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精选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_11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舌尖上的中国,我认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诉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诉你,怎么吃,和谁吃,在哪里吃,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吃。
我不希望我是为数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哭的人,不是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为了他的那一句家乡味。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一直很棒,你难以想象的动人,顽固,竟然都可以成为味道的形容词,我们这才不止一次的觉得,原来,味觉也是情的________。
加上背景永远“勾人”的男声,画面的质感和清晰度是一如第一季,给人身临其境和心旷神怡的曼妙感受。
所谓生活,除了柴米油盐,全都是人情世故。
所以当看到为生计奔波,远走他乡的国人的时候,谁没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带入了进去,谁没有设身处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舌尖的成功远远不止是吃那么简单。
这部超脱了纪录片意义的纪录片实在是给人了大于更实际的现实的震撼。
虽然你知道这是摆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一张淳朴的脸上的每一丝感情,都是不掺假的真实。
偶尔的背景音还是在不断的提醒着我们,中国的现状,虽然伤感,可是越是这样,传递出的人文关怀也就越加的浓烈,不同于那些新闻里的,法制频道里的念白,人们在这种打开心灵和感官,专注于感受的时候,传递出的这样的情怀,这样的信息,才更加被人接受,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们的恻隐之心。
“爸爸,你太厉害了。
”“当爸爸的很能干的。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给了我异样的感动,不管脚步有多远,心永远都朝着故乡的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难,都要记得一种永恒的感动,家,是最最温馨的港湾。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22篇)

《⾆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22篇) 当观看完⼀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家的视野⼀定开拓了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22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1 寒假,我在⽹上看了⼀遍前段时间⽐较⽕的⼀部纪录⽚——《⾆尖上的中国》。
看到“⾆尖”,想必必定是展⽰各地美⾷,弘扬传统⽂化的节⽬吧。
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
本⽚介绍了华夏各地“南⽶北⾯”的饮⾷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腐汤、腊味飘⾹腌笃鲜、排⾻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
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类的节⽬不同,这个节⽬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的思考。
从中我了解到了⼈与⼈的关系,⼈与⾷物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
在更深⼀步的思考时,对处在“⾆尖上”的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锅⽶饭,⼀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都是中国⼈⾟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然,享受美⾷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然的恩赐,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们。
我认为这个节⽬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在视觉上⽐这个纪录⽚的⾊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是淳朴的⼈,⼈⽣观和⾃然观。
我觉得《⾆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是我们每个吃货必看的⼀部,不看真的是会后悔的。
《⾆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2 近⽇,中央⼀套播放了⼀个异常⽕爆的纪录⽚“⾆尖上的中国”,⽚中的景象是如此的美妙,⼤流⼝⽔之际我也有着⾃⼰的感叹: ⼀、电视上的很多美⾷我们没吃过。
第⼀集⾄第七集集集都有令⼈馋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们吃过的寥寥。
⽽且我们发现,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费功夫的。
在速⾷泛滥的今天,在流⽔线充斥的现在,在添加剂⽆所不能的当下,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可乐的世界⾥,哪⾥才是⾃然珍贵的馈赠,哪⾥才有浸透着汗⽔和⾟苦的美⾷?因此,这⼀切,只能在电视⾥,不能在肚⼦⾥。
2024年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实用20篇)

2024年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实用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2024年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实用20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舌尖上的中国3》观后感 观后感作文700字

