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总体情况的概括

合集下载

四川省课题研究报告

四川省课题研究报告

四川省课题研究报告报告题目:四川省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一、引言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川省的经济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报告旨在对四川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四川省的经济发展现状1. 经济总量的增长:近年来,四川省的经济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GDP保持在全国前列。

其中,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发展得尤为迅速。

2. 产业结构的调整:四川省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正在逐渐减少,而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正在快速增长。

三、四川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城乡发展不平衡:尽管四川省的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但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滞后。

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村人口流失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2. 社会公共服务不足:尽管四川省在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短板。

教育资源不够均衡,医疗服务不足,社会福利水平有待提高。

3. 生态环境问题:四川省是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受到了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和空气污染等问题的困扰。

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4. 城市化进程加快:尽管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机遇,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四、对策建议1.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强农村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增加教育和医疗资源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保障力度,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环境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土地保护,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重点]四川省情简介

[重点]四川省情简介

四川省情简介四川气候一.全省气候特点四川省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地区,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地形区。

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地形的综合影响,具有五大气候特点:1.气候类型多。

全省气候类型多达9类;分别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山地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高山永冻带。

2.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大。

在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明显下降,依次出现从较暖到较冷的多种气候类型。

人们通常把这种气候现象称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3.季风气候明显。

冬季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盛行从偏北方向吹来的强劲干冷的冬季风,雨量少,气温低;夏季为太平洋高压和印度洋低压所控制,盛行从偏南方向吹来的暖湿的夏季风,雨量多,气温高。

4.季节气候区域特色鲜明。

四川盆地四季分明,川西南地区和川西高山高原区雨、旱季节差异明显。

5.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较重。

全省范围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灾害是干旱,其中,夏旱出现的频率最高,伏旱造成的损失最大。

盆地区和川西南山地的旱情程度又普遍重于川西高山高原。

暴雨、洪涝和低温也是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低温雪灾常在川西高山高原地区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主要气象要素概况1.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1.5~20.3℃,三大地形区中,盆地为14.1—18.2℃;川西南山地为10.1~20.3℃;川西高山高原为—1.5~15.4℃。

年平均气温,最高在攀枝花市,为20.3℃;最低在石渠,为—1.5℃。

极端最高气温在平昌,为41.9℃;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川西高山高原区的石渠,为—37.7℃。

季平均气温夏季最高,秋季次高;冬季最低,春季次低。

2.降水量全省年均降水总量315.7—1732.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盆地最多,为783.2~1130.9mm;川西高山高原最少,仅为315.7~906.0mm。

雅安是全省降水量最大的地区,素有“西蜀天漏”之说,年均降水量为1732.4mm;其中,1966年曾达2367.2mm,为全省极端最高值。

四川的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如何

四川的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如何

四川的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如何四川是中国农业大省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农田面积。

在过去几十年中,四川的农村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四川的农村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分析四川的农村发展现状,同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四川的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四川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如天府之国的茶叶、豆瓣酱、竹笋等,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四川的农村改善了交通和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旅游业的兴起和特色小镇的建设,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成就为四川农村的千千万万农民带来了福祉。

然而,四川的农村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短缺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随着农村年轻人的外出务工增加,农村地区面临着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压力。

这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

其次,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民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足也制约了农村发展的进一步提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四川的农村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道路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

其次,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溯源体系,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此外,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旅游业和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未来,四川农村的发展将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趋势。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四川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优先、农村特色、农民富裕,将为四川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其次,数字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四川农村带来新的技术和商机。

关于四川的介绍

关于四川的介绍

关于四川的介绍
四川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工业和旅游中心之一。

四川省的面积为48.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8300万人。

四川省的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

其中,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盆地之一,也是中国的农业重心之一。

四川盆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四川盆地还是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和钾肥等重要产地。

四川省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大量的水力、煤炭、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

四川省还是中国的重要林业省份,拥有大量的森林资源。

四川省的自然保护区也比较多,其中有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

四川省的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四川省的成都市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许多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址。

四川省的九寨沟、峨眉山等地也是中国的旅游胜地之一,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四川省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四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麻辣、鲜香、口感独特而闻名于世。

四川省还是中国的茶叶产地之一,四川的熟茶、生茶、花茶等种类繁多,品质上乘。

总之,四川是一个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值得人们前来游览、探索和发展。

- 1 -。

四川省经济发展分析

四川省经济发展分析

四川省经济发展分析一、引言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也是中国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之一。

