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 知识 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音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知识 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音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知识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强弱观点,理解声音强弱与物体震动的幅度和距离的干系。

2. 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区分声音强弱的方法,能够准确描述不同声音的强弱特点。

3. 培养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声音强弱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区分声音强弱的方法,能够准确描述不同声音的强弱特点。

2. 教学难点:在音乐中准确表现声音的强弱,培养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乐器(如鼓、镲、木鱼等)和音锤,用于声音强弱比照实验。

2. 准备不同材质、不同距离的听音设备,用于区分声音强弱的实践操作。

3. 准备音乐素材和乐器演奏视频,用于教室教学演示和模仿。

4. 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场景和时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不同强度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声音的强弱,引出本课主题——声音的强弱。

2. 新课教学:(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差别,如海浪声、风雨声、钟表嘀嗒声等。

(2)教师示范演唱一首歌曲,让学生观察教师演唱时的力度变化,进一步感受声音的强弱。

(3)学生分组,尝试演奏或演唱不同强度的声音,如拍手、敲击乐器等,增强对声音强弱的感性认识。

(4)教师介绍音乐中表示声音强弱的音乐术语和符号,如P (弱)、f(强)等,让学生了解音乐中的音乐术语和符号。

3. 拓展延伸:(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

这有助于学生将音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声乐鉴赏能力。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如合唱、器乐合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声音的强弱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搜集有关声音的资料,如自然界中的声音、生活中的声音等,并在教室上分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

4.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强弱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音乐世界中的更多知识。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

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实验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观察了解身边的声现象,感受我国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将音箱的音量由小逐渐调大让同学们用手感受音箱前纸盆振动的变化情况,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声音的强弱——响度[阅读课本]P34~35“声音的强弱——响度”[思考]什么是响度?[提示]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又叫做音量。

[思考]如何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提示]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

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归纳提升]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有关,声源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归纳提升]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去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思考]响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吗?[提示]教师小声说一段话,后排学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学生能准确说出。

[归纳提升]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

探究点2用波形比较振幅[阅读课本]P35~36“用波形比较振幅”[思考]如何用波形比较振幅的大小?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

声音高与低教学反思5篇

声音高与低教学反思5篇

声音的高与低的教学反思5篇写好教学反思让我们成为最得力的有阅历的老师,要想更好地积累和运用教学阅历,老师肯定要仔细书写一份教学反思,范文社我今日就为您带来了声音的高与低的教学反思5篇,信任肯定会对你有所关心。

声音的高与低的教学反思篇1本课要求同学朗读课文,会背诵第2—3自然段。

?课程标准》中其次学段要求同学“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与实践》中有关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细化标准。

正确: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流利:读得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速度不唱读、不拖音;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表现出文中人物心理、态度、心情、精神、熟悉等方面的变化。

以上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朗读要求以及细化,依据学段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不唱读、不指读;其次学段要做到读准停顿、不词化。

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中,语言特别生动。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先布置了预习,课上小组内检测朗读状况,只有一半的同学能够熟读课文。

这样一来,对课文的朗读目标达成造成了肯定的困难。

我只能把课文分解,先进行其次自然段的熟读成诵。

班里有三四个女生朗读很好,让她们范读的时候,也消失了字音不准影响发挥的.状况。

看来,预习的作业需要制定一个评价标准了。

其实三班级的同学有肯定的理解基础,他们知道“微风”“狂风”的区分,在朗读的时候也会想要通过语调的变化来区分,只是大部分同学“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只能我带着他们读。

先让他们克服每个字的节奏一样的问题,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带着他们读,我朗读让他们边想象边跟着我不出声读……反复几遍之后,集体朗读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接着进行了5分钟小组内赛读,看谁能背下来。

5分钟后,有13人学会背其次自然段,但是在背诵的时候,朗读要求很明显又降低了。

经此一课,对于朗读目标的落实有以下改进措施:1、制定预习检测标准,让同学能自我监测。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第一篇: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篇一: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反思一: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本节的教学主要是乐音的三要素,同学们学习的效果较好,基本上都知道三要素是什么及其影响因素。

