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川贝母种植条件和方法

川贝母种植条件和方法

川贝母种植条件和方法川贝母是一种百合科植物,其种植条件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地整地:选择海拔较高、背风阴山或半阴山的地方建园,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油砂土为好。

同时要远离麦类作物种植区,因为小麦容易传染锈病。

在杂草种子未成熟前开始整地,清除地面杂草,清除草根、石块等物,深翻细耙,顺着山坡方向做畦。

2. 施肥:在整地时,每亩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500~2000kg、过磷酸钙50kg、油饼100kg,堆沤腐熟后撒于畦面,浅翻,畦面呈弓形。

3. 适时播种:川贝母种子应该随时采收随时播种,不宜留存。

播种方法有点播、条播、撒播三种方法。

点播是将每粒种子进行分辦,在畦面按5~6cm株行距开穴,深3~4厘米,每穴1瓣,播种后覆土;条播是在畦面开横沟,深~2cm,宽15~20cm,间距7~10cm,将拌有细土或草木灰的种子均匀撒于沟中,覆土3cm左右;撒播是将种子均匀撒播在苗床表面,种子上面要覆盖3厘米厚的腐殖质粉末。

亩用种量都在~3公斤,播种后要用树枝或者遮阳网遮阴,还要搭建栅栏防止人畜践踏。

4. 田间管理:在播种后至出苗前,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出苗。

同时要做好除草工作,以免杂草与贝母争夺养分。

在生长过程中,还要适时追肥,以满足贝母对养分的需求。

5. 病虫害防治:川贝母常见的病虫害有锈病、黑斑病、蛴螬等。

对于锈病和黑斑病,可以采用波尔多液等杀菌剂进行防治;对于蛴螬等地下害虫,可以采用敌百虫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6. 采收加工:川贝母生长缓慢,一般需要3~4年才能采收。

采收时要注意不要伤害到植株的根部,以免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采收后要及时干燥,去除杂质和泥沙,然后按照大小和质量分级包装。

以上是川贝母的种植条件和方法,仅供参考。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农业专家或查阅农业书籍。

川贝母的栽培技术

川贝母的栽培技术
整地
深翻土地,施足底肥,清除杂草和石块,使土地更加松软和 平整。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
选择优良的川贝母种子,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 式进行。
鳞茎繁殖
将川贝母鳞茎按一定间距种植在整理好的土地上,覆上土壤并浇水,待鳞茎 发芽生长即可。
田间管理
1 2
除草
定期清除田间杂草,保持川贝母植株周围干净 ,避免养分流失。
03
川贝母的采收与加工
采收时间与方式
采收时间
川贝母的采收时间通常在每年的8月至10月,具体时间根据当 年的气候情况略有变动。
采收方式
川贝母的采收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直接在野外挖掘, 另一种是进行剪花采收。
加工方法与规格
加工方法
川贝母的加工方法主要包括去皮、干燥和挑选等步骤。
加工规格
川贝母的加工规格通常根据不同的等级和品质要求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一级品的直径和高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二级品则主要要求干燥程度和杂质含 量。
经济效益评估
01
种植成本
川贝母的种植成本主要包括种苗、土地、肥料、农药、采收和加工等
费用。
02
种植收益
受市场价格、种植技术、产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川贝母的种植收益波
动较大。一般而言,种植规模越大,收益相对越高。
03
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对川贝母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种植川贝母具有一定的
经济效益,但需要注意控制种植成本和市场风险。
干旱问题
在干旱季节,要加强水肥管理,及时浇水和施肥,以保 证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品质问题
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施肥和采收时间,保证品质 和药效。同时,要避免使用农药和化肥,确保产品质量 安全。

