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123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1、词类活⽤以及判断词类活⽤的标准。

2、古代汉语代词的系统性;3、介词与连词的区别(注意本教材把“虽、苟、与(其)”归⼊介词)。

4、助词“者、所、之、其”的语法功能;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含⾃指和转指)和名词化。

5、古汉语语⽓词的系统;语⽓词语⽓表达的单⼀性。

※学习内容古代汉语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和在此⼝语基础上产⽣的书⾯语,即⽂⾔。

学习古代汉语,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对象,把⽂⾔作为⼀个泛时的语⾔系统来对待的,从宏观上充分把握⽂⾔的特点。

把握古代汉语的词类系统是为了进⼀步学习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句类。

古汉语的最⼩语法单位是词词,因为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语素和词基本重合。

古代汉语语法单位及本课程所介绍各⼩类情况:词实词虚词体(名)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名词代词形容词性词类动词性词类形容词数词副词动词介词连词助词语⽓词词组⼆者结构⽅式相同,词组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句⼦句法结构⾮核⼼结构关系核⼼结构关系助词结构联合、连谓偏正、主谓、述补、述宾句⼦句类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复句、单句说明:1、体(名)词性词类体(名)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指称指称,经常做主语、宾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2、谓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叙述叙述,经常作谓语。

3、古代汉语的数词经常作谓语数词经常作谓语,因⽽属于谓词性词类。

4、介词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成,语法功能是组成介宾结构,把⾃⼰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因⽽亦属于谓词性词类亦属于谓词性词类。

第⼀节名词 P221⼀、名词的语法功能:*古今汉语的名词语法功能的异同:同:名词多作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异:异:古汉语名词可以做判断句的谓语,可以作状语。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现代汉语中仅时间名词有此功能:学⽣[下午]开会。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辨别:名词出现在主语后,动词前。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见教材例)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时间。

古代汉语词类表1

古代汉语词类表1

第三人称代词 厥: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其:武王梦帝予其九龄。 之:爱公叔段,欲立之。 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伊: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 谢裒儿婚。 他:长房曾与人共行,见一书生,黄巾披 製,无鞍骑马,下而叩头。长房曰 长房曰:“ “赦汝死罪。”
代词 一、人称代词 单数: 第一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 第三人 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尔: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 厥:天降丧于殷,殷 卬:越予冲人不卬自恤。 无尔诈,尔无我虞。” 文王受命惟中身 予: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 汝: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 其:武王梦帝予其九 余:(齐侯)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乃:朕心朕德惟乃知。 之:爱公叔段,欲立 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 而:公遽见之,执其手曰:“余知而无罪渠:女婿昨来,必是 朕: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入复而所。” 伊:江家我顾伊,庾 我: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若: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 谢裒儿婚。 吾: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 若果是也,我果非邪? 他:长房曾与人共行 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 製,无鞍骑马, 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谋我, “赦汝死罪。” 故离间也。” 身: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 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 侬:欢愁侬亦惨,郎笑我便喜。 阿侬:吴人之鬼,居住健康„自呼阿侬, 语则阿傍。 侬家:侯印几人封万户,侬家只办买孤峰 复数: 汝: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我: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何哉。” 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事过于 帮域之中央,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而:二年春,齐师伐我北鄙,围龙。顷公之嬖人卢就魁门焉,龙人囚之。齐侯曰:“勿杀!吾与而盟, 尔: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 二、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 此: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尔:帝命率育,无此尔疆界,陈 兹: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衹绥四方。 若:我闻昔者成汤既受命时,则 斯: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而:故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 乃: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 哀„”仲尼曰:“„孟孙特 然:贰心必失诸侯,岂唯鲁然? 远指代词 彼:危而不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依? 其:是故百姓冬不忍寒,夏不忍 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男女之交多矣。 夫: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兹: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

