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预测预报总复习1
农业昆虫学复习资料

一、农业昆虫学的概念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和害虫作斗争的应用科学,是研究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和其它有害动物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方法,从而保证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科学。
农业害虫发生特点:(1)种类多(2)数量大(3)危害中(4)成灾频繁二、农业害虫防治的历史:(1)、早期的综合防治阶段古代至20世纪40年代以前, 自然防治到综合防治(2)、化学防治阶段20世纪40-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一系列有机氯杀虫剂(1939年滴滴涕谁发明的?),人们认为只要应用这类杀虫剂,害虫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三R”:①抗性resistance②再猖獗resurgence③残毒residue《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1907年5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3)、综合防治(治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三、农业害虫新动态:(1)一些长期得到控制的历史性害虫再度猖獗。
(2)一些历史上的次要害虫如棉铃虫、稻飞虱、麦蚜、稻纵卷叶螟、菜蛾等上升为主要害虫,对农业构成了新的威胁。
(3)以前未报道过或从国外传入的检疫性害虫不断出现。
(4)经济作物、园林花卉虫害问题突出。
四、农业害虫构成为害是害虫、环境和寄主作物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六、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农业生态系统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七、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植物相(农作物)单一化了(2)营养联系从而被削弱或消失(3)中断了部分物质和能量的自然交换过程(4)农业生态平衡不断被打破由以上总结可以说:农业生态系具有以下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较简单,在时、空变迁中是不连贯的,物质循环需要不断补充;由于作物种群的单纯性和不稳定性,可以引起生态系的单纯性和不稳定性。
昆虫预测预报

(一)昆虫水分的获得、散失和调节1. 昆虫获得水分的方式:昆虫主要从食物中取得水分,一些昆虫还有直接饮水、通过体壁渗透吸水,此外,在特殊的条件下,一些昆虫还可以利用代谢水。
(1)从食物中取得水分:这是昆虫获得水分的主要方式。
昆虫的直肠具有很强的吸收水分的机能,可将消化后的残渣和未被消化的碎片内的水分吸收入体腔之内以补充水分的消耗。
甚至—些昆虫为了吸取水分而大量暴食。
例如飞蝗在迁飞期间的能量消耗和水分散失是相当大的,这个期间飞蝗取食的植物仅有小量被消化吸收,大部分成碎片随粪排出,当通过直肠时吸取大量水分。
(2)直接饮水:不少昆虫有直接饮水的习性。
例如许多蝶、蛾、蜂都有饮水习性。
姬蜂在饮水以后腹部显著膨大,在林区边缘的水沟边常可捕获生活于乔木的姬蜂,这是姬蜂因饮水的需要而迁移到低湿地方的。
玉米螟、粟灰螟等越冬幼虫在越冬后吸水才能进入积极的生命活动状态。
白蚁筑巢时,一定要筑一条“吸水线”通向水源。
(3)通过体壁或卵壳吸水:有些昆虫可以通过体壁渗透吸收附在上面的水分。
水生的或土中生活的昆虫常有这种情况。
例如,东亚飞蝗卵在孵化过程的一定阶段,卵粒由于吸水而膨大,卵内含水量也明显地增加。
(4)利用代谢水:在代谢中不论消耗那—类营养物质,水总是代谢的最后产物之一。
例如, 1克脂肪可以产生1.07克水,1克淀粉可以产生0.55克水,1克蛋白可以产生0.41克水。
取食干物质的昆虫,还可以通过营养物质内的氢元素与氧化合而成水。
昆虫在越冬前体内贮存的脂肪、糖等,可以成为体内水分的一个来源。
取食干木材和其他干物质的昆虫,代谢水是体内水分的重要来源。
2. 昆虫水分散失的途径及对失水的控制:昆虫体内的水可通过排泄、呼吸和体壁向外散失。
也通过直肠、马氏管的基部、气门、体壁的结构控制失水。
通过水分的散失和对水分的控制,使体内维持相对的水分含量。
(1)消化、排泄系统的排水:由消化、排泄系统排出来的水,都与虫粪—起排出体外。
虫粪中的水来自两个途径,一是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中的水和已消化的食物中被吸收剩余的水,二是由马氏管排出代谢废物时一起送进后肠的水。
害虫调查与预测预报解析

第一节 害虫类别与虫害形成机制
一、害虫的类别
1、按重要性分:关键性(常发性、主要)、偶发性、 潜在性(次要)害虫;
2、按取食作物种类的多寡分:多食性、寡食性、单食 性害虫;
3、按取食作物的类别分:水稻、小麦、棉花、杂粮、 大豆、果树、蔬菜、甘蔗和仓库害虫,还有中药材、 花卉、烟草、桑树、茶树、森林害虫;
累计% 100 99.02 97.06 93.14 85.30 73.53 55.88 33.33 16.66 8.82 3.92 0.98
