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灼伤与保护

合集下载

化学灼伤处理原则

化学灼伤处理原则

化学灼伤处理原则化学灼伤是指由于接触到化学物质而引起的皮肤或眼睛的损伤。

由于化学物质的性质各异,因此在处理化学灼伤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伤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本文将介绍化学灼伤处理的原则。

一、迅速脱离接触源当发生化学灼伤时,首先要迅速脱离接触源。

若是皮肤灼伤,应立即用水冲洗患处。

若是眼睛灼伤,应打开眼睛,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眼睛,以尽快稀释和冲走化学物质。

二、判断灼伤程度在处理化学灼伤时,需要判断灼伤的程度,以确定下一步的处理方法。

通常将化学灼伤分为三个级别: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化学灼伤表现为红肿、疼痛和轻微的皮肤破损;中度化学灼伤表现为明显的红肿、疼痛、水泡和溃烂;重度化学灼伤则表现为明显的组织破坏、深层溃疡和灼伤面积较大。

根据灼伤程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三、用水冲洗无论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的化学灼伤,都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患处。

用水冲洗的目的是稀释和冲走化学物质,减少其对皮肤或眼睛的伤害。

冲洗时间应持续15-20分钟,以确保彻底冲洗干净。

冲洗时要注意保护伤者的其他部位,避免水流溅及其他部位。

四、除去污染物在用水冲洗之后,应尽量除去残留的污染物。

对于皮肤灼伤,可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或肥皂轻轻清洗患处,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对于眼睛灼伤,可以轻轻用棉签或纱布沾取清水,轻轻擦拭眼睛周围的残留物。

五、寻求医疗帮助无论化学灼伤的程度如何,都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专业的医生能够根据灼伤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在等待医疗帮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覆盖干净的纱布或无菌敷料来保护灼伤部位,减少感染的风险。

六、避免自行处理在处理化学灼伤时,切忌自行处理。

一些人可能会使用一些不合适的方法,如涂抹膏药、喷洒酒精等,以减轻疼痛或加速伤口愈合。

然而,这些方法可能会加重灼伤的损害,导致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应该避免自行处理,而是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七、注意预防化学灼伤的最佳处理方法是预防。

化学品灼伤应急处置方案

化学品灼伤应急处置方案

化学品灼伤应急处置方案在化学品操作和生产中,灼伤是一个常见问题。

事故发生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处置创伤,防止后续伤害。

以下是化学品灼伤应急处置方案。

1. 确认灼伤类型在处理化学品时,灼伤可能是酸碱或有机溶剂灼伤两种类型之一。

因此,必须首先确认灼伤类型,以采取相应措施。

1.1 酸碱灼伤酸碱化学品对人体的腐蚀性较强,因此酸碱灼伤的症状严重,应尽早处理。

一般来说,碱性化学品比酸性化学品更难处理。

酸碱灼伤需要通过以下方法确定其类型:•用 pH 纸测量伤口酸碱度,pH 值小于7表示为酸性灼伤,pH 值大于7表示为碱性灼伤;•碰到酸碱物质时,需要了解其化学名或简称,例如除去常用的HCl、NaOH之外,HF和NH3也是常见的酸碱物质。

1.2 有机溶剂灼伤有机溶剂通常是挥发性液体,接触后立即通过皮肤和眼睛被吸收。

对于有机溶剂造成的灼伤,应以水为基础进行处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机溶剂对于眼睛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在使用有机溶剂时,必须配备眼部保护工具。

2. 灼伤部位清洗2.1 酸碱灼伤部位清洗在清洗酸碱灼伤部位时,应尽快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

