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练兵专场·现代文阅读训练:写景咏物类散文阅读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写景状物类专题测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写景状物类专题测练

散文阅读(三)——写景状物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蓝墨水的上游陈启文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

她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个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

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

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

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

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

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

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

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

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

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

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

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

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

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

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游泳。

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

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苜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

高中语文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高中语文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阅读信息专递】综观2006年高考文学作品的选文,写景状物类散文地位突出且表现了“稳中求变”大原则中的“稳”。

此类散文文质兼美,文学性与趣味性并存。

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具体可感,易于把握,难易适中,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实际,因此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如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四川卷《乡村的瓦》、辽宁卷《杨柳》、江西卷《秋天里的黄金树》、广东卷《夕阳透进书房》,此外,其它省市的选文也不同程度地渗透了写景状物的因子。

或穿插性描写,如全国卷1《阳光的香味》;或以“景物”或“风物”为线索,全国卷2《绵绵土》;或烘云托月,如上海卷阅读(二);或寓情于景、情由景生,如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湖南卷《在山阴道上》等。

况且用此类散文命题,有较好的区分度,还能很好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门话题。

可以断定,此类散文仍将受到2007年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解题思路探究】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解题思路自然与现代文常规解题思路并行不悖,但又有其自身独特之处,也就有其自身的破解之法,现将具体方法剖析如下: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

整体关照乃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

而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它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

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瓦独到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等特性正是作者抒情的依托。

再如辽宁卷《杨柳》,杨柳的“贱”及“下垂”的姿态,有别于一般花木的娇贵和贪图自己的光荣而忘本的形象,又何尝不是解读作者写作意图的钥匙?2、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

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

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

如全国卷2《绵绵土》第4段“全身心激荡近乎重逢的狂喜”,文末“但在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正是文中由“形”到“情”的两个关键语句。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十五散文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十五散文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

走出宿舍,有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

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

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

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

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

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

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

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

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

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地铁宿舍时,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

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好了。

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

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

我这才注意到,她的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

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早都有孩子了呢!”那天告别时,她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

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

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升练 演练9 散文阅读专项练 群文阅读 写景状物类散文(二)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升练 演练9 散文阅读专项练 群文阅读 写景状物类散文(二)

⑨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小鸟在快乐地 啁啾,紫薇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 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就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说不定你看到 的这个江南的春天,还是最美的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两次写到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第一次引出了“我”对美好春 天的回忆,第二次呼应开头,有助于升华主题。 B.文章第⑧段写在江南春天里发生的事——“我”去看望“结对”的小女孩, 小女孩送花答谢,作者感慨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 C.作者之所以认为江南的春天是最美的,就是因为“我”通过声音和色彩,真正 感知到了江南春天的蓬勃生机和活力、瑰丽和雄奇。 D.这篇文章以“江南的春天”为线索,采用递进式结构,表达出对春天“丰富多 彩、缤纷烂漫”的赞美之情。
④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 蹬上海塘,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 怎样宏伟、浩大、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 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 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 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 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 金色的骇浪了……面对这惊世骇俗、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演练9 散文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6讲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二)(含解析)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6讲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二)(含解析)

第6讲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练习

2009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写景状物散文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18分)绝唱严阵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

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

它有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散文专练(季羡林专刊)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散文专练(季羡林专刊)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专练(季羡林专刊)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缨花季羡林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

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

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

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

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

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

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

没有一点活气。

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

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

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

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写景状物游记散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写景状物游记散文

写景状物游记散文【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西湖七月半①张岱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

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

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

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优傒优:优良 B.竹肉相发肉:歌喉C.茶铛旋煮旋:不久 D.轿夫擎燎燎:火炬【解析】优:优伶,戏曲演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高考阅读练兵专场现代文阅读训练:写景咏物类散文阅读(一)一朵早醒的桃花(1)残冬季节,世界颓败了,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全都熄灭。

(2)小院里那株矮小的桃树落尽了叶子,苍黑的裸枝守着它丑陋的疤痕,伛偻在荒秽的角落,卑怯而孤寂。

(3)我想念一朵小花。

(4)这是一朵早醒的桃花,它曾经开放在这株树的一根枝条上,灼灼的颜色将我照亮。

至今它那轻柔的枝条还拂动我的记忆,使我舒畅难禁。

(5)那时天空正阴郁。

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小院,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夜晚同样的寂寥,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

