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教学内容
《诗经中的爱情》课件

借鉴古代爱情,强调真 挚与纯洁,避免虚伪与 贪婪。
诗经爱情诗鼓励互相关 心、理解与支持,构建 长久美满的爱情关系。
写作练习
1 写一篇诗经式的爱情诗
2 以诗经为灵感创作一段故事
通过诗经的风格和意象,创作自己的爱情 诗歌。
将诗经的一首或多首诗作为灵感,在现代 背景下书写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回顾与总结
《诗经中的爱情》PPT课 件
通过本次PPT课件,我们将一起探索《诗经》中关于爱情的主题及其中蕴含的 文化内涵,并对现代爱情进行启示和思考。
诗经概述
介绍《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珍藏之一,记录了丰富多样的爱情诗歌。
诗经中的爱情题材
1 亲情、友情、爱情
诗经中展示了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尤其注重描绘爱情之美。
以自然元素表达爱情,赞颂久 远愉悦的感情。
《小雅・采蘩》
描绘初婚之夜,展示新婚爱情 的美好。
爱情在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1 比喻手法
通过巧妙的比喻,传递 深沉的爱情情感。
2 象征手法
通过形象化的符号和意 象,表达爱情的深切感 受。
3 叙事手法
通过情节的叙述和人物 形象,展示爱情的经历 和进展。
爱情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婚姻观念的变迁
通过爱情诗反映古代婚姻观念的演变和影响。
3 女性的价值观和地位
探讨爱情诗歌中对女性的赞美、思考和社会地位的思考。
五首经典爱情诗赏析
《关雎》
唤起恋人的思念,象征着给予 的痴心。
《卫风・静女》
描绘思慕之情,展现古代男女 情愫。
《国风・邶风》
用深情款款的文字表达相思之 情。
《国风・草蟲》
亲情、友情、爱情的关系
解读爱情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
诗经中国风的爱情主题教案

诗经中国风的爱情主题教案《诗经中国风的爱情主题教案》一、引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古人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的真实记录。
其中,爱情主题一直是诗经中最为丰富、深刻的主题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诗经中的爱情诗歌进行分析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爱情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背景和内容特点;2. 掌握诗经中典型的爱情主题及其表现形式;3. 分析古代中国人的爱情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介绍诗经的起源、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2. 爱情主题的诗歌选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歌进行分析解读;3. 爱情观念与情感表达方式:探讨诗经中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的认识和表达方式;4. 经典赏析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赏析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感受文学之美。
四、教学过程1. 诗经简介1.1 诗经的起源与时代背景1.2 诗经的内容特点和文学价值2. 爱情主题的诗歌选读2.1 《卫风·鹊之巢》2.2 《邶风·静女》2.3 《周南·关雎》3. 爱情观念与情感表达方式3.1 古代中国人的爱情观念3.2 诗经中的情感表达方式4. 经典赏析与情感体验4.1 学生分组朗读、解读爱情诗歌4.2 学生个人感悟与情感体验分享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分组朗读和个人感悟分享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评估学生对诗经中国风的爱情主题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六、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研究诗经,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文化和爱情观念,可以选择其他经典文学作品探讨不同时期的爱情主题。
七、教学资源1. 《诗经选注》2. 《诗经新注》3. 课堂投影仪、音频设备等教学设备八、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对诗经中国风的爱情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帮助学生从古代文学中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和感悟,以提高他们对诗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诗经中的爱情观念教案