本文将对四川省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地理和人口概况四川省总面积485,000平方千米,是中国人口第三多的省份,人口超过8000万。

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和盆地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三、经济发展现状1.农业四川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谷物、棉花、油料、烟叶等是主要农作物。

近年来,四川省注重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工业四川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主要工业部门包括能源、化工、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等。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四川省的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

3.服务业四川省的服务业发展迅猛,各类商业、金融、旅游和文化产业蓬勃兴起。

特别是旅游业,四川省以天府之国的美誉吸引了大量游客。

四、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机遇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内陆地区,是连接中国内陆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

一带一路建设为四川省带来了巨大机遇,加速了其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2.挑战四川省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自然灾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地震、洪涝和干旱等灾害频繁发生。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五、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四川省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规划。

1.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工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3.服务业发展: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

4.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和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六、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四川省将继续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七、结论四川省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注重农业现代化、推动工业升级和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四川省情资料

四川省情资料

四川省情
一、地理概况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跨东经97°21′52″~108°05′36″,北纬26°03′25″~34°19′09″之间。

四川省总面积约50.4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3%,是中国面积第五大的省份。

四川省地形复杂,有川西高原、大巴山、大渡河、金沙江等地理地貌。

二、人文历史
四川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古代,四川曾是巴蜀文化和蜀
文化的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在历史上,四川是“南成都”和“蜀都”的称呼,素有“天府之国”、“天府之乡”的美誉。

三、经济发展
四川省是中国西部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四川省以农业、工业、能源、旅游等多元产业为主,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

其中,成都、重庆等城市是四川省的经济中心,也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四、文化特色
四川省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川剧、蜀绣、川菜等都
是四川省的代表性文化。

此外,四川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五、旅游资源
四川省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蜀山之
王峨眉山、雅安市的亚丁、乌当区的龙泉古镇等都是四川省的旅游胜地。

四川的旅游业也蓬勃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结语
四川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风景优美的省份,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传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四川省,领略这里的风土人情,感受四川的独特魅力。

四川省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四川省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四川省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面积第五大的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介绍四川省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蓬勃发展的经济状况。

四川省人口众多,面积广阔。

截至2021年,该省人口约为8500万人。

其土地面积达到48.3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德国的两倍。

四川省辖14个地级市,下辖173个县级行政区,包括资阳、南充、宜宾、雅安等。

四川省不仅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还拥有壮美的自然风景,如九寨沟、峨眉山、稻城亚丁等著名景点。

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近年来,四川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省份转变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制造业是四川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四川省在汽车、电子、航空航天、能源装备等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重庆和成都两个地级市是中国中西部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四川省还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壮大。

服务业在四川省的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是四川省的一大亮点,该省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

四川的美食文化和民间艺术也吸引了国内外的顾客。

此外,金融、教育、医疗和文化创意等服务行业也在四川省经济中快速发展。

四川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和机场的建设都大大提升了四川省的交通运输能力。

近年来,成都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的建设使得四川省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四川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该省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

四川省还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综上所述,四川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核心省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四川省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并在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四川简介概况介绍

四川简介概况介绍

四川简介概况介绍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拥有超过830万人口。

其西部山区和中部平原构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拥有珍贵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四川省以它的多样性而闻名,拥有众多民族,如汉族,壮族,藏族,彝族,羌族,回族等。

这些民族在本省建立了自己的文化遗产,表现出独特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性。

四川省位于大西洋流域和太平洋流域之间,境内主要山脉有九寨沟、峨眉山、雅砻江大峡谷、芦山、怒江等景观名胜,有著美丽的自然风光,素有“西部明珠”的美誉。

四川省的经济急剧发展,社会进步。

它的半数以上的GDP来自农业,而且还有珠宝、旅游等其它行业。

四川也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培训基地之一,有许多著名公司,如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

四川省的文化遗产也得到了重视,拥有多条文化沿革,如《川剧文化》,《戏曲文化》,《创意剧文化》,《蜀文化》,《民歌文化》等,充分展示了四川的多元文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处。

四川省的教育也迅速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都成为了四川的高等教育中心,吸引了众多中外留学生。

四川省是一个融合多元文化,自然风光无限的地方,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特有的山水地貌,多元文化和多样的经济发展模式,
使其成为中国繁荣昌盛的一面镜子,也是华夏文明的缩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形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

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气候四川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

四川省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特别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经常发生。

土地全省土地资源分为12个一级利用类型,57个二级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现状以林牧业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园地的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

