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之”区域认知“考查例析
地理核心素养之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地理核心素养之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作者:王秀红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 2019年第11期王秀红摘要: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中的关键能力之一,是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本文以“南方地区”为例,深入探究了地理核心素养之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1-0034一、区域认知能力的内涵解读“区域认知能力”是一个新名词,在目前备受关注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中,对“区域认知能力”有这样的界定: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中虽都有区域地理内容,但侧重点不同。
义务教育阶段更侧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分析区域差异、加强区域联系和追求区域发展,对认识区域地理的方法有整体的了解。
基于此,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综合性、地域性)和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国内相关专家的观点,初步梳理出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框架。
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1.导引地理图像,培养学生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即学生在认知区域的空间位置关系时,通过已给出的各种材料(如经纬度和范围、海陆轮廓、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等),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结论所表现出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提供各种图示资料,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其能力。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中,图7.3和相关文字材料完整呈现了南方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以及地形特征,教学中教师运用这些学习材料,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能够顺利地认知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对高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不单单只是培养学生的应试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地理素质培养,本文针对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如何培养等问题进行简单剖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教学;区域认知一、引言1.1 地理核心素养王向东、袁孝亭在《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一文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
他们认为:“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等三个部分。
地理素养具备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区域认知,进行简单剖析。
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的基础,指的是人们要具备对人与地理环境的特点以及问题进行分析,进行预判的这种方法与能力。
在运用区域综合分析以及区域比较等各种区域分析方式,是进一步掌握整个区域的特征以及区域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对该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1.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学业测评体系的构建构建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学业测评体系通过模块学业必修课程完成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的测评。
高中地理学业测评的建构,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及知识评价与方法能力态度评价相结合四种方式。
这四种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在高中地理学业测评的基本理念,以及我们对地理学科进行评价的基本原则,对高中地理教师构建了一个新课改要求的评价体系以及建构。
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我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遇到难题迎难而上,多维度的培养地理思维与地理敏感度,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内化,要让学生主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参与进来。
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调查分析

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调查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了解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现状,其次调查与分析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关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培养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区域认知素养现状调查培养策略一、研究背景2015年在中国地理学术年会上明确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核心,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更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自然规律、自然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其它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落脚点。
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长沙中考对区域地理的考察比例以及对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通过对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关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能够为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二、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2018 年 11 月,对长沙市雅境中学八年级发放调查问卷550 份,问卷回收540 份,有效问卷500 份,回收率 93.3%,回收有效率达98.2%;根据各班地理考试情况,按照上中下的划分,抽取1701,1703,1706,1709,1712班的问卷,其他班级抽取10-20份,最后形成300份问卷做分析。
1.学习基础(1)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调查结果显示(图1):总体上喜欢地理的学生人数占全部调查人数的 76.9%,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地理是很感兴趣的;有 20.7%的学生对地理科目态度一般,没有太多兴趣但也不至于厌学,但有2.4%左右的学生对地理明确不喜欢。
针对此调查结果,又对部分学生采取观察法和谈话法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跟不上上课节奏、感觉地理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及不喜欢地理教师的授课风格是导致他们学习地理兴趣低落的主要原因。
(2019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素养专题: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下图是“金砖五国”的相关资料。
读图,回答1~2题。
1.“金砖五国”中耕地比重最高的国家是()A.印度B.巴西C.俄罗斯D.南非答案 A解析耕地比重应是耕地面积与总面积之比。
读图,据图中的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可以求出耕地比重最高的是印度。
2.如果只考虑人均耕地的多少,城镇化水平要求最高的国家是()A.巴西B.印度C.中国D.俄罗斯答案 C解析只考虑人均耕地多少,人口生理密度越大的国家,人均耕地越少,人口越需要向城市集中,城镇化水平要求越高。