0
发蛾始盛期=7月5日(4级蛹折半)+3.6 d(5级蛹到羽化的平均天数)=7月9日 发蛾高峰期=7月5日+()×1.2 d(2级蛹历期)+6 d(3级蛹到羽化的平均天数)=7月12日 发蛾盛末期=7月5日+1 d(预蛹期折半)+9 d(蛹期)=7月15日
二、发生量预测
(一)有效基数预测法
公式:P=P0[e·f/(m+f) ·(1-M)] P—下一代的发生量, P0 —上一代虫口基数, e —每雌平均产卵数, f/(m+f) —雌虫百分率, M—累积死亡率
例:某地秋蝗残蝗密度为头/m2 ,雌虫占总虫数45% ,雌虫 产卵率为90% ,每雌平均产卵240粒,越冬死亡率为55%, 预测来年夏蝗蝗蝻密度。
集数表示或网捕单位表示。
(二)以作物受害情况表示
1、被害率 被害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2、被害指数 被害指数=(各级值×相应级的株数累积值/调查 总株数)×100%
3、损失率 损失率=损失系数×被害率×100% 其中:损失系数=[(健株单株产量-被害株单株
产量)/健株单株产量] ×100%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总关系的科学。
2、昆虫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是生态学重要分支科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3、物种:是指自然界中凡是在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及遗传上极为相似的一群个体,它们在生殖上与其他种类的生物有严格的生殖隔离。
4、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5、群落: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结构单元。
6、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栖息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7、协同进化: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法则,逐渐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异,在进化论中称为协同进化。
8、biosystem:生物系统,是指从系统论的角度与观念来看生物体与生物界,将生物不同层次的结构体系看做“系统”。
9、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10、反馈现象:当某一输出状态变量又反过来变为输入变量而影响到状态的动态时,称为反馈现象11、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最接近于所需要的临界最小量时,这种或这些基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
12、过冷却现象:当环境温度降到一定低温时,昆虫体液开始结冰,同时释放出热量,此时体温复升;当环境温度继续下降到一定限度时,虫体结冰,这个过程叫做过冷却现象。
13、兼性滞育:滞育并不出现在固定世代,可随地理条件或季节性气候、食物等因素而变动,多为多化性害虫。
14、专性滞育:滞育出现在固定的世代及虫期,都为一化性滞育昆虫15生物钟:生物的生理机能和学习习性受着内在的、具有“时钟”性能的生理机制的控制,这种生理机制成为生物钟16、负反馈:最终的输出变量反过来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作用起到削弱或衰减的作用。
17、正反馈:所有输出变量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均有加强的性质。
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

一、名词解释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昆虫种群的结构: 昆虫种群内处于不同发育期的个体组成和分布格局。
3.种群基数:指前一代或前一时期某一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或成虫)在一定空间的平均数量,或指单位时间内昆虫的个体数。
4.生态对策:指任何生物对某一特定的生态压力下,都可能采用有利于种生存和发展的对策。
5.发育历期:昆虫发育各虫态出现期之间的时间距离的平均值。
6.生命表:在生态学中,指死亡表和寿命表,用于简单而直观地反应种群存活和死亡过程的统计表。
7.昆虫生态学:是研究和分析昆虫生存、繁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8.繁殖速率:指一种昆虫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量的最高理论倍数,它反应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能力。
9.迁移率:指在一定时间内迁出个体和迁入个体数量差占总体的百分率。
10.寡食性:有些昆虫只吃很少数几种植物,或者与这几种植物有亲缘关系的种类。
11.平均拥挤度:每个个体在同一取样单位中所遇其他个体的平均数。
