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五章-昆虫生态学及预测预报

合集下载

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教学大纲

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教学大纲

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Insect Ecology and forecast)课程代码:231010007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时/学分:40/2.5(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需预修课程:普通昆虫学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方向)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学生在学习普通昆虫学课程后,进一步学习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

本课程主要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昆虫生态学,主要讲解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土壤环境与昆虫的关系;生物因素与昆虫的关系;农业活动对昆虫的影响;昆虫种群及其数量动态和害虫调查方法与资料统计分析;第二部分为害虫预测预报,主要讲解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依据昆虫生态学理论基础提出的各类预测预报方法以外还有数量统计预测法。

重点讲述环境因素与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昆虫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该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的课程。

本门课程昆虫生态学部分主要研究昆虫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害虫预测预报主要是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作物的物候和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做出其未来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等估计,预测害虫未来发生动态并提前向有关领导,植物保护部门,防治工作者提供虫情报告。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昆虫生态学和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以后进行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方面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 理论、知识目标:掌握昆虫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因素与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与数量动态。

掌握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原理;熟悉并掌握昆虫发育历期,种群生命表的原理与计算方法;熟悉基本的害虫预测预报方法和过程计算,并能初步分析害虫种群动态变化的生态学原理。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总关系的科学。

2、昆虫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是生态学重要分支科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3、物种:是指自然界中凡是在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及遗传上极为相似的一群个体,它们在生殖上与其他种类的生物有严格的生殖隔离。

4、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5、群落: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结构单元。

6、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栖息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7、协同进化: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法则,逐渐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异,在进化论中称为协同进化。

8、biosystem:生物系统,是指从系统论的角度与观念来看生物体与生物界,将生物不同层次的结构体系看做“系统”。

9、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10、反馈现象:当某一输出状态变量又反过来变为输入变量而影响到状态的动态时,称为反馈现象11、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最接近于所需要的临界最小量时,这种或这些基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

12、过冷却现象:当环境温度降到一定低温时,昆虫体液开始结冰,同时释放出热量,此时体温复升;当环境温度继续下降到一定限度时,虫体结冰,这个过程叫做过冷却现象。

13、兼性滞育:滞育并不出现在固定世代,可随地理条件或季节性气候、食物等因素而变动,多为多化性害虫。

14、专性滞育:滞育出现在固定的世代及虫期,都为一化性滞育昆虫15生物钟:生物的生理机能和学习习性受着内在的、具有“时钟”性能的生理机制的控制,这种生理机制成为生物钟16、负反馈:最终的输出变量反过来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作用起到削弱或衰减的作用。

17、正反馈:所有输出变量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均有加强的性质。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黑尾鹿自然种群生命表(Table and Dasman 1957)------特定时 间生命表
x lx dx x.dx Qx Lx Tx ex
0-1
1-2 2-3 3-4 4-5 5-6 6-7 7-8
1000
474 377 240 165 145 131 117
526
97 137 75 20 14 14 30
0.72 0.80 0.52 0.15
注:x:年龄阶段;lx: 年龄开始时存活数;dx : 年龄阶段中死亡数;dxF : 死亡原 因;100qx : 死亡率乘以100;Sx : 阶段内存活率。
五、种群生态对策
生态对策: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对所处生存环境的 不同适应方式。 Mac Arther and Wilson(1967)提出: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 值的选择称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
择。从进化论的观点讲,生物适应不同栖境,朝着两个不
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r-选择的物种称为r-对
种群的概念和结构 一、种群的概念及其分析
种群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内同物种有机体 的集合。 种群概念包括以下意义: 1. 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从个体 到种群是质的飞跃。如个体有:出生(死亡)、寿命、性别、 年龄、基因型等;种群则为: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 性比、年龄组配、基因频率等。种群虽相当于个体的平均,但 也是在种群水平上出现的新质。种群还有个体不具有的特性, 如:数量、数量动态、空间分布型、扩散、聚集、密度调节能 力、社群结构等。 2. 种群的概念既可以从抽象上也可以从具体上去应用。如抽 象的:种群生态学;具体的:合肥地区小菜蛾种群。 3.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群落和 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益虫利用和害虫控制的具体对象。 4. 种群与环境之间可视为一个系统,它具有群体的信息

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

一、名词解释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昆虫种群的结构: 昆虫种群内处于不同发育期的个体组成和分布格局。

