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合集下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5篇)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播当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透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

不仅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

**、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们审视.在此基础,导演把笔触更多地运用在了美食背后的故事讲述和情感酝酿上,“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让女子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

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渲染的主题,餐桌上的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

透过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蕴。

让女子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澜说;爱吃东西的人,多数不是什么坏人。

他们拼命追求美食,没有时间去害人。

大笑姑婆兼馋嘴,是完美的结合,这种女人多多益善,想来,女子能够挤身其中的一员,笑谈一下。

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吃货。

一个完整的女人,就应是既会穿优雅的高跟鞋,又能够脚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气而生活。

既就应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奋斗的价值,又懂得适当的转换身份,轻盈的走入家庭-----杨澜《一问一世界》里如此睿智的回答。

说得极是。

:林语语曾说;‘我们的身体都有一个饕餮精神的人,无可无不可,是人吃的东西女子都吃,越没吃过的越想尝尝,几乎如俗语所说;天上飞禽不吃风筝,地上走兽不吃板凳,不食人间烟火才算高洁么?恐是无人能做到吧!只有传说中去寻觅了。

男人不可下厨房,这种颇旧的思想,很让人费解,在女子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最是那一口吃食,流转萦绕,生生不息。

最是那一舌触蕾,包裹吸吮,孜孜不倦。

最是那一喉味道,叶落归根,痴痴不悔。

千呼万唤使出来的《舌尖儿2》终于在20xx年4月18日晚9点,羞答答的掀开了盖头。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各类食物的能量、营养补给。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单体现了人们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也道出了食材分布各从其属的特点。

比如,你想吃哈密瓜,一定会联想到新疆,想吃牛羊肉,蒙藏地区是不二之选,想吃热带水果,那三亚又是你忽略不了的坐标。

寻常人家也有传世美食,帝王将相也有难舍美味。

吃,从来就是件离不了人的事儿,《舌尖儿上的中国》把吃这件事儿,放在了电视的案板上,只待品赏。

依旧是水墨古韵风的开卷,随着卷轴推展开第一集的主题,脚步。

片中串联了原始森林野蜂蜜、陕西小麦、浙江海鲜、江西野生小花菇、东海望潮和跳跳鱼、山东大煎饼、云贵高原苗族的雷山鱼酱,福建泉州萝卜饭这些食物,由食材和食物牵扯出一拨人,这拨跟随食材而颠沛流转的人身上,背负了各式酸甜苦辣的故事。

忘不了《舌尖儿1》通过对食材寻找、加工、食用的挖掘纪录,呈现出来的那份对自然馈赠的深深感恩和感动,它让这份情感在心内积蓄了足足一年。

第一季舌尖儿留给我一个感悟,即:若在某种食材的前面,加上一个地名作为形容词来修饰的话,应算是人们对其莫大的敬重,也是其莫大的光环荣耀,且这份荣耀无关权钱地位,仅是感人至深的情怀。

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剧变中,中国城市化进程也不甘寂寞的飞速前进着,人,作为最微小的推动力单位,无法逆流而行,回身看看留守在身后故土的孩子和老人,他们思念外出务工的爸妈或儿女,却又无力挽留。

《脚步》一集中,镜头用食物作弹跳点,勾画出食物与人的牵绊,味道与思绪的关联。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华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华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华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由于每个人的独特性格,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电影感受。

因此,在写观后感时,应当避开无谓的废话和啰嗦。

观后感是对所观赏电影的总结和反思,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观后感呢?我向大家推举了一篇优秀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文章,并建议您将本页网址保藏起来以免遗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1昨天最终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其次季,边看边和妹妹谈天,但是发现面食,职业割麦人那里,不知为什么心里酸酸的,发现熟识的割麦场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这样的割麦人来的,他们大多从河南来,我们叫他们小河南,由于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那么多人干活,除了爸妈就我和姐姐能帮忙,那时最厌烦过麦秋和大秋,由于我也要下地割麦子,那时56月份,天气热,而且麦穗痒人,之后是捆麦、打麦这些会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对于这些至今记忆犹新。

