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词语与主观量_李宇明
现代汉语人体器官量词的语义语用性质

现代汉语人体器官量词的语义语用性质本文从不同角度研究现代汉语中人体器官量词的语义和语用性质。
语义方面,原型人体器官量词的意义已经完全虚化,而非原型人体器官量词则具有临时性、可容性、可附着性和工具性。
语用方面,人体器官量词通过扩展和重叠等方式来表达主观性;人体器官量词具有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强调、夸张等表达效果;人体器官量词主要使用于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的文艺语体中。
标签:人体器官量词语义性质语用性质一、引言人体器官量词是指从人类的身体器官名词或身体部位名词借用而来,具有计量或计数功能,可以出现在“数词+量词+名词”“数词+量词+动词”或者“动词+数词+量词”等格式中量词位置的词或者语素。
本文选取了29个人体器官量词进行研究,即“巴掌、臂、鼻子、肚皮、肚子、耳朵、肩、脚、口、脸、面、目、脑袋、脑门子、脑子、屁股、腔、拳、拳头、身、手、头、心、眼、眼睛、掌、指头、嘴、嘴巴”。
曹丹(2007)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和英语中的人体器官量词进行了对比分析。
[1]周永平(2014)研究了人体器官量词的认知语义特点。
[2]顾文婷(2013)分析了口部人体器官量词“口”和“嘴”的语义特点上的异同。
[3]刘雪芹和任德国(2014)对人体器官量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研究。
[4]刘雪芹和任德国(2016)从不同角度对人体器官量词进行了分类,把人体器官量词分为了原型人体器官量词和非原型人体器官量词,为人体器官量词的多角度研究做好了分类的准备。
[5]本文重点分析人体器官量词的语义和语用性质。
语义部分的研究重点是非原型人体器官量词。
二、人体器官量词的语义性质原型人体器官量词已经经过语法化,发展成为真正的量词,作为名词时的概念意义已经在作为量词使用时消失了,意义虚化。
邵敬敏(1993)指出,“他们作为计量单位,与物质实体的概念已没有关系。
”[8]鉴于此,本文主要论述非原型人体器官量词的语义特点。
(一)非原型人体器官量词语义的临时性非原型人体器官量词作为量词的义项并没有被工具书收录,现在语言学界一般认为此类量词是从名词临时借用而来的,因此语义上具有临时性。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之考察

2016.6语文学刊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之考察○张涵蕾(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摘要] 藏缅语族中双疑问代词重叠现象很多,在数量上,代词重叠能够表示加大的维度变化,核心意义表示“多数”,泛指意义则是在“多数”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表周遍性的“所有”、“每一”。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有表示客观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主观量的增加和主观程度量的增加,主观量是客观量的高级形式。
考察藏缅语族的疑问代词重叠情况以及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重叠情况,得出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的基本功能是表示量的增加。
[关键词] 疑问代词重叠;客观量;主观量中图分类号:H 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6-0016-02[作者简介]张涵蕾,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法理论与研究。
重叠在世界多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在汉藏语系中重叠也是广泛使用的语法手段,重叠也一直是汉语研究的热点。
在词类重叠研究中,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研究相对较多,代词重叠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
本文选取研究较为薄弱的疑问代词重叠为研究对象,为汉语词类重叠研究做出一点补充。
疑问代词重叠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言系统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矛盾。
所谓“能指”是语言符号,而“所指”指语言符号指称的事物。
能指的有限性和所指的无限性构成了二者在数量上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途径是在已有的语言符号的基础上派生出新的语言符号指称无穷无尽的事物和现象。
其中经重叠产生了与原来符号在形式上不同的新符号,这为重叠后的新符号指称与原符号不同的事物提供了可能。
本文通过对疑问代词重叠“量”的考察,以及藏缅语族中重叠例子阐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现象。
一、疑问代词重叠的研究汉语中研究疑问代词重叠的文章并不是很多。
于细良(1964)较早研究疑问代词重叠问题。
他提出疑问代词重叠后都有表示不必列举或不用列举的意思,疑问代词只有用于非疑问的时候才能重叠。
《朱子语类》“多少”量性的研究