诗经中的爱情观念教案一、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先秦时期的风土民情和人民生活,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爱情描写与思考。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诗经中的爱情观念,培养学生对古代爱情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中的爱情观念;2. 分析诗经中不同类型的爱情表达;3. 掌握相关的诗经诗词,能够欣赏和朗读。
三、教学内容1. 了解诗经及其背景在本节课开始之前,学生将听取关于诗经及其背景的简要介绍。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短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并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编纂的目的和时代背景。
2. 分析诗经中的爱情描写通过选取诗经中的几首诗,教师将具体分析其中的爱情描写方式。
学生可以一起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并逐步理解古代人对爱情的追求和思考。
3. 学习经典爱情诗词在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中,学生将会学习并背诵一些经典的爱情诗句。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短而有意义的诗句,与学生共同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爱情情感,并进行适当的朗读练习。
四、教学方法1. 听课与讨论教师通过简短的讲述,将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讨论,加深对诗经爱情观念的了解。
2. 配图观赏教师可事先准备一系列与诗经相关的插图,展示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表述的爱情。
3. 诗词赏析教师选择几首代表性的爱情诗词进行赏析,与学生一起探讨诗句背后的深意。
4. 朗读练习教师从诗经中选取若干句子,带领学生朗读,并注重音调和节奏的感受。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情感来诵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讨论质量来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2. 书面作业评价学生完成一份关于诗经中爱情观念的短文,教师可对学生的文笔、表达能力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进行评价。
六、拓展延伸1. 阅读更多古代爱情诗词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的诗经内容,自主拓展阅读更多古代爱情诗词,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2. 编写自己的爱情诗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爱情诗,并在课堂上或课后互相分享,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诗经中的爱情教案

诗经中的爱情教案导语: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记录了周朝早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也展示了爱情的多样面貌。
本文将围绕诗经中的爱情主题展开,为读者呈现一份精心设计的爱情教案。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诗经中的爱情诗篇,探讨爱情的形式、表达、情感体验等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古代爱情观念的理解,并引导他们把握现代爱情的本质。
适用对象为中学语文教师及高中学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古代爱情观念,分析诗经中的爱情主题;2. 掌握诗经中常见的爱情词汇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4. 启发学生思考现代爱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a. 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意义;b. 分析诗经中的爱情主题,如宠爱、相思、别离等;c. 比较古代与现代的爱情观念,讨论异同之处;d. 选读若干篇爱情诗,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2. 教学方法:a. 讲授与解读:介绍诗经的背景、作者及其风格,并解读其中的爱情主题;b.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经爱情诗的理解;c. 欣赏赏析: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经爱情诗的美;d. 比较阐释:引导学生将古代爱情观念与现代爱情观念进行比较,形成深入思考;e. 教师点拨:针对学生的思考和问题给予适当引导和点拨。