一般来说,应当用充足的水冲洗至少十五到三十分钟,以将残留酸碱化学物质冲刷掉。

在清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最便利的水源,如自来水暖水等。

•如果可能,尽量用水龙头或淋浴喷头以可控水流去冲洗,可以避免伤口受到压力过大的水流的刺激,以及减轻疼痛和拍打感。

•如果有化学品溅入衣物内的,应祛除后才能冲水去除化学品。

•对于长时间的浓度高的酸碱灼伤,尽管立即冲洗也不能避免皮肤层分解和组织损伤,这时应当立即送往正规的医院接受救治。

2.2 有机溶剂灼伤部位清洗有机溶剂灼伤也应用水冲洗伤口。

在清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直接用自来水冲掉有机溶剂的残留,减少对皮肤的损伤;•温水冲洗可以缓解疼痛,但水不能过热,因为过热不仅不能减轻疼痛,还会加剧皮肤受到损伤的程度;•冲洗时间越长越好,建议至少水冲洗大约20分钟(如有条件更长),这样可以除去更多的溶剂液体和其它的化学物质;•如果化学液体在大面积被涂覆后,建议将受波及的部位直接放入大盆里进行清洗,清洗的水从空气方向流动,并排出化学物质。

化学品灼伤预防及紧急处理措施

化学品灼伤预防及紧急处理措施

化学品灼伤预防及紧急处理措施化学灼伤的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安全事故,例如;眼睛灼伤是眼内溅入碱金属、溴、磷、浓酸、浓碱等化学药品和其它具有刺激的物质对眼睛造成灼伤;皮肤灼伤有酸灼伤,如氢氟酸能腐烂指甲、骨头,滴在皮肤上,会形成痛苦的、难以治愈的烧伤。

碱灼伤,如溴灼伤这是很危险的。

被溴灼伤后的伤口一般不易愈合,必须严加防范;在烧熔和加工玻璃物品时容易被烫伤;在切割玻管或向木塞、橡皮塞中插入温度计、玻管等物品时容易发生割伤等。

1、化学灼伤事故的预防(1)最重要的是保护好眼睛!在化学实验室里应该一直配戴护目镜(平光玻璃或有机玻璃眼镜),防止眼睛受刺激性气体薰染,防止任何化学药品特别是强酸、强碱、玻璃屑等异物进入眼内。

(2)禁止用手直接取用任何化学药品,使用****时除用药匙、量器外必须配戴橡皮手套,实验后马上清洗仪器用具,立即用肥皂洗手。

(3)尽量避免吸入任何药品和溶剂蒸气。

处理具有刺激性的、恶臭的和有毒的化学药品时,如H2S、NO2、Cl2、Br2、CO、SO2、SO3、HCl、HF、浓硝酸、发烟硫酸、浓盐酸、乙酰氯等,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

通风橱开启后,不要把头伸入橱内,并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

(4)严禁在酸性介质中使用氰化物。

(5)禁止口吸吸管移取浓酸、浓碱、有毒液体,应该用洗耳球吸取。

禁止冒险品尝药品试剂,不得用鼻子直接嗅气体,而是用手向鼻孔扇入少量气体。

(6)不要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擦洗溅在皮肤上的药品,这种做法反而增加皮肤对药品的吸收速度。

(7)实验室里禁止吸烟进食,禁止赤膊穿拖鞋。

2、化学灼伤的急救(1)眼睛灼伤或掉进异物一旦眼内溅入任何化学药品,立即用大量水缓缓彻底冲洗。

实验室内应备有专用洗眼水龙头。

洗眼时要保持眼皮张开,可由他人帮助翻开眼睑,持续冲洗15分钟。

忌用稀酸中和溅入眼内的碱性物质,反之亦然。

对因溅入碱金属、溴、磷、浓酸、浓碱或其它刺激性物质的眼睛灼伤者,急救后必须迅速送往医院检查治疗。

化学灼伤急救措施

化学灼伤急救措施

化学灼伤急救措施化学灼伤是指皮肤或者黏膜接触到化学物质后引起的损伤。

化学灼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物质的性质、浓度和接触时间。

在处理化学灼伤时,正确的急救措施非常重要,可以减轻伤害并加速伤口愈合。

以下是化学灼伤的急救措施:1. 确保自身安全:在处理化学灼伤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