A并列关系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 “美而艳。” (左传· 桓公元年) 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 (左传· 文公十六年)
B顺承关系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 赵策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山 海经· 北山经)
(一)表示一般让步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 赵策四)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 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 李将军列传)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
(二)表示假设让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 子· 劝学)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 汤问) 相当于现代汉语“即使”。
1.3.2以
介词“以”的来源 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连词“以”的语法功能
1.3.2.1介词“以”的来源
甲骨文作“ ” 象耕作的农具(耒耜)。 《玉篇· 人部》:“以,用也。”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 涉江)
1.3.2.2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一)引进工具、方式 (二)表示资格、身份 (三)表示处置 (四)表示原因 (五)表示时间
(三)表示处置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 万章上)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孟子· 滕文公上)
(四)表示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战国策· 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 家)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时间
(一)引进处所
王于八月入于商。(续二、一四、一)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论语· 季氏)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 季氏)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汉语词归类巧记

古汉语词归类巧记

古汉语词归类巧记代词代词的语法功能:起代替、指称作用,作主语、定语、宾语。

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指示代词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

古今都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但指示代词的系统性有很大差别。

古代汉语中的无定代词“或、莫”,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

一、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之别。

类别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P233:用指示代词表示用词吾、我、予(余)女(汝)、尔、若而、乃之其彼功能 作主语、宾语、定语多作定语,你(你们)的宾语,他、他们(它、它们) 作定语,他、他们(它、它们)的主语、宾语,特殊:1、朕:秦以前任何人都可用。

秦以后为帝王自称。

2、尊称对方为“君、子、足下”。

3、谦称自己为“臣、仆、妾、寡人、愚”或自称己名。

二、指示代词: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远指特指泛指旁 指无定代词(作主语)复 指谓词性P240彼、夫:定语,那其:定语,表特定意义 之、兹:定语、宾语 佗(定语)、他(宾、定、判断句谓语):别的、其他的 或:有的、有人、某人 莫:没有什么,没有人 者:复指前名词性成分,起强调作用。

相当于述(介)宾结构尔(宾、定)、若(定语):如此 然焉 诸 谓语,像这样 补语,于此、比这个 宾语,之于莫:汉以后成为否定副词。

注意:1、“其”作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语,有时是谓词性成分,即“其+谓词性成分”组成的定中结构。

例如:“散其党,收其余(与),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

”“其余(与)”:它的参与者。

“其辅”:它的辅助者。

“余(与)和辅”这两个动词已经指称化,即由陈述动作行为,转而指称施事者。

2、“者”位于名词性成分后时,才是复指代词。

例:“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而位于谓词性成分(动、形、数)后时,是助词。

例:“饥者易为食。

”三、疑问代词P241:类型指人指事物指处所用词谁孰:哪一个孰与:表比较,“与…比,哪一个(更)”何:什么、为什么、怎么、那里胡、曷、悉:1、状语,为什么2、胡为、曷为:问原因。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词类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词类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12类词性总结备考期中!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例如: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狼》) 谍报敌骑至。

(《冯婉贞》)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例如: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

(《冯婉贞》)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例如: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例如:太后之色少解。

(《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冯婉贞》)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

08第八课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08第八课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而且具有一定词汇意义。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没有词汇意义。
如: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实词:鸟、兽、肉、不、登、俎 虚词:之、于
贰、实词的分类
1、名词:表示人、事物、时空名称的词,在句中作 主语、宾语和定语。 如:人、鸟、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及变化的词,主要 作谓语,能愿动词主要作状语。 如:爱、击、变
数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目或次序的词,主要功能是 和量词结合作状语或补语。 如:百、十、千
叁、实词的活用与兼类
词类 活用
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一定的语境中, 会临时具有另一种词类的语法功能。这种 临时用法,叫做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 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主要有:1、名词、形容词、数词用 作一般动词; 2、名词、形容词还经 常用作使动和意动。
词的 兼类
词的兼类是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词类的语法功能,并且是固定的而不是临时的。
如:鼓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鼓:名词,一种打击乐器;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动词,击鼓
肆、虚词的分类
1、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作
用是把宾语介绍给谓语。

