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对外关系史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一、单选(20)二、名词解释(4)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

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旧中国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侵略特权之一。

领事裁判权在1843年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中均有提及。

领事裁判权的出现,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租界指外国侵略者根据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在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自己直接管理的地区。

1845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英国取得了第一个租界。

此后,其他国家援例也纷纷建立租界。

外国人在租界享有行政、税收、财政、税收警政等权利及行使司法权,建立了一个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之外的统治制度。

把租界变成“国中之国”,租界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成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一种政治象征。

租借地一国根据条约在一定期限内为条约所规定的目的租借给另一国的领土。

租借地的概念是借用国内法的租赁关系。

租借土地的主权不转移。

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

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租借地,都是强迫这些国家订立不平等条约取得的。

与租界的异同“租借地”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将其划定的地区强行“租借”。

租期25年至99年不等。

近代中国第一块“租借地”出现在胶州湾〔今青岛〕。

“租界”和租借地直接由帝国主义各国管理,是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地区性殖民地。

相同点:一、两者都是列强以武力为后盾,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

二、无论是租界,还是租借地,实行的都是殖民主义制度,两者实行的统治制度是相同的。

三、无论是租界,还是租借地,其领土主权仍属中国。

四、租界和租借地都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

不同点:一、租界都位于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

二、租界的管理模式多样。

三、1845年英租界刚建立时,中国对租界内行政尚能过问,同时保有对租界内对华犯罪的司法惩办权等。

专题:古今中国的对外交往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专题:古今中国的对外交往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 发动,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屈辱外交
清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国成 为国际 反法西 斯联盟
美苏要求中 国承认外蒙 自治,苏联 以租借旅顺 港等为条件 换取出兵对 日作战
联合国正 式成立, 中国成为 联合国创 始会员国
感想:弱国无外交,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步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建国初期
4.加入世贸和北京奥运
现代化的大都市 今天的深圳
香港回归 1997.7.1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澳门回归 1999.12.20
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 了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
2001年,中国加入 WTO,标志着我国 的对外事业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对外交往的方式并列举两例其他方式。
和平交往:货物交换、学习文化。 暴力冲突:侵略、战争。 互派使节、直接拜访、联姻等。
2.佛教传入
西汉末年 佛教从古印度经丝 绸之路传入中国,对我国 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带回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 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 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 佛学的重要典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召开,充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影响 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
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 年 10 月,英英法法联联军对北京西
概况 北郊的皇家园林军圆明园进行了大
火烧圆
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明园
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浩劫, 圆 明 园 大 水 法
认识 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形成对峙;开始北伐和西征,3 年多后进入全盛时期→由盛转衰:
1856 年,天京事变→失败:1864 年,湘军攻陷天京
结果 1864 年,天天京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 主要内容
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建立“有田同耕,有
《天朝田
重要文献
饭同食,有衣同穿,
亩制度》
目的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
考点 3:太平天国运动(八上第 3 课 P ) 13-18 [2022·湘西州 22(2)]
时间 1851—1864 年 领导者
洪秀全
准备:1843 年,洪秀全创立“拜拜上上帝帝会”→开始:1851 年,发动 金田起义,建号太太平平天天国→发展会:1851 年,永安封王,初步建立 概况 起政权组织→全盛国:1853 年,定都天天京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朝
(C ) A.石达开的意气用事 B.杨秀清的过错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扶清灭洋”
一内容应该出自
(A)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命题点 2:太平天国运动 3.(2021·怀化)1856 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 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 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近代史复习大二上名词

中国近代史复习大二上名词

中国近代史复习大二上名词一)名词解释1. 穿鼻草约亦作《川鼻草约》。

鸦片战争中清钦差大臣琦善背着清政府擅自与英国代表义律私订的议和草约(未正式签字)。

主要内容为:1)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2)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

琦善蒙哄清政府,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允许英人在外洋一小岛寄居。

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付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揭参琦善。

清政府不承认此约,并将琦善逮捕。

2. 闭关政策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政策。

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

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

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

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 马嘎尔尼使团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为乾隆祝寿为名进行的访华。

这次访华之旅的真实目的是“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是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

9月,乾隆在热河接见了马嘎尔尼,乾隆皇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回绝了使团通商贸易的要求,马嘎尔尼来华未能取得预期的目的。

4. 片面最惠国待遇它始于1843年的《中英虎门条约》,是资本主义列强掠夺、奴役中国人民的重要手段。

最惠国待遇是指两国之间的交往是互惠的、平等的,但资本主义列强利用强权强加给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片面最惠国特权,中国只能给予列强优惠,而不能获取列强的优惠。