川贝母种子怎么种

川贝母种子怎么种

03
苗期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
浇水频率
排水措施
根据气候和土壤湿度,定期浇水,保 持土壤湿润。
确保排水畅通,避免积水导致幼苗腐 烂。
浇水方式
采用喷壶或滴灌方式,避免直接冲刷 幼苗。
除草与防虫
除草方法
定期人工或使用除草剂进行除草,避免杂草与幼苗争抢养分。
防虫措施
观察幼苗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可使用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幼苗生长缓慢原因及解决方法
土壤贫瘠
土壤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不 能满足幼苗生长需要。
气候不适
气候条件不适宜,如温度、湿 度等。
水分不足
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幼苗生长 。
解决方法
选择肥沃的土壤,并进行改良 ;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 种时间;及时浇水,保持土壤
湿润。
病虫害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
病害防治
定期检查幼苗生长情况,发现病 害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趋势分析
随着中药材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中药材品质要求的提高,未来川贝母种植将更加注 重品质和道地性,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川贝母种植技术也将不断改植技术改进
传统的川贝母种植技术存在一些缺陷,如生 长周期长、产量不稳定等。未来可以通过改 进种植技术,如采用现代化的农业设施、推 广先进的种植方法等,提高川贝母的产量和 品质。
挖掘
用小锄头或铁锹将川贝母周围的 土壤挖松,然后将整株川贝母挖
出。
抖落泥土
将挖出的川贝母放在干净的布上, 轻轻抖落泥土。
剪除须根
用剪刀剪去川贝母的须根,留下块 茎。
加工方法与流程
清洗
将采收的川贝母块茎清 洗干净,去除泥沙和其
他杂质。
晾晒

川贝母栽培技术

川贝母栽培技术

川贝母栽培技术川贝母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被广泛用于中药材和保健品等领域。

它的栽培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川贝母的栽培技术及相关管理方法,旨在帮助种植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一技术。

一、土壤条件与选地川贝母对土壤要求较高,通常适宜生长于土壤粘性,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黑质土。

在选择种植地时,应选择在相对平坦的地形上,避免过度阳光暴晒和强风吹袭。

同时,要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加强对土壤的肥力管理,为川贝母的良好生长提供基础条件。

二、种子选择与播种技术在进行川贝母的栽培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种子是确保良好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常情况下,选取健康无病虫害的种子,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种子的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以确保温度适宜和充足的阳光照射。

播种的方式有两种常用的方式:直播和移植。

直播方式适用于较大面积的栽培,可以提高产量。

而移植方式则适合在温度较低的地区进行栽培,有助于保证幼苗的生长和发展。

三、川贝母的养护管理1. 温度管理:川贝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但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

因此,在高温季节,如夏季,需进行必要的遮荫和降温措施,以防止川贝母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

同样地,在寒冷季节,如冬季,则需要做好保温工作。

2. 浇水管理:川贝母喜欢湿润环境,因此浇水管理至关重要。

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积水,避免根系受损和病虫害的产生。

3. 施肥管理: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川贝母的产量和品质。

建议使用有机肥料,并结合土壤测试结果进行施肥,以确保养分的充足供应。

4. 病虫害防治:在川贝母的栽培过程中,经常监测病虫害的情况,并进行必要的防治。

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避免对环境和川贝母植株造成不良影响。

四、川贝母的采收与加工当川贝母植株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可以进行采收和加工。

通常在植株生长3-4年后开始采收,选取植株的地下块茎进行加工。

采收后的川贝母要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曝晒,以去除杂质和水分。

川贝母种植方法和技术

川贝母种植方法和技术

川贝母种植方法和技术川贝母喜欢冷凉湿润的气候条件,它怕高温、不怕寒冷,喜欢在海拔3500~4000米、半阴半阳比较湿润的高寒地区生长。

当地下温度超过25℃、气温超过30℃时,植株会枯萎。

如果栽培时不进行遮阴,它的幼苗会大片死亡,气温高、海拔低的地区无法正常生存。

一、选地整地选地时应选择海拔较高、背风阴山或半阴山、远离麦类作物的地方建园(因为有小麦的地方容易传染锈病)。

要*层深厚,质地疏松,含有大量腐殖质的砂壤*最好。

在杂草种子未成熟前开始整地,深翻细耙,清除草根、石块等物,顺着山坡方向做苗床,床宽1.3米左右,高15~20厘米,苗床长度根据地势而定,只要后期排水和管理方便就行。

在做苗床前结合深耕*地,每亩施腐熟后的农家肥或堆肥5000公斤、三元复合肥50公斤、沤烂后的菜籽饼100公斤,均匀的撒施于地面。

二、建田育种川贝母都是用种子进行繁殖,在采收贝母时就要预先留种,选择直径1厘米以上、无病、无虫、无损伤的健壮鳞茎作种栽,按行距10厘米,株距7厘米种植,覆*7厘米左右,用树枝或竹梢等覆盖苗床。