第 2期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J OU RNAL OF HAR BI N U NI VE RS I T Y
Vo 1 . 3 4 No. 2 Fe b. 2 Ol 3
2 0 1 3年 2月
[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3 ) 0 2 一O O 9 8 —0 4
而生产 的。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0— 0 9
[ 基金项 目】 福 建 省社 科 项 目, 项 目编 号 : 2 0 1 2 C 0 8 3 。
出现 了 表 示 抽 象 事 物 的 量 , 《 语 类 》中 , 除 表 “ 人、 官 员、 田地” 等具体 事物数量 外, 大 多 表
式有 非常 密切 的关 系。 ” ‘ 多少” 本 义表 “ 数 量
大 小” , 其 后修饰 名 词 , 构 成数 量 短 语来 表 达 物
量。
魏 晋南北 朝 时 , “ 多少 ” 表 示“ 数 量 大小 ” 义
实 意义 。但是 脱 离 了 客观 量 的 主 观量 研 究 , 就 如 无源 之水 , 因为 客观量 是 主观量 的基础 , 主观 量 是言 语者 在客 观量 的基础 上赋予 其 主观评价
“ 天理、 人欲、 功夫 、 气、 善恶 、 地 位 等 抽 象 事 物 的数 量 , 具 体 事物 较 抽象 事 物其 数 量更 具 客 观
[ 作者简介 】 郑淑花( 1 9 7 8~) , 女, 江 西广 丰 人 , 讲 师, 语言学硕士 , 主要从事汉语词汇、 语 法研 究 。
第 2期
[ 关键 词 ] 客观量 ; 主观量 ; 语 义演变
[ 中图分类号】 H 1 2 1
虚化“他”的主观量表达

虚化“他”的主观量表达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在语义虚化后,成为句子的主观标记,在句子中表达言说者的主观态度、对动作的主观量体验。
通过语料搜集,我们看到在几种含虚化“他”的句式中,“他”主要用于表达主观大量,在语法化过程中成为表示主观大量的一个语表手段。
但是不同句式,主观量的表达方式不同。
“V他个+成语/形容词”在“他”语法化之后已经成为一个表主观大量的固定格式。
而“V+他+数量短语”句式的主观量表达存在着直赋性主观量和异常态主观量两种表达方式。
“V他(个)+数量短语+名词”句式通过副词标将客观小量转换成主观大量,还通过参数和语音重音指向将客观大量转换成主观大量。
标签:他虚化主观大量标记在现代汉语中,“他”是第三人称代词的定义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在现代口语和一些古代文献中,我们又会发现一些句式中“他”指代不明而且和前面的动词黏着在一起。
如:(1)喝他个三大碗①(2)干他个痛快(3)谢他酒朋诗侣(李清照《永遇乐》)在这些句式中,“他”已经无实义,虚化为一个语气助词,表达说话人对行为“喝、干、谢”的主观感觉,我们认为虚化“他”有表达主观大量的语法意义。
为了观察虚化“他”使用的语境和相关句式,我们利用北京语言大学工智检索通,以“V+他”作关键词,检索了现当代小说近300万字的语料,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上语料库中以“他”为中心词,检索到1452950个句子,概括出“他”语义虚化后存在的几种句式:1.“V+他+数量词短语+名词” 如:吃他一顿饭。
2.“V+他+数量词短语” 如:走他一趟。
3.“V+他个+成语” 如:打他个落花流水。
4.“V+他个+形容词” 如:喝他个痛快。
这些句式中“他”虚化强度不一,表达主观量的方式方法也不同。
一、“V他个+成语/形容词”句式主观大量的表达在含虚化“他”的句式“V+他个+成语/形容词”中,“他”的虚化程度最高,在句中成为语气副词,主观性标记,将句子重音引向后面的成语、形容词,与后面的成语、形容词同时表示主观大量。
现代汉语让步假设复句中的主观性与主观量研究