但在运用这三要素进行声音的区分时,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个要素。

对这一点,下节课要举例进行解释,区分声音时,有时三者都不同,关键是认识到主要因素的区别。

例如,敲击瓷器辨别好坏,它发出的声音音调和音色都不同,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调,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色,我认为这里主要是利用音色来判别,因为好的与坏的,其自身结构发生了变化。

反思二: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声音三要素之一的音调。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与频率间的关系。

在研究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时。

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

猜测弦乐器发出的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按>计划分步骤去进行实验,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这个实验又很复杂,如果去先猜测,后制定计划,会浪费过多时间,后面实验部分的时间没有保证,整个活动会半途而废。

因此这节课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没按常规进行教学设计,而是灵活地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

即直接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下面直接按照课本上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不用过多的讲解,很轻松的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的步骤。

接下来就是巡视指导每组学生进行实验,尽管部分学生摸不着方向,操作能力差,但经过教师引导、大多数都得出了正确结论: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张紧程度有关。

反思三: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同声音的分类与辨认》教案设计

《不同声音的分类与辨认》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不同声音的分类与辨认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声音的分类和特点。

2. 学生可以辨认不同声音,并将其归类。

3.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不同声音的分类和特点。

2. 辨认不同声音,将其归类。

三、教学难点1. 对于普通学生,有些声音较为相似,需要进行细致的区分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通过听音频、识别音频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热身(1)带学生发出些小声音,让学生感知不同声音的区别。

(2)播放一些音频,让学生辨认所听到的声音,并说出其特点和所属分类。

2. 正文(1)介绍不同声音的分类和特点。

(2)听音频,辨认不同声音,将其归类。

可以采取游戏式教学,让学生互相竞争。

(3)对于难度较大的声音,可以辅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辨认和分类。

3. 练习让学生自己制作一段音频,并让其他学生辨认所使用的声音分类。

4. 总结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最喜欢的声音是什么?(2)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接触到哪些声音?(3)通过这次练习,你认为自己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吗?六、教学评估1. 通过听力测试来评估学生辨认不同声音的能力。

2. 通过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资源音频、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个性化教学,孩子的听力差异很大,有些孩子听辨能力比较差,需要手把手指导。

2. 教学难点主要在于某些声音相似,不同类别之间的区分比较模糊,需要有足够的练习和训练。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物理组高小英今天,我上了新课——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频率、音调和“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我在第一次备课的时候,几乎都没有处理过教材,只是想按照教材的思路讲。

还好,集体备课的时候,同事们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

我结合自己的风格采纳他们的建议对这节课进行了二次备课,也对课件进行了大部分的修改。

同事们给我的建议主要是我我的课件太简单,没有把知识的生成过程展现出来,也没有引导思考的环节和激发学生疑问,和学生互动的环节。

我在此非常感激同事们给我的建议,让我深深发现自己存在的深刻问题。

这节课上完后,我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

整节课的知识点的连接和引入显得非常顺,重难点突出。

就是这节课的时间显得比较紧,课堂练习相对少了点。

在这节课中,我以让学生听风声、雨声、小提琴声来引入这个课题——声音有千差万别,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区分它们,再引导学生认识到刚才听到的声音有的低沉,有的高昂,从而得出音调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听宋祖英的《好日子》和刘欢的《弯弯的月亮》品味音调的不同,这样感觉效果比较好,学生也比较有兴趣。

再由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引出声音的高低跟物体的振动状况有什么关系,从而进行试验探究,由于当时没考虑到班级的讲台有围栏,用钢尺探究“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实验很不理想,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听不出音调的高低,反而觉得钢尺伸出桌面长些振动快,也许他们觉得钢尺伸出桌面长些的振动更明显就是振动得快,而且会振动得久些。

物理演示实验最失败的就是实验现象不明显还让学生体会到错误的理解。

我对此非常不满意,还好我还准备了梳子,立马改用梳子做实验。

在做实验时,强调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听声音,并注意比较刮快点梳子和刮慢点梳子时,梳齿振动的快慢和声音的区别。