四、教学步骤及内容展开第一步:背景介绍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主要作者及其创作时代,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重要性和文学特点。
第二步:诗经爱情主题分析通过选取若干爱情诗篇,如《卫风·硕人》、《关雎》、《思美人》等,解读其中刻画的爱情主题,比如宠爱、相思、别离等。
教师可以逐首分析,帮助学生把握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第三步:古代与现代爱情观念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爱情观念与现代爱情观念的差异,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古代和现代对爱情的定义有哪些异同?b. 古代和现代对待爱情的态度有何差异?c. 古代和现代的爱情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d. 你认为古代的哪些爱情观念对现代人有借鉴意义?第四步:欣赏赏析学生进行诗经爱情诗的朗读、背诵,感受其中的美。
诗经中的爱情精选教学PPT课件 通用

《诗经中的爱情诗》课件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静女"
静女其姝,俨如之何。
"白华"
维天之命,于穆不宁。百尔所生, 不遑启倾。
诗经与爱情诗的关系
《诗经》中的爱情诗占据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思考 和表达。这些诗歌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意象,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爱情 的真挚和深情。
为什么要研究诗经中的爱情诗
研究诗经中的爱情诗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人们对爱情的态度和价值观,丰富我们的文化修养。同时,这些诗歌 也蕴含着智慧和情感,对当代的爱情观和人生态度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爱情诗的主题
1 纯洁与浪漫的爱情
有些爱情诗歌表达了纯真而浪漫的爱情,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 痛苦与失落的爱情
另一些爱情诗歌描绘了痛苦和失落的爱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爱情中困惑和伤痛的思考。
3 忠贞与坚守的爱情
还有一些爱情诗歌赞美了忠诚和坚守的爱情,传递了古人对于真爱的珍视和推崇。
诗经中的经典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
本PPT课件将介绍《诗经中的爱情诗》,探讨爱情诗的特点、主题以及其中的 经典作品。通过这场旅程,我们将一同领略古代中国文化中的浪漫与情感。
什么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一部包含了305首诗歌的古代文化典 籍。这些诗歌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多样,是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道德观念的 重要窗口。
爱情诗的特点
诗歌形式与韵律,如赋、比、兴等形式,使作品更具 韵律感和审美价值。
表现手法与意象
通过使用具象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爱情诗创造了独特的情感氛围,给人以艺术享受和 情感共鸣。
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
爱情诗借助婉转动人的语言风格和押韵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魅力,能够深入人 心。
《诗经中的爱情诗》课件

《子衿》
总结词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深深思恋之情,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
详细描述
诗歌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开篇,描绘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之情。她渴望 与心上人相见,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如愿,只能默默地等待和思念。整首诗情感 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04