现代汉语让步假设复句中的主观性与主观量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陈晓荷(1994)把主观量定义为“语言世界中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与客观量相对” 。
在现代汉语让步假设复句中,主观量是有等级的,有的主观等级跟客观等级相同,有的跟客观等级不同。
李宇明(2000)把这种等级看作量范畴之下的一个次范畴,称之为级次量。
本文讨论的是主观上排出的级次量,我们称之为主观级次量。
让步假设复句又称相背假设复句,即“偏句、正句语义是相悖的,假设和结果不一致。
偏句先让一步说,把假设当作实事承认下来,正句则说出不因假设实现而改变的结论。
”本文根据关联词语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让步假设复句按照显性比较和隐性比较进行研究。
“即使A 也B”一般都是隐性比较,即句子中的显性成分 A 与说话人心里的一个隐性参照成分作对比,通过预设和推理来反映主观等级。
“再 A 也B”一般是句中的两个显性成分 A 和 B 作比较,而不出现说话人心里的隐性参照成分。
“即使”有时说成“即令”、“纵使”“、哪怕”、“就算”、“就是”等,“也”经常说成“还”、“都”,本章把他们看作同义的形式,不加区别。
一、显性比较(再A也B)(一)A、B 本身没有量级①外国再好,也不如家里(中国)好。
①中,“外国”和“家里(中国)”是两个显性成分,且二者各有特色,分不出孰优孰劣,因而无法评价好坏。
但在上句中,说话人先把“外国好”这一假设当作实事承认下来,然后用它来让步,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家里(中国)”更好,等于说话人主观上把“外国好”和“家里(中国)好”排了一个优先量级,在说话者看来,“家里(中国)好”的量级大于“外国好”的量级,因而前者的主观级次高,后者的主观级次低。
(二)A、B 本身有量级②饭店里的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
②中“,饭店里的菜”和“妈妈做的菜”是两个显性成分。
网络流行语表量考察

网络流行语表量考察作者:曹丽娜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0期摘要:本文将网络流行语与量范畴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通过对搜集到的网络流行语进行考察,发现一部分网络流行语能够表量。
之后我们深入研究了这些网络流行语的表量类型和表量手段,发现这些网络流行语可以表暗量、大量、主观量、客观量,并且主要通过词汇手段、语法手段、修辞手段以及复合手段来表量。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量范畴本文通过网络检索,搜集到2010年到2017年这段时间内出现的网络流行语共190个。
前人多从句法方面研究其结构特点,从语义方面探讨其语义特征及语义演变,从语用方面探讨其感情色彩及语用功能,很少有从表量的角度对大批量流行语进行全面考察的文章。
本文重点讨论三个问题:1.能够表量的网络流行语占比如何?2.网络流行语能够表达什么类型的量?3.网络流行语利用什么手段来表量?1.网络流行语表量总览通过对搜集到的190个网络流行语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多数网络流行语都不表量,例如:(1)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2)修仙。
这些网络流行语主要用于某种情感的宣泄或者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
例(1)是針对友谊如此脆弱导致难以维持而抒发的感慨。
例(2)则是对晚上熬夜不睡的一种戏称。
其中有38个网络流行语可以表量,占总数的20%。
例如:(3)爽爆了!(4)还能再糟糕点吗?例(3)是直接表达“爽”的程度之高,用“爆”这个新兴程度副词来表达程度到了最高。
例(4)虽然表面上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人并没有任何疑问,而是借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感叹,即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糟糕到了极点。
本文采用李宇明(2000:31)的观点,认为量既包括事物含有的几何量和数量,也包括时间含有的动作量和时间量,还包括性状含有的量级等。
例(3)表达的量就是性状的量级,“爽爆了”意味着达到了性状“爽”的最高量级。
例(4)表达的量也是性状的量级,用反问的形式来表达性状“糟糕”达到了最高的量级。
李宇明(2000:64-65)把这种量级称之为级次量,“级次是因同一纬度上量的差异或等级的差异而形成的序列。
李宇明语法研究录北京商务印书馆