第二年春天,在贝母出苗前揭去覆盖物,及时除草,并浇灌一次人畜粪水,4月下旬至5月下旬再追肥一次,通常生长在海拔3300~3600米较向阳地方的贝母种子成熟要比生长在3600米以上背阴地方的种子成熟提前15天,一般8月下旬就会成熟。

三、适时播种贝母种子应该随时采收随时播种,不宜留存。

种子在水分、温度适宜的*壤里,经过60~80天就会完成坯胎的生长发育过程。

播种方法有点播、条播、撒播三种方法。

点播时:将每粒种子进行分辦,在事先备好的苗床上按行距6厘米、株距5厘米用木棍打孔,孔深3~4厘米,一孔一辦,播种覆*同时进行,方便快捷。

条播时:由于开沟器宽窄原因,株距可适当缩小至3~5厘米,行距10厘米左右。

将种子拌好草木灰或细*,然后均匀撒在沟内,最后覆*3厘米。

撒播时:撒播方法最为简单,每平方米播种3000~5000粒,只要均匀撒播在苗床表面,种子上面要覆盖3厘米厚的腐殖质粉末。

川贝母栽培技术

川贝母栽培技术
优化种植结构
通过合理安排种植密度、轮作 制度以及种植时间等措施,提 高川贝母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

改善水肥管理
采用科学的水肥管理制度,合理 施肥、浇水,提高土壤肥力和水 分利用效率。
病虫害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控制种 植密度等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和危害。
发展无公害栽培技术
产地环境要求
选择远离工业污染、生态环境 良好的地区进行川贝母种植, 保证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标准
农民要种植川贝母需要掌 握相关的栽培技术,包括 整地、播种、施肥、管理 等环节。
规模化生产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农民 可以采取规模化生产,通 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种 植面积。
市场意识
农民需要关注市场动态, 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行情 ,以便合理安排生产和销 售。
05
川贝母栽培技术的提升与发展
栽培技术的优化
较大的需求。
经济效益评估
01
02
03
种植成本
川贝母种植需要较高的投 入,包括种子、肥料、农 药、人工等成本。
种植收益
由于川贝母市场价格较高 ,种植收益也相对较高, 但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也较 大。
风险评估
川贝母种植受气候、病虫 害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 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制定 应急预案。
对农民的启示
掌握技术
市场前景
药用需求
川贝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 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配方和成 药生产中。随着中医中药的日 益受到重视,川贝母的市场需
求也在不断增长。
保健品市场
川贝母因其具有润肺、止咳、 化痰等功效而受到消费者的青 睐,成为保健品市场上的热销 产品。例如川贝枇杷膏、复方
贝母片等。
国际市场

川贝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

川贝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

川贝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一、川贝简介二、川贝种植方法1.选种与准备2.土壤与气候要求3.播种与育苗4.管理与养护5.病虫害防治三、川贝注意事项1.种植时间2.浇水与施肥3.光照与通风4.收获与储存正文:川贝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

在我国,川贝种植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保健领域。

本文将介绍川贝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宝贵药材的种植技术。

一、川贝简介川贝,又名川贝母、贝母,属于百合科植物。

其干燥鳞茎具有药用价值,通常以颗粒饱满、颜色洁白、质地坚实、气味微苦者为佳。

川贝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

在我国,主产于四川、云南、青海等地。

二、川贝种植方法1.选种与准备选用优质川贝种子,种子应饱满、无病虫害。

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约12小时,以促进种子萌发。

2.土壤与气候要求川贝喜欢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适宜土壤pH值为6.5~7.5。

气候方面,川贝适应性强,但以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条件为佳。

3.播种与育苗将准备好的种子均匀撒在苗床上,然后覆盖一层薄土,厚度约1厘米。

播种后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待苗长高至5厘米时,进行疏苗,保持株距10厘米左右。