清政府只要给某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5.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中国晚清著名思想家,今文学派代表人之一。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一、名词解释【赫德】英国侵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854年来中国,先在宁波和广州的领事馆任职,参与了鸦片贸易。

1863年,被清政府任命为总税务司,制定了由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的制度,成为英国在华利益的主要代理人之一。

他掌管中国海关大权长达45年之久,于1908年回国。

(辞海)(1835—1911)英国人。

1854 年来中国,任驻宁波领事馆翻译,后调任广州海关副税务司。

1863 年继李泰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制定由外人管理的海关制度,控制中国的财政收入。

得到洋务派李鸿章的信任,从中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伸展英国的侵略势力。

1868 年推荐美国人蒲安臣任中国使臣,出使欧美各国。

1876 年订立《烟台条约》时,担任李鸿章的助理。

1884—1885 年中法战争期间,他暗助法国侵略者,策动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1845—1925)签订《中法新约》。

1908 年请假回国,至死始卸职。

他在中国任海关总税务司有四十八年之久,是英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洋务派】清末买办化的封建官僚统治集团。

1860 年(咸丰十年)后,清政府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主张依靠外国援助开办近代军事工业,镇压人民反抗,保持封建统治。

被称为洋务派。

曾国藩于1865 年开办江南制造局,建立近代军事工业。

李鸿章与英、美、德、俄勾结最紧,势力发展最快,长期任北洋大臣,掌握清政府军事、外交和财政大权,势力最大。

左宗棠与法国勾结,开办福州船政局,因调往陕甘,势力未继续扩展。

后起的张之洞勾结德、英、日,在湖北开办汉阳铁厂及纺织厂等,与李鸿章抗衡。

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势,张之洞将宫办的汉阳铁厂让与盛宣怀接办。

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派日益没落。

【《辛丑条约》】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丧权辱国条约。

1901年9月7日由清政府全权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的代表在北京签订。

中国外交-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外交-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主干知识运用 材料一 从明代初期起,在东亚和东南亚确立了等级制的“国际关系”体系, 中国在其中占据了领袖的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和东南亚及中亚的 其他一些周边国家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在这种社会中,“国际关系”乃 是儒家关于个人间恰当关系观念之扩展,正如每个人在国内社会中都有 其恰当特殊位置一样,每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也有其适当的位置。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简述材料一中所示的“藩属朝贡”体系形成的背景和在近代瓦解的原 因。
答案 背景:古代中国相较周边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先进;是发达儒 家社会伦理观念的反映;中国与周边地区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列强对中国藩属的 殖民侵略不断加深。
材料二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动摇了神权世界的世界帝国政治理念的合理性, 促成了民族主义和国家至上观念,这种观念根据欧洲逐渐形成的民族国 家的需要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表明)近代意 义上的以民族国家为基本主体,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国际会议为相互作用 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在欧洲形成。
(3)洋务运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等行为,表代外交体制的演变 (1)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 口通商大臣”的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管理五 处通商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具有外交性质的职务。 (2)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中国近代外交 体制的重大进步,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逐渐掌握了 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 (3)1901年外务部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 式确立。 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官僚机构变化是清政府为融入 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不论它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促进了 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答案B
4.(2019·江苏高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 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 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 境”是 (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专题复习近代现代中国外交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专题复习近代现代中国外交 最新

近代现代中国外交第一:历届政府的外交:1840-1912一、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

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1、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所谓对外政策,主要是指一国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考察认识、判断评价及相应的决策措施。

19世纪及20世纪初,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比较零散,未形成明显的特征框架。

笔者按其历史发展的进程将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

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

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近代史期末考试重点1、近代中国为什么会沦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1、从政治上看:A、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压制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国内设置重重关卡。

B、封建专制走向末期,政治上日益黑暗腐朽,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

2、从经济上看:A、原始的农业经济仍是经济体系的主体,商业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

B、即使是农业的发展也是时断时续,往往是朝代初期很重视,末期就受到严重破坏。

3、从军事上看:A、中国的封建王朝发展的主要还是比较原始的军队,而西方的洋枪洋炮中国的武器根本没法对付。

B、中国的军队军纪也比不上西方,特别是清朝末期,吸食鸦片让中国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削弱。

4、从文化思想上看:A、科举制度在其后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弊端,特别是八股取士更是浪费人才;清朝大兴文字狱,压制摧残人性。

B、当西方的文人思想家哲学家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时候,中国的文人还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吟诗作对、歌功颂德、编纂《四库全书》。

C、中国根深蒂固的重农轻商思想让很多人不到迫不得已时不去从事商业。

5、从对外关系上看:中国封建末期的王朝主要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打击阻碍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人看不到也学不到外面的新东西新思想新制度,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①积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

②消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