读图,根据人口生理密度可判断。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简图。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可能成为高级居住区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C解析读图,图中①②④三个地区都靠近工业区,且有铁路线在附近经过,有一定的污染,应为低级居住区;③地背靠山地,周边有河流和湖泊,环境优美,且远离工业区,可能成为高级居住区。
4.该城市汽车4S店的选址靠近()A.工业区B.客流中心C.交通干道D.货源地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该城市汽车4S店位于市区边缘城市干道的交会处,故汽车4S店的选址靠近交通干道。
5.下列地租曲线能正确反映沿图中POM线的是()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沿POM一线,O处位于市中心,地租最高;M处位于城市干道的交会处,交通通达度高,可形成地租次高峰。
故沿POM线的地租曲线符合B图。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众多品牌饼干进入我国。
图一为某饼干原料构成图,图二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仅从原料角度考虑,下列省份中最适宜承接饼干生产企业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 A解析由材料可知,饼干制作所需小麦粉比重最大,从原料角度考虑,宜接近小麦产地,甲为山东省,为我国冬小麦主产区。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专题: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附答案与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专题: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热点解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在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规律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认知区域时还要会从不同的尺度去认识区域,分析区域特征。
高考试题更是给出具体的文字、图表材料,要求考生依据相关情境,从自然、人文方面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典例探究〗(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
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
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
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
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
(6分)(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
(4分)(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
(6分)(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
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
本题取材浙江省滑雪场,考查滑雪场的分布、维护和建设、今后发展方向等,着重考查学生获取地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1)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大,且山区海拔高气温较低,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分布在“山地丘陵中”,而浙江省山地丘陵的分布散布于省内的不同地区,因此滑雪场可建设的地点多、散布于省内多个地区;南方(浙江)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普遍在0°C以上,降雪频率小、积雪量少,居民对雪和滑雪好奇心强,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因而各地都有建设滑雪场的需要;为满足各地居民对雪和滑雪的观赏、游玩需求,让居民更好地体验滑雪乐趣,滑雪场适合分散在省内不同地区便于居民就近游玩。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及教学

2 0 1 7 / 1 1 A 比 代 擞 学 。
区域 认知 指人 们具备 的对人 地关 系地域 系统 的 特点 、 问题进 行分析、 解释 、 预测 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
掌握 区域 认知方法 , 就能够形成 从区域 的视角认 识地
四、夯 实地理课 堂三维 目标 的建议
1 . 注 重地理 知识 与地理技 能并重 。以往 的地 理 课堂教学设计往往 只重视一节课 的地理知识 目标的设 计, 而忽 略地 理技能 目标 。教 师应 该改变过 去只关注
师在地理课 堂教学设计 中要 紧扣该堂课 的教 学 内容 ,
以期进一步地提高学生 的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3 . 注 重情感 、 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在传 统的地 理 教学设计 中, 教师往往过分注 重知识和技 能的传授 而 忽视情 感 、 态 度与 价值观 对于 学生发 展 的重 要意 义 。 在地理教学 中, 除 了注重对学生进 行爱 国主义 的宣传 以及对环境保 护等与地理有 关的传 统教育外 , 还应 该 关注学生对学 习地 理学科 的兴趣 的培养 , 以及对美 好 地理 景观的欣赏等 。※
◎ 电子邮箱 :X i a n d a i j i a o x u e @ l 6 3 . c o m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及教学
文/ 上海市长征 中学 张春 贞
一
、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的内涵
学生 的学习兴趣 。
另一方面 , 我 国地 理教学还存在 教法和学法上 的 地理学科 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人地 协调观 、 综合 思维、 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 。 人地 协调观指 人们对 人类 与地 理环境 之 间关系 所 持 的正确价 值观 。人地关 系是地 理学 科最为 核心 的研 究主题和 基本 的思维视 角 。面 对 日渐 突 出的人 口、 资源 、 环境 、 发 展 问题 , 对 学生进 行充分 的人 地协 误区 。尽管地理 学在 高等教育 阶段属 于理科 , 但在 中 学教育阶段 , 地理 学科 一直被认为是 文科 。大多数学
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学科素养考查路径及备考策略

素分析区域工业的区位条件,能透析不同区域工业区
位条件的差异,能基于不同的时空条件合理选择交通
图5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
质作用过程。
参考答案:略。
运输方式,
决问题的综合品质[3]。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学科
素养,必然是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具体的承载体的。结
合高考评价体系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学科
素养的基本内涵归纳如图 1 所示。
文在梳理地理学科素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考
试题,对地理学科素养在高考中考查的路径和方式进
行探讨,
以期为高考备考提供建议。
一、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
备考纵览
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学科素养考查路径及备考策略
唐永强 1 ,刘树材 1 ,陈延松 2
(1.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山东 临沂 276700;
2. 山东省临沭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临沂 276700)
摘
要:学科素养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之一,其地位是“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
第 9~11 题)如图 3 所示,乌拉尔山脉
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
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
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
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
森林、
森林草原
图1
后的空间因素,
根据具体空间背景考虑问题,
包括空间
位置、
空间格局、
空间联系、
空间演变等考查维度[8]。
例 1(
. 2020 年高考全国文综 I 卷第 1~3 题)治沟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一、区域认知(一)什么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何谓区域?区域的尺度有大有小,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三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