12.休眠:昆虫为了安全度过不良环境条件(主要是低温或高温)而处于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
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后,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成为昆虫的休眠。
13.临界光周期:诱导昆虫种群中50%个体进入滞育的每天光照时间。
15.出生率: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内种群出生个体数占总数的百分率表示。
16.昆虫的性比:是指成虫或蛹雌性与雄性之比。
或以雌虫率表示。
17.兼性滞育:昆虫只在某一世代的特定虫态进入滞育,环境条件适于继续生长时不进入滞育,否则就进入滞育的情况。
18.过冷却点:昆虫体液下降到0℃仍不结冰的现象。
过冷却点:昆虫体液开始结冰时的体温。
结冰点:昆虫体液大量结冰时的体温。
29.优势种群:群落中各个生物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不同。
如常常一个或几个优势种可能决定群落的特征。
20.种群基数:指某一时间阶段开始的昆虫种群数量。
21.期距:指某种害虫(群体)两个世代之间或同一代各虫态出现期之间的间隔期的经验值。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doc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doc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足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总关系的科学,2、昆虫生态学:足虫生态学是生态学重耍分支科学,足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现和规怵的科学。
3、物种:是拊n 然界中凡是在形态结钩、生活方式及遗传上极为相似的-?群个体,它们在生飱上与其他种类的生物有严格的生殖隔离。
4、祌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叫的M 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5、群洛: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M 巾生物祌群构成的结构啦元,6、生态系统:足指在一定空叫内柄息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典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7、协同进化:通过包然选择、适莕生存的法则.逐渐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异,在进化论屮称为协同进化。
8、biosystem :生物系统.足衍从系统论的角度与观念来希生物体与生物界,将生物不同层次的结构体系看做“系统”。
9、生态平衡:茌一定的时问和相对稳宛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外部分的结钩与功能处于相对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10、反馈现象:当某一?输出状态变蛍又反过來变为输入变虽而影响到状态的动态时,称为反馈现象11、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成儿种旌本物质的可利用蛍圾接近于所滿耍的临界扱小S 时,这种成这些旌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12、过冷却现象:当环境温度降到一定低溢时.敁虫体液开始结冰.同时释放出热蛍,此时体溢鉍升:当环境温度继绒下降到~定限度吋.虫体结冰,这个过程叫做过冷却现象。
13、液性滞宵:滞宵并不出现在IA1定世代,可随地理条件成季节性气候、食物等因索而变动,多为多化性害虫。
14、专性滞宵:滞育出现在固定的世代及虫期.都为一化性滞宵昆虫15生物钟:生物的生理机能和学刃习性受若内在的、具有“时钟”性能的生现机制的控制.这种生理机制成为生物钟16、负反锁:讪终的输出变兒反过来对初始变兒的刺激成干扰作用起到削弱成哀减的作用。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名词解释20分、填空10分、简答30分、问答20分、计算20分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昆虫生态学:是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个体生态学:研究环境因子对生物个体的影响及生物个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
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则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划。
