ( 共4 3张PPT )
第 六 单 元 《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侍坐》 -河北省 鸡泽县 第一中 学高中 语文人 教版选 修《中 国古代 诗歌散 文欣赏 》课件 ( 共4 3张PPT )
(由)(点)(求) (赤)
侍
坐
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称名表示亲昵或自谦。
称字表示尊敬。
2020/8/10
•
“陪长者闲坐”,这样的语境就容易
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
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2020/8/10
第 六 单 元 《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侍坐》 -河北省 鸡泽县 第一中 学高中 语文人 教版选 修《中 国古代 诗歌散 文欣赏 》课件 ( 共4 3张PPT )
2.《论语》中主要人物孔子,名丘,
字_仲_尼_,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 山东曲阜)人。他是春秋时思_想_家、
_教_育_家,是_儒_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_私_人_讲学的风
气,传说有弟子_三_千_人,身通六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三人行中学语文论坛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共20张PPT)

•杜牧《扬州》诗说:“街垂于步柳,霞 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 州。”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 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 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座富庶的城 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
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
第二单元:扬州慢-河北省鸡泽县第一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共2 0张PPT )
名句欣赏
•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 厌言兵”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 作者的什么情感?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 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 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 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 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 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 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 其他人的评价 有《黍离》之悲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
杜郎俊赏,
竹西佳处, 算而今重到须惊。
解鞍少驻初程。 纵豆蔻词工,
过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尽荠麦青青。 难赋深情。
第二单元:扬州慢-河北省鸡泽县第一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共2 0张PPT )
第二单元:扬州慢-河北省鸡泽县第一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共2 0张PPT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简介及教学建议课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简介及教学建 议课件
实验区学生作品举例: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锱。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简介及教学建 议课件
• 从选目看,各单元所选作品,均不在一个平 面上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 要作多层次安排。
• 以引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为根本出发点,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有 着强烈的方法指导意识。
• 总之,这本教科书既区别于大学读物,也不 同于一般的大学读物。它力求将接受式学习 与自主探究式学习同时并举,给师生双方的 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同时又立足于 激发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提供措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简介及教学建 议课件
教材内容(一)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探究诗歌的意旨)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把握诗歌的意境)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体会诗歌的声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简介及教学建 议课件
• 教材内容(二)
• 散文部分 •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 (理解散文的形象性) •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 (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
②将古典诗改写成白话文时,不必采用逐字逐句的方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简介及教学建 议课件
欣赏要点与教学建议(一)
• 注重语感 • 展开想象 • 深入体验 • 力求领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请学生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5.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
6.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分析,得出诗歌的意境。
7.意象解读:
对比 沉缓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考纲》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 体察、阐发与评价;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 悟、探究与阐释。
一、欣赏教学 文本编写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
鉴赏探究
感受
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 想象力和审
美力 提高 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体会 文化魅力
单元主题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知识短文
过程方法
探究诗歌的意旨 (主旨和情感) 把握诗歌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 体会诗歌的声韵 (声韵和节奏)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调整文本教材顺序:
单元主题 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知识短文
过程方法
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入手: 把握诗歌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
器乐撩魂: 《李凭箜篌引》 李贺 《琵琶行》(已学) 白居易 《听颖师弹琴》(散文) 韩愈
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入手: 把握读懂诗歌的节奏、韵律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 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3.杜甫如何概括诸葛亮?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
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 样的?) 5.“自”“空”:该怎么理解?
教案示例 二: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唐)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一、读,自读、齐读、范读。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注解关键字词 四、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
诗意栖息: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怅望千秋: 《长恨歌》 白居易 《扬州慢》 姜夔
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入手: 把握诗歌的意境(意象和意境)
相思成歌: 《湘夫人》 屈原 《一剪梅》 李清照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苏幕遮》 周邦彦 《菩萨蛮》 韦庄 《菩萨蛮》 温庭筠 《今离别》(其一) 黄遵宪 《长相思》 纳兰性德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简介、教学建议、教案分析
研究两纲
《课程标准》 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 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培养鉴赏诗歌、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感 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李杜课堂 大漠边关 命运咏叹
以意逆志,知人论
诗意栖息 怅望千秋 相思成歌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器乐撩魂—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越中览古》 《将进酒》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增加(便于比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杜甫: 《蜀相》 《旅夜书怀》 《阁夜》 《登岳阳楼》 《兵车行》 增加 《客至》
增加(便于比较)
散文部分
单元主题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诗歌部分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 探究诗歌的旨意(主旨、情感 )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 把握诗歌的意境(意象、意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 体会诗歌的声韵(声韵、节奏)
诗歌:鉴赏和审美 (从高中生的学情考虑)
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热爱 祖国语言文字。
本册课本教学构想
一、欣赏教学(教师为主导) 二、自主阅读(学生为主导) 三、活动设计(学生为主体) 四、落实提高(学生自我检测) 五、审美陶冶(学生素养提升)
诗歌和散文(设置单元) 鉴赏角度 鉴赏方法
诗歌部分
单元主题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鉴赏 形象(人、物、景) 意象和意境 语言(风格、 炼字、炼句、诗眼) 手法技巧 情感主旨 比较型
审美 文化陶冶,志向把握,家国情怀
如何鉴赏
1、读:
注读、粗读、细读、精读、品读
注读:解决一些基本字词的音和义。 粗读:了解并掌握一首诗歌的基本意思。 细读:把握诗歌中的一些特定词和意象的基本含义。 精读:把握特定的艺术特色,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品读:把握诗歌蕴含的文化魅力和审美情趣。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8.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 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教案示例 三:
李凭箜篌引
李贺
1.读诗和悟诗 (1)题解 (2)朗读 2.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3.比较鉴赏: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
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入手: 探究诗歌的旨意(主旨和情感)
大漠边关:
屈原 《国殇》 高适 《燕歌行》 王昌龄 《出塞》增加
命运咏叹: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拟行路难》
鲍照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虞美人》
李煜
《书愤》
陆游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睢景臣
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入手: 探究诗歌的旨意(主旨和情感)
2、审
一审标题 二审作者 三审注释 四审意象 五审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形容词和动词) 六审首尾联或是词的开头句和结尾句
3、解
解决诗歌的六种题型
重组整合教材
教什么
怎么教
首先应该加强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组教学内容,不平均用力做、 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大的收 益。
第一步: 文本教材原顺序:
体会诗歌的声韵 (声韵和节奏) 把握诗歌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 探究诗歌的意旨 (主旨和情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依据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
读----- 赏 ---- 析 ----- 品
先“读”,解决音和义 其次“赏”,把握意象和意境 然后“析”,分析语言、技巧、主旨 最后“品”,文化魅力和人文情怀
第二步: 诗篇内容重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