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小尺度区域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①行政区域,人为划定的区域,界线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②自然区域,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③人文区域,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还有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④功能区域,区域内部有着共同的职能,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将区域分为三种类型:正式区域(如美国密歇根州的卡拉马祖市)、功能性区域(美国密歇根西南的水果带)、感知区域(如卡拉马祖作为密歇根湖的雪带资本是感知区域)。
这些区域类型是动态的,随着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变化而变化。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给出的区域概念在中小学三个阶段要知道理解的水平,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区域概念的进阶发展。
第一阶段(幼儿园-4年级):区域是地球表面具有特殊自然或人文特征的地区。
第二阶段(5-8年级):地表具有不同类型的区域。
第三阶段(9-12年级):区域由不同系列的标准所决定,并且地方能够被包含到不同类型的许多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的公位路置山,区气段候每干年旱9,月降底水至稀次少,年故5月其底所封处的路自禁然行。该据地此气候完干成旱9~且1山1脉题有。冰
带是灌丛荒漠带,D正确;针叶林带应位于天山
9.北该坡公降水路丰位富于的山腰地带,海拔较高,A错误;
川分布,排除A符、合B选材项料中的“绿
A.山和吉地上草侧林原,带海与拔高较寒高B.草,内甸B、带蒙C分错古布误在。针故叶C选.林D。西带的藏下侧
“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 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 (1)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2)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 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不能 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 (3)“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 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
(2)“四层”为考查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素质 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①必备知识 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 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②关键能力 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 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③学科素养 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 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④核心价值 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 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文综地理“区域认知”主要考向及教学建议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 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 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 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学生掌握了区域认知的方法,能够养成从区域比 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从而形 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3“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评价维 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高考“怎么考”的问题。 ①“基础性” 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 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②“综合性” 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 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应用性” 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 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④“创新性” 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一、认知“区域位置”与“区域特征” 二、认知“区域特征变化及其影响” 三、认知“区域发展条件”与“可持续发展方向”
一、认知“区域位置”与“区域特征”
青藏高原平均海 拔4000多米,排
除公路位于西藏,
【例1】(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C错贯误穿了多冰川的
山其脉应,位并于跨北越疆了,多地条处天河山流北。坡公、路准南噶端尔海盆拔地南约缘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
D.新疆
洲”与“多冰川的 山脉”条件的只有
10.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新疆,故选D。
A.洪水频发 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 D.路面冻融沉降
11.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禁的行自时段然是带该是地一年中的低温时段,故路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面气高积温寒雪低草严,甸重不带,会在BD正此.确时灌;段丛该出荒时现漠段路新带面疆冻处融于沉冬降季,,
人地协调观
价值观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
的作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综
区
合
域
思
认
维
知
地理实践力
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地方
的综合思想方法
用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对区 域本身的认识
实践行动 信息能力;设计能力;探究
能力;科学态度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 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 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 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 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地理核心素养之“区域认知” 考查例析
王怀福 2019.10.24
核心价值 学科素养
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
立德树人 服务选拔 导向教学
为什么 考什么 怎么考 怎么做
2016年10月11日,姜钢主任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 《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一文指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统 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和科学构建,形成 “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文综地理“区域认知”主要考向及教学建议
区域认知按认知目标可分为:区位位置和范围、区域特征、 区际差异、区际联系、区域发展等认知类型。纵观近年地 理高考试题,在区域认知部分常见的考向主要有:区域的 定位、区域特征、区域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 展等内容。
主要内容
2019年高考文综地理“区域认知”主要考向例析
能力立意
能力与素养的关系 落实能力
形成素养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
时空定位的意识和能力 理解地理概念解读地理设问能力 调动及运用地理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地理图文资料解读能力 具体区域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能力目标的确立,为落实能力提供参考方向,能力的落实过程是素养的 培养和形成的关键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