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教师版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之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我与地坛》之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史铁生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品位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意。
3.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4.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5.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设计一:设计二:导入:史铁生是一位作家,在他人生最灿烂的时光里,命运却给他带来了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
这对一个原本正常的人来说,是多么残酷的捉弄。
他不能再像我们一样想站就站,想坐就坐。
当遭到这变故时,史铁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
于是,地坛--这个在他家附近的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在这个园里,史铁生浸泡了十五年,而他写下的《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思考后的结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这篇散文《我与地坛》,走进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教学设计: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作者史铁生和他的散文《我与地坛》。
史铁生,中国著名编剧、小说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延安插队,三年后,也就是在他21岁的时候,因病造成双腿瘫痪,返回了北京。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他创作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散文创作有《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些作品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们课文中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和第二两个部分,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和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命运的关注。
《我与地坛》教案2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能够概括并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探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怀念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3)学会面对困境,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追求梦想。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我与地坛》的经典段落。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 概括并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母爱的独特感悟和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探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我与地坛》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并背诵经典段落,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探究,分享各自的感悟和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经典性和价值意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我与地坛》的经典段落。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面对困境,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追求梦想。
六、教学策略1. 情感驱动:通过引入作者的个人经历和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增强对母爱主题的理解。
2. 对比分析:提供其他关于母爱主题的文章进行对比,帮助学生领会《我与地坛》的独特之处。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本节课是《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的第二课时,学习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地坛的神秘和历史。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所采用的意象和表达方法,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用法。
2.学生能够连词成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在敏感性、创造性和批判性上发挥出来。
3.发掘学生的潜力,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合作,并体验到以群体为单位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2.难点:学生能够掌握多种表达方式,以及在交流和合作中积极思考和分析他人的意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自由的联想,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地坛的想象和感受,并对一些重要意象进行简单的解读。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化、历史等多种角度,感知地坛的历史和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意识。
2.学习活动(30分钟)(1)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探究这首诗歌中所采用的了意象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2)教师通过和学生互动、讨论和展示等多种交流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新创作一些有趣的诗句。
(3)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拓展,让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学习意义和乐趣。
3.活动方案(20分钟)(1)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分别分析和讨论各自创作的诗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亮点,并进行合作修改和完善。
(2)教师让学生进行合作展示和交流,让每个小组都能够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可和肯定,让小组之间也能够多有交流和学习。
4.结课活动(10分钟)(1)教师要系统性、归纳性地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并让学生做一份简单的知识问答,巩固所学知识。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教案)内容简介:我与地坛(二)我母亲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理解作家笔下那坚韧、毫不张扬的母爱2、理解母亲给予作者的生命启发。
3、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4、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一草一木洗涤了作者的灵魂,使他从失魂落魄中走了出来,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接下来就是怎样活,如何更好的活的问题了,母亲帮他走过了这一精神历程。
二、整体感知1、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筛选信息并归纳。
思考:当我独自跑到地坛去,母亲为我所做了哪些事?试用几个动词概括。
明确:我去地坛,母亲目送我在地坛,母亲担忧、找寻2、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3、5、8节,在声音的世界中感受母爱。
三、文本研习:(一)、文中哪些细节文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1、知道我的苦闷2、知道不宜问,想问不敢问3、料想我不愿她跟我一同去4、知道得给我独处的时间5、无言地帮我准备,看我出去6、站在原地,对我回来无反应1、担心我一个人都想着什么2、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3、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祈求4、随时准备承担苦难和不幸1、找我不让我发觉,悄悄回去。
2、四处张望,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3、步履茫然又急迫。
4、有我车辙的地方也有母亲的脚印5、走过多少焦灼的路(二)这是怎样的一种母爱,我又是如何理解和感受的?哪一则材料或哪几句话特别打动了你?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理解。
……你还没。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示范课教案(第2课时)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示范课教案第二课时听歌曲《我想更懂你》,其实年轻的我们跟我们的父母亲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存在沟通问题,那作者与母亲经历了什么?3.研读第二部分母亲的付出(1)第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
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她知道……知道……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
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3)母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儿子在母亲身上读到了什么?你能找出这些感人的细节,有感情地读读它们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明确】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
板书:第2段,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第3段,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第8段,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儿子的感悟(4)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
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
诵读第五段。
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5)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
【明确】“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6)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怎么活,谁能给出他答案?【明确】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地活下去。
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答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作品、文学地位等。
2. 简介《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地坛公园、史铁生与地坛的关系等。
3. 提出讨论话题: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作者史铁生的相关背景。