如果灼伤发生在危(wei)险区域,应即将远离该区域,并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

2. 洗净受伤部位:立即将受灼伤的皮肤或者黏膜置于流动的清水下,用温水冲洗至少15分钟。

这有助于稀释和冲洗掉残留的化学物质,并防止进一步的损伤。

如果可能,应使用淋浴头或者喷水器,以确保水流覆盖整个受伤区域。

3. 去除污染物:在冲洗受伤部位时,尽量去除与化学物质有关的衣物、饰品或者其他污染物。

但是,如果物体粘附在伤口上,切勿强行拔除,以免进一步损伤皮肤。

4. 用湿润的纱布覆盖:冲洗完受伤部位后,用干净的湿润纱布轻轻覆盖伤口。

这有助于保持伤口湿润,减轻疼痛,并防止细菌感染。

5. 避免使用家庭急救方法:在处理化学灼伤时,避免使用家庭急救方法,如涂抹黄药水、牙膏或者酱油等。

这些方法可能会加重伤口的症状或者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6. 寻求医疗匡助:即使化学灼伤似乎不严重,也应即将寻求医疗匡助。

医生会根据伤口的严重程度和化学物质的性质来制定进一步的治疗计划。

如果可能,告诉医生有关受伤的化学物质的详细信息,这有助于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

7. 不要使用中性化学物质:在处理化学灼伤时,切勿使用中性化学物质,如醋或者碱性溶液。

这些物质可能与原始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更多的热量或者有害物质,并加重伤口。

8. 防止二次污染:在处理化学灼伤时,要小心防止二次污染。

避免接触已经被化学物质污染的物体或者表面,并确保将用过的急救用品正确处理。

9. 观察伤口:在急救后,要继续观察伤口的情况。

如果伤口浮现红肿、渗液、溃疡或者感染迹象,应即将就医。

10. 预防措施:最后,为了避免化学灼伤的发生,应采取预防措施。

化学品灼伤应急处置方案

化学品灼伤应急处置方案

化学品灼伤应急处置方案
化学品灼伤可以引起严重伤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一个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案必须结合个人保护、物理自救、救护技术和安全技术等四个方面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减轻化学品灼伤的伤害。

一、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是预防和减轻化学品灼伤伤害的最重要措施。

在处理化学品时,应该正确选择、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以保护自己,如工作服、头盔、护目镜、面罩、防护鞋、防护手套等。

二、物理自救
当遇到化学品灼伤时,要立即采取行动,切断污染源,如关闭传染路径,断开电源等。

并尽快撤出受污染环境,避免继续受污染。

三、救护技术
受到化学品灼伤后,要立即给予适当的医疗照顾。

应先给受伤者清洗伤口,以防止受伤者继续受到污染,然后用干净的棉签把伤口擦拭干净,然后将伤口用生理盐水灌注约20分钟,再用活性炭粉敷于伤口,以促使毒素被吸附;最后用药膏和敷料覆盖伤口,用绷带绑扎,并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四、安全管理
在处理化学品过程中,应根据存在的危险物质的性质,特性和毒性,对危险化学品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避免发生不良事件。

此外,应建立完善的安全技术控制体系,以确保操作及施工安全。

以上就是关于化学品灼伤应急处置方案的内容,很多时候遇到这
种伤害,我们应该首先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物理自救,给予受伤者适当的医疗照顾,对危险化学品也要采取一定的安全管理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案,才能防止和减轻化学品灼伤伤害,以保护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化学品烧伤急救措施

化学品烧伤急救措施

化学品烧伤急救措施标题:化学品烧伤急救措施引言概述:化学品烧伤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伤害类型,它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和并发症。

因此,了解正确的急救措施对于处理化学品烧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学品烧伤的急救措施,包括切断接触、冲洗伤口、使用中性化剂、保护伤口和就医求助等方面。

