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四级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实用学科。
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
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归朴素。
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中医养生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古人在养身方面也有很多自己的研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
一年又一年四季,四季各有四季,人的身体也会随着而改变,养身之道亦要因时而变。
一、春季养生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庭就步,被发缓形,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是四季之首,既是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的时令,也同样可以看作是养生的开始,此时人应该“与天地相应”,尽量顺其自然向上向外疏泄人体之阳气。
所以春季养生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由弱到强逐渐旺盛起来。
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而且还要积极地倡导一种雅致舒心的生活春季还应多食红枣、蜂蜜、韭菜、春笋、樱桃、菠菜等食物。
二、夏季养生夏三月万物为番秀的季节,应“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此时是新陈代谢之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
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中医如何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1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摘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
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
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
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
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
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
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
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

中医养⽣综述论⽂ 随着⼈民⽣活⽔平的⽇益提⾼和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近些年来中医养⽣的理念和⽅式⽅法在社会上备受关注。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中医养⽣综述论⽂,供⼤家参考。
中医养⽣综述论⽂篇⼀ 【摘要】从古⾄今,许多养⽣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在这些⽅⾯前⼈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即觉醒的状态。
良好的睡眠是产⽣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开⼀段时间后需要进⼊加油站充电加油⼀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
1 睡眠时间和时限 1.1 时间:我国古⼈在长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出⽽作, ⽇落⽽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
如《素问•四⽓调神⼤论篇》:“春三⽉夜卧早起,夏三⽉夜卧早起,秋三⽉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早卧晚起,必待⽇光”。
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三•事部⼀⾥说:“读书不可过⼦时, 盖⼈当是时, 诸⾎归⼼, ⼀不得睡, 则⾎耗⽽⽣病矣。
”晋•葛洪在《抱朴⼦•极⾔》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体造⾎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之后到午夜⼀点,⽽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个⼈每周⾄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时的睡眠。
[1] 清代著名养⽣学家、⽂学家曹庭栋著的《⽼⽼恒⾔•昼卧》⽈:“每⽇时⾄午,阳⽓渐消,少息以养阳。
时⾄⼦,阳⽓渐长,熟睡所以养阴”。
《灵枢•⼤惑论》也说:“阳⽓尽则卧,阴⽓尽则寤”。
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种⼈体阴阳交替的现象,⼦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体经⽓“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午觉,就有利于⼈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的恢复作为标准。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8e8a4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d.png)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第一篇: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第1篇: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
所谓“自古名医多长寿”历代名医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
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
因为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源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提倡在日常饮食中进行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养。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是早已有之。
1饮食养生渊薮中医的饮食养生与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是共生共存的。
在夏朝时期,就已开始有了酿酒工艺,而商王汤的宰相伊尹所制作的具有治疗功效的汤液,成为了中医汤剂的鼻袓。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十二病方》中,应用的近250种药物中就包括了谷、菜、果、禽、兽、鱼、虫等食物。
《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
”明确对药物(毒药)和食物的功用做出了区分,对于日常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形成了类似于今天营养金字塔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
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食学专著《神农食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共七卷,可惜早已失传。
在其他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50余种药用食物。
随着饮食养生的逐渐发展,到了晋隋时期,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都出现了用动物内脏辅助治疗相关疾病的“以脏补脏”的篇章。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老食方”其弟子孟说在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有《补养方》,收入食药治法138条。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卫生、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中也收载了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中医养生学论文1

肌肉萎缩推迟大脑细胞衰退卧姿养肝法仰卧,头东脚西,以顺应自然生发之气。
先闭目扣齿30次,然后舌抵上腭,闭目闭口,使精液满口时,缓慢咽下。
对于春节精液不足而引起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均有作用,每天临睡觉时做1次即可。