原载《中国语文》,1998(2):83-92.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李 宇 明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与“动量”和“时间”有关的动词重叠式的若干句法问题。
认为:动词重叠式排斥数量词语的主要原因是,动词重叠已内蕴有不能用数量词语标示的量的意义。
这种内蕴的量,其一,使动词重叠式更具动态性,所以不能带以数量词语开头的无定有指的宾语,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时也受到较大限制;其二,带来动词时间因素的变化,动词重叠式只有已然和未然之分,不再具有一般的体的时态特征。
并由此提出了研究“量”“时”这两个重要的动相范畴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动词重叠主要有三种类型:a)单音节动词以Aa方式重叠。
ⅰb)一般双音节动词以ABab 方式重叠。
ⅱc)动宾式双音节动词多以AaB方式重叠,如:唱歌---唱唱歌 跳舞---跳跳舞 道歉---道道歉 理发---理理发一些结构比较特殊的双音节动词也须以AaB方式重叠,如:游泳---游游泳 洗澡---洗洗澡 鞠躬---鞠鞠躬动词重叠式中间嵌“了”和“一”,形成“V了V”、“V一V”和“V了一V”等变体形式。
本文把这些变体形式也都看作动词的重叠式。
动词重叠是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涉及动词重叠的论文和著作数以百计,高论迭出,异彩纷呈。
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a)动词重叠的方式和可重叠的动词范围;b)动词重叠式的历史由来及其在方言中、民族语言中的表现;c)动词重叠与其他的词类重叠以及动词带数量补语等相关现象的比较;d)动词重叠式的语法、语义及语用性质;e)动词重叠之后句法功能的变化。
其中d)e)两个方面是近些年讨论的热点。
本文在前贤时哲的研究基础上,讨论有关动词重叠式句法功能方面的四个问题:a)动词重叠式对数量词语的排斥;b)动词重叠式对宾语有指性的特殊要求;c)动词重叠式与常见时间成分的组配特点;d)动词重叠式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所受到的限制。
通过这些考察,以期加深对动词重叠的性质和重叠之后的一些句法特点的认识,并对动量范畴与时间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李宇明语法研究录

原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50-58.量词与数词、名词的扭结李宇明邢福义先生(1993)指出,在现代汉语数量词系统中存在两种“数量扭结”现象:一、数量合一,如“俩”、“仨”;二、数量混沌,如“半”、“双”,有时似数似量,词性处于混沌状态。
本文受邢福义先生的启发,讨论量词与数词、名词之间的各种“扭结”现象。
一、量词与数词的扭结现象量词是一种计量单位,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数词计数或排序。
作为语法单位,量词和数词的单独活动能力都相当有限①,它们常常结合为数量结构来共同发挥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
由于二者常相伴随,就必然会“邻近感染”,出现一些扭结。
量词与数词之间的扭结,除了邢福义先生指出的“数量合一”②和“数量混沌”之外,还有三种现象:一、数转量词;二、数词含量;三、量词含数。
(一)数转量词数转量词的现象较简单,主要用于数数。
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组一组地数。
例如:(1)一五、二五、三五、四五,总共二十个。
③这是以五或五个为一组进行数数。
这时的“五”表示组内成员的个数,是计量单位,符合量词的语义性质,已临时转用为量词,起码可以作“准量词”看待。
请比较:(2)一打、两打、三打,总共三十六支铅笔。
“五”与量词“打”的用法非常相似,不同处是“×打”后还可以出现名词。
例如:(3)后来他曾经拐弯抹角地找过起码一打教授和副教授,打探各种专业的底细。
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例(1)中的“五”主要用于数数,差异是语用功能造成的。
从理论上说,除“零”和“一”以外的任何正整数都可以有例(1)的用法,但实际上常用的只有“三、五”两个系数词和“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兆”等一般所谓的位数词。
作为量词用的表示位数的词,其后不能再出现数词。
例如:(4)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嗬,竟有四十粒!(5)三十二。
例(5)中的“十”不是量词,因为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不允许量词后面再出现数词。
量词一般都要同数词组合,由表示系数和表示位数的词转化而来的量词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