割麦真的是个体力活,发现那些割麦人,再发现那些现在的收割机,我只能说社会进步终将把古老的东西湮没在历史之中,发现他们的脸我只看了无奈和哀伤,他们真的是最终的割麦人了,在现在除了可能偏远的山区,基本上平原地带的麦子从种到收全部是机械化了,他们真的是要被历史遗忘了,我只能说,现在人基本没见过和经受过以上我说的那些所以他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发现小花菇那里,我感叹时间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贴近他们的人才能品尝和体会,但是老人独自一人的晚餐,让我鼻子发酸,现在的人都太急躁,喜爱快速的生活,什么都要快速,连生病了都要立即药到病除,其实根本不行能,时间真的是艺术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谁能真正的了解他呢。

感觉这一集的编导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独居老人、割麦人、留守儿童,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发现留守儿童那里,我真的很有感受,我上高校时去过支教,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看,他们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们需要翻几座山去上学,早上5点钟起床去上学,下午3点钟就下课,由于他们有好长的山路要走,回到家还要自己洗衣做饭写功课,他们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余时间也只是在电话里吩咐劝慰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彩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彩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彩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一美味的豆腐,鲜香的鱼肉,风干的火腿,清凉的竹笋……摆在我的面前,口水早已垂涎三尺……古往今来,没人不被美食所诱惑。

仿佛一看到它,心中就会有一种满足感。

无论有多劳累,那都是值得的。

春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有菜馅的,也有肉馅的。

无论是哪种,我都爱吃。

元宵,元宵可好了,虽然很小,可这也正好:因为满足不了我们的肚子,所以就得多吃。

端午,端午的棕子更是诱人。

尤其是红枣馅的,别提有多美味了。

传说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人们就都在端午节这天,把美味的棕子扔进河里。

哈哈!屈原有福了!中秋,提到中秋,我都觉得我三生有幸,因为我刚好是月圆之夜降临人世的。

这天,可以欣赏美丽的圆月,还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饼,真是妙极了。

除夕,除夕最棒。

因为这天,可以品尝到许多美食:无论是蔬菜还是鱼肉,我都不会拒绝。

只要吃到我妈妈亲手做的酸辣土豆丝、美味透心的豆腐、香喷喷的鸡腿、诱人的鱼肉、清甜可口的磨菇汤……哪怕让我连干三天家务都行。

现在一想到,心里早已飞回家去了。

糟了,还是别想了,口水都流出来了。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

我国的食品那都是有名的。

如:四川的辣子鸡丁,若是你吃了,准回味无穷。

我现在都还记着那辣子鸡丁的味道,虽然辣,但却吸引人。

还有广东的铁板鸭,别提有多美味了。

那鸭肉与众不同,香香的,脆脆的,而且那肉汁,有些辣味,品尝起来感觉独一无二,细细的品尝,像是到了天堂。

心中再无其他杂念。

我可不是吹哦!现在,眼前摆着美味的豆腐,鲜香的鱼肉,风干的火腿,清凉的竹笋……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立马全吃了。

啊!好美味!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二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

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不禁一阵感慨呀。

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通用30篇)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通用30篇)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通用30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通用30篇),欢迎大家分享!今天我在电脑上看了小型的电视连续剧“《舌尖上的中国》,当我看到这个醒目的题目时,我很惊呀!舌尖上怎么会有个国家呢?我接着往下看了介绍,哦!原来讲的全是美食啊!开来很适合让我们这些爱吃得人看啊!接着,我单击一下,影片开始放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从屏幕上一闪而过,还有各种菜的做法,其中,奶豆腐和奶茶,它们的原材料是鲜牛奶,可想得到鲜牛奶并非一件易事,得先过小牛这关,小牛正式哺乳期,需要喝妈妈的奶,等取完奶后,需等到他发酵后把最上面的带有去掉,再将剩下的倒入锅中,开大火,用粗筷子一直搅,直到奶清没有了为止,让后把剩下的放入器皿中,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食用了。