3.种群基数:指前一代或前一时期某一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或成虫)在一定空间的平均数量,或指单位时间内昆虫的个体数。

4.生态对策:指任何生物对某一特定的生态压力下,都可能采用有利于种生存和发展的对策。

5.发育历期:昆虫发育各虫态出现期之间的时间距离的平均值。

6.生命表:在生态学中,指死亡表和寿命表,用于简单而直观地反应种群存活和死亡过程的统计表。

7.昆虫生态学:是研究和分析昆虫生存、繁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8.繁殖速率:指一种昆虫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量的最高理论倍数,它反应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能力。

9.迁移率:指在一定时间内迁出个体和迁入个体数量差占总体的百分率。

10.寡食性:有些昆虫只吃很少数几种植物,或者与这几种植物有亲缘关系的种类。

11.平均拥挤度:每个个体在同一取样单位中所遇其他个体的平均数。

12.休眠:昆虫为了安全度过不良环境条件(主要是低温或高温)而处于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

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后,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成为昆虫的休眠。

13.临界光周期:诱导昆虫种群中50%个体进入滞育的每天光照时间。

15.出生率: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内种群出生个体数占总数的百分率表示。

16.昆虫的性比:是指成虫或蛹雌性与雄性之比。

或以雌虫率表示。

17.兼性滞育:昆虫只在某一世代的特定虫态进入滞育,环境条件适于继续生长时不进入滞育,否则就进入滞育的情况。

18.过冷却点:昆虫体液下降到0℃仍不结冰的现象。

过冷却点:昆虫体液开始结冰时的体温。

结冰点:昆虫体液大量结冰时的体温。

29.优势种群:群落中各个生物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不同。

如常常一个或几个优势种可能决定群落的特征。

20.种群基数:指某一时间阶段开始的昆虫种群数量。

21.期距:指某种害虫(群体)两个世代之间或同一代各虫态出现期之间的间隔期的经验值。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昆虫是一个庞大的物种群体,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生态系统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态系统中,昆虫在食物链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能够转化和重分配生物质,并且对其他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产生影响。

昆虫所担负的生态功能非常复杂,它们参与了有机质分解、病原体传播、授粉、防止生态平衡崩溃等多个方面。

例如,各种蚂蚁能够通过寻找并归集有机质来参与土壤的有机质分解。

而蜜蜂、蝴蝶和甲虫等昆虫则能够在授粉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某些昆虫或者昆虫种群还能够作为天敌和寄生虫对其他生物种群进行控制。

昆虫和其他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测和预警昆虫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昆虫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种群压力,并导致其他种群数量的下降。

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因此,在掌握昆虫的数量和分布信息方面要十分重视。

预测和预警昆虫的数量和分布还可以为人们制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为了预测、预报和控制昆虫数量,我们需要了解和研究昆虫的生态习性和生活历程。

例如,昆虫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的生态和生理条件需要是不同的,知道昆虫的生态和生理习性,可以为掌握昆虫数量和分布提供基础。

此外,昆虫的数量和分布可能与气候和环境变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了解并预测气候和环境变化对昆虫数量和分布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为此,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来预测和预警昆虫数量和分布。

例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昆虫空间分布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为不同的昆虫种群绘制具有空间分辨率的昆虫密度地图。

此外,还可以使用昆虫和它们的食物和栖息地盘点和监测技术,通过研究昆虫和它们的食物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来了解昆虫数量和分布的情况。

通过像这样的技术和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预测和预警昆虫数量和分布,进而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总之,了解昆虫生态和生理习性、掌握昆虫数量和分布信息、预测和预警昆虫数量和分布等工作将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并且对于农业、林业等方面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doc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doc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doc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足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总关系的科学,2、昆虫生态学:足虫生态学是生态学重耍分支科学,足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现和规怵的科学。

3、物种:是拊n 然界中凡是在形态结钩、生活方式及遗传上极为相似的-?群个体,它们在生飱上与其他种类的生物有严格的生殖隔离。

4、祌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叫的M 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5、群洛: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M 巾生物祌群构成的结构啦元,6、生态系统:足指在一定空叫内柄息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典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7、协同进化:通过包然选择、适莕生存的法则.逐渐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异,在进化论屮称为协同进化。