正文内容:1. 切断接触1.1 立即将受伤者从与化学品接触的环境中移出,以防止进一步伤害。

1.2 必要时,使用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服等,以保护自己免受化学品的伤害。

2. 冲洗伤口2.1 迅速将受伤部位放入流动的清水中,用大量的水冲洗伤口,以稀释和冲走化学品。

2.2 持续冲洗至少20分钟,直到伤口附近没有明显的化学气味和刺激感。

2.3 注意,对于某些特定的化学品,如酸或碱,应避免使用中性水洗伤口,而应使用相应的中和剂。

3. 使用中性化剂3.1 对于酸性化学品烧伤,可以使用碱性中性化剂,如碳酸氢钠溶液,来中和酸性物质。

3.2 对于碱性化学品烧伤,可以使用酸性中性化剂,如醋酸溶液,来中和碱性物质。

3.3 中性化剂的使用应遵循正确的比例和方法,以避免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

4. 保护伤口4.1 在冲洗伤口后,用干净的干纱布轻轻覆盖伤口,以保护受伤部位。

4.2 避免使用任何粘性材料,如胶带或纱布,直接贴在伤口上,以免粘住伤口。

5. 就医求助5.1 无论化学品烧伤的程度如何,都应立即就医寻求专业的急救。

5.2 在前往医院的途中,尽量保持受伤部位的冷却,以减轻疼痛和进一步损伤。

5.3 在就医时,提供详细的化学品信息和烧伤情况,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综上所述,化学品烧伤急救措施包括切断接触、冲洗伤口、使用中性化剂、保护伤口和就医求助。

正确的急救措施可以迅速减轻烧伤的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为了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急救,建议在进行急救前接受相关培训,并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

实验化学灼伤应急处置预案

实验化学灼伤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化学实验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实验人员可能会遭受化学灼伤。

为了保障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降低化学灼伤事故造成的伤害。

2. 提高实验人员对化学灼伤的应急处置能力。

3. 确保实验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类化学实验室,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灼伤发生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迅速撤离危险区域,避免其他人员受到伤害。

(2)迅速穿戴防护用品,如手套、护目镜等。

(3)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受伤部位,持续冲洗至少15分钟。

(4)如条件允许,用稀醋酸或硼酸溶液中和酸性物质,用稀氨水或硼酸溶液中和碱性物质。

(5)如伤情严重,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2. 灼伤发生后,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事故情况。

(2)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查,查找事故原因。

(3)对受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情绪。

(4)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防止二次事故发生。

(5)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严肃处理。

五、应急处置组织与职责1.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 实验室安全员:负责现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指导受伤人员进行应急处置。

3. 医疗救护人员:负责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救治,确保伤员安全。

4. 实验室工作人员:协助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实验工作的正常进行。

六、预防措施1.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程。

2. 定期对实验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3. 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4. 实验室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应急处理药品。

5. 建立事故报告制度,对事故进行及时、准确、全面地报告。

七、预案实施与修订1. 本预案由实验室负责人组织实施。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重大变化,应及时修订。

3. 实验室应定期对预案进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化学灼伤急救措施

化学灼伤急救措施

化学灼伤急救措施化学灼伤是指皮肤或者眼睛接触到化学物质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化学灼伤可能是由酸、碱或者其他腐蚀性物质引起的。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非常重要,以减轻伤害并加速恢复过程。

以下是化学灼伤的急救措施:1. 保护自己和患者:在进行急救之前,确保自己和患者的安全。

戴上适当的防护手套和护目镜,以避免进一步接触到有害物质。

2. 即将冲洗:立即将受伤部位放在流动的清水下冲洗。

用温水而不是冷水冲洗,持续冲洗至少15分钟。

这有助于稀释和冲洗化学物质,并减少伤害。

3. 清除衣物和饰品:如果受伤部位有衣物或者饰品,应立即将其清除,以防止进一步的化学物质接触。

4. 不要使用中性化学物质:不要使用中性化学物质,如醋或者碱性物质,来中和酸或者碱灼伤。

这可能产生化学反应,并加剧伤害。

5. 避免磨擦:在冲洗的过程中,避免用力擦拭或者磨擦受伤部位,以免进一步损伤皮肤。

6. 寻求医疗匡助:即使灼伤表面看起来没有很严重,也应即将寻求医疗匡助。

医生可以评估伤害的程度,并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7. 保存化学物质信息:如果可能的话,记录化学物质的名称和成份,以便医生在处理伤害时能够更好地了解情况。

8. 不要使用家庭常见物品:不要使用家庭常见物品,如牙膏、黄油、鸡蛋等来处理化学灼伤。

这些物品可能不适合处理化学灼伤,甚至可能加剧伤害。

9. 眼部灼伤:如果发生眼部灼伤,即将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用手指轻轻撑开眼睛,以确保水能够冲洗到眼睛的每一个角落。