4.管理与养护(1)浇水:川贝生长期需保持土壤湿润,避免过于湿润导致根部病害。

夏季适当减少浇水,冬季适量增加。

(2)施肥:在生长旺盛期,适量施加有机肥和化肥,促进植株生长。

(3)病虫害防治:注意观察植株生长状况,发现病虫害及时处理,预防为主,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

5.收获与储存川贝生长3~4年后,秋季叶片枯黄时即可收获。

收获后,将鳞茎晾晒至水分含量低于10%,然后存放在通风干燥处。

三、川贝注意事项1.种植时间:川贝适宜在春季和秋季种植,以保证生长发育所需温度和湿度。

2.浇水与施肥:要掌握适量浇水,避免水分过多导致鳞茎腐烂。

施肥要均匀,避免过量导致植株生长过旺。

川贝母栽培技术

川贝母栽培技术
虫害
主要有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通过物理防治、生物防 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防治。
03
川贝母的采收与加工
采收时间与方式
采收时间
川贝母的采收时间通常在每年的8月至10 月,具体时间根据当年的气候和生长情况 而定。在果实成熟期,果皮呈黄色或黄褐 色,果肉变软,此时为最佳采收时间。
VS
采收方式
川贝母的采收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 直接在野外生长的野生川贝母,可以通过 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收时 机,用刀割下整个植株,然后进行收集。 另一种是人工栽培的川贝母,可以通过收 获果实来获得种子,然后进行繁殖和栽培 。
《川贝母栽培技术》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川贝母概述 • 川贝母的栽培技术 • 川贝母的采收与加工 • 川贝母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 • 川贝母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建议
01
川贝母概述
川贝母的基本信息
川贝母是百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青海、甘肃等 地。
川贝母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两种,人工栽培的品种主要有松贝 、青贝、炉贝等。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01
出台优惠政策
制定并实施相关优惠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降低农民和企
业生产成本,促进产业发展。
02
加强政策宣传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和企业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引导他们积
极参与到川贝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中来。
03
建立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提供从种植到收获全过程的技术服务,解
季节性波动
川贝母的价格会随着季节和产地的不同而有所波动,通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掌握川贝母栽培技术,农民和企业可以提供满足市场需 求的高品质药材,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川贝母 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花贝母、卷叶贝母、 罗氏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等贝母的地下鳞茎。
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但在西藏、甘肃、新疆、华
北、东北均有出产。
川贝母喜生长于冷凉湿润、土质疏松、排水良好、
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上。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湿、
喜荫蔽的特性。气温达到30 ℃或地温超过25 ℃时, 植株就会枯萎;海拔低、气温高的地区不能生存。在 完全无荫蔽条件下种植,幼苗易成片晒死;日照过强 会促使植株水分蒸发和呼吸作用加强,易导致鳞茎干
贮藏
◆ 通常用木箱或纸箱包装,或用麻袋或白布袋装后
再装木箱。商品安全水分11%~13%。 ◆ 含大量淀粉,易生霉、虫蛀、变色。