站立养肝法呼吸调顺后,两足平立,两臂缓慢侧平举,掌心向下,足跟抬起,拇趾抓地,呼气时年“嘘”。
当念嘘字时,两手相叠于丹田(意守丹田),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
两脚跟着地,足大拇趾稍用力,提肛收腹,以意领气。
嘘音,属肝木,练此法可明目养肝,每天早晨起床后做一次即可丹田功能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沟通心肾,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调节阴阳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使真气充实畅通经脉,维持生命活力调动人体潜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意守丹田”:侧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思想与行为(这里特指呼吸)相统一、协调。
秋:若能对吐“呵”字音,进行有素的练习,它对“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有一定疗效。
对吐“呵”字的练习时,须加添两臂的辅助动作。
这是便于与其气流同其心经与心包经脉间的系连。
都由胸走手。
念“呵”字时,两臂随吸气抬起,呼气时两臂由胸前向下按,随手势之导引直人心经,沿心经运行,使中指与小指尖都有热胀之感。
应注意念“呵”字之口型为口半张,腮用力,舌抵下腭,舌边顶齿。
亦要连作六次【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
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与系统性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提高,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本文从养生的意义、方法以及全面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
一、养生的意义1.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古代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一个整体,精气神的统一体对健康长寿起重要作用。
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2. 张景岳曾说:“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
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
”这段话表明了养生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养生的方法1. 调摄情志: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过之则易伤五脏,致人以病。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变化虽是人体正常的情感表现,但亦须有度。
因此,调摄情志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
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过甚。
愤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的一种情绪,因为怒能伤肝、伤心、伤胃、伤脑、伤肾,还会引起皮肤枯干、毛发憔悴、筋脉拘挛等症。
所以,调摄情志时要注意避免过激的情绪波动。
(2)制怒气:怒气是一种伤人害己的有害情绪,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制怒气的方法有多种,如转移、释放、让步、想象、避免;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喜克忧,以达到平和求安的目的。
(3)防惊恐:防惊恐亦是一种极易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有害情绪之一,往往惊恐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等情况,甚至可见到严重的突发性昏厥等症状。
因此,注意防惊恐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4)制忧愁:忧愁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神气已衰,精气亏虚常易发生忧愁悲苦之事,忧愁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进程。
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制忧愁悲愁,以免损害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结课论文

中医养生结课论文第一篇:中医养生结课论文在本学期选修选课的时候,我抱着极大的兴趣选择了中医养生这门课,时间过得飞快,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实在是有点舍不得这门课啊,因为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养生之道。
正所谓:没有长生之法,只有养生之道。
这学期的养生知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难得的巨额财富。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颐养生命,是指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涉及了饮食,体质,季节变化等方方面面,下面我要据我这学期所学来一一讲述。
首先,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
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
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
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
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
《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
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
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
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
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
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
其次,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一:《中医养生浅说》一、养生之要,首当养心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
心主神明。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
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动生机,气机运行的推动力无不凭借心火的温煦推动。
我此处所讲的心,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心态、乃至于智慧。
一个能够自觉保有长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乏智慧的人,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更在于其为人处世,其品格、涵养、胸怀,都必然同时具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质。
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正气存内,邪安从来?而一个人,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于人生的得失荣辱都能够正确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
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要义,分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掌控的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能使得心如寒潭鹤影,事来心随现,事去心随空,不会让心理活动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发展成为挥之不去妨碍心理健康的阴影。
中医说,怒则气逆,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
总之,情志的变化超过正常的度,都可以转化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
而要获得能够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定力,谈何容易。