《舌尖上的中国3》观后感观后感作文700字《舌尖上的中国3》是一部关于中国美食传统和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结合了人文、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美食文化,让观众对中国传统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观赏完《舌尖上的中国3》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有以下几点观后感。
片中展现了中国丰富的食材和烹饪技术,从而让观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中国美食。
不同地域的美食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黔东南苗家风味鱼、腊汁肉、辣鱼等美食,展现了苗族人民丰富的饮食文化和对食物的烹饪技艺,使人对苗家美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尊重。
在观看这些美食的制作过程时,我不禁感叹于中国传统的烹饪技术,它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深深地打动了我。
片中展现了不同地域美食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镜头所展现的泉州客家小吃、陕西麻花、台州盐菜、云南砂锅米线等地方特色美食,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历程。
这些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和食材选择都包含了当地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文化传承和发展是形形色色的美食传承人们的努力所得到的回馈。
这些美食的传承与发展,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美食的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3》这部纪录片,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更能从中领悟到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无论是美食的制作工艺还是食材的选择,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美食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这种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美食所包含的文化、历史和情感,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
《舌尖上的中国3》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全方位的美食之旅,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中国传统美食的丰富多彩,更展现了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通过这次美食之旅,我对中国传统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
希望能够有更多类似的纪录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和热爱中国的传统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0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纪录片,通
过镜头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勾勒出一幅幅精致诱人的美食画面。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被深深地感染和触动。
首先,这部片子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从北方
的麻辣火锅到南方的海鲜大餐,从小吃街头的烤串到高档餐厅的精美菜肴,每一种食物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通过这些食物的制作过程和故事,我们不仅可以品味到美味,更能感受到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其次,这部片子让我认识到了食物背后的故事。
在看到厨
师们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我更加珍惜每一顿饭。
食物不只是填饱肚子的东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生活的态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对食物的感激和珍惜,而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食物的态度。
最后,这部片子唤起了我对家乡味道的思念。
在异乡他乡,我常常怀念家乡的那些地道美食,那些陪伴我成长的味道。
通过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我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些美食的旁边,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美好。
总的来说,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让我对食物和饮食文化
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也让我更加珍惜家乡的味道和生活中的美好。
这部片子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次关于美食、文化和生活的心灵之旅。
2023年《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集合15篇)_2

2023年《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集合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了一部与饮食有关的纪录片。
播出之前,并没有人对这部片子寄予厚望。
因为整个拍摄在资金、技术、经验等多方面都受到制约,相关的宣传也寥寥无几。
然而随着片子的播出,那些诱人可口的美食、深厚的人文情怀、丰富的饮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成为人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优秀纪录片。
其实,这部片子我们都不陌生,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的成功,归结于中国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喜爱:食物的滋味不仅仅局限于舌尖之上,它可以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风俗文化,它反映了人们的偏好,也反映着人们的性情。