8、biosystem :生物系统.足衍从系统论的角度与观念来希生物体与生物界,将生物不同层次的结构体系看做“系统”。

9、生态平衡:茌一定的时问和相对稳宛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外部分的结钩与功能处于相对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10、反馈现象:当某一?输出状态变蛍又反过來变为输入变虽而影响到状态的动态时,称为反馈现象11、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成儿种旌本物质的可利用蛍圾接近于所滿耍的临界扱小S 时,这种成这些旌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12、过冷却现象:当环境温度降到一定低溢时.敁虫体液开始结冰.同时释放出热蛍,此时体溢鉍升:当环境温度继绒下降到~定限度吋.虫体结冰,这个过程叫做过冷却现象。

13、液性滞宵:滞宵并不出现在IA1定世代,可随地理条件成季节性气候、食物等因索而变动,多为多化性害虫。

14、专性滞宵:滞育出现在固定的世代及虫期.都为一化性滞宵昆虫15生物钟:生物的生理机能和学刃习性受若内在的、具有“时钟”性能的生现机制的控制.这种生理机制成为生物钟16、负反锁:讪终的输出变兒反过来对初始变兒的刺激成干扰作用起到削弱成哀减的作用。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
随着农业结构、农产品市场以及环境变迁,害虫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受害社区特有的物种和环境条件,伴随着农作物的危害、污染和产量减少,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对害虫的生态学研究和预测分析越来越重要。

害虫生态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环境和害虫生活方式,建立更有效的害
虫耕种技术。

它着重研究害虫的行为、数量和分布。

它认为害虫生活条件是一个需要维护和监测状态,常常指出它受病原体侵扰和环境压力等因素的复杂影响。

此外,它还可以有效地预测和预报害虫的活动,准确掌握害虫的分布趋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减灾的目的。

另外,通过害虫生态学预测和预报,可以精准推断害虫对植物的危害,扩大农
业生产土壤现有肥力的利用寿命,防治土壤污染,以及如何保护有害物种,以及其他害虫的经济、社会和野生动物的影响。

它还可以提高贝尔研究领域的科学发现。

总之,害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在保护农业和维护健康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将增加农业生产、减少害虫对社会大众的危害,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可持续农业做出重要贡献。

第五章 昆虫生态学

第五章 昆虫生态学

八、昆虫的空间分布特征

空间分布型
– 种群在空间扩散分布的形式。

分布型式
– 均匀分布:正二项分布,罕见; – 随机分布:Poisson分布,较常见;
– 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奈曼分布,最常见

二、环境因子分类及作用特点
环境因子(生态因子)


定义:对昆虫的生活、生长发育、繁殖有影响的一切 因素。
分类:

生物因子:食物、天敌、微生物等。 非生物因子:气候(温、湿、光、风) 地理(海拔、地形、坡度等)、 土壤。
昆虫生态学
(续)环境因子分类及作用特点
环境因子对昆虫作用特点
区 别 非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







土壤

昆虫生态学
五、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捕食、寄生、致病和竞争等是生物因子对昆虫影响
的主要方式。

食物和天敌是生物因素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昆虫生态学
1. 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不同种昆虫对营养要求不一:植食性、内食性、腐食性。 按食性范围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杂食性。
昆虫生态学
生态系统 (ecosystem)