医生经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诫病人条畅情志、心态平和等等,往往会被病人一笑置之。
因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边,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贡献。
养心,不光是预防心理疾病,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躯体上慢性疾病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心理失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论文
1,谈谈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
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
《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
《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
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所以必须循道。
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2.结合自身实际,如何进行养生保健
养生方法很多,着眼点各异,但殊途同归。
大致分以下几类:
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
神消。
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
不能为害。
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
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
养神而致长寿。
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
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
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
细致确定的区分。
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
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
段锦、易筋经、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
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
保精
之法,开源节流。
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
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
有限,而性欲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
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
前
者有食饵、药物、修炼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
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
现实生活
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四季养生
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
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
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
什么相应?阴阳气化相应。
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
春(风)气通于肝。
夏(火)气通于心。
长夏(湿)气通于脾。
秋(燥)气通于肺。
冬(寒)气通于肾。
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
3.谈谈对“体质养生”的认识
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它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脏腑胜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
根据老师所讲及相关资料,人的体质一般分为九种(也有关于八种体质的分法),即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特禀体质,气虚体质,血淤体质和气郁体质。
体质形成的机理是极其复杂的,它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先天因素:即“禀赋”,先天禀赋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遗传及婴儿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
形体始于父母,体质是从先天禀赋而来,所以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能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
(2)地理环境因素: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由于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人的体质。
现代环境地质学研究也表明:在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世界各地区人类的发育,形成了人类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3)性别因素:中医认为男予以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女子由于有经、带、胎、产的特点,所以体质与男子不同。
(4)年龄因素:体质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为人体的结构、机能和代谢是随着年龄而发生改变的。
俗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便是这个道理。
(5)精神因素:精神状况,精神的好坏会影响体质,这种内的影响对体质的作用不容小觑。
(6)饮食营养因素:虽然五味本身不能致病,但一旦它们因为数量的积蓄,改变了机体的适应能力而激发反应力的时候,便可诱发疾病或改变机体生理效能,继之发生体质的变应,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体质形成的差异,还与社会因素、体育锻炼因素、疾病因素有关。
如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劳逸各不相同,物质生活也有优
劣之分,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体质特征。
以下是九种体质的简单介绍
(1)怕冷派——阳虚体质
顾名思义,最大特征就是怕冷,即使在最热的时候也要穿长袖衬衫,更有甚者夏天穿毛衣、棉衣。
因为他是阳虚体质,体内阳气不足,身体就像冬天少了火炉的房间,从里到外都冷。
(2)缺水派——阴虚体质
这类人怕热,喜欢冬天吃雪糕,因为有时候会觉得心里燥热。
晚上睡觉的时候手心、脚心发热。
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年轻、火力旺,却不知,这样的人可能是阴虚体质。
(3)痰派——痰湿体质
最大特征是肥胖,胖乎乎的,还有这种人舌苔很厚,四肢很沉重。
肥胖了就不爱运动不想动弹,这种叫痰湿体质。
(4)长痘派——湿热体质
和“痰派”有点相似的湿热体质,在外观上其实最好辨认,一张冒油的脸和满面痘痘是明显标志。
有的人认为长痘不一定是坏事儿,说明还年轻,其实是体内的湿热过重,里面又不“通风”,它们只好变成痘痘往外挤。
这种体质的人却偏爱吃辣,越吃痘就越多。
(5)气短派——气虚体质
气虚的人说话没劲,低声低气的,话说多了气虚,容易疲乏无力,爬三、四层楼就开始气虚气喘。
而且这类人的耐力很差,容易出汗感冒,甚至更严重的气虚导致胃下垂、脱肛等疾病。
(6)长斑派——淤血体质
与长雀斑、蝴蝶斑、老年斑有关的就是淤血体质,如果有人经常为痛经而烦恼,就更需要了解一下这种体质,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如果你的身体经常出现莫名的淤青,就更要留意自己的淤血体质,它可能跟很多种疾病有关。
(7)郁闷派——气郁体质
气郁体质容易气不顺,神情抑郁,忧虑脆弱。
抑郁体质的人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
(8)过敏派——特禀体质
同在一间屋子,窗外飘进一片柳絮,别人只是揉揉鼻子就过去了,你可惨了,不停打喷嚏,鼻涕、眼泪一起流。
还有海鲜过敏、鸡蛋过敏、牛奶过敏……无所不在的过敏源你怎么才能躲得开?远离过敏源只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想要治本,还得调整你的特禀体质。
(9)健康派——平和体质
最重要的一种体质,就是人人都渴望的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的人发黑如墨,脸色红润,身材匀称而充满活力,他们的性情开朗、阳光,绝对不会为小事斤斤计较,也不会轻易郁闷或动怒。
平和体质,不只是一种体质,而是一种生活状态,一个和谐生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