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复习与试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复习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填空练习题1、周作人说“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是指鲁迅作品______。
2、《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做的第一件“无聊的事”是为他三岁的弟弟______。
3、《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做的第二件“无聊的事”是送剪绒花给______。
4、《铸剑》选自鲁迅的历史小说集______。
5、《铸剑》中的两个复仇人是______。
6、《伤逝》的女主人公是______。
7、废名原名叫______。
8、1929年,废名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______。
9、《子夜》中吴老太爷的“护身法宝”是______。
10、钱良材是茅盾的______中主要人物之一。
11、______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体现着他的人生理想和文学理想。
12、《边城》中,大佬与二佬的父亲是______。
13、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创作可分为“现实”和“怀旧”两种情况,《萧萧》和《丈夫》可视为______题材。
14、老舍的小说______讲述了一个满族北京市民衰败的故事。
15、“她不但自己爱赊,而且颇看不起不敢赊,不喜欢赊的亲友。
虽然没有明说,她大概可是这么想:不赊东西,白作旗人!”这个“她”是《正红旗下》中______。
16、萧红的《呼兰河传》是描写童年生活的______小说。
17、萧红不仅创作了《呼兰河传》,还有代表作中篇______。
18、《呼兰河传》中,祖父用黄泥裹起来烧了给我吃的第一只是掉在井里的______,第二只是掉在井里的鸭子。
19、小团圆媳妇是萧红小说______中的人物。
20、《倾城之恋》是一个______之间的双城故事。
21、《倾城之恋》中男女主人公相识的介绍人是______。
22、《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是出身破落大族的闺秀______。
23、《倾城之恋》中的男主人公是阔绰的华侨子弟______。
24、《金锁记》的主人公是______。
25、《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儿叫______。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试卷B答案试题1:分析阿城的小说《棋王》(节选)要点:(仅作提示)小说描写了一个外号叫“棋呆子”的知青王一生的故事。
作家有意识地淡化了王一生作为知青的社会角色与身份,淡化他的社会思考和政治意识,淡化了他的下放生涯中关于劳动、苦难等内容。
没有描写他与环境的直接矛盾冲突,而重点突出与强调了他的生存意识和存在方式,即着重描写王一生关于“吃”和“下棋”两件事情。
吃为身体之必须,棋为精神之必须;吃是棋的物质基础,棋是生命的价值体现,两者存在着互补与升华的辩证关系。
因此,王一生执着于棋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向的个体精神世界的完美。
王一生的形象,以其说是包容了文化精神的独特个体,不如说是消解了鲜明个性的文化象征,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合璧的人格精神和文化心理积淀。
作者并不强调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刻画,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试题2:艾青诗歌《鱼化石》品读。
(300字,30分)要点提示:A.艾青的哲理小诗,咏物言志,是诗人将现实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加以艺术熔炼后产生出来的闪耀着思想与智慧的迷人火花。
B. 《鱼化石》是艾青哲理小诗的代表作,具有历史和哲学深度。
作品以一块“过多少亿年”的鱼化石为艺术意象,揭示出一种人类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哲理。
C.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进了对世界变幻的感悟中,透视出诗人特殊的人生际遇。
D. 鱼化石形成过程,蕴涵着人类历史与人生的一种发展规律,包含着人生的无奈与苍凉,表达了一种诗人的人生观、哲学观。
一、填空题 1.《阿长与山海经》副题为《旧事重提之二》,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2.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女神》,其中《凤凰涅槃》是诗集中的代表作。
3.杨绛散文集《将饮茶》的“代后记”是《隐身衣》。
4、《灯下漫笔》之一,作者认为“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5、大地上的事情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记录了自然界或作者身边的种种事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祥子和虎妞是(作者)的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
2.五六十年代以后,老舍最成功的作品有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3.在《春之声》中王蒙采用手法作为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