考虑好梳子发出的声音小(以后可以用旷音器),我就走到学生中间去做,引导学生得出音调跟振动快慢的关系,这样水到渠成引出频率的概念。

在讲用波形显示音调时,为了让学生简而易懂,我强调了学生数波峰在相同时间的个数,多的(密的)音调高,反之音调低,为了更形象,我还找到了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叫的声音的波形图,让学生一边听声音,一边对比波形图,这样效果非常好。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反思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声音的特性教案及反思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五年级学科: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来传播。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区分。

3. 培养学生利用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教学难点:1. 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声音现象,如播放音乐、敲打物体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并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需要什么来传播?”2.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者观察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

3. 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教师通过示例或者实验,引导学生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听觉来区分这三个特性。

4. 应用声音特性解决问题: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音量、如何改变音调等,引导学生利用声音特性来解决问题。

5. 总结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并反思如何运用声音特性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有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如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 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是否能够利用声音特性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掌握情况,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可以进行一些与声音特性相关的家庭实验,如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等。

2. 学生可以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可以改变音调的乐器,如何提高音响的音量等,并尝试利用声音特性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种类、特性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不同类型的声音,培养其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的种类和特性。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如古典、流行、摇滚等)和学生日常生活听到的声音(如汽车、动物、自然声音等),引导学生进入声音的世界,并激发其好奇心。

2.知识讲解:首先,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即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其次,讲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最后,介绍声音的应用,如音乐、广播、通讯等。

3.实验与观察:进行几个小实验,如改变吉他弦的长度来改变音调,或通过不同材质的物品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学生亲手体验声音的特性,并观察其变化。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他们感兴趣的声音类型,探讨其特性及应用,之后每组分享讨论结果。

5.总结与回顾:对本节课所学的声音知识进行总结,并回顾学生的讨论结果,强化其对声音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讲解、实验与观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声音。

3.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吉他、各种材质的物品等,供学生亲手操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与声音相关的练习题,以检验其对声音知识的理解。

2.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搜集一些与声音相关的素材(如音乐、视频等),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材和教辅材料:提供详细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供学生学习参考。

2.多媒体资源:制作PPT演示文稿和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3.实验器材:提供实验所需的器材和工具,供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声音的种类、特性及其应用,掌握通过实验和观察区分不同类型声音的方法,提高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对声音的审美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反思一: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本节的教学主要是乐音的三要素,同学们学习的效果较好,基本上都知道三要素是什么及其影响因素。

但在运用这三要素进行声音的区分时,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个要素。

对这一点,下节课要举例进行解释,区分声音时,有时三者都不同,关键是认识到主要因素的区别。

例如,敲击瓷器辨别好坏,它发出的声音音调和音色都不同,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调,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色,我认为这里主要是利用音色来判别,因为好的与坏的,其自身结构发生了变化。

反思二: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声音三要素之一的音调。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与频率间的关系。

在研究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时。

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

猜测弦乐器发出的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按>计划分步骤去进行实验,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这个实验又很复杂,如果去先猜测,后制定计划,会浪费过多时间,后面实验部分的时间没有保证,整个活动会半途而废。

因此这节课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没按常规进行教学设计,而是灵活地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

即直接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下面直接按照课本上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不用过多的讲解,很轻松的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的步骤。

接下来就是巡视指导每组学生进行实验,尽管部分学生摸不着方向,操作能力差,但经过教师引导、大多数都得出了正确结论: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张紧程度有关。

反思三: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算是比较成功,但由于农村学生器材及知识储备的不足,学生的自我探究还是做得不够。

反思四: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震动。

我们耳朵中的鼓膜就是接收声音振动的探测器。

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轻的声音都可以让它产生振动。

在这节课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气球膜,包住一个玻璃杯制作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气球膜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