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5.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种群动态:是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7.种群数量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8.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年龄为顺序,系统记述种群的死亡,生殖及死亡原因的表格。
9.竞争: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两个物种,由于利用相同的资源,导致每一个物种的数量下降,即两种群彼此发生有害影响。
10.高斯假说:两个相似种的竞争结果极少能占领相似的生态位,而且每个种发展成为占有某些特别的食物,并具有不同于它的竞争者的生活方式。
11.生态位:物种栖息的最小单位生活小区,也称生态小生境。
12.拟寄生:侵入寄主后,当自己繁殖一代后,寄主随即死亡(少数外寄生昆虫或螨类列外),很类似于捕食现象。
13.功能反应:捕食作用与猎物密度有关又称为功能反应。
14.数值反应:猎物的数量对捕食者数量的影响,影响捕食者的发育速率,生殖力及有活等。
1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地域或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强调生物种群间的相反作用。
16.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
17.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对其他物种发生明显的控制作用的物种。
表现出个体数量多,体积大或生物量大,生活力强等特征。
18.冗余种:是指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
昆虫预测预报总复习1

植物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绪论一、农作物病虫测报发展历程简介二、预测的原理:1、惯性原理2、类推原则 3、相关原则三、预测的类别1、按预测的内容(1)发生期预测:即预测害虫某种虫态或虫龄的出现期或危害期,或某种病害的侵染时期或流行阶段;对于具有迁飞、扩散习性的害虫,预测其迁出(emigration)或迁入(immigration)本地的时期。
即从害虫生活史、病菌的侵染或流行过程、物候学的角度,研究预测病虫发生期,以便确定防治的最佳时期(防治适期)。
(2)发生量预测:即预测害虫种群的发生数量或田间虫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病害发生程度,主要是估测病虫未来的虫口密度或病害流行程度是否有大发生趋势,以便确定病虫能否造成灾害(即达到防治指标control index),以确定是否需要防治。
(3)迁飞性害虫预测:即根据迁飞性害虫在虫源基地的发生数量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结合迁入地的寄主作物生育期及气象资料,预测迁飞的时期、数量及迁入区域等。
(4)为害程度预测及产量损失估计:在发生期、发生量预测基础上,估测病虫为害的轻重或造成的产量损失大小。
(5)风险评估: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侵入后,预测可能发生的区域和为害程度。
2、按预测的时间长短(1)短期预测:预测时间一般为1周以内,害虫一般在几天到十几天。
对于害虫,根据某一虫态或虫龄的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其后相邻虫态或虫龄的发生期和发生量,以指导防治或天敌利用。
(2)中期预测:预测时间一般为20天到一个季度,常在一个月以上,视病虫种类而定。
对于害虫,通常是预测下一代的发生情况,以确定防治对策,进行防治工作部署。
(麦田棉铃虫预测棉田第一代棉铃虫)(3)长期预测:预测时间一般都在一个季节或一年以上。
如根据越冬后或年初对某种昆虫的有效虫口基数、作物布局、气象预测资料等的综合分析,预测这种昆虫当年的发生趋势。
对于害虫,预测其后2个世代的发生情况。
3、按预测的空间范围迁出地预测迁入地预测4、按发报的种类(1)预报:即前述的短期、中期、长期预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绪论一、农作物病虫测报发展历程简介二、预测的原理: 1、惯性原理2、类推原则3、相关原则三、预测的类别1、按预测的内容(1)发生期预测:即预测害虫某种虫态或虫龄的出现期或危害期,或某种病害的侵染时期或流行阶段;对于具有迁飞、扩散习性的害虫,预测其迁出(emigration)或迁入(immigration)本地的时期。
即从害虫生活史、病菌的侵染或流行过程、物候学的角度,研究预测病虫发生期,以便确定防治的最佳时期(防治适期)。
(2)发生量预测:即预测害虫种群的发生数量或田间虫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病害发生程度,主要是估测病虫未来的虫口密度或病害流行程度是否有大发生趋势,以便确定病虫能否造成灾害(即达到防治指标control index),以确定是否需要防治。
(3)迁飞性害虫预测: 即根据迁飞性害虫在虫源基地的发生数量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结合迁入地的寄主作物生育期及气象资料,预测迁飞的时期、数量及迁入区域等。