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 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 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 信息联系等过程,结合而
成的生态单元,即生物群
落与其环境条件所形成的 统一整体。
昆虫生态学
森林生态系统
昆虫生态学
苔原生态系统
昆虫生态学
湿地生态系统
昆虫生态学
荒漠生态系统
昆虫生态学
对种群影响程度
作用方向 作用强度 作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降水对昆虫的影响 降水直接影响大气的湿度和土壤的含水量,间接 的对昆虫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作用。 降雨对昆虫的直接作用取决于其强度、频率和延 续的时间。 暴雨能将植物上的害虫冲刷掉。 适时的降雨常促使虫卵的整齐发育而导致种群的 增长,冬季降雨可引起许多越冬昆虫死亡、但降雪则
可提高其生存率。
(五 ) 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不同的温度与湿度组合在一起,对昆虫的发育历期、
统。其营养联系和能量交换等功能基本上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同,但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5点)
(1)植物相单一,生物多样性小:由于大面积种植农作物,如果
树、蔬菜等,所以作为生态系统基础的植物相单一化,从而使得植食性动物 极其动物天敌、致病微生物的种类也减少,而数量则增多。
水分减少、结合水增多,降低了体液结冰的温度、使过 冷却点明显下降,耐寒性也随之提高。
(二)适温区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的关系 在适温区随温度的升高昆虫的生长发育速率加快。
V--发育速率,
N--发育天数, V=1/N,
V和温度呈直线相关。
在适温区:温度偏高时发育速率的增值减慢、高温 时下降,其总趋势为一近“S”型的曲线,即符合罗辑斯蒂 Logistic模式:V=K/(1+ea-bx)——V发育速率,x温度,K发育
② 有效积温的用途 确定某一昆虫在某地的发生代数 估计某一昆虫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 预测某害虫的发生期 在饲养益虫和害虫时选择适宜的温度、控制其发 育速率。 ③ 使用有效积温时注意事项(缺点) 有效积温在昆虫的发育适温区内才有实际意义。 在昆虫的停育期不适合使用有效积温进行发育状 况分析。(一化性昆虫) 大多数有效积温是通过室内恒温饲养和测算得到 的,其结果与精确性和可靠性还存在误差。
2.昆虫的习性与光特性的关系 与热辐射性的关系 气候较冷凉地区的昆虫体色灰暗、或常活动于光照充 足之处,以吸收太阳的辐射热、提高体温。 生活于温度较高环境的昆虫体色常较淡、或有强烈的 反光力、或活动于阴凉处,以免体温过高。 与光照强度(粒子)的关系
对光强的变化常有行为上的选择性,土栖性、钻蛀性、
(三)积温与有效积温 1.积温
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完成某一发育
阶段所摄入的热量总数为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发育阶段的积
温,K=T· N(K—积温、单位是日度,T—平均温度,N—发育天数)。 温度℃ 18 K(日度) 幼虫-蛹天数 7 126 蛹-成虫天数 6 108
2.有效积温
四、风与昆虫生栖的关系
风对昆虫迁飞、地理分布、进化途径有直接的影响。 1.直接影响
① 部分害虫常借助风力而扩大分布地域,如粘虫、飞 虱常借助春秋季的季节风北迁南移。② 长期生活于强风地 区的昆虫在进化上被迫产生了适应该生境的特征、如翅退 化或变小。 2.间接影响 ① 可以增强寄主及土壤的蒸发量、改变大气的温湿度, 进而对昆虫产生相应的影响。② 狂风暴雨常能导致某些昆 虫的大量死亡。
气候可分为大气候、生态气候和小气候
大气候指各地气象资料; 生态气候指昆虫生活地如森林、草原、低洼地、荒漠、果园 等的气候; 小气候指昆虫栖息场所的气候。
三者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作为生态因素综合效应的气候
对昆虫有极为重要的 生态意义。
一、温度
昆虫是变温动物,本身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强,生命活
动所需要的热量除利用新陈代谢产生的化学能外,主要是 吸收太阳辐射热。 外界气温的变化直接与虫体的代谢水平和发育速率相 关。
昆虫的滞育与光周期的三种类型:
短日照滞育型(长日照发育型),日照时数短于 1617小时以下时种群进入滞育,反之则继续发育。如马
铃薯甲虫。
长日照滞育型(短日照发育型),日照时数短于1315 小时以下种群时正常发育,反之则进入滞育。如家蚕。 中间型,即在日照为1620小时种群发育,低于或高于 该日照范围则进入滞育状态。如黄尾毒蛾。
速率的上限值,a、b常数,e=2.718。
昆虫的发育在适温区常存在范围狭窄的最适温亚区:
在该温区内常出现发育速率恒定的现象,所以常致使罗 辑斯蒂曲线模型的符合程度降低。
落叶松叶蜂幼虫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罗辑斯
蒂模型:V=0.0567/(1+e2.1141-0.2043 T), 温度和产卵的关系为:V=1/(1+e5.0235-0.2846 T)。
主要为气候因素
气压
昆虫的生活环境
酸碱度等
食物 生物环境 天敌 其它生物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生态系统
在某一特定景观范围内,存在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 境要素,它们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 互依存而构成的动态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下,所形成的生态系
第五章 昆虫生态学 及预测预报
Chapter 5 Insect Ecology and Forecast
第一节 昆虫生态学的概念 及农业生态系统物特点
一、昆虫生态学的概念

