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

第一部分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应有:对拟使用的辐射源或拟进行的实践特性和规模进行描述,对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和拟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评价,估计正常、异常和事故工况下电离辐射对工作人员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1 概述1.1 评价目的1.1.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需要;1.1.2对拟建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进行评价,预防、控制辐射危害,确定建设项目在放射性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1.1.3为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行政审批提供技术依据。
1.2 评价范围描述评价的区域范围、防护设施和人员范围。
1.3 评价内容与方法1.3.1 内容简要介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辐射源项,防护设施、防护措施、辐射监测、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健康监护和事故应急措施等。
1.3.2 方法1.3.2.1基本方法评价机构通过资料调研和现场调查分析,将获取资料与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标准要求的数值相比较并对符合程度作出评估。
1.3.2.2类比法通过对与拟评价项目相同或相似工程(项目)的职业卫生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检测以及对拟评价项目有关的文件、技术资料的分析,类推拟评价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
1.4 评价依据列出评价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评价参考的其他资料。
1.5 评价目标包括放射工作应遵循的放射防护原则,建设项目拟采用的管理目标值,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表面放射性污染控制目标和其他技术条件或技术指标。
2 建设项目概况2.1 概况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址,建设项目性质(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建设规模(工程主要设施名称、建筑面积、投资总额),人员结构,发展规划。
2.2 周围环境条件及人口分布2.3 环境γ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辐射水平3 工程分析和工艺流程3.1 工程分析3.2 平面规划及工艺流程包括设施布置平面图4 辐射源项及防护措施4.1 辐射源项4.1.1 辐射源项概况辐射源装置的结构,与辐射有关的主要参数。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指南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服务指南2020-06-03发布 2020-07-01实施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服务指南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本市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委托和提供。
二、事项名称和代码事项名称: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三、中介服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八条规定: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医疗机构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放射性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其他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由建设单位负责依法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单位组织的验收活动和验收结果的监督核查。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资料,申请进行卫生验收:(一)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申请;(二)建设项目卫生审查资料;(三)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报告;(四)放射诊疗建设项目验收报告。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依据见附录8。
四、中介服务范围医疗机构新建、改建、扩建以及技术改造等放射诊疗项目,应当开展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需要编制评价报告书的项目包括:放射治疗项目(不包括核素敷贴治疗);开展核素住院治疗、粒籽源植入治疗、PET、SPECT 等核医学项目;涉及术中放射治疗或复合手术室的建设项目;属于本市首次引入的新型放射诊疗设备。
除上述项目外,可编制评价报告表。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对象为具有新建、改建、扩建以及技术改造等放射诊疗的建设项目。
六、中介服务内容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机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放射防护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一)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二)辐射源项分析;(三)防护措施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符合性;(四)建设单位辐射监测计划、验收检测结果评价;(五)项目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危害;(六)应急准备与响应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符合性;(七)放射防护管理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符合性。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放射性物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医疗领域的放射治疗、核能领域的核电站,到工业领域的射线检测等,都存在着一定的放射性危害。
由于放射性物质具有辐射性和毒性等特点,如果不加以正确的防护措施,将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产生严重的职业病危害。
因此,为了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进行放射防护预评价显得十分必要。
二、评价目的本次放射防护预评价的目的在于评估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为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评估工作场所的放射源种类和数量、工人的暴露情况、防护设施和设备的完善程度等,并提出相应的推荐措施,以减少职工的辐射暴露和避免相关的职业病。
三、评价方法本次预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实地考察和测量、相关文件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人采样调查等。
实地考察和测量主要是通过检查工作场所的防护设施和设备的完善情况,以及测量工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辐射照射剂量进行评估。
相关文件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则能够了解工作场所的辐射性物质种类和数量,以及原有的防护措施等。
工人采样调查能够直观地反映工人的辐射暴露状况,并为评估职业病危害提供重要依据。
四、评价结果与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我们发现工作场所的防护设施和设备基本齐全,包括辐射屏蔽墙、防护手套、防护服等。
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有待改进,比如防护设施的使用和维护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