◆ 贮藏期间应定期检查,及时晾晒,或采用密封
充氮降氧养护。
混 伪 品
常见的川贝混伪品有一轮贝母、东贝母及草贝母。
1.一轮贝母:本品呈扁球形,直径约1 cm。表面类 白色或淡黄色。外层鳞瓣多枚,肥厚,轮生,顶端 开裂。中央有小鳞叶和心芽。断面白色,粉性。气 微,味苦,有毒。
2.土贝母
是葫芦科多年生攀援植物假贝母的块茎。主产于
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土贝母性凉而味苦,功能清 热解毒、消肿散结、消痈排脓。
3.伊贝母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新疆贝母或伊犁贝母的干燥鳞茎。 新疆贝母是一种与川贝、浙贝齐名的贵重中药材。其中 包括:伊犁贝母、费尔干贝母、滩贝母等几个品种,统 称为新疆贝母。除滩贝喜生于沙滩涯地外,其它三种贝 母多生于草原山地及灌木丛下。伊贝主产于伊宁。
“虎皮斑”。
外层鳞叶 2 瓣,大小相近, 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 稍尖或较钝 。
黄炉贝
栽培品种
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 0.5 ~ 2 cm ,直径 1 ~ 2.5 cm。 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 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 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 部多开裂而较平。
④规格等级
依据形态分为松贝、青贝、炉贝
后覆细土、灰肥3 ~ 5 cm厚,压紧镇平。
四、田间管理
1. 搭棚遮荫
川贝母生长期需适当地遮荫。播种后,春季出 苗前,揭去畦面覆盖物,分畦搭棚遮荫。搭高 15 ~ 20 cm的矮棚,第一年郁闭度50% ~ 70%,第二年降 为 50%,第三年降为 30% ;收获当年不再遮荫。搭 高棚,高约1 m,郁闭度50%。 2. 除草 川贝母幼苗纤弱,应勤除杂草,不伤幼苗。除 草时带出的小贝母随即栽入土中。每年春季出苗前, 秋季倒苗后应用镇草宁除草1 次。
2. 虫害 (1)金针虫和蛴螬:4 ~ 6 月为害植株。 防治方法:每亩用50%氯丹乳油0.5 ~ 1 kg,于整地时拌 上或出苗后掺水 500 kg 灌水防治;或用烟叶熬水淋灌 (每亩用烟叶2.5 kg,熬成75 kg原液,用时每公斤原液 兑水30 kg)。 (2)地老虎:主要咬食川贝母的茎叶。 防治方法:早晚捕捉或用90%晶体敌百虫拌毒诱杀。 (3)蚂蚁:一年生贝母苗有时会遭到蚂蚁伤害。 防治方法:可用0.5%敌百虫液加入少许红糖,浸纸片或 玉米芯片,置贝母地四周或地内诱食毒杀。 (4)老鼠、野禽:有时也会危害川贝母。 防治方法:可用磷化锌或敌鼠钠制备毒谷、毒饵进行诱 杀,或人工捕杀。
五、采收与加工
川贝母于7 月中下旬地上部茎叶黄萎后,选晴天采 挖。采挖时切勿碰伤鳞茎。将挖出的鳞茎用水清洗干净, 然后摊开在竹篱或竹席上,连续暴晒。暴晒时不要翻动, 直到贝母鳞片上发白上粉后再翻动。没晒干的贝母不能 堆放,否则贝母泛油发黄,品质变劣。若遇阴雨天,可 堆埋于含水较少的沙土中,待天晴后再晒干。也可置烘 灶内,用40 ℃左右的温度烘干。
南等地。过去因集散于松潘,故称“松贝”。
都、山南地区;云南迪庆等地。 索县、巴青等地。过去多集散于康定(打箭炉),故 名“炉贝”。 ●著名的川药和藏药之一。
川贝母越小越好 判别川贝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一般50克松贝有240粒以上 而以产于四川等地的青贝为例一般50克有190粒以上
③商品特征
松贝(尖贝、珍珠贝)
燥率低,贝母色稍黄,加工后易成“油子”、“黄子”
或“软子”。
①按原植物产地为: 川贝母: 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地。青贝的主流 品种之一。
暗紫贝母: 主产于四川阿坝、松潘。松贝主流品种之
一。 甘肃贝母: 主产于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和南部及四川 等地。青贝主流品种之一。 梭砂贝母: 主产于四川甘孜、德格、巴塘,青海玉树,
二等:顶端闭合或开口,每50 g在130 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25%。
三等:每50 g在100 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30%。 四等:顶端闭合或开口较多。表面牙白色或黄白色,大小粒不分。
二等
一等
四等
三等
●炉贝 以色泽分等级
一等:表面白色,大小粒不分,间有油贝及白色破瓣。
二等: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3~