因为气球膜的不易观察,可以在气球膜上放上一些纸屑或沙子、盐,借助纸屑、沙子或盐来观察气球膜的振动。

课前我先选择的纸屑,(觉得用纸屑比较干净)可是实验几次效果很不明显——纸屑几乎不动,我又换沙子实验结果也不好,又找来了很细的盐粒,实验现象超好,我很满意,看来还是比较轻小的物体效果才明显。

每次实验前对材料的选择我们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实验成功与否。

篇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公开课教学反思《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这节课是声音特性的第一节课,是学生接触声音特性的第一个概念,这节课的学习至关重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在学习声音的另两个特性“响度”和“音色”时就会得心应手。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初步接触探究实验,介绍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需要花时间、重细节去理解掌握。

虽然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有丰富的听觉体验,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维,但有些欠缺的方面,主要从以下几点阐述: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初学物理,不能精练地将现象和结论进行总结,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培养。

2、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加强训练。

3、我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做得不够,在实验中,发现学生不能很好的设计出实验步骤,自己就着急把方法告诉学生。

针对上述问题,我觉得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着手改善。

1、学生方面:发挥学案作用,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归纳概括,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加强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意识。

2、教师方面:斟酌教学语言表述,浅显又通俗易懂,平实又蕴含知识,不重复、不拖泥带水。

设置合理的问题及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

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老师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角色。

总之这一节公开课对我来说不但得到了锻炼,更让我知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更让学生有了一次与以往课堂不同的体验,同时领导和各位老师的评课更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努力,做得更好!篇三: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白岭镇中学【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节主要研究声音的高低——音调,并通过探究活动认识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节主要让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听到声音的过程,本节则对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进行“区分”,首先研究声音的一个特征:音调。

只有学好本节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下节的内容:响度和音色。

我的思考:先从日常生活中听到的一些声音,认识到声音有差别,引起学生思考:怎样科学地区分它们?接着通过活动1,先认识声音有高有低,然后探究并发现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音调和频率的概念,并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然后用波形图显示物体振动的频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再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中所说的c 调、d调,就是指音调。

接着,通过活动2,了解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⑵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⑶经历“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⑷通过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通过参与“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实验,既能加深学生对音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因而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单纯说“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且容易和响度混淆,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流程】一、温习旧知设置问题情景,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前面的知识。

设置的问题如下:(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以什么形式传播?(2)声音的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声音在真空中可以传播吗?设计意图:上课开始即通过设置问题情景,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对比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音乐】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引导学生得出:声音有高低之分——音调设计意图:通过熟知的声音比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增加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并开动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求知欲望由此让学生得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既然声音有高低,那么,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是什么呢?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1hz”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归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二)用波形比较频率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进一步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2、活动2:探究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播放视频。

引出弦乐器。

让学生列举见过的弦乐器,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展开探究活动。

设置意图:通过活动2,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还可以是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同时强化学生对音调高低的感知和分辨。

3、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讨论如下问题:(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发现任何动静时,狗却能觉察到异常情况?(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钟只振动五六次。

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提醒学生:现阶段的我们正处于声带发育时期,其中有一段称为“变声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声带的保健,不要模仿奇怪的声音。

4、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例如,我们平时说的在公共场合不要“高”声喊叫。

四、当堂练习篇四: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案篇五: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响度和音色。

2.知道响度和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

3.了解不同响度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实验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了解身边的声现象,感受我国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难点:区别响度和音调,用波形区别声音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1.什么是声音的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2.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3.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改变自己说话声音的强弱,引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声音既有高低之分,也有强弱之分,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如何表示声音的强弱呢?它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除此之外,声音还有哪些特征?这将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板书本节课题。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二、新课教学师:(先大声说一句话,再小声说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不同) 物理学中,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板书),响度又称为音量。

师:声音的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师生共同讨论后,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后,老师演示“活动1实验:“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1:如课本图2一25所示,在鼓面上撒上一些小纸屑,先轻轻地敲击,观察小纸屑的跳动幅度,然后用力敲鼓,再观察小纸屑的跳动幅度,分析鼓的响度与鼓的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