(4)为害程度预测及产量损失估计:在发生期、发生量预测基础上,估测病虫为害的轻重或造成的产量损失大小。
(5)风险评估: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侵入后,预测可能发生的区域和为害程度。
2、按预测的时间长短(1)短期预测: 预测时间一般为1周以内,害虫一般在几天到十几天。
对于害虫,根据某一虫态或虫龄的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其后相邻虫态或虫龄的发生期和发生量,以指导防治或天敌利用。
(2)中期预测: 预测时间一般为20天到一个季度,常在一个月以上,视病虫种类而定。
对于害虫,通常是预测下一代的发生情况,以确定防治对策,进行防治工作部署。
(麦田棉铃虫预测棉田第一代棉铃虫)(3)长期预测:预测时间一般都在一个季节或一年以上。
如根据越冬后或年初对某种昆虫的有效虫口基数、作物布局、气象预测资料等的综合分析,预测这种昆虫当年的发生趋势。
对于害虫,预测其后2个世代的发生情况。
3、按预测的空间范围迁出地预测迁入地预测4、按发报的种类(1)预报:即前述的短期、中期、长期预报。
(2)警报:近期将暴发面积在100hm2以上的病、虫预报。
(3)通报:向当地有关部门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道本地区病虫虫情发生发展趋势及防治动态。
(4)补充预报:在预报期间,因气候条件或其他因子的改变导致害虫发生情况变化的,应补充发出预报。
四、预测的方法(后面详述)五、预测的步骤1、确定预测目标2、收集和分析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组建预测模型4、预测评价和检验修正发生期、发生量预测及其目的意义?估测病虫危害的轻重或造成产量损失的大小。
第一篇农作物害虫测报的生物学原理和方法第一章昆虫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种群数量调节理论第一节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一、直接调查法: 根据调查目的,按照一定的取样单位,直接观察记录调查对象的数量或行为、为害状等。
取样单位:1、面积:多以1m2为单位。
常用于调查地下害虫或地面活动的昆虫。
2、体积:多以1m3为单位。
常用于调查地下昆虫、贮藏物昆虫等。
3、重量:多以kg为单位。
常用于调查贮藏物昆虫。
4、时间:在一定范围内观察单位时间(如5min)内经过、起飞或捕获的虫量。
适用于调查活动性较强的昆虫。
5、单株或植株的某一部位或器官:适用于调查株行距清楚的作物(如玉米、烟草、棉花)上的昆虫,或栖息部位固定的昆虫(如烟蛀茎蛾),或体小而不太活跃的昆虫(如蚜虫)。
6、长度:多以1m或30cm行长为单位。
适用于条播和密植作物,如小麦。
麦蚜、麦蜘蛛等。
二、拍打法:适用昆虫:体小、有假死性。
如麦蜘蛛、稻飞虱、盲蝽、象甲。
采用工具:白色盆或布。
盆或布上涂一层粘胶或机油。
取样单位:长度、面积、单株。
将调查结果换算成百株虫量或每公顷虫量。
三、诱捕法:适用昆虫:具有趋光性、趋化性的昆虫。
如蛾类、金龟甲类等。
1、灯诱法: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原理诱集昆虫。
不同昆虫的敏感波长有差异。
测报上常用的黑光灯的波长为3650~400nm。
2、性诱法:利用昆虫雌、雄间的化学信息联系物质(性信息素pheromone)诱集异性成虫。
性诱剂+诱芯+诱捕器。
测报诱捕器:一般3个,三角形排列。
间隔距离:有效半径四、扫网法:适用昆虫:近地面植物活动的小体昆虫。
如潜叶蝇、粉虱、盲蝽、叶蝉等。
扫网:网袋+网圈+网杆。
扫网方法:以面积为单位在植物行见S形前进式扫网;以百网虫量为单位:每隔一定距离扫网一复次。
(相对密度)五、吸虫器法:固定式:吸捕空中飞行的昆虫。
移动式:背负式或手提式吸虫器。
可一边走动一边吸捕。
可吸地面上的害虫,也可以罩住植株吸捕。
六、标记、回收估计法:标记方式:染色,烙印,佩戴纽扣、足环、电子信号发生器。
基本假定:先捕获一定数量的或个体,人工标记后释放,被标记的个体均匀分散到其他自然种群中。
然后采用各种高效率的诱捕方法进行捕捉。
第二节种群密度的数量动态一、季节性波动1、斜坡型:种群数量仅在前期出现高峰,以后数量持续下降。
许多一化性害虫:大地老虎、豌豆象、小麦吸浆虫、麦叶蜂、桃小食心虫、大豆食心虫等。
迁飞性害虫:粘虫、小地老虎。
2、阶梯上升型:种群数量呈逐季递增。
如玉米螟、红铃虫、三化螟等。
如三化螟,越冬代幼虫消耗营养,故越冬代成虫产卵量最低;第一代幼虫取食幼苗,营养较差,产卵量次之;第二代幼虫取食分蘖至圆秆期的茎秆,营养较好,因此成虫产卵量最高。
导致种群数量逐代上升。
3、马鞍型:种群数量在春、秋两季出现高峰,夏季数量很少。
如桃蚜、萝卜蚜、麦蚜、麦蜘蛛、菜粉蝶、小菜蛾等。
4、抛物线型:种群数量常在夏季出现高峰。
如棉蚜的伏蚜、斜纹夜蛾、银纹夜蛾、棉叶螨等。
二、年际间波动1、周期性波动: 周期性波动在昆虫中少于鸟类、鱼类及哺乳动物。
在昆虫中,生态环境稳定的森林和草原害虫又多于农业害虫。
2、非周期性波动: 大多数昆虫属于此类型。
种群数量常受到昆虫本身的遗传特性及环境因子影响。
3、种群密度趋于稳定: 即不同年份种群密度基本处于同一密度水平。
如三化螟。
第三节种群数量调节理论一、生物学派二、气候学派三、综合学派四、自动调节学派五、自然调节的进化意义第二章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及抽样调查技术第一节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其检测方法一、种群空间分布的类型1、空间分布型的概念: 种群个体在其生存空间的散布状况称为种群的空间分布型。