(6)而这朵花却骤然开放了,它独自立在枝头,大胆地舒展那娇小的花瓣,畅舒生命中全部的芳香和颜色,露出新鲜的浅笑,这死寂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

它张开纯真的眼睛,看这寥落的小院,看满院的秽土和残枝败叶,看那白寂的墙和苍灰的楼房,它的眼色越过萧索的棚栏,投向那冥漠的茫茫天宇。

(7)高邈的天空连同它覆盖下的万物冰冷地斜睨它,这朵早开的小花,它太小了,太轻、太微弱了。

(8)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

(9)它就在这一根丑陋的枝条上,独自营造着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的生命。

(10)它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声来,声音是那么甜柔新鲜,昏梦的枝条和上下的根须都听到它这无所不在的声音。

于是生命在粗糙的皮下波动、流淌,聚成苞蕾,又有一朵开了,又一朵……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占领了所有的枝条。

这些追随者,摹仿它的颜色和姿态,拥有和分享着春天。

(11)于是引来一阵阵和暖的风,在它们的花瓣上亲昵地抚摸,把它们美艳的故事,四处张扬。

于招来一滴滴露珠,依偎着它们的娇靥旋舞虹彩,于是引来一群群异乡的蜜蜂,围绕它们嘤嘤飞鸣,倾听那些甜密的销魂的诉说。

(12)观赏者们群集而至,他们从灰袍中伸出头来,赞美说:这些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觉者,领风骚的佳丽,真是三春第一红,百卉第一香啊!(13)但那朵最早开放的小花此刻却隐没了,人们不认识它,不知它寄托在那个位置。

那朵站得最高的花不是它,那朵开得最煊赫的花不是它,那颗曾经被它染红的露珠,那只曾经被它迷醉的蜜蜂,都不记得它。

(14)在这世界的一个季节里,它开放过一阵,最先孤独地红过、香过、美丽过,它自己也没留下记忆,就消逝了。

(15)为此,我悼念它,这朵早醒的小花。

1、在第四段至第九段中找出最能概括“早醒的桃花”形象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早醒的桃花”的“早醒”有什么意义:请从三方面来回答。

3、“早醒的桃花”和“孤独”表现在哪里?答:4、天空和白扬为什么“冰冷地斜睨”早醒的桃花?“毫不羞怯”表现了桃花怎样的精神?答:6、文中多次写到了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二段的作用是(2)第五段的作用是(3)第六段写桃花“张开纯真的眼睛”看外界,视觉是怎样变化的?答:7、作者表面写早醒的桃花,实际上是要表达一种什么感情?(“早醒的桃花”象征什么?)答:表达了作者对的(二)鸽子哀歌⑪飞禽离不开高天阔穹,它们需要在那里展翅飞翔,那里才有它们的生路。

⑫总还记得,在第13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泰国国王要放飞一只鸽子。

这一寓意和平亲睦的善举,算是主办者精心安排的精彩一幕。

可是,全亚洲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许都看到了,当国王把鸽笼打开后,那只鸽子却在笼子里呆着,迟迟不肯亮翅,整个华目体育中心的鸽子也因此无法放飞,随它一道腾空。