4.王一生是(作者)的小说《》中的人物。
5.汪曾祺的《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的短篇构成。
6.《孕妇和牛》的作者是。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在酒楼上》 B. 《伤逝》C.《孤独者》 D. 《肥皂》2.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有()A.《倾城之恋》B.《金锁记》C.《小二黑结婚》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3.赵树理的小说作品有()A.《李有才板话》B.《锻炼锻炼》C.《小二黑结婚》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4.茅盾《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有()、()、()。
A.曾沧海B.吴荪甫C.方罗兰D.赵伯韬5.王安忆的“三恋”是指()A.《倾城之恋》B.《小城之恋》C.《荒山之恋》D.《锦绣谷之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请简要说明沈从文小说在题材上的特点。
2.简要说明张爱玲小说的独特风格。
3.简述《边城》是如何体现作者的人生理想的。
四、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1.以《棋王》为例,分析阿城的小说所显示出的民族的传统文化。
2.结合《子夜》具体论述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填空题1.短篇小说《故里三陈》的作者是()。
2.王蒙的小说《春之声》这个题目,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这一标题也蕴涵着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
3.棋呆子王一生是()小说《棋王》中的主要人物。
4.《透明的红萝卜》的作者是()。
小说中的核心意象是第三节出现于黑孩幻觉中的()。
5.《纪实和虚构》是一篇被作家王安忆称为()的小说,即以“小说”这一艺术虚构形式讲述作家的故事。
6.《孕妇和牛》这篇小说没有故事,着重传达的是对生命的()的情绪。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期末考试重点复习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期末复习指导一、小说部分1. 理解《在酒楼上》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我”与吕纬甫。
“我”:外表懒散无聊,内心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高洁坚定的信仰。
吕纬甫:外表颓唐、消极、麻木,内心有着浓浓的手足亲情以及对已逝和尚存的生命的无比眷恋。
“我”与吕纬甫可以说是鲁迅自我精神历程的某种折射,是两个不同的鲁迅。
2.《铸剑》中关于“三头相搏”与“万民观葬”的场面描写①“三头相搏”是前一个高潮,使黑的人和眉间尺的人格与精神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②“复仇”主题鲁迅式的思考与开掘都是从复仇完成以后开始的。
于是出现了后一个高潮――“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
③前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的崇高、神圣与诗意,后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面对愚昧的群众,消解为无,无效,无意义。
④小说显然出现两个调子:悲壮、崇高和嘲讽、荒谬。
3.《子夜》第一章的象征意义和在全书结构上的作用:A揭示主题的作用:在全书的矛盾冲突展开之前,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戏剧性的序幕——吴老太爷的死。
这个人物本身与小说所要表现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他的出现却对以后矛盾冲突的展开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在于点明时代的特点,通过吴老太爷的出走,侧面地反映了三十年代时期农村革命风暴的到来;通过吴老太爷的暴卒,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势力——尘封的“古老僵尸”进入现代的大都会就“风化”了。
吴老太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死是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象征。
B结构上的作用:初步揭示了小说主人公吴荪甫的生活环境、外貌、性格以及社会关系。
4.《正红旗下》二哥福海的形象自食其力的二哥福海在作品中是一个新型的、正面的、理想化的旗人形象。
他出身旗人社会的底层,既有旗人讲究礼仪和生活趣味的特点,又能突破旗人的传统,掌握了一门自食其力的手艺。
他能认清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代表了旗人新生的希望。
通过福海“请安”、安排“洗三”两个场面,作品展现了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生动地刻画了福海的形象:懂规矩、讲理儿、精明、麻利、能干。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 形成性考核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作业1一、单项选择题1、“据说是身材矮小,很像是一个小孩子,平常三五成群,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正如街头的野孩子一样,一被惊动便跳下水去,有如一群青蛙”,这描写的是_C_。