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文件资料,我们发现工作场所主要存在的辐射性物质种类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核材料等,数量较多。
在工人采样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工人的辐射剂量超出了国家标准,暴露情况较严重。
根据评价结果,我们对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措施提出了以下的改进和推荐措施:1.加强对工人的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其对放射危害和防护方法的认识,增强安全意识。
2.完善防护设施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加强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其有效性。
3.优化工作流程,减少辐射源的使用和暴露时间,限制辐射剂量超标的可能性。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所导致的一种健康问题。
职业病的危害很大,并且是逐年增长的,这对社会和个体都会产生困扰和风险。
为了防止这种病发生,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是评价劳动者和职业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的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的一种系统化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劳动者的身体状况和职业环境的评估,对职业病的危害进行预估,以便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保护工人和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职业病的危害评估职业病预评价报告首先需要评估劳动者在工作环境中所受到的危害,如噪音、毒气、放射性物质等因素。
通过对职业病危害的评估和分级,可以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二、职业病的风险评估在借助危害分级的基础上,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还需要对职业病的风险进行评估。
这里的风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职业病的概率和危害程度。
在确定危险等级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实现可持续的职业病防治的成本效益问题。
三、职业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建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编制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评估工作,更需要向生产、管理部门等提供可行的职业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建议。
这些措施主要是基于危害评估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着重从职业卫生技术、良好的职业操作规程、设备改进等方面提出建议。
总之,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作为一项职业病防治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高相关部门和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意识、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和对职业病危害进行有效控制,它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未来展望的工作。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要求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要求一、引言放射性职业病是指在医疗机构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患上的职业病。
为了保障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健康,预防放射性职业病的发生,必须进行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本报告旨在对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关防范和改进措施。
二、编制依据本报告编制依据《放射性物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和标准。
三、编制要求1.完整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收集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工作规程、操作指南、危险源及工作流程等资料,并进行整理归档。
2.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估:对医疗机构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进行疫情调查,包括工作岗位、从业时间、暴露情况、职业病患病情况等。
评估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的发生情况,及时发现职业病高发人群和高发工种。
3.危害评价内容:对医疗机构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进行职业暴露评估,包括辐射剂量评估、射源操作评估、工作环境评估等。
定量描述工作场所对从业人员的辐射暴露程度和危害程度。
4.危害评价方法:根据医疗机构从事放射性工作的特点,采用合理的评估方法,包括计算方法、实测方法和推算方法等,对危害进行准确评估。
5.健康监护和健康风险评估:对医疗机构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进行健康监护,包括定期体检和辐射剂量监测。
基于监护结果,评估从业人员的健康风险。
6.危害防范措施和安全措施:针对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危害防范和安全措施,包括工作流程改进、个人防护用具配备、操作规程制定、应急预案等。
8.报告审查和备案:对编制完成的报告进行审查,确保其科学、合理、全面。
审查通过后,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备。
四、报告要点1.报告摘要:简要介绍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方法和结果。
2.目录:详细列出报告的各个章节和小节。
3.引言:介绍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的背景和重要性,并说明本报告的编制依据和要求。
4.评价内容:详细描述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各项内容,包括辐射剂量评估、射源操作评估、工作环境评估等。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第⼀部分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建设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应有:对拟使⽤的辐射源或拟进⾏的实践特性和规模进⾏描述,对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和拟采取的防护措施进⾏分析、评价,估计正常、异常和事故⼯况下电离辐射对⼯作⼈员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1 概述1.1 评价⽬的1.1.1实施《中华⼈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需要;1.1.2对拟建建设项⽬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进⾏评价,预防、控制辐射危害,确定建设项⽬在放射性职业病防治⽅⾯的可⾏性,保障放射⼯作⼈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1.1.3为卫⽣⾏政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政审批提供技术依据。
1.2 评价范围描述评价的区域范围、防护设施和⼈员范围。
1.3 评价内容与⽅法1.3.1 内容简要介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辐射源项,防护设施、防护措施、辐射监测、⼯作⼈员受照剂量、健康监护和事故应急措施等。
1.3.2 ⽅法1.3.2.1基本⽅法评价机构通过资料调研和现场调查分析,将获取资料与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标准要求的数值相⽐较并对符合程度作出评估。