人们之所以对饮食的话题乐此不疲,除了满足口舌之快,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人间百态,家常世情。
诚然,将饮食作为拍摄的视角,是这部片子立意上的高明之处。
但是,没有摄制团队背后的付出,也很难有制作如此精良的作品。
在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里,导演组特意增加了一集花絮内容,向观众们展示了这部深受欢迎的纪录片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在我们的想象中,拍摄美食节目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寻遍祖国大好河山,品尝名扬四海的各大菜系,探访几近失传的民间秘制。
但真实的情况是,为了拍摄到最为壮观的捕鱼盛景,摄制组需要忍受零下30度的严寒;为了记录下葡萄成熟最新鲜的一刻,他们只身穿越酷热干旱的荒漠;为了寻找难得一见的野生食材,他们更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除了旅途的艰辛、环境的恶劣,摄制组还面临着各种技术上与设备上的问题。
为了能更好地呈现壮观的全景,团队反复调整航拍的方式,克服技术条件的限制,精益求精。
我们看到的每一帧精美的画面,就如同新鲜的食材,只有经过千万道工序、“煎炸烹煮”,最终才能呈现给观众一道生动的文化大餐。
观看这个纪录片的花絮,让我感触颇深。
摄制组的一位导演曾说:“一切成功的秘密,都来自于笨拙的探索。
”做好一道菜是这样的,拍好一个片子也是这样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近日来,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播出之初,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广泛流传。
《舌尖上的中国》,以一种最简单的解释,那大自然的恩赐,故事的主食,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调和。
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自由行走中,展现各地民族风情习俗,呈现在面前是童年回忆之一。
那些普通的人,善良淳朴,与现代城市文明独特的田园生活,传统一脉相承,技能代代相传,记在心里。
表达一种爱和敬畏自然,一种隐藏在背后的中国菜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文化遗产缓慢下降的担忧,一种中国食物含有亲情,爱心的宣扬。
让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一种苗鱼,是湘西苗族人民的美食烹饪鱼,辣尤其之重。
做苗鱼功夫在于煎功上,是讲究以文火慢慢煎,把鱼炸香脆而不是炸糊,火候不容易掌握。
配料是青椒为主,比例是五五。
鱼有辣味,椒有鱼香,汤既鱼味也辣味。
起初入口很香的气味扑鼻而来,吃起来既香滑柔软,有鳞片的皮吸收也有很多的汤,咬鱼皮时汤水溢出,别有一番风味。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是美味的食物,也是中国吃苦耐劳的精神!《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已经于4月18日播出,它不仅仅是一档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节目,更重要的是以美食为窗口,让观众感悟美食之外的生活。
透过这档节目,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味道,看到了美食之外,生活的辛酸,为了美食,为了生活,多少人在奔波劳累?多少人背井离乡?……感谢《舌尖上的中国》,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值得被尊敬的。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
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300字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300字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300字【篇1】就在不久之前,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仿佛几天之内,所有的人都成了“吃货”,议论纷纷,话题不绝。
这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关于美食的节目,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民风习俗、故土乡情、民族传承、人类自然等等都在其中一一展现。
有人怀疑在食品安全问题泛滥成灾的当下,这部纪录片的出现可能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或者对急功近利的商业制作的有力抨击。
我却觉得这更像是一部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有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统的流逝和传承的呼吁这是一种文化,能够有无限地延伸和旁支研究。
文化,历史,地理,风情,习俗。
对待食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那样深入,细致,不折不挠。
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沉淀在这个纪录片中可窥见那透露的一小角。
《舌尖》将最日常的食物,最被津津乐道却不曾细致思考过的食物与民族的精神传承结合在一齐,加上文案对传统流逝的刻意提醒和镜头画面有意的煽情,电脑电视屏幕前的你我无法不被吸引,不被震动!总导演陈晓卿也说,《舌尖》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一样之处在于,它是经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不仅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并且也能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前段时间接待一位瑞典的外宾,我很自豪地给他推荐了《AbiteofChina》,并将视频给他看了一小段。
显然,他也被中国的美食吸引住了,连口夸赞。
记得不久前看过一个视频,有个香港的学生拍了个访谈片子,他们问了在中国旅游或生活的来自各个不一样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令人感叹的是,九成以上的人都在第一时间想到了中国的美食,并赞不绝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进而领略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这无疑是中华文化传统输出和浸润的最佳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观后感精选