A、吊死鬼B、河童C、河水鬼D、女吊2、俞平伯在《月下老人祠下》一文中的表达的情绪是_B_。
A、游历新地的兴奋B、旧地闲游的“惘惘然”C、对故乡的热切向往D、告别故乡的恋恋不舍3、郁达夫《雁荡山的秋月》的总体风格是_A_。
A、比较清朗B、比较冷-放C、潇洒D、浓郁4、散文诗集《野草》中,最能显示鲁迅自己的作品是_A_。
A、《死火》B、《过客》C、《影的告别》D、《腊叶》5、《灯下漫笔》谈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计有_B_。
A、可恕的一种,可憎的两种B、可恕和可憎的各两种C、可恕的两种,可憎的一种D、可恕和可憎的各一种二、填写下列作品的作者题1、《双桅船》 :舒婷2、《废都》:贾平凹3、《怀念胡风》:巴金4、《半棵树》:牛汉5、《活着》:余华6、《汉园集》:何其芳7、《向太阳》:艾青8、《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9、《桃园》:冯文炳10、《流言》:张爱玲三、名词解释1.隐身衣: 《隐身衣》是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废话》或《代后记》。
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个层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态度,即甘愿居于卑微,同时不自暴自弃,“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2.午门: 《午门忆旧》这篇散文名为“忆旧”,实际上却主要是关于午门建筑风格和功能特点等方面诸多掌故的介绍,因而散文的主体部分不是人事,而是旧物。
作者首先从建筑学、从宫廷气势的角度介绍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总体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故宫的正门,是真正的‘宫门’。
进了天安门、端门,这只是宫廷的前奏,进了午门,才算是进了宫。
3.《野草》 是鲁迅的散文诗集。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大学_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一、填空题1、汪曾祺2、《春之声圆舞曲》、八十3、阿城4、莫言、“金色的'红萝卜”5、“虚构自己”6、温婉和谐7、《许三观卖血记》二、不定项选择题1、B2、A3、A4、A5、AD6、ABCD7、BCD8、ABCD9、BCD10、ABC三、简答题1、结合长篇小说《子夜》谈谈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在30年代,一种主要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方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而且影响深远,这就是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一,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相关、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从原来的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全景式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它文学流派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范式,从而决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独有的地位,茅盾在这一流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子夜》和《林家铺子》等一批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作品,代表着这一流派的最高成就、(请结合作品分析)2、简述《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是一部把湘西风土人情,自然景物和人事命运融为一体的抒情小说、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湘西优美的山水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纯美的文学世界,并以这一世界与都市社会的丑恶相对照,用这种牧歌情调的湘西人生形式,来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弊端。
沈从文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的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风俗人情的协调与融合,作者总是用水一般流动的笔致,在诗一般的意境中来展开小说的叙述,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韵味。
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复习题及答案

《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①》复习题㈡说明:①本阶段性测试题适用于学生学完《故里三陈》至《〈许三观卖血记〉选读》全部课文后测试。
② 本测试题共300分。
第四、五两道题为主观性测试题,判分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鼓励学生分析独到,观点创新。
一、填空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故里三陈》是汪曾褀回忆故乡的小说,“故里”是指江苏省的______。