1.3.2.2类⽐法通过对与拟评价项⽬相同或相似⼯程(项⽬)的职业卫⽣调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检测以及对拟评价项⽬有关的⽂件、技术资料的分析,类推拟评价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
1.4 评价依据列出评价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评价参考的其他资料。
1.5 评价⽬标包括放射⼯作应遵循的放射防护原则,建设项⽬拟采⽤的管理⽬标值,⼯作场所辐射⽔平、表⾯放射性污染控制⽬标和其他技术条件或技术指标。
2 建设项⽬概况2.1 概况包括建设项⽬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址,建设项⽬性质(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建设规模(⼯程主要设施名称、建筑⾯积、投资总额),⼈员结构,发展规划。
2.2 周围环境条件及⼈⼝分布2.3 环境γ辐射⽔平和环境介质辐射⽔平3 ⼯程分析和⼯艺流程3.1 ⼯程分析3.2 平⾯规划及⼯艺流程包括设施布置平⾯图4 辐射源项及防护措施4.1 辐射源项4.1.1 辐射源项概况辐射源装置的结构,与辐射有关的主要参数。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 建设项目预评价报告审核申请表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预评价报告审核申请表
申请项目
医疗机构(盖章)
申请日期
填写说明
一、医疗机构应当在申请表封面加盖医疗机构公章。
二、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及申请许可内容由医疗机构填写。
三、表中“负责人”,法人医疗机构是指法定代表人姓名;非
法人的医疗机构,则填写主要负责人姓名。
四、凡文字后有□ 者,应当选择与申请内容相符的方框中打
√。
五、射线装置的“主要参数”是指 X 射线机的额定电压(KV)
和额定电流(mA)、加速器的额定能量(Mv)等主要性能参数。
六、非密封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级别按照有关标准确定,
工作场所级别后括号内填写该级别工作场所个数。
七、“最大等效年操作量”、“ 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应当按照有
关标准计算得出。
八、对于籽粒插植治疗,在密封型放射源同位素一栏中填写年
最大使用量。
申请表。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要求

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报告编制要求
(一)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分为报告书和报告表两类。
需要编制评价报告书的项目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装置(γ刀、X刀等);医用加速器;质子治疗装置;重离子治疗装置;60Co治疗机;中子治疗装置;后装治疗机;核医学设施(单独开展放射免疫、敷贴除外);涉及使用或贮存密封源的建设项目;涉及术中放射治疗或复合手术室的建设项目;属于本市首次引入的新型放射诊疗设备。
除上述项目外,可编制评价报告表。
(二)评价报告书编制完成后,应由承担评价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对评价报告书进行评审。
评价报告表原则上不需要进行专家评审。
属于国家规定危害严重类的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装置(γ刀、X刀等)、医用加速器、质子治疗装置、重离子治疗装置、60Co治疗机、中子治疗装置与后装治疗机等放射治疗设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装置(PET)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装置(SPECT)及使用放射性药物进行治疗的核医学设施]评价报告书的评审专家应不少于5名,其中从放射卫生技术评审专家库中抽取的专家应不少于专家总数的3/5。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装置、质子治疗装置、重离子治疗
装置、中子治疗装置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装置(PET)等项目评价报告书的评审,从国家级放射卫生技术评审专家库抽取的专家应不少于专家总数的2/5。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根据评审意见对评价报告书进行修改,出具修改情况说明并由专家签名确认。
(三)报告文字应简洁、准确,文本应规范,计量单位应标准化,数据应真实、可信,资料应详实,应强化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图表信息应满足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声明
1、XX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项目评价过程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并对所出具的《建设项目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表》承担法律责任。
2、本项目评价工作依据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及委托单位提供的相关文件进行。
3、委托单位提供的各类文件、证件、工作流程、设备基本情况、防护设施等资料是本次评价的重要依据,委托单位应对所提供资料原件及复印件的真实性负责,如因委托单位提供虚假资料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本公司概不负责。
4、本次评价所涉及内容(建设项目地址、工作流程、设备基本情况、防护设施、布局、劳动定员、工作班制等)发生重大变更时,应重新进行评价。
5、本报告无编制人、审核人、签发人签名无效;涂改或未加盖本公司公章无效。
6、本报告各页均为报告不可分割的部分,使用者单独抽出某页而导致的误解或用于其他用途而造成的后果,本公司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7、本公司不对本报告复印件负责。
8、如对评价报告有异议,请于收到本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公司提出书面意见,过期不再受理。
目录
1 概述 (1)
1.1 概况及任务来源 (1)
1.2 评价目的 (1)
1.3 评价范围 (1)
1.4 评价内容 (2)
1.5 主要评价依据 (2)
2 项目概况 (3)
3 辐射源项分析 (4)
4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4)
4.1 工作场所平面布局 (4)
4.2 危害因素分析 (6)
4.3 建设项目分类 (6)
5 拟采取的防护措施 (7)
5.1 屏蔽 (7)
5.2 通风 (8)
5.3 警示标志 (8)
5.4 个人防护用品 (8)
5.5 防放射性污染、三废处理与其他 (9)
6 放射防护管理 (9)
6.1 防护管理制度 (9)
6.2 防护管理人员 (10)
6.3 放射工作人员配置 (10)
6.4 个人剂量监测 (10)
6.5 职业健康检查 (10)
6.6 教育培训 (11)
6.7 应急准备与响应 (11)
6.8 档案管理 (12)
7 结论与建议 (12)
7.1 结论 (12)
7.2 建议 (13)
8 附件 (13)
附件1:委托书 (14)
附件2: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14)
附件3:放射诊疗许可证 (14)
附件4:设备装置列表 (14)
附件5:建设项目机房新造方案 (14)
附件6:警示标志、通风等防护设施及措施设置方案 (14)
附件7:建设项目防护用品配备方案 (14)
附件8:人员配备计划 (15)
附件9:工作场所分区 (16)
附件10:放射防护管理组织 (16)
附件11: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16)
附件12:制度汇编 (16)
附件1:委托书
附件2: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附件3:放射诊疗许可证
附件4:设备装置列表
附件5:建设项目机房新造方案
附件6:警示标志、通风等防护设施及措施设置方案附件7:建设项目防护用品配备方案
附件8:人员配备计划
XX市XX医院
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建设项目人员配置方案
1、为顺利开展医用影像诊断工作,依据相关要求,我院拟为CT建设项目配置如下工作人员:
2、为了维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和保持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上述放射工作人员要在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显示无职业禁忌症后,同时取得放射卫生法律和防护培训合格证,方可上岗。
3、上岗后,本院将为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附件9:工作场所分区
附件10:放射防护管理组织
附件11: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附件12:制度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