适用范围:定居种群,迁飞昆虫相对稳定的状态。
2、空间分布型的类型: (1)均匀分布:个体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呈现规则的分布。
常用正二项分布理论公式表示。
(2) 随机分布:种群内的个体独立、随机地分配到可利用的生物资源中,每个个体占据空间任意一点的概率相等,即一个个体的存在位置不影响其他个体存在的位置。
常用Poisson分布的理论公式表示。
(3)聚集分布:个体在田间呈疏密不均匀的分布。
多由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以及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
该分布最常见。
核心分布:个体形成很多大小不等的集团或核心,核心之间的关系是随机的。
负二项分布(嵌纹分布):个体分布疏密相嵌,很不均匀。
----可分别用奈曼分布、负二项分布理论公式表示。
二、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判别方法(一)频次分布法:以实测频次分布与一定概率型的理论频次分布进行卡方测定,以确定该种群的空间分布是否符合该概率型。
常用的概率分布型有Poisson分布、Neyman分布、正二项分布、负二项分布等。
1、一般步骤(1)取样:2)将调查资料按照一定的样点形式列成不同虫量的次数分布表。
(3)按照表达各种分布的理论公式求出常见的3种昆虫分布型的理论频次。
(4)用卡方检验法检验吻合性。
(理论频次小于5的要合并)(二)种群聚集强度分析1、扩散系数C:C是利用方差与平均数是否相等的特性,来估计所检验的昆虫种群是否偏离随机型的一个系数。
(C=方差/平均数,C=1,随机分布,C≺1,均匀分布,C≻1,聚集分布)2、Taylor幂函数法则:s2=a mb 即log s2=log a+b log mb为平均密度增加时,方差的增长率。
生物学意义是种群聚集强度对密度依赖性的一个测度。
(当log a=0,b=1,种群在一切密度下呈随机分布。
当log a ≻0 ,b=1,种群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的。
当log a ≻0 ,b ≻1,种群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的,且聚集强度随密度增加而增大。
当log a ≺ 0 ,b ≺ 1,密度越高种群分布越均匀。
)3、以平均拥挤度为指标:(平均拥挤度:在同一样方中,平均每个个体拥有的邻居个数。
)平均拥挤度(mean crowding):在同一样方中,平均每个个体拥有的邻居个数。
m*/m=1,随机分布m*/m>1,聚集分布m*/m<1,均匀分布4、Iwao(1968)的m*-m回归法m*=α+βmα:分布的基本成分,表示在密度趋于无穷小时,一个个体可以期望和α个个体生活在同一样方内。
α=0,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的个体。
α>0 说明个体间相互吸引,存在着个体群。
α<0 则个体间相互排斥。
β=1,随机分布;β>1,聚集分布;β<1,均匀分布5、扩散指标Iδ以两个个体落入同一个样方的概率与随机分布概率的比值为指标。
Morisita(1959)设来自第i样方的个体有ni个(i=1,2,3…Q),若从总的N个个体中随机抽取2个个体,这2个个体属于同一个样方的概率为:δ=[∑ni(ni-1)]/[N(N-1)]6、K值法Water(1959)年提出用负二项分布的K值作为种群聚集度的一个指标,K值越大,种群聚集强度越小。
Cassie(1962):CA=1/KCA=0,种群为随机分布,K=X¯/(S2- X¯)CA>0,种群为聚集分布,CA<0,种群为均匀分布。
随机抽取1个个体,该个体属于一给定样方的概率为:π=1/Q两式之比为:Iδ=[Q∑ni(ni-1)]/[N(N-1)]Iδ=1 随机分布,Iδ>1 聚集分布,Iδ<1 均匀分布。
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频次分布法的特点:历史长,方法成熟,对抽样技术、序贯分析等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已在多种昆虫研究中有了应用。
1、计算复杂。
2、理论分布型很难与空间图式绝对地一一对应。
有时1个物种甚至1个样本可以同时符合2个或更多的理论分布模型。
3、以概率为基础,只能说明聚集与否,对种群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等,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4、对一些聚集度很高、数据非常离散的昆虫,很难拟合。
Taylor的方法特点:1、方法简单。
2、聚集度指标loga 和b 反映了有机体的内在属性。
有些昆虫的不同样本可能符合不同的理论分布,但可用这一个方法概括起来。
3、对抽样要求不严。
作频次分布时,一个样本的样方数一般不得少于100个。
该方法30或50个样方也可。
三、影响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因素1、种群的内因:褐飞虱:各虫态均为聚集分布,白背飞虱短翅型为均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