2、陈四是汪曾褀小说《故里三陈》中回忆的故乡人,这篇小说大量的笔墨在写______的情景,对人物的描写非常少。
3、《故里三陈》中写到了故乡的三个有特殊技能的人,其中,被称为向大人的瓦匠是______。
4、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故里三陈》显示了一种丰富的文化底蕴,作者自己称“______即人物”。
5、______是汪曾褀回忆童年的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和英子姑娘朦胧的爱情故事。
6、王蒙《春之声》中所用的基本结构方式是主人公的______。
7、《春之声》的题目源自火车上录音机里的德语歌曲和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这个标题蕴含了80年代初人们对______的特定指认方式。
8、阿城的《棋王》描写了一个外号叫“棋呆子”的知青______的故事。
9、《棋王》主人公一生中有两个追求,即________和下棋。
10、“他的头发这几天象发了疯一样的长,已经有两寸长,头发根根竖起,像刺猬的硬毛”,这里描写的人物出自小说______。
11、阿城的“三王小说”是指《棋王》《树王》、______。
12、《棋王》中,教王一生下棋的捡破烂老头有自己的行为哲学,即______。
13、被王一生仔细收藏着的是母亲送给他的一副______,它是王一生下棋的内驱力。
14、《透明的胡萝卜》中,小铁匠因为嫉恨小石匠与菊子姑娘的爱情,与小石匠展开了搏斗,其中受到黑孩帮助的人是______。
15、《透明的红萝卜》与一般以“故事”为主的小说不同,它着重传达的是一种“感觉”,具有______的诗话色彩。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热风》是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
2.散文《女吊》和《苦雨》的作者分别是鲁迅和周作人。
3.周作人散文的基本体式是“闲话体”。
4.巴金五集“随想录”是《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十年一梦》是《随想录》中的一篇。
5.《放猖》是废名(作者)的散文。
6.汪曾祺在他的散文《午门忆旧》中介绍了午门建筑的诸多掌故。
7.戴望舒的第一部诗集是《望舒草》,他的成名作是《雨巷》。
8.曹禺的三大杰出作是《雷雨》、《日出》、《北京人》。
9.周作人散文《鬼的生长》的基本体式是“文抄公体”。
10.《阿长与山海经》副题为《旧事重提之二》,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11.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女神》,其中《凤凰涅槃》是诗集中的代表作。
12.杨绛散文集《将饮茶》的“代后记”是《隐身衣》。
二、不定项选择题1.属于杨绛的散文集有(AD )A.《将饮茶》B.《洗澡》C.《燕知草》D.《干校六记》2.《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发现》的作者是(B )A.艾青、戴望舒B.艾青、闻一多C.戴望舒、闻一多D.冯至、戴望舒3.丁西林的话剧,特点是(AC )A.简洁集中B.复杂C.幽默D.严肃4.老舍的话剧有(ABC )A.《龙须沟》B.《茶馆》C.《神拳》D.《骆驼祥子》5.《腊叶》收录在鲁迅的散文集( A )中。
A.《野草》 B.《朝花夕拾》C.《坟》 D.《故事新编》6.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
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子’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
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
”这段文字出自朱自清的(C)。
A.《父亲》B.《给亡妇》C.《儿女》D.《背影》7.下列作品中,属于周作人的作品有(BD )。
A.《女吊》B.《苦雨》C.《三竿两竿》D.《金鱼》8.郁达夫在日本期间写的三篇小说有(ABC )A.《银灰色的死》B.《沉论》C.《南迁》D.《春风沉醉的晚上》9.曹禺以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为目的的话剧是(A )A.《日出》B.《雷雨》C.《原野》D.《北京人》10.贾平凹的《商州又录》共有多少个段落(C )A. 9B.10C. 11D. 1211.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是指(ABC )A.音乐的美B. 绘画的美C.建筑的美D. 雕塑的美12.“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这句诗的作者是(C )A. 舒婷B. 北岛C. 牛汉D. 西川13.鲁迅的独语体散文集是(A )A.《野草》B.《呐喊》C.《彷徨》D.《朝花夕拾》14.话剧《北京人》的整部剧的基调是(C)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复习及试题一、鲁迅小说两篇《在酒楼上》1、理解《在酒楼上》作者与叙述者、人物的关系。
①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
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
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
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
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鲁迅两种声音的外化。
“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鲁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