《诗经》爱情诗的影响与启示
爱情的认知和思考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05
《诗经》爱情诗的现代解读
现代视角下的《诗经》爱情诗
现代视角下的《诗经》爱情诗,关注的是诗歌中所表达的人性、 情感和爱情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的深入解读,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人 性光辉和情感真挚,这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是人们所追求和崇尚 的。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其爱情诗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也是值得关注的 问题。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开始关注和欣赏《诗经》中的爱情诗 ,这些诗歌中所表达的人性和情感也是跨越国界和文化的。
同时,《诗经》中的爱情诗也在不断地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 一部分,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欣赏和感悟。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80%
激发创作灵感
后世文学家从《诗经》中的爱情 诗汲取灵感,创作出大量优秀的 文学作品。
100%
奠定情感基调
《诗经》中的爱情诗为后世文学 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基调和范式, 影响了文学情感表达的方式。
80%
丰富文学题材
《诗经》中的爱情诗为后世文学 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丰富了文学 创作的素材库。
01
《诗》时代爱情观的纯真与执着
《诗经》中的爱情诗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的纯真和执着,对爱情
诗经中的爱情诗ppt课件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两句话十 六个字,依旧是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是 滚滚红尘中人生最有分量的情话。 尽管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 但总该有一种感情可以天长地久,风雨闪电,雪霜灾难,贫穷饥饿 等等都不能将我们分开。
追求爱情,千年如斯。但对于追求爱 情的男女来讲,要做到“自由和专一”的 统一确实难上加难。从《诗经》中,我们 可以看出千年前的人们那种执着、健康的 爱情观:他们对爱情有着痴迷、执着的追 求;他们崇尚忠贞不渝的爱情;他们的爱 情天真纯朴,烂漫自由,热烈而浪漫。
他们的爱情纯粹而热烈,自由而专一。
摽有梅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写得是男青年单方面对心仪女子 的追求和思念,其情感是悲伤而凄苦的。诗 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 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主人公面对苍苍 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 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 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 间流露出主人公的一往情深、望穿秋水却又 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越战之爱
记得那一次我借过你的新车 而我却撞凹了它,我以为你会杀了我, 可是你没有
记得那一次我拖你去海滩 而你说天会下雨,果然下了 我以为你会说我,告诉过你啦,可是 你没有
记得那一次我在你新刷的地毯上吐了 满地的草莓饼 我以为你会厌恶我, 可是你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爱情一、婚姻的祝福 (3)二、桃花盛开的时候 (8)三、美丽的新娘 (12)四、家有贤妻 (16)五、千年不变的相思 (20)诗经中的不老爱情一、婚姻的祝福《诗经》是最早的文学。
离我们并不远。
独领风骚,风就是《诗经》有关的。
当然说人风骚,就不好了。
还有这样的词。
像开小差,逃之夭夭。
意思已经改变但这就出自《诗经》。
提携教会一个人,还有说人耳提面命。
也出自《诗经》。
还有立场不同,表达鲜明,说是泾渭分明。
这也是出自《诗经国风》。
《诗经》虽然古老,但是离我们近。
这就是经典。
实际上,文化的血液中,《诗经》的因素是始终在灌注着的。
那么《诗经》是什么?简单的定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这么三百多首诗,编纂成了一部书,这就是《诗经》。