然后寻求医疗匡助。

10. 预防化学灼伤:在工作或者日常生活中,预防化学灼伤非常重要。

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并储存和处理化学物质时要小心谨慎。

请注意,以上急救措施仅供参考。

在遇到化学灼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行动。

如果可能的话,请寻求医疗专业人士的匡助和指导,以确保正确处理化学灼伤并减少伤害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灼伤与保护
1、灼伤及其分类
身体受热源或化学物质的作用,引起局部组织操作,并进一步导致病理和生理变化的过程,称为灼伤。

按发生原因的不同分为化学灼伤、热力灼伤和复合性灼伤。

⑴化学灼伤由于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造成的损伤,称为化学灼伤。

导致化学灼伤的物质形态有固体(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液体(如硫酸、硝酸、过氧化氢等)和气体(如氟化氢、氮氧化物等)。

化学物质与皮肤或黏膜接触后产生化学反应并具有渗透性,对组织细胞产生吸水、溶解组织蛋白质和皂化脂肪组织的作用,破坏了细胞组织的生理机能,导致皮肤组织受伤。

⑵热力灼伤由于接触炽热物体、火焰、高温表面、过热蒸汽等造成的操作称为热力灼伤。

此处,由于液化气体、干冰等接触皮肤后,会迅速汽化或升华,同时吸收大量热量,这样就会导致皮肤表面冻伤。

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冷冻灼伤,归属于热力灼伤。

⑶复合性灼伤由化学灼伤和热力灼伤同时造成的伤害,或化学灼伤兼有中毒反应,统称为复合性灼伤。

比如固体黄磷落在皮肤上引起的灼伤,既有磷燃烧生成的磷酸造成的化学灼伤,同时还磷由皮肤侵入导致中毒。

其他如硫化氢、苯及其化合物等都有接触后造成灼伤同时中毒的情况。

化工生产中发生灼伤的主要原因有:腐蚀造成设备管道的泄漏;声音操作导致泄漏或误接触;没有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等。

2、化学灼伤的预防措施
由于可能接触的化学物质品种多且复杂,在化工生产操作中发生复合性灼伤的情况很容易发生,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为避免发生化学灼伤和复合性灼伤,必须采取综合性管理和技术措施,防患于未然。

⑴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为防止设备管道由于受到介质腐蚀而发生泄漏,加强对设备管道的防腐处理,是预防灼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⑵改革工艺和设备结构在使用具有化学灼伤危险物质的生产场所,在工艺设计时就应该先考虑到防止物料喷溅的合理流程、设备布局、材质选择及必要的控制和防护装置。

⑶加强安全性预测检查使用先进的探测、探伤仪器等定期对设备管道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正确判断设备腐蚀操作部位及程度,以便及时消除隐患。

⑷加强设备管道日常检查和管理加强对设备管道的日常检查管理,尤其是设备管道接口处的检查和管理,杜绝“跑、冒、滴、漏”也是预防灼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⑸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如储槽敞开部分应高于地面1m 以上,如低于1m时,应在其周围设置护栏并加盖,防止操作人员不小心跌入;禁止将危险液体盛入非专用和没有标志的容器内;搬运酸、碱槽时,要两人抬,不得单人背运等,这也是预防灼伤的措施之一。

图4-4 灼伤深度示意图
⑹加强个人防护 在处理有灼伤危险的物质时,穿戴好必要的工作服和防
护用具,如护目镜、面具或面罩、手套、毛巾、工作帽等,是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的有效措施。

3、化学灼伤的现场急救
发生化学灼伤是由于化学物质的腐蚀甚至毒害作用,如不及时将其除去,
会加剧灼伤的严重程度。

及时进行急救和处理是减轻伤害、避免严重后果的重要环节。

⑴化学灼伤的症状及灼伤深度判别
①化学灼伤的局部症状。

化学灼伤的局部症状和一般灼伤的局部症状基本
一样,主要表现为水肿、水疱、渗出液、红斑等,由于化学物质同时会侵入,因此灼伤部位会伴有刺激性炎症及毒性的特异反应,有痛痒或疼痛感。