01
因为比较晚看《舌3》,对它的差评度还是有所耳闻,其实看完之后觉得没想象中那么差,可能是已经想象过,所有不会太抱有希望。
我不知道新导演想传达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但看完后又有点同情导演了,如果稍微用心理解,其实不难发现,之所以将美器的地位看得比美食还要重要,是因为自石器时代以来,从石器烹饪器具到铁质烹饪器具,美器则充任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本集其实可能想要表达的不过是美器造就着美食,美食又影响着人们挑剔的胃。
可尴尬的是,导演表达得有点“偏”,看完后总体来说,云里雾里的,而且特别“干” 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
大篇幅讲述器,与主题不搭。
个人不是很赞同纪录片中的一句话“美器不如美食”,其实不管是美食还是美器都在人类漫长的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二者并非简单从属关系。
可纪录片中无论是石器的打磨使用还是七孔穿山灶,亦或是现代的餐具设计都缺乏对食物制作过程透彻的解说
镜头。
尤其是竹编蒸笼部分,甚至是食物成品的简单镜头,真的有些失望。
除去了经典的灵动音乐,使之更加乏味。
与前两季不同的还有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单调重复,显得特别“干”。
叙事模式与前两季差别不大,都是以人物代入,而后讲述,但镜头逻辑略显杂乱以及表达较主观化。
比如《器》中一共有6位人物。
云南石器烹饪器具制作者黄有胜、陕州地坑院中的穿山灶制作者薛明辉、八十三岁打铁师傅王立芳、陕西大厨杜西峰、四川泡菜腌渍大厨兰明路、以及最后的现代餐具设计者张宏。
好的纪录片对人物事物应给予最大的尊重,可对四川大厨兰明路还有现代餐具设计者张宏未免有些植入的嫌疑,人物主观色彩过浓,一味地突出主观情感,最后本末倒置。
而反观前两季则在讲述人物故事时留有空间,真实生动,这么一对比,确实不如从前了。
之所以留两星其实还是因为该纪录片传承了人文关怀,比如说传统的铁器炼制技艺濒临灭绝,对几千年宋船以及传统地坑院的解说等等都包含了前两季的人文关怀(好吧,我承认我更关注美食一点)。
另一颗星可能还是给纪录片创作不易的安慰,以及对《舌4》期待。
摄像组拍摄时间长达10几个小时,后期还要熬夜剪辑,带回了40T的素材(1T等于1024G)进行剪辑。
同时也希望《舌4》会有惊喜。
最后吐槽一下纪录片打广告的篇幅有点多了吧。
总之,虽然失望,但还是要抱希望的啦。
(作者补充:本人一编导小白,许多见解有错误粗浅
之处还望多多指正包涵,虽然不会有很多人看,但平时练习一下影评,积累经验总没错的,如果有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欢迎一起交流??再默默的说一遍,这是一篇“不正经的影评”)
02
这节目真是肉眼可见的越来越不走心第一季是真的拍的很漂亮也很有美感和特色展现出了风味小吃的味道还体现了风俗民情但是到后来,尤其这一季,基本上就是个广告节目了
就好比说有煎饼果子那一集,刚好有个朋友是天津本地人,就问了下她,她就说那家煎饼果子其实味儿不对,不够正宗,然而还有专门跑去尝的,你说这广告效应棒不棒第二集那个事情绝了永不相见了这节目
03
蹭热度的、走后门的、寻租的、装X的、想出名的、卖山寨红酒的、某某领导打过招呼的,某专门拜访摄制组的地方代表团,不该给镜头的给了镜头,不该让上镜的瓷器商人上了镜而且还给了故事鱼龙混杂都想和《舌尖3》发生关系,混乱的故事逻辑、小学生水平的文案、不专业的摄影镜头、美食与故事尺度的倾斜各种乱象就这样出现了。
这倒不是说制作团队一定没有才华,只是,即使才华横溢的制作团队在《舌尖》连续火了两季之后面对各色。
无
法保持存粹。
纪录片的时间、镜头、故事都是有限的评论区一片骂导演、骂制片人、骂摄像师,好像他们是他们搞砸了《舌尖3》。
但如果真的要分锅,他们只能算其次,最主要的锅,还是要分给《舌尖1》和《舌尖2》。
谁让它们拍得那么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名气最终提早落入盛极而衰的循环去了。
一、世间万物皆有生命周期,大到历史上各种流行的思想观念,小到黄焖鸡米饭和王者荣耀,都难逃盛极而衰。
不名一文→一鸣惊人→鱼龙混杂,初心难再→拥趸者流失→一地鸡毛。
名气如花,资本如蝶。
花开引蝶,天地常态。
蝶采花蜜,花盛而衰,蝶饱而离。
名气是会吸引资本的,而资本是逐利的,资本追求收益最大化,而不是艺术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美味价值、产品体验的最大化。
如果二者统一倒还好,如果产生冲突,资本必然舍后者而确保收益最大化。
你看白居易写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陪伴一起吟诗作对会使得情感价值最大化,而做生意会使得利润最大化。
二者完美统一当然最好,但是显然很罕见,更常见的是二者冲突频频。
最终实现的,往往是利润最大化,牺牲艺术价值、情感价值、健康价值等。
散养的走地鸡肉质紧致鲜美最好吃。
可是全球人民吃
鸡的胃口被放大之后,资本就趁着这个大的趋势介入养鸡产业后,我们吃到的就是在笼子里不分白昼、吃各种添加剂饲料的笼鸡了,除了有多脂肪厚体重感人之外,并不好吃。
资本介入养鸡产业了,养鸡的资本收益最大化了,鸡肉的美味价值降低了,原汁鲜美的鸡肉变成了你爱吃的吮指原味炸鸡快餐了。
养鸡如此,IP不也如此吗?
2017 熟悉创投资本市场的人应该很熟悉资本对IP的饥渴。
Papi酱这种小众群体传播的新媒体IP估值3个亿。
那请问覆盖广泛群体、连续两季都引起全民讨论的大IP-《舌尖》估值多少亿?先别说出你的猜想,你想想《舌尖》这个大IP两季以来捧红了多少小IP,我所在的深圳,舌尖前两集中露过脸的某重庆火锅店生意都奇好无比,何况卖松茸、鱼丸等衍生品的,标题里面说《舌尖》推荐的,都火得一塌糊涂。
你是餐饮店董事长,听说《舌尖3》要开拍了,你会无动于衷吗,你的股东会无动于衷吗,股东后面的资本力量会无动于衷吗?
你不会,你会用各种方法和《舌尖》发生联系。
因为你知道,和《舌尖》发生联系的收益大于成本。
动用了关系、砸了钱,《舌尖》怎么保持美味、人文的存粹?资本介入,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就不再是唯一考虑的了,要为资本留位置,要为政治宣传留位置,要为各色人等留位置。
所以《舌
尖》系列必然盛极而衰,走下坡路。
《舌尖3》只放出两集,就已看出乌烟瘴气的东西了,是很好的例证。
从这个角度上说,微信的下坡路即将到来。
微信刚出那会儿,年轻人联系又酷轻又好用,在应用榜上属于“社交”类。
后来微信火了,七大姑八大姨也都开始用微信了,游戏电商广告贷款都粉墨登场,连特么摇一摇,要出的结果都是电视节目,而不是哥当年的寂寞了,微信早就不是“社交”类app了。
现在是七不像的东西。
当然,一般这种东西都喜欢自称“工具”或者生态。
我不认为张小龙情愿往微信上加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当然Pony Ma从情怀上来说可能也不愿意加,但他们两位的左脑清晰地知道腾讯股价要想坚挺上扬必须要加。
加了之后,老的微信用户会流失,就像当年的QQ老用户在QQ臃肿之后转移到微信一样,臃肿了的微信已经让越来越多老用户攒到了越来越多的转移到下一个“微信”的冲动了。
我们等着瞧吧。
来得快的,走得也快。
爬得越高的,摔得越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