是文化的发祥期产生的精神花朵。
随着民族发展不断伴随着我们,参与到我们精神的建构中去。
孔子说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读书能明理,长知识。
还能增加审美判断能力。
《诗经》的时代时间是从西周到春秋的中段。
大约有五百年左右。
之前有没有诗,不知道。
之后,有。
最晚的一首是前600年,以后就进入了战国诸子与屈原的时代。
这与唐宋的时间差不多。
简单地说,是中华民族最要紧的那点东西。
人与人怎么处,恰恰是这时立下的基本规婚。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来自各地的歌谣,雅是,宫廷的乐歌颂是祭祖的诗篇。
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就是诗经的六义。
<关雎>说的是什么?《诗经》头一篇就是《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三声)逑,这首诗,虽然放在开头,误解却严重。
到底在说什么?经典的东西尽量寻找本意。
《关睢》头四句,关关睢鸠,“关关”是象形词,其实就是呱呱。
睢鸠相当于绿头鸭。
这是春天的光景。
“在河之洲”,古代河多指黄河,洲是沙洲,这是鸟待的地方。
春天,大河在流淌,鸟落在沙洲上,关关地叫唤。
这是它们在恋爱。
《关睢》营造的是春天的光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代窈窕更强调的女子的气质,动人之心。
窈窕作为叠韵词,表达一个意思,外形好气质好。
君子好逑,君子是指有身份的男子,好逑是男子的好配偶。
这是一种自由联想。
睢鸠叫的时候,动物在求偶。
春天来了,映现了一种时令。
这是兴,自由联想。
营造的氛围,能让人感受到。
想象这种婚姻与这光景间有一种联系。
“求之不得,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到底是思绪长,还是失眠?古代人说时间长就像一个人失眠的夜那么长,文字,活络你的心思,这就是文学,要文学干什么?秦始皇不要文学很快就灭亡了,“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莱,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后来琴瑟指夫妻和谐。
琴瑟和谐,用的是《诗经》典故,琴瑟友之,可能是比喻,写时就有这种说法,夫妻好合好像琴瑟和谐。
诗经中就有夫妻好合,如鼓琴瑟。
琴弦有高音、低音,生活也是如此,琴瑟也引申为另外的说法,丧偶后续弦,就是从这儿开始。
“参差荇xing莱,左右芼ma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里不是写一般人物,敲锣打鼓不是平民。
《关唯》的误读:这首诗从古到今误解有三种:一是把这首诗理解为讽刺诗,也是诡诈。
周康王有天与夫人休息,第二天起晚了。
身边的人发现他没起来,有关人员怎么批评他?不能太直白了。
只能念诗,夫妻要和谐,就得有节制。
这是谲谏。
大臣念这首诗,就是有讽刺了。
这种说法流行于西汉。
西汉把三百篇诗都看作是谏诗。
汉武帝死后,立了小王子后来夭折,霍光秉政,立了昌邑王。
昌邑王不行,暴戾恣睢baolizisui被霍光废掉。
有许多经生们要讲课,教育昌邑王,后来追究这些老师的责任。
结果查到了王式。
查查档案,看他有没有谏书。
王式说,三百篇,篇篇是谏书。
霍光他们没辙了。
这表现了西汉时治经的倾向。
借此限制君主的行为。
这首诗就是作为刺诗出现的。
直到清代,有些学者换了一种说法,讲的是“文王之德”。
这是从欧阳修、朱熹等人处坚持。
找不到文王的字样,怎么说是这样?写深挚的感情,没有文王哪行?说文王之德是万民的榜样。
往文王身上拉,是承认他是我们的榜样。
这就成了教化的教材。
夫妻和谐,没有错。
经,经典的作用就是给人生提供理论依据。
能指导人生。
不能当简单的山歌集子,明清有山歌集子,没拿它来当作教化。
经学,却成了行动准则。
《诗经》参与了民族的精神建构,这是第二种说法。
近代第三种说法是它是爱情诗。
这是完全从文学的角度来说。
很稳定的一种思维方式,跟古人比这对理解《诗经》未必进步多少。
《关唯》为什么不是营恰诗?这首诗不是爱情诗,为什么这样说?一是人称形式不对。
淑女配君子,这从人称形式上看,是第三人称。
写爱情诗,不是这样写的。
二器物也不对。
钟鼓乐之,这不像求爱。
从这两项看,不像爱情的表达方式。
说成爱情诗,也有原因。
想女子,想得辗转反侧,仅此一句,定义为爱情,有一定毛病。
夫妻也要深情。
说成是恩情诗,更合适。
这是一个祝愿新婚男女感情深挚的祝愿诗。
婚礼上唱给新人的,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唱的。
父母之命下的婚姻,婚后两口子,不和谐的事常有。
因为有这样的社会经验,夫妻和谐的事就重要了。
淑女,好女子难得呀。
所以才祝愿。
这种辗转反侧,其实是祝愿得到好女子。
这首诗,是在祝愿,是爱情更准确地说是恩情。
恩情是伦理意义上的,爱情是生理意义上的。
这放在《诗经》开首,意味着人们对婚姻关系的重视。
理解成爱情诗,就偏了。
歌德70多岁喜欢一小女孩,恋爱没成,转移了感情写了很多作品。
婚礼中的筠:《诗经》把它放在开始,说明对婚姻寄寓了厚望。
古代婚姻有六礼。
六大步骤:下达,纳采,问名。
纳采间名,是抱着雁,拿着礼品送给人家,间人家的名字。
二是占卜,算卦,吉利,再派媒人去,纳吉。
五是纳征,拿玄熏束帛,拿丝绸,十丈。
两张鹿皮。
这是正式送礼。
送完了,两家成了亲家了。
第六是请期。
商定日期,男子家派媒人到女子家商量日期。
定下日期。