灼伤3~5天后,水肿会消退。

②化学灼伤的全身症状。

大面积灼伤可能由于精神刺激创面失液和组织缺
氧而导致休克。

大面积灼伤由于体液大量渗出,组织水肿,机体抵抗力会下降,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在救治过程中十分重要。

③灼伤深度等级划分与判别。

从医学角度,灼伤深度分为三度四级:即一
度灼伤(Ⅰº)、浅二度灼伤(浅Ⅱº)、深二度灼伤(深Ⅱº)、三度灼伤(Ⅲº),如图4-4。

灼伤深度鉴别判断要点见表4-7。

表4-7 灼伤深度鉴别判断要点
深度分类
操作深度 临床表现 愈合过程 一度(红斑性)
仅伤及表皮层,生发层健在 伤处皮肤出现红斑,有轻度红肿和疼痛感,作息感觉过敏,干燥无水泡 2~3天红斑消退,3~5天痊愈、脱屑,不留疤痕 二度 浅二度 伤及真皮浅层,伤处温度高,有水泡形成,如不发生感染
(水泡性)部分生发层健
在有液体渗出,潮湿,出现
水肿,有剧痛感,伤处感
觉过敏
10~14天可痊
愈,不留疤痕
深二度伤及真皮深层,
生发层完全被
毁,仅残存毛
囊、汗腺和腺的
根部
伤处温度微低,湿润,水
泡少,白中透红,有小红
斑点,水肿明显,感觉疼

如不发生感染
3~4周可痊愈,
会留下轻度疤痕
三度(焦痂性)伤及全层皮肤
到皮下组织,甚
至伤及到肌肉
和骨骼
伤处成皮革样,颜色苍白
或焦黄,甚至炭化,有凹
陷,无水泡,感觉消失,
可见皮下栓塞静脉网
容易感染,3~4
周后焦痂脱落,
一般小面积可由
周围上皮汇合痊
愈,大面积需要
植皮才能痊愈,
会留下明显疤
痕,甚至有畸形
⑵化学灼伤现场急救的基本方法化学灼伤的程度与化学物质的性质、接触时间接触部位等有关。

化学物质的性质越活泼、接触时间越长,受损程度越深。

若接触部位是眼、鼻、耳、口腔、阴部等,受损程度往往比较深。

因此当化学物质接触人体组织时,应迅速脱去衣服,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创作部位,时间不应少于15min,以利于渗入毛孔或黏膜的物质被清洗出去。

清洗时要遍及所有受害部位,腹沟和有褶皱的部位应加强冲洗,防止物质存留,对眼、鼻、耳口腔等的清洗尤其要迅速、仔细。

对眼睛的冲洗一般用生理盐水或用清洁的自来水,冲洗时水流尽量不要正对着角膜方向,不要揉搓眼睛;也可以将面部浸在清洁的水中,用手撑开上下眼皮,用力睁大双眼,头在水中左右摆动。

皮肤部位的灼伤,用清水冲洗后,可用中和剂洗涤或湿敷,时间不要过长,然后再清水冲洗。

完成冲洗后,应根据受伤情况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适当处理。

⑶常见化学灼伤的急救处理方法为方便广大职工在万一发生化学灼伤事故时,能够及时进行现场急救,减轻伤害,下面将常见化学灼伤的急救处理方法列出,见表4-8,供大家参考。

表4-8 常见化学灼伤的急救处理方法
灼伤物质名称急救处理方法
碱类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钾、氧化钙等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用2%乙酸溶液洗涤中和,也可以用2%的硼酸水湿敷。

氧化钙灼伤时,可以用植物油洗涤
酸类硫酸、盐酸、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用5%碳酸氢钠(小苏打)溶
硝酸、高氯酸、磷酸、
乙酸、蚁酸、草酸、
苦味酸等
液洗涤中和,然后用净水冲洗
苯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肥皂水彻底清洗
苯酚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4体积酒精(7%)与1体积氯化铁(1/3mol/L)混合液洗涤,再用%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湿敷。

也可以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稀酒精擦洗,然后用肥皂水及清水洗涤
氯水溅入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肥皂水彻底清洗
焦油、沥青(热灼伤)用沾有乙醚或二甲苯的棉花,消除粘在皮肤上的焦油或沥青,然后涂上羊毛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