吃,是我的爱好,今天无学到了很多做菜的方法,回来自己做一做,有空,你们也来看一看吧!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深有感悟,我懂得了很多与食物的知识。

这个纪录片,讲了中国的传统美食,比如松茸等。

有时候,连我都口水直流三千尺了。

一下子眼睛都冒烟了。

松茸以前非常多,可是现在人们不断的挖,松茸却变得越来越少,最后松茸都快绝种了。

我们要保护快灭绝的食物,这样才能吃到更多的美食。

这个纪录片让我们了解美食的来源,让我们明白了我们现在吃的米饭是经过农民的精心栽培,他们的汗水浇灌了土地,然后经过工厂的消毒,在经过检验,在包装,再运过来等十种过程。

这一粒米就那么多过程,我觉得一粒米就非常重要了。

当我看完《我们的田野》之后感想特别多,我不在浪费一粒米饭。

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现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魅力,让我对吃有了新的定义,其中提到的中国传统五味,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奇妙的联想。

酸、甘、苦、辛、咸是传统中医对五味所下的定义,这五味与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9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9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9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14月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被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

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舌尖2》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

有观众直呼“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

如果说《舌尖1》开创了国产纪录片的历史,那么,《舌尖2》无疑仍在继续创造更多的第一。

央视1套每周五晚九点的首播,央视多频道多时段的重复播出,每周只播一集的“追剧”范儿,大型综艺节目般的广告投放,不菲的国内国外版权收入,以及大型电商同步跟进的营销大战,都将国产纪录片的市场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开始意识到: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是一部对美食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草根劳作的歌咏,和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为鲜明地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从人开始,叙事起兴,入眼观感,入心情感,美食成为背景,灵魂感受触动。

虽然也会有人觉得,故事略显喧宾夺主,对食物描述太过匆忙,但是一部主题为“探讨人与食物关系”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只是一场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饮食”的菜谱,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跃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种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就像第一集“脚步”中的养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远离故土成为异乡之人,拥有几千个味蕾的舌头,却顽强保存着来自儿时、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

《舌尖》让人有种冲动,想要回家再吃一顿妈妈做的饭,跟妈妈学做一道家乡菜,奔波路上永远带一点家乡美食,认真对待我们的一日三餐。

对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动人之处。

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却看不到酒店的名厨,只有民间的厨房。

用一种平视而非俯拍的角度,讲述着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市井味与人文味的和谐混搭,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启迪人生。

大学毕业前就听说这部纪录片风靡网络,但真正驱使我观看的动力是听朋友说“片中几乎一半内容都与云南有关”,身在异乡的我忍不住便决定一饱眼福。

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后,我只想到了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家乡。

作为云南人,我有幸从小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环绕下长大,在丰富的美食给养中长大,自从高中毕业离家去上海读大学,每年仅有两次回家机会,如今工作了,离家更远,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

在许许多多人眼中,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恐怖的毒枭。

我曾因自己来自云南而自卑,曾嫌弃家乡经济落后。

随着我思想逐渐成熟,我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感到惭愧。

我懂得:云南,我的家乡,不应和其他经济发达的省市拼GDP,受限于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强省。

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较好地保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而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看到片中找松茸的卓玛,我想到了终生在农村耕作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

无论我走到何处,最开心的是看到别人知道我是云南人时诧异的表情,“怎么可能,你普通话说得那么好;你的英语说得那么好;你居然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来……”没错,我是云南人,我离开家乡不是嫌弃它落后,而是那里的生活过于安逸,年轻的我要追求挑战与超越,我要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传到海外。

总有一天,“彩云子弟”会回家……感恩祖国,感恩人民。

无论是采摘松茸的卓玛、出海打渔的林红旗、年迈的鱼把头,还是挖藕的兄弟俩,亦或是种笋的老包、阿亮,研制火腿的诺邓父子……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为了生活干着平凡的事业。