矿产资源四川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且种类较齐全。

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和矿区达到101种和2219处,其中有57种矿产的保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5位,钛、钒、锂、轻稀土、岩盐、芒硝等14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

全省矿产资源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和加工大省。

水资源四川省水资源丰富,居全国前列。

全省降水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739.86亿立方米。

四川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共有2816条,号称“千河之省”。

水资源总量约为261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61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49亿立方米。

动植物资源四川省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植物种类异常丰富。

全省有高等植物近1万种,分属232科,1600属。

其中裸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被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全省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3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49种。

截至2012年末,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5.3%,木材蓄积量居全国第二。

动物资源丰富。

全省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13种。

全省野外大熊猫数量为1206只,占全国总数的76%,其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

动物中可供积极利用的种类占50%以上。

四川雉类资源亦极为丰富,雉科鸟类达20种,占全国雉科总数的40%,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雉类,如雉鹑、四川山鹧鸪、绿尾虹雉等。

近年来,四川省境内新纪录到鸟类19种。

湿地面积广阔。

我省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湖泊、河流和库塘等类型,全省湿地总面积421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8.7%。

其中河流湿地面积约56.4万公顷,主要包括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长江上游重要的干流和支流;沼泽湿地总面积143.2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阿坝州和甘孜州的高寒地区。

旅游资源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

全省有世界遗产5处,其中: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

列入联合国《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

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

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四川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25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

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70个。

卧龙、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黑水河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最精华区域,也已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全省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1处,省级森林公园54处。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14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

全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61处。

人口人口统计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07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2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3515.6万人,乡村人口4560.6万人,城镇化率43.5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79.73万人,人口出生率9.89‰,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5.79万人,人口死亡率6.92‰;人口自然增长率2.97‰。

民族及民族分布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490.8万人。

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

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社会生活2012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万所,在校生(学历教育)1579.9万人,教职工95.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9.6万人。

义务教育。

全省小学8586所,招生101.0万人,在校生560.7万人;初中3908所,招生98.8万人,在校生304.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13所,招生8398人,在校生4.4万人。

中等及职业教育。

全省普通高中735所,招生52.2万人,在校生151.7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630所,招生54.4万人,在校生139.9万人。

职业技术培训注册学员279.3万人(次)。

高等教育。

全省普通高校99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22.4万人,增长7.4%;毕业生28.7万人。

研究生培养单位40个,招生27553人,在校生85626人,毕业生22198人。

成人教育。

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33.0万人;成人中学在校生4.9万人;参加学历教育自学考试66万人。

科技2012年末,全省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2个。

全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

2012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1600项,成交金额119亿元。

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1010项。

2012年,全省共申请专利66312件,专利授权42220件,其中新增专利实施项目5487项,新增产值866.49亿元。

文化2012年末,全省拥有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68个,艺术表演场所45个,文化馆205个,文化站4600个,公共图书馆171个。

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3个。

全年摄制电视剧6部,电影故事片11部。

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进入常态,2012年共接待观众3597万人次。

2012年末全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12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460项。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2012年末拥有无线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台158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7座。

广播综合覆盖率96.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电视综合覆盖率97.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有线电视用户达1396.4万户,比上年增加56.1万户。

卫生2012年末,全省拥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76073个,床位39.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7.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2万人,注册护士13.4万人。

卫生环境进一步改善。

2012年新增省级卫生城市2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比上年提高3.0和1.9个百分点。

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医疗不断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涉农县(市、区),参合率98.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提高到60.9%。

基本药物上网采购率98.2%。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分别降至31.81/10万、10.2‰体育2012年,全年省优秀运动队获世界级比赛金牌13枚、银牌25枚、铜牌3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19枚、银牌4枚;获全国比赛金牌23枚、银牌16枚、铜牌26枚。

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38.0亿元,增长13.8%,共筹集公益金10.9亿元。

全省建成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5所、省级18所,市(县)级业训重点单位3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25个。

全省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5700条,当年新建1205条。

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实施体育“十项惠民行动”,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74个。

经济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3849.8亿元,增长12.6%。

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579元,增长12.3%。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1元,分别增长13.5%和14.2%。

GDP 比重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297.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587.8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7964.8亿元,增长11.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64.9%和30.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579元,增长12.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2:52.4:33.4调整为13.8:52.8:33.4。

农业产值和增长率2012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0.4%。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47.6千公顷,增长1.2%;药材播种面积101.8千公顷,增长3.0%;蔬菜播种1246.1千公顷,增长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