如:于、以
2、连词:在词、词组、句子之间起连

3、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主要作谓语、 定语和状语。 如:美、好、大、小
与 动 词 分 类
特 殊用法
动词 1、及物动词:吃、打、爱
能否带
分类 2、不及物动词:休息、走、死 宾语
1、如果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宾语又不是动作行为 的承受者,这种用法叫使动用法,译为“使什么怎么样”。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句列举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句列举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句列举《郑伯克段于鄢》1、例:壮公生,惊姜氏。

P97惊:用作使动,使。

惊。

2、例:无生民心。

P99生:用作使动,使。

产生。

3、例: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P101隧:名词动用。

《公孙无知之乱》4、豕立而啼,P109立:名词作状语,像人一样丫立。

〈安之战〉5、皆主?献子。

P117主:名词动用,以。

为主。

6、君无所辱命。

P119辱:动词使动,使。

受辱。

7、从左右,皆肘之。

P123肘:名词使动,表示用胳膊推撞。

8、臣辱戎士。

123辱:动词使动。

9、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P123免:用作使动,使。

免于。

10、故中御而从齐候。

P123中:方位名词做状语。

〈子产说范宣子轻敝〉11、三周华不注。

P122周:名词动用。

12、郑人病之。

P129病:名词用作意动。

13、象有齿而焚其身。

P130焚:动词用作使动。

14、宣子说,乃轻弊。

P130轻:形容词用作使动,使。

轻。

〈苏秦连横约纵〉15、今先生俨然不运千里而庭教之。

P182远:形容词用作意动。

16、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P183明、章:用作使动。

17、辨言伟服。

攻战不息。

P183辩、伟:都用作使动,使。

雄辩,使。

华美。

18、繁称文辞,天下不冶。

P183文:名词用作使动。

19、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

P183广:形容词用作使动,使。

广。

20、言语相结,天下为一。

P183言语:名词作状语。

21、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

制海内,子元元。

臣诸候。

非兵不可。

P183诎:用作使动,使。

屈服;子:名词用作使动,使。

成为子女;臣:名词用作使动,使。

成为臣子。

22、约纵散横,以抑强秦。

P188散:有作使动,使。

离散。

23、廷说诸候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P189廷:名词作状玉器,指在朝廷上。

24、张乐设饮,郊迎三里。

P190郊:郊外,名词作状语。

25、嫂蛇行匍伏,四自跪百不谢。

P190蛇:名词作状语。

26、贫穷就父母不子。

P190子:名词用作意动。

〈冯谖客孟尝君〉27、左右君贱之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魚臣:鄭公子。)