8mm, 直径3~9mm。 ◆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 2 瓣,大 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 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顶部闭合,内有心芽和小鳞叶; 先端钝圆或稍尖,基部平,微凹 入,中心有 1 灰褐色的鳞茎盘, 偶有残存须根。 ◆质硬脆,断面白色,富粉性。
◆气微,味微苦。
2.东贝母:本品呈扁球形,直径1~2.5 cm,高1~1.5 cm。 表面类白色,外层2 枚鳞叶肥厚,对合,中央有皱缩的 小鳞叶 2~3片及干缩的残茎。质实而脆,易折断,断面 白色,粉性。气微 ,味苦。
3.草贝母:主产于四川和云南,即丽江山慈菇的球茎, 俗称为草贝母。球茎呈短圆锥形,高1~1.5 cm,直径 0.8~2 cm,顶端渐尖,底部呈脐状凹入或平截。表面 黄白色或黄棕色,光滑;一侧有一处从基部伸至顶端 的纵沟。质坚硬,断面角质样或略带粉质,类白色或 黄白色,味苦而麻,有大毒。
川贝母栽培技术
一、贝母概述
贝母为各种百合科 Fritillaria 属植物的干燥鳞茎 的总称。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有止咳化 痰、清热散结之功。贝母“家族”按产地和品种的不
同,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和伊贝母四大类。
1.浙贝母 因主产于浙江而得名,故简称浙贝。因其原产 于浙江象山,故又称为象贝母,简称象贝。因其外 形较川贝大,故又称为大贝母,简称大贝。在江苏、 安徽、湖南等地也有出产。浙贝味苦而性寒,入心 肺经,功能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2)立枯病:为害幼苗,发生于夏季多雨季节。 防治方法:注意排水、调节郁闭度,以及阴雨天揭棚 盖;发病前后用1:1:100的波尔多液喷洒。 (3)根腐病:5 ~ 6 月发生,根发黄腐烂。 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 拔除病株;用 5% 石灰水淋灌,防止扩散;发病后,
可用50%多菌灵500 倍液浇灌病区。
3. 追肥
秋季倒苗后,每亩用腐殖土、农家肥,加25 kg
过磷酸钙混合后覆盖畦面 3 cm厚,然后用搭棚树枝、 竹梢等覆盖畦面,保护贝母越冬。有条件的每年追 肥3 次。
五、病虫害防治
1. 病害 (1)锈病:为川贝母主要病害,病源多来自麦类作物, 多发生于5 ~ 6 月。 防治方法:选远离麦类作物的地种植;整地时清除病 残组织,减少越冬病原;增施磷、钾肥,降低田间湿度; 发病初期喷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 ~ 1 000 倍液或粉 锈宁1 000 倍液,每隔7 ~ 10 d喷1 次,连喷3 ~ 4 次。
云南西部及西藏等地。炉贝的主流种之一。
川贝母
暗紫贝母
甘肃贝母
梭砂贝母
川贝母
暗紫贝母
梭砂贝母
甘肃贝母
甘肃贝母
太 白 贝 母
瓦 布 贝 母
②按药材产地分别为: 松贝 青贝 炉贝 主产于四川阿坝地区,青海果洛,西藏昌都及云 主产于四川甘孜地区;青海玉树、果洛;西藏昌 主产于四川甘孜地区,西藏昌都地区以及那曲的
一等
三种规格;
再依据粒数 /50g 将松贝分为 2 个 等级,青贝分为4 个等级; 依据色泽将炉贝分为2 个等级。 ●松贝 一等:顶端闭合,基部平。每50
g在240 粒以外。
二等:顶端闭合或开口,基部平 或近似平底。
二等
●青贝
一等:顶端闭合或微开口,基部平。每50 g在190 粒以外。对开瓣 不超过20%。
青贝
类扁球形,高0.4~1.4 cm, 直径0.4~1.6 cm。 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 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 有心芽和小鳞叶 2 ~ 3 枚及 细圆柱形的残茎。基部平。
炉贝
长圆锥形,高0.7~2.5 cm,
直径0.5~2.5 cm。
表 面类 白色 或 浅棕 色 , 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
白炉贝
二等
一等
பைடு நூலகம்
二、选地整地
选背风的半阴半阳的坡地为宜,并远离麦类作
物,防止锈病感染;以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壤土为
好。结冻前整地,清除地面杂草,深耕细耙,作1.3 m宽的畦。每亩用厩肥1 500 kg,过磷酸钙50 kg,油 饼 100 kg ,堆沤腐熟后撒于畦面并浅翻;畦面作成 弓形。
三、鳞茎繁殖
7 ~ 9 月间收获时,选择无创伤、无病斑的鳞茎 作种,用条栽法,按行距20 cm开沟,株距3 ~ 4 cm, 栽后覆土5 ~ 6 cm。或在栽时分瓣,斜栽于穴内,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