2、细读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谈谈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第一次描写:“我”来到“一石居”时,正值严寒季节,然而从窗口看废园,那里“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这是“我”高洁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意志的象征性写照!第二次描写:在吕纬甫叙述自己故事的间隙,小说中又穿插了一段生动的废园景色描绘:“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在这里,正隐隐地透出了“我”的一种希冀,“我”是多么希望老友重新像这株红山茶那样挺立起来啊!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并非仅仅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存在的,也含蓄地展示着“我”的感情世界,有助于深化小说的题旨。
《铸剑》《铸剑》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铸剑》中“三头相搏”的场面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复仇完成以后”情节有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作品前半部是一个悲壮,崇高的复仇故事,小说结尾在“复仇完成以后”,出现了“万民观瞻”的“狂欢节”场面:复仇者与暴君的头骨混在一起,同被展览,复仇的神圣也被消解为无有。
尽管鲁迅在感情上始终倾心于复仇,但他仍以怀疑的眼光,将在看客面前复仇必然的无意义揭示给人们看整个作品“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或语调或显或隐,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
二、废名小说理解废名小说的语言的几度变化。
废名是极负盛名的“文体家”,他在语言上的极端追求和极力变化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菱荡》是早期短篇小说,是一种几乎没有“故事”的小说,一切依赖于“情境”来组织,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是其特点,语言清新流利,运转自如,体现了很高的水平。
《桥》的创作延续十多年,是由一段段可自独立的章节组成的长篇。
在这部作品中,废名进行了艰苦的语言探索,“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极端俭省的文字使得意象既繁密又超出常理地跳跃,修辞上也有较为极端的探索。
《莫须有先生传》与《桥》在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反,这个长篇用的是可以称为放肆的文字进行叙述,不衫不履,几乎毫无节制,废名把语言试验推到另一个极端。
《纺纸记——楔子》虽然晦涩难懂,但在对语言的控制上明显精致,如风行水上,起落无痕,所达到的水平在汉语文本中是极高的。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基本上是将这部小说当散文写的,由于思想经历的变化,作品返朴归真,语言极为平易,可称“无意为文”了。
三、《子夜》选读阅读有关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的文字,体会语言的声,色变幻和节奏感。
①心理描写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
都市感觉主要是指吴老太爷初到十里洋场所看到的街上高耸的摩天建筑,平地拔立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的路灯,长蛇阵般奔驰不息的汽车;他二女儿芙芳和街上少妇紧身的半裸体式的夏装,裸露的臂膊,白腿;吴公馆客厅里跳舞的女郎,衣着体态,全身肌肉的轮廓,无数高耸的乳峰……。
通过吴老太爷的种种感觉,细腻地表现他或惊异,或气愤,或无法忍受,或心中漫骂等心理活动,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的渗透融汇,真实地表现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叙述语言雄健而又精细,注重声色的变幻,富于节奏感。
吴老太爷下船以后,坐在雪铁笼汽车上对上海大都市街景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典型的。
作者使用了许多动词,以动写静,动静相生。
如建筑物会扑,电杆会打,吼声会冲。
精细的语言,还与作者善于使用形容性的词语有关。
例如亮着灯光的窗洞,高耸的摩天建筑,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长蛇似的一串黑怪物,叫人目眩的强光。
丰富生动的形容词语,细致地表现了吴老太爷对都市生活格格不入的感受。
四、《边城》1、《边城》所体现出的沈从文的美学追求。
①从沈从文创作两类题材的角度讲,他更倾心于“湘西世界”的构建,成就最高,影响也大。
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边城》所展示的完美而自足的“湘西世界”正是沈从文所追求的美的世界。
②追求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
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向往。
“神性”就是“爱”和“美”,就是人性。
《边城》是“神”、“爱”、“美”三者一体的结晶。
美丽天真的翠翠,她的殉情的双亲,侠胆柔肠的外祖父,豪爽慷慨的顺顺,聪明机智的二老,忠诚守信的大老,都具有作家向往的“人性”美。
③塑造了最为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
《边城》所创造的古风犹存,淳朴美善的“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自然人性的化身。