(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形容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 後其意義是使令性的。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 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具有其自身所代表的 性質或情狀。例如: • 三敗及韓。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 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韓:晉國地名。晉侯:
晉惠公。慶鄭:晉大夫。深之:使之深入,即導致秦師深入 晉國。) 《左傳·僖公十五年》
一、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指某些詞作謂語時其意義是使令性的。這類 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 施行謂語所代表的動作、具有謂語所代表的性狀、成 為(或具有)謂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等。例如《史 記·項羽本紀》:“項伯殺人,臣活之。”“活”為 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活之”意為“使他活下 來”。(表示“使賓語怎麽樣”的意思。使動用法是一種需要特殊理解
•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9、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 10、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 、及秦军降诸侯, 之。 • 11、齐威王欲将孙膑。 、齐威王欲将孙膑。 • 12、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 13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其家甚智其子, 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邻人之父。 • 14、豕人立而啼。 、豕人立而啼。
指楚令尹薳子馮。有寵信八人。申叔:楚大夫。勸告子馮辭退八人。王安 之:楚王對子馮才放心了。)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記·項羽 本紀》) • 其圉人曰:“吾以劍過朝,公若必曰:‘誰之劍也?’ 吾稱子以告,必觀之。吾偽固而授之末,則可殺也。” 使如之。公若曰:‘爾欲吳王我乎?’ 見劍向已, 逆呵之。 (其:指武叔,魯大夫。公若:魯公子。固:固陋不
注意
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多數都帶賓語,也有承前 或蒙後省略而不帶賓語者。例如: ﹡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之)。《荀子·天論》 •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之)。 《論語·季氏》 • 若合諸侯之卿,以為不信,必不捷矣。食言者不病 (人),非子之患也(子:指晉大夫趙孟。食言句:說話不算數 不會使他人遭到禍害。)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資治 通鑒·赤壁之戰》)
• 趙文子為政,令薄諸侯之幣而重其禮。(趙文子:晉大 夫)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 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戰國 策·秦策一》
又例如: • (呂不韋)乃往見子楚,說曰:“吾能大子之門。” 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子楚: 秦莊襄王,始皇父。) 《史記·呂不韋列傳》 •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 其名。(潔其名:使其名顯得高潔。) 《戰國 策·燕策二》 • 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 《荀子·效 儒》 • 《詩》曰“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 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 《戰國策· 秦策三》 • 臣聞善厚家者,取之於國;善厚國者,取之於諸侯。 《戰國策·秦策三》
名詞使動用法中賓語的省略
例如: • 脩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之)。 《荀 子·天論》 • 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之)也。 劉向《新序·節士》
(四)數詞的使動用法
數詞的使動用法是指,數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後其意 義是使令性的。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 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其自 身所代表的數目或特點。例如: • 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 (二三之:使德行反復無常。)《左傳·成公八年》 • 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 之盟。” (君:秦桓公。令狐之盟:指魯成公十一年秦、晉兩國 在令狐舉行的媾和之盟。令狐,晉地名。) 《左傳·成公 十三年》 •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詩 經·衛風·氓》 •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詩經·秦風·黃鳥》
知禮。欲吳句:杜預注:“鱄諸殺吳王,亦用劍剌之。”)
《左傳·定公十年》
又例如: • 故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 于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孟子·公孫 丑下》 • 故以義則仲尼不服於哀公,乘勢則哀公臣仲尼。《韓 非子·五蠹》 • 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 《史記·晉世家》 • 今夫人事太子,甚愛而無子,不以此時蚤自結於諸子 中賢孝者,舉立以為適而子之,夫在則重尊,夫百歲 之後,所子者為王,終不失勢,此所謂一言而萬世之 利也。(夫人:秦安國君夫人,即華陽夫人。太子:安國君,即孝文王, 始皇祖父。) 《史記·呂不韋列傳》 • 故扁鵲不能肉白骨,微 箕不能存亡國也。《鹽鐵 論·非鞅》
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