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5篇)

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5篇)

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5篇)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5篇)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仿佛几天之内,所有的人都成了“吃货”,议论纷纷,话题不绝。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篇1仿佛一夜之间,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轰动了。

本来,近几年的经验使我对中国的影视行业中陡然而火的玩意儿都持续一种谨慎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可鉴于这次的导演是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吃货、有色人种、网络名人陈晓卿老师,倒使我实在闹不清楚这部片子的红火究竟包内含多少诚意,又有多少营销的成分在内,于是毅然决定,还是先看一看再说。

平心而论,片子拍得并不沉闷,甚至用“引人入胜”的考语来形容也不算谬赞,但几集看过,隐约总觉得什么地方差着点儿意思。

于是扭头问一同观看的妻,有什么想法。

她倒是毫不犹豫的说了句:主题很散。

是嘛,主题很散。

一共七集,虽然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有很多资料总觉得似乎是强扭到一齐,关系并非那么紧密和理所当然,而有些资料又是重叠的,重复的,有些东西明明就是累赘,看着冗长又剩余,这些东西,给熟悉中国的我们看起来,似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因为讲述的都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有很多时候,还会因为各种乡愁引爆泪腺,但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恐怕就未必能到达同样的效果。

常年在国外,我们也都喜欢看各种纪录片节目,所以看到类似的节目,总是免不了会设想一下,假如同样的题目,discovery会怎样拍,BBC会怎样拍。

比较之下,其间确实还是有高下的分别,不论是地理类,人文类还是历史类节目,哪怕分支剧情再复杂,并行线索再繁琐,BBC的纪录片总是会给人一个很清晰的线索,相较之下,《舌尖》就好比我们小学时候应付差事的作文,各种含混不清,各种眉毛胡子一把,各种泥沙俱下,各种一锅乱炖,但是不要紧,最后总会喊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用来总结了账,统一主题。

全集看下来,还让我发现,抛开那些令人感动的选题优点之外,这部片子的的确确是央视嫡传,有着最纯正的新中国纪录片科班印记,又带着明显的旧中国血统渊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它是我所看过的中文纪录片中最好的一部。

它打败了同时段的热播剧,几乎创造了一个中国纪录片的奇迹。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自然而深邃,素来讲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以食文化为窗口,渗透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处处在展现着中国的文化与哲学,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五味调和,刚柔相济,重视亲情、重视家庭、勤劳能干、刻苦忍耐、追求极致的中国博大精深的文明精髓之中。

《舌尖上的中国》用那细腻的画质,优美而朴素的解说,给我们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每一种美食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入人心的故事,都承载着一份传承千年的文明。

我们从那些精致、复杂的工艺中,看出普通家庭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在食品安全让人们恐慌的时代,《舌尖上的中国》大胆以美食为名,在一位位平凡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片段中,向大家讲述了食材最返璞归真的做法,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表达出了对普通人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尊重。

这部纪录片,从天寒地冻的东北查干湖,到四季常青的海南岛,可谓是走遍中国的江南塞北,它把美食当做文化来叙述,不仅仅停留在‘吃’这一表面现象上,更多的是揭示这方水土、这方人情;当观众在荧屏上看见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自然倍感亲切,进而激发内心深深的乡愁。

也许我们在近代史上,曾不止一次的嘲笑农耕名族的软弱与保守,赞赏西方海洋文明的进取与开放。

但又有哪个民族能够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苍的景仰,如此密切地系于一心。

他们勤劳朴实,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在工业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不断追求利益与效率,细腻而繁琐的美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流传了千年的饮食文化与特色,在工业文明面前脆弱不堪;为了生活,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只有老人与孩子,祖祖辈辈流传的手艺,再难寻觅继承者。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

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我也献上我的真诚,用含泪的微笑,来表达我对陈晓卿和他的《舌尖上的中国》最高的敬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