在沈从文笔下,翠翠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融铸了作者所具有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因素的田园牧歌情怀。
④“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
沈从文注重意境,善于造境,描写的是淳朴的自然风光,原始的蒙昧,却融入了优美,健康的人性,在自然美,人性美中,掺和,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回忆,想象,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追求。
2、体会作者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①如水一般的抒情笔致,语言柔和清丽,明净澄澈,自然流畅,平缓深远,充溢荡漾着水的气息。
《边城》的环境,风情,人物的对话,以至翠翠,老船夫,二老,大老等人物都体现了这一特色。
②语言既质朴自然,又浮沉蕴藉,把散文的凝重,情致融入小说创作之中,产生了纯和真的美文效果。
《边城》中对小溪,白塔,老船工工作的渡口环境,气候,祖孙的心态和话语交流,都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之美。
③描写人物的语言,质朴真诚,内蕴丰富,意味深长。
人物的心灵美,人际间的诚信,细腻,深邃,诚朴而又优美。
如二老对翠翠的戏语,“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翠翠念叨着“翠翠被河里鲤鱼吃去了。
”这样的语句重复,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出它的水乡风味,通俗,深刻而耐人寻味。
五、老舍小说两篇《骆驼祥子》选读阅读《骆驼祥子》开头对祥子其“人”其“车”的描写,理解作者怎样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注入自己的“陶醉”之情,进而体会老舍语言中的诗意。
①第一章第一节就写的是祥子其“人”其“车”。
祥子是北京城里身轻力壮,自己有车的高等车夫。
作者写了他的身高,体态,模样,衣着,精神。
“他确乎像一颗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写了他的车。
关于祥子形体,衣着的描写,尤其是对祥子拉车姿态的刻画,虎虎有生气,有光彩,犹如是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
②运用精粹的京味十足的口头语言。
老舍语言追求的是明快,简洁,自然之美,他不求文雅,而求其有力量,活泼,响亮,他不多推敲语句里的字眼,而是注意一段一节的气势和声音。
他的语言完全是普通的(也是精粹的)北京人的口语,描写少叙述多,文字平易,从容道来,亲切,新鲜,恰当,活泼,这是老舍创作特有的情趣和诗意。
《正红旗下》选读掌握《正红旗下》的叙述风格和复杂心态。
①以个人的所见所闻为叙述的中心。
在叙述本民族的历史变迁和风俗习惯中,采用把重大历史事件与思想主题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描写之中的叙事策略。
与他过去的写作不同的是,在这部作品中对本民族的历史——清末旗人的生活习气作了出色的表现。
自传性的文体为作者观察,进入历史与审视民族风习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叙述时既有亲切形象的描绘,又有客观冷静的分析,思考深度和艺术魅力。
②老舍一方面又回到他以前创作的审视国民性的角度,另一方面,以个人所见所闻的民族风习及其变迁为叙述的中心,对本民族的历史保持着一种亲熟的反省态度。
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风俗描写,而是在其中寄托着对本民族历史和现状的深刻反思和沉痛批判。
满州旗人入关200多年后,原来的勇武之气退化殆尽,变得奢靡柔弱,一味讲究“生活的艺术”:玩乐。
如作品所说,生活的意义“就是每天要玩耍,玩的细致,考究,入迷”。
妇女们讲规矩,老爷儿们沉溺于玩乐,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
作家把理性思考融入形象描绘之中,既有对本民族生活风习的眷恋之情,也有一种含蓄的讽刺之意。
比如对二哥福海的描写,就颇多赞誉,眷恋之情,而对大姐的公公和他的儿子的"玩"则不失讽刺贬斥之意。
六,《梅雨之夕》体味《梅雨之夕》中的“我”与那位躲雨的“姑娘”邂逅相遇中的“心理过程”,注意作者怎样精细地写出“我”的精神的最微妙的变化,莫名的感觉,不由自主的行动背后隐秘的动机,从而进一步把握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作品描写了一个都市人物美丽的,却又是失落了的“白日梦”。
主人公“我”下班回家途中邂逅一美丽的少女,终于同伞而行,俄儿觉得她像是多年的初恋的情人,沉入了“担簦亲送绮罗人”的迷人景象。
作品对“我”欣喜,迷醉,惊觉,羞惭交织的心理流程作了真切的描绘,写"我"与少女同行中,瞥见街上一女子忧郁的眼光,似乎看见了妻子等待他归家凄楚的脸色;回到家听见妻子的声音,又仿佛是那位少女的清音,在真幻交织中心理向前滑动。
没有多少情节,满纸都是内心独白,瞻顾之间,疑窦重重,在一种层层迭进,往复回环的圆熟的心理描写中,传达了都市薄暮中一种蠢蠢欲动而又带有强烈和自我抑制性的幻美情绪。
七、《呼兰河传》选读体会作者儿童视角的叙述风格在小说中体现出的特殊的审美效果。
《呼兰河传》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
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间。
儿童视角下的世界——可着重体味与分析以下段落:①第一节儿童眼睛里的后花园;②第六节“我”第一次走出后花园对外部世界的最初感受;③第七、八节,“我”跟祖父学诗,即第一次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时“我”的独特反应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