直到国王的侍从伸手去笼子里赶它几下,那厮才扑棱棱地扇起双翅,朝天空飞去。

⑬我禁不住要问,那只鸽子怎么啦?⑭在我看来,鸽子本就属于蓝天。

那一片纯净的透明的蔚蓝,才是鸽子类初始的又是永恒的乐园。

在那里,它的翅膀可以尽情地划动空气,翱翔的身姿衬着蓝天白云,不仅优美,更有一份飘逸和傲岸。

飞越青山绿水时,连收缩在腹下的双趾也显出苍劲的力度。

飞翔着,清风属于它,阳光属于它,霞彩虹霓属于它,生命最可贵的自由也属于它。

⑮华目的鸽子怎么啦?怎不向往着广阔无垠的天空?天空飘游的云彩不是在片片呼唤吗?⑯鸽子周身的羽毛颇有光泽并富色彩层次,证明它绝非上帝创造的凡庸物种。

那琥珀色的宝石般的眼睛,闪着晶莹清澈之光,透出灵性的智慧,常常让我心驰神往。

这样的生灵最应懂得自己生命的归宿和尊严所在。

⑰时至今日,充满野性及自由搏击精神的鸽子是没有了。

经过长期驯化,一切堪称优良的鸽子必须是很懂得在天空稍稍徘徊就飞回主人安排好的笼子里去的那种,哪怕千里之外,也能穿云破雾栉风沐雨认向返巢,那才是上等鸽,值得了好价钱;不懂得飞回原先窝巢的鸽子,那是劣鸽孬鸽。

即便是劣鸽孬鸽,迷路了,被别的鸽群诱走了,也只是从一只鸽笼进了另一只鸽笼而已。

⑱没有鸽哨的天空,多么空旷而寂寞,多么让人惆怅;如今的鸽子都被套上了鸽哨,响着自甘驯养的声音,更让人听出一声声悲凉。

我们抬头所能看到的城市上空的鸽子都是有主的了,他们必须飞回人类为它们所营造的安居之所,无一例外。

我无从考证这漫长的演绎历史,何等奇黠何等残酷。

我只能设想,在最初的时候,鸽子都是野生野长的,在草丛岩缝中度日月。

野鸽中的精英刚被逮进笼里时,也许愤懑过反抗过,想冲破牢笼重回蓝天,追寻自由自在的生活。

只是,待饱尝了一段不必在凄风苦雨中飞腾寻觅,就有足够的现成食物吞咽食囊的舒畅日子后,就觉得活在笼子里并不怎么坏,直至把鸽笼视为理想的伊甸园。

每餐饱食之后,便咕咕小唱,剔剔羽毛。

于是,在笼子里嬉戏繁衍,乐享天年,把忠实于笼子的习惯进化为天性,代代遗传,野鸽终于成为具有辨向恋巢特性的家鸽。

我想大致的过程就是如此。

只是,家鸽再也不是先前的鸽了,这个族群还会有与其他飞禽竞争的勇气和能力吗?恋巢情结早已是那双象征着自由搏击坚韧向前的翅膀的鸽子的枷锁,想让它们重返云天山野,已是它们再也无法忍受的落没和痛苦了。

⑲在笼子里呆久了的鸽子,渐渐失去了回归自然的天性,再也离不开那有吃有喝悠闲舒适的笼子了,上苍给鸽子一双翅膀已是多余,已是日子的累赘。

这是鸽子们的悲哀。

⑳泰国国王要放飞的,或许正是一只这般让人悲哀的鸽子。

⑴那一刻,我真想把手臂伸到曼谷华目体育中心的主席台上,赶一赶那一只想赖在或懵在笼子里的东西,为越来越贪图安逸、腐蚀个性的人类做一次警告。

1.抒情散文的主要作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借“鸽子的哀歌”告戒人们什么道理?(续答)答:作者以鸽喻人,告戒人们人类和鸽子一样2.联系下文第(9)段,第二段中“那只鸽子却在笼子里呆着”的原因是什么?答:原因是:3.第⑭段有些写景词句,比如“那一片纯净的透明的蔚蓝”、“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续答)答:描写优美的环境,衬托鸽子4、鸽子的翅膀原本象征:现在它的翅膀却套上了枷锁,这个枷锁是:5.属于天空的鸽子和属于笼中的鸽子本质的区别在于:17.这是一篇倾注作者感情的散文,请以第⑰段画线句为例进行分析,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先观点,后用表达此种感情的词语做论据加以说明)?答:包含了作者(三)丁香赋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

”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

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

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蔟蔟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精品》作者:张福海)1、认真阅读,把你喜欢的的句子划出来,并抄两句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句子:理由:(2)、句子:理由: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花是为了赞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

”是根据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

3.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任选一句)①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南京的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

请你选择具有你所居住的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

(不得直接套用文中的原句,不超过60字)(四)秃的梧桐⑪——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⑫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