是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与规律的科学。 昆虫生态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温度 湿度 降水 非生物环境 光 气流
或间接地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联系。
(5)与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因社
会的需要、经济效益而发生变化,故实际上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社
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所以人们对农业生态 系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建设作用,也可能是消极的破坏作用。
第一节、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气候因素中以温度、湿度对昆虫影响较大
最后注意问题:——昆虫与气候的综合关系
所有昆虫的生活场所都是微气候环境,如寄主体内、 水体内、土壤里、植物表面,气候环境的变化与大气候的 变化不同步。 由于昆虫在大气环境发生变化时常主动寻找或逃遁到 条件较为适宜的场所, 微气候受地形、地势、方位、土 壤、植被类型和密度、植被的覆盖度等因素影响。 所以只有考虑到微气候因素才能对相关的问题作出较
表5—1 落叶松叶蜂雌虫产卵率与温度的关系
寿命有直接的影响。
温度 ℃
产卵粒数 产卵率%
12.5
13.29 18.16
14.1
17.67 24.15
15.1
29.09 39.75
20.0
44.44 60.73
24.6
65.00 88.82
注:雌虫抱卵73.18粒
低温引起昆虫死亡的原因主要的是:代谢消耗与 生理失调、体液结冰。当温度下降或升高时虫体内各类
(2)是一个开发的系统:由于人们收获农作物产品,使得农业
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过程部分中断,必须通过施肥、灌溉等补充栽 培作物所需要的营养。
(3)人的影响因素大:由于人们频繁的农事活动,如品种的更
新、灌溉、施肥、中耕除草、施用农药等,害虫及其天敌的数量变 动幅度较大。
(4)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农田外的非栽培植物也直接
代谢系统的下降速度并不一致,因而加重了对某一物质
的代谢消耗致使代谢失调而死亡。低温导致体液结冰可 使细胞内的原生质失水,质、膜分离,破坏了细胞与组
织的结构,进而引起昆虫死亡。
昆虫的抗寒性在于:在冬季到来前体内积累了充 分的营养物质,越冬期间降低了代谢水平、提高了代谢
调节能力。一些昆虫越冬前体内脂肪类物质积累、游离
① 定义 在发育温区内昆虫只在低适温亚区的最低限即发
育起点温度以上发育,因此从日平均温度 T 内减去发育起点 C 以
下的温度所得到的积温为有效积温 ,计算式为: K= ( T-C ) N (TN=CN+K) (y=ax+b)
K、C及其标准差的计算:
K=(n∑ViTi-∑Vi∑Ti)/[n∑Vi2-(∑Vi)2] , C=(∑Vi2∑Ti-∑Vi∑Vi∑Ti)/ [n∑Vi2-(∑Vi)2] SC =[∑(Ti-TI′)2/ n]1/2………TI′是Ti的理论值
温度℃ 12.5
15.0
20.0
25.0
湿度(R.H) 92.8 84.4 93.3 81.5 93.7 80.7 64.0 94.5 78.0 72.0
产卵数 5.67 19.00 21.25 31.36 36.33 35.67 61.33 75.33 70.00 54.75
寿命(d) 3.67 4.31 3.25 4.84 3.33 4.33 5.33 2.67 4.00 3.50
二、湿度和水
不同生境中的昆虫对水分的要求程度不一样。 昆虫对水分多少的适应性导致昆虫在陆地上呈地带 性分布。 环境中湿度的大小常取决于温度,温、湿度对昆虫 的作用是综合性的。
(一) 昆虫获取水分的和水分散失 昆虫获取水分:取食食物、饮水、体壁渗透吸水,
利用代谢水。水分散失:消化道、排泄系统的排水,呼
确切的判断。
五、土壤和昆虫的关系
地面上的昆虫与土壤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地
栖生物也在不断改变着土壤的性质与环境;植被类型常
与土壤的类型相关,也影响到昆虫的区系组成。 (一)土壤气候与昆虫 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有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日变化只涉及到土壤表层。年变化在低纬度区涉及土层深度
510米、中纬度1520米、高纬度区达25米。 土壤温度日、年变化的作用:使土栖昆虫在土中下
迁、或上升。
在土中过冬的昆虫常潜藏在一定深度的土中、或向阳面的 土中;冬季土壤表面覆盖积雪利于表层土中的昆虫越冬,否则 常在极端低温下(-20℃)大量死亡。 对土壤湿度的要求:土栖或在土壤中度过某发育阶段的 昆虫,表皮保水力弱,土壤湿度要达饱和状态即100%的相对湿
喜隐蔽生活的昆虫畏光,裸露生活的则喜光。 部分昆虫的活动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如蚊虫
喜在0.151.5米烛光下活动、蚜虫在光强低时不迁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