2. 学生阅读《我与地坛》原文,了解文章大意。
3. 小组讨论: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章:分析文章结构【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梳理《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引子、、结尾。
2. 分析部分的三层内容:记叙、议论、抒情。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的三层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学生练习分析其他文章的结构。
第三章:品味语言与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我与地坛》的语言美。
2.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欣赏《我与地坛》中的优美语句。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象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2. 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心得。
3.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深入理解主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探讨《我与地坛》所表现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主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与地坛》教案二

《我与地坛》教案二《我与地坛》教案二七、解读荒园,解读母爱〔一〕解读荒园:古园荒芜而不衰败,思绪沉静略带苦味。
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蜂儿一朵小雾废弃的古园苍幽坦荡瓢虫忽悠升空荒芜蝉蜕一间空屋但不衰败露水万道金光我失魂落魄看见自己残废了双腿理解意图一个事实落日平铺灿烂雨燕高歌苍凉窥看心魂雪地脚印猜测味道古柏苍黑镇静暴雨 ____ 灼烈清纯风霜落叶坦然微苦〔二〕解读母爱:母亲坚忍终无分享,往事纷纭不乏感伤。
知道我的苦闷不知道过程的尽头祈求最低限度母亲最坏准备没有谁能保证苦难与伟大心里太苦无法代替不该分享注定最苦找我茫然急促不让觉察寻找张望生前没留哲言教导去世印象鲜明深入八、精彩语段阅读评点〔一〕“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 评点:一面是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一面是这时候的地坛已褪去昔日的高贵显耀,显露出沧桑。
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生长。
“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这种生命力的具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阅读它们,失魂落魄的作者便得到了慰藉。
于彼时彼地观彼景,作者“看见自己的身影”,并以此作起点,开场考虑自己的命运。
作者对地坛这座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墙又散落了栏砌的园子,由接纳到守望到充满了感恩!他内心所感悟的地坛,仿佛一个热恋中的.情人,痴痴地,是四百年的等待。
作者史铁生就是这样放纵他的思绪,使自己的精神从苦难的人生阴影中走出,获得超越。
注:本文景物描写有三个作用:释放心情;涂抹背景;解读生命。
〔二〕“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 评点:荒芜并不衰败,这就是作者阅读的园。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微缺乏道,全都在循依自然的法那么或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这显然也给作者以启示,如醍醐灌顶。
为了逃避人生而来这园子的作者,在此反倒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

《我与地坛》教案第二课时程训令一、导入:地坛是作者栖息的精神家园,是作者人生的导师,是它给了脆弱如纸的作者活下去的勇气。
那么,除了地坛,作者还拥有生命中的另外一个精神支点——母亲。
播放:满文军《懂你》二、体会母亲对我的爱——母亲爱我,懂我母亲不仅仅是疼爱我,而且还理解我,他对我的爱,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
语段分析:找出一个最让你感动的,仔细品味。
1.第2节。
“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
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第2节中,母亲送我去地坛。
无言地担心,默默地忍受,3.第3节,母亲送我出门,站在原地。
想想看,当我走了以后,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又一次送走了他深爱的儿子,不敢讲话,默默地忍受,那种坐卧难宁、痛苦、惊恐、不安、担忧,只有她一个人默默忍受。
她愿意跟着我去吗?一种矛盾、难以割舍的情结溢于言表。
4.第8节,母亲找我品味一下母亲的动作,体会母亲这种担心、惊恐、焦急的心情。
5.《秋天的怀念》品读一下我发脾气的时候,母亲的反映。
那种内心的痛苦,有谁能够理解?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默默忍受下,都在母亲深沉的母爱下,一个人默默承受下来了。
由这几个片段,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母亲是一个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的形象,一个伟大的母亲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我对母亲——迟来的理解,无尽的愧疚作者真正明白母亲的爱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知道的?他还有机会向母亲回报吗?在母亲去世以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
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
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品味第5、6、8中作者对母亲的爱、悔恨之情。
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教案2008年11月2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
伟大而深切的母爱,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
2、知识目标——散文的阅读理解,品味散文的语言;
3、能力目标——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方法:注意内心描写,设想人物内心世界从
而更好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散文的语言,体悟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预习内容,提出自主问题。
自主问题摘录:
1.作者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2.怎样理解“这样一位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这句话?
3.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有何变化?
4.文章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里的“车辙”与“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与“脚印”?为什么?
5.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写母亲与地坛景物的作用?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的问题,先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爱。
(显示教学目标)
二、文本解读
(一)母亲的付出
1.残废了双腿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心里苦闷”,“整天”“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
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被命运击昏
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2.面对苦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疼爱?从文中找出并加以品味,
说出自己感受。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
板书:第2段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第3段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第8段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细节、表情、动作
①“不是光会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疼爱理解,毫不张扬
“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特定的姿势动作毫不张扬
②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身影。
(母亲久候不归,出去找儿子大海捞针一般,孤独无助,茫然但又执著,这是多么柔软而坚定的信念。
)
③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语言
①“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朴实的语言却蕴涵了无限的内容,
作者到许多年以后才渐渐听出其中的滋味,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心理(“我”的设想)
①儿子对母亲心理的设想“当我不在家的时候……终于能找到”——形象地突出了
时间之长和母亲始终在焦虑、空虚和痛苦中煎熬。
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伤在儿身,痛在娘心,可怜天下父母心③她理解儿子,知道有些事要儿子自己想通,但出于母亲的本能,她要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整日整夜活在痛苦、惊恐之中。
“我”所承受的,是我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与形色的痛苦。
他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坚忍的意志
“担心”;“自我安慰”;“暗自的祷告”;“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二)儿子的感悟
1.儿子从母亲身上读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
2.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明确:不理解——理解——痛悔——怀念
语句:如“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我想告诫
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
..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
(三)地坛、母亲与我
地坛、母亲与我,三者存在什么关系?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三.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写的抒情散文,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到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
全文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使他萌生了生活的信心;后半部分写伟大的母亲给了他寻找生路的勇气。
作者用与苦难抗争的生动事例,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幸福的人生之路,是文章所宣扬的主题。
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得教益。
三、作业
回想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灵解读父母的爱。
运用细节描写,注重展示内心世界,注重抒情与议论,把父爱或母爱用心灵记下来。
板书:
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二、写“我”儿子对母爱的感悟
对母亲的追儿子的感悟“我”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忆和眷念“我”母亲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