这就是六礼。
亲迎时,才唱的是次首诗。
二、桃花盛开的时候有首诗有名,崔护的《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写得非常好。
桃花还有一个笑,诗看得懂,实际是用了典故的。
用的是《诗经》中的“桃之夭夭”。
古代对婚礼的歌唱,在《诗经》中许多篇,其一就是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今天意思用反了,叫逃之夭夭。
实际上这儿的桃之夭夭,讲的是结婚的时令性。
《诗经》诞生于北方,桃花开放是在三四月份。
桃花开放时,“夭夭”写出了桃花盛开的情形。
还有解释的是桃花绽放时,风一动,微微摆动的动人形象。
也有说“夭”是笑的意思。
这三种解释,都可以。
诗无达诂。
(《诗经》从成书起,注解就众说纷纭。
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gu”的话,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
有鉴于此,注释者权衡众说,选取自认为最贴切、最能反映原意的那一种说法,介绍给读者。
)桃花主要是红的,红喜事就是指婚姻。
所以这种颜色择红。
灼灼其华,指的是红的特点,灼人眼睛。
(之子:人。
)之子于归,这里讲的是出嫁的人,归在这儿指的是女子的出嫁。
娘家只是暂时的。
嫁才是归。
对女子出嫁的祝福:桃花绽放时,女子出嫁,之后是“宜其室家”,宜就是给这个家庭带来兴旺的意思。
这是古代婚姻的意思,娶女子是带来兴旺。
有蕡fen其实(fen大的意思)。
花朵旺盛,意味着果实多。
蕡有人说是斑斓的意思,桃子熟了一面红一面绿。
接着讲蓁zhen蓁然。
有花有果是当年的事,叶子旺盛是长久的事。
荫泽子孙。
这首诗整个地说是,送亲时歌唱的,祝愿她到归宿后,做好主妇,传宗接代。
这是美好的祝福。
这种意象,灼人眼睛,让人读了后觉得有了鲜明的印象。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先民在春天的审美。
这是大自然的美好赏赐。
后来用桃花写诗的多,“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白居易的。
还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人面桃花写美人。
写桃花是不是写女子的美?唐诗是这样。
《诗经》中却只是象征,春天时生机绽放鲜艳夺目的灵气。
象征的是生命力。
与唐诗的区别是,这首诗是从天地的特有的灵光与生机来形容女子的特质。
这不是比喻。
这就是诗独有的魅力。
与《尚书》《周礼》《论语》不同。
我们仿佛置身于桃树面前。
不是价值的判断。
这里讲的是送女的部分。
那么迎亲呢?男方怎样迎亲?再看《诗经-少男-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这里涉及到鹊与鸠。
鹊是什么?就是喜鹊。
鸠是八哥。
鹊搭好窝,八哥跑到喜鹊窝里去。
喜鹊回来一看,窝脏了,就再盖一个。
八哥就住进去。
这首诗让我们觉得他们离自然的近。
而我们离得太远了。
我们今天对它们的习性,不知道。
因为我们对自然太遥远了。
这里将女子发嫁个好婆家,比喻成这些。
有福的女子嫁到婆家,有房有地,是祝福。
拿自然的现象来比喻结婚的事。
百两御之,百辆车迎接。
这是场面。
阶层不同,追求是相同的,是属于民族性的。
要这么多车,还有拉的人多。
古代的婚姻,一娶九女。
这是媵ying嫁制度,像嫁女儿,得陪嫁一个妹妹一个侄女。
姬姓的亲戚国家还有两个国家陪嫁。
加起来是九个女子。
实际这是婚姻的政治上的保障。
与三个国家有婚姻关系,也是为了保证生儿子。
政治的联盟就有了保障。
还有齐国娶媳妇,填满了后宫,也是一种保障。
省得后宫里斗。
维鸠方之,“方”字什么意思?是不是并排着站着?不太对劲。
清代有人说是“放”,依靠的意思。
祝愿过上安生的日子。
这首诗的要点是,有强烈的政治因素。
让人感兴趣的是古人对自然的关系。
这是讲的迎亲。
对新人的祝福:婚姻的典礼高潮呢?《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吗?有,《著》:“俟si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乎而,象声词。
俟是等待。
著是古代南房的小房子,叫塾。
两门间叫著。
由著到庭到堂,是一步步走向屋里。
先在著这儿等。
素是古代男子戴的冠,插到耳朵中的东西。
她看到绳子是白色,石头是琼华。
石头像玉。
这是婚姻典礼上唱的这个诗。
是别人在唱。
看到了脸旁边的耳塞与绳子。
这就把女子的羞涩写了出来。
女子偷看男子,光看到脸边上的东西。
这是妙的。
到庭院了,绳子变成了青色的了。
青字指颜色的黑。
变着法儿说的,这是对婚姻唱的,各种情况不同。
适用性就广,下文就变成了黄的了。
仪式要描写的偷着看到的东西。
看到的不是同一个人。
这是戏谑成分。
中国人是乐观的,质朴的乐观,在喜事中充满玩笑。
乎而的语调,也充满快乐与趣味。
古人说齐风舒缓。
曲子舒缓。
我们就看到了送、迎、典礼上的过程。
场面的喜庆可见一斑。
还有一些活动,像宴会招待新人。
《诗经》中的“闹洞房”:“闹洞房”今天还有保留。
叔嫂间可以开玩笑,大伯子与弟媳间是不能开玩笑的。
可是结婚的这三天,就不间了。
这个习俗起码在西晋时有书《抱朴子》就记过了。
邻里间与新媳妇开玩笑。
《诗经-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是捆绑起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