例如: ·夏五月,晉韓厥,荀偃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 敗其徒兵於洧上。於是東諸侯之師,次於鄫以待晉 師。(洧:水名。鄫:鄭地名。) 《左傳·襄公元年》 •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 子·七章》 • 今有馬於此,如驥之狀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驅 之不前,卻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則臧獲 雖賤,不托其足。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 文公棄荏席,後黴(méi)黑,咎犯辭歸。(黴黑:形容 面垢黑。) 《淮南子·說山訓》
乙、及物動詞的使用方法
用作使動的及物動詞相對較少。(根据语境判断) 例如: ﹡晉侯飲趙盾酒。(晉侯:晉靈公。趙盾:晉大夫。) 《左傳·宣二年》 • 員曰:“彼將有他志。余姑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 乃見鱄設諸焉,而耕於鄙。(員:伍子胥。他志:指吳公 子光某刺吳王僚奪位) 《左傳·昭公三十年》 ﹡止于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見:音現。 使拜見) 《論語·微子》 •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戰國策·齊策四》
注意
及物動詞用作使動時在形式上和一般的賓 動結構沒有兩樣,區別主要是根據語意和上 下文。例如: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孟 子·公孫丑上》 • 孟子將朝王。 《孟子·公孫丑下》 前句意為:“武丁使諸侯朝見”。武丁是 王,不可能去朝拜諸侯。 後句意為:“孟子將朝見齊宣王”。孟子 是一個學者,不可能使齊宣王朝見自己。
又例如: • 是役也,鄭石制實入楚師,將以分鄭而立 公子魚臣。(是役:指晉楚邲之戰。時鄭為晉的盟國。
石制:鄭大夫,內奸。入楚師:使楚軍攻入鄭。分鄭:割 讓鄭領土與楚,以求楚支持其發動政變立魚臣為君。公子
《左傳·宣十二年》 此句中的“入”是使動用法,表面上和 普通用法沒有什麼不同。如不瞭解實際情 況,僅憑字面意義很可能會誤以為“入” 是指石制進入楚師。
又例如:·二子在幄,坐射犬於外,既食而後食之。 (二子:晉大夫張骼、輔躒。射犬:鄭大夫。)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季 氏》 • 予,天下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孟 子·萬章下》 • 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魏公子:戰 國魏公子信陵君無忌。)《史記·魏公子列傳》 • 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扁鵲曰:“越人非能生 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起:蘇 醒。)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記·淮陰侯列傳》 • 買臣見湯,坐床上弗為禮。買臣深怨,常欲死之。 (湯:張湯。坐:指湯坐。死之:使之死。) 《漢書·朱 買臣傳》
又例如: • 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 國而撫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 •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 上唱善若出一口。 《說苑·君道》 • 祭仲與渠彌不敢入厲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為君, 是為子亹也。( 祭仲、渠彌:皆春秋時鄭大夫。厲公、昭 公、子亹:皆鄭莊公子。) 《史記·鄭世家》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傳·隱公元 年》) ﹡欲闢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 子·梁惠王上》)
甲、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方法
不及物動詞后面不能带宾语,古汉语中不及物動詞后面带 宾语的多用作使动。例如(加﹡的是书上的例句) • 莊公寤生,驚姜氏。 《左傳·隱公元年》 • 晉魏錡求公族未得而怒,欲敗晉師。(公族:官名,即公族大夫。敗晉師: 使晉師打敗仗。)《左傳·宣十二年》 • 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 歸之。未之絕也。(齊侯:齊桓公。蔡姬:桓公夫人。) 《左傳·僖 公三年》 • 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起之。 (華元:宋大夫 名。子反:楚大夫名。) 《左傳·宣公十五年》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 • 乃與趙衰等謀,醉重耳,載以行。(《史記·晉世家》)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陕西师大古代汉语教研室
预备知识:词类划分
词有定类;类有定职。实词划分图示:
名 词 动 词 形容词 数 词 量 词 代 词 副 词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詞類活用的概念 詞類活用的概念
詞類活用--指某些詞臨時改變自己的基本 詞類活用 語法功能去充當其他詞類的現象。 在古代漢語裏,這種情況很普遍,例如: 《左傳·成公二年》:“從左右,皆肘 之。”其中“肘”本是名詞,在句中臨時 充當動詞用。 本书P278“水”“坚”“锐”等词。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 其內容主要包括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 一般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和意動 用法等。
的動賓關係。 )
使動用法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它實際上是用 動賓式的結構去表達兼語句式的內容。使動用法的內 容主要包括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 詞的使動用法以及數詞的使動用法等。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動詞充當謂語時其意義 是使令性的。 這類謂語和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的作用下, 謂語使賓語產生謂語自身所代表的行為動作。 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分为两类: 甲、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方法 乙、及物動詞的使用方法
又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 船瓜州》) •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柳宗元 《蝜蝂傳》) •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 甚。(同上) • 其達士,則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礪之於 義。(《國語·越語》)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賈誼《過秦論》) •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