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与社会学习理论

第七章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一、内部原因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型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行为主义的缺陷。
二、外部原因邻近学科的影响,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
把人与计算机做类比。
三、人格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的兴起勒温场理论:人们受到各自认知的“生活空间”的影响,在表征时会有不同的组织方式。
凯利最早解释个体行为中的差异是由于个体在对世界的感知和信息加工中存在着差异引起的,将认知结构视为人格结构。
第二节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最负盛名的著作有:《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1954)《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运用》(1972)第三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班杜拉简介(美国心理学家)197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 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 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二、理论观点(一)交互作用论强调人是主动的,反对把人看成是被动的、是潜意识行动与过去历史的受害者,或者只是由环境决定的。
主张交互作用论,即人受环境力量的影响,但是他们可以选择行为的方式。
个人与环境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彼此影响,每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和情境变量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经验的差异就是个别差异的原因。
(二)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看他人(榜样)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
包括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和观察“示范者”所受到的强化。
又称替代学习、榜样学习、模仿学习。
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了自己行为的强化,所以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
观察学习的好处:效率高、错误率低;间接学习,不必亲身经历,即可明白该怎么做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注意过程,只有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辨别出其重点并认识到其特征时,才能通过观察来学习。
保持过程,看到某个榜样的次数并不多,为了再现榜样的行为,必须记住它。
我们是以“心象表征系统”和“言语表征系统”两种方式在记忆中将榜样行为的重要线索进行编码的。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关注个体的外部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环境刺激的学习和塑造而形成的,而内在的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帕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帕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是行为主义理论的经典实验之一。
他通过在狗的口腔中放置食物,并同时发出铃声,使狗在经过多次重复后,仅仅听到铃声时就会分泌唾液。
这表明,狗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而不是由内在的心理过程驱动的。
斯金纳则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塑造和改变的。
他的实验中使用了操作箱,通过给动物提供奖励或惩罚,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这种理论对于行为改变和行为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内在的心理活动。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来理解和处理信息。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的。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对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维果茨基则提出了发展性认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来获得的。
他的理论对于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只有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对四种学习动机理论的评析

对四种学习动机理论的评析学习动机理论是心理学分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关乎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作用,对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动机理论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社会学习理论、情绪性学习理论、行为动机理论和认知动机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基本观点是,人是一个被社会环境影响的有机整体,他的行为是受外界刺激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发展的。
荣格认为,行为是对社会环境的反映,人性深处存在着一种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学习态度”,这就是“社会学习”的概念。
情绪性学习理论(Affective Learning Theory)的基本观点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学习,这种学习与认知无关,而是以感情或态度为基础的学习。
情绪性学习主要是对学习情境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会影响学习的动机,促进学习的持久性和激励性。
情绪性学习主要是以积极的情感来激励学习,可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行为动机理论(Behavioral Motivation Theory)的基本观点是按照建立了特定奖励与处罚机制的要求,通过对学习者进行激励和制约来调节学习行为,通过反复操练、报酬或惩罚等方式,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一理论认为,通过反复的正面和负面的奖励刺激,可以调节和控制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它基于对人的行为本质的分析,以得到回报的可能性来引导和影响学习者的行为。
认知动机理论(Cognitive Motivation Theory)更加重视学习者主观意义上的情感、态度和需求,它强调学习者主观意识认识活动中所包括的学习动机,重点在于探讨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以及学习者在同一阶段中对学习的态度和需求。
它特别重视学习者的心理行为的本质,倾向于从学习者的内心出发,研究学习者内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员工培训的理论基础综述

员工培训的理论基础综述近年来,随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员工培训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适应变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员工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增强员工的激情和创造力,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本文将综述员工培训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是员工培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正反馈、惩罚和模仿等方式来建立和改变人的行为习惯。
在员工培训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塑造和强化员工的良好工作习惯。
例如,通过奖励优秀员工,可以激励其他员工积极进取,促进全员学习和发展。
认知理论是另一种重要的员工培训理论基础。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的方式对学习和记忆有重要影响。
在员工培训中,认知理论强调通过提供清晰的目标、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员工的学习和记忆。
例如,通过设定明确的培训目标,员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社会学习理论也是员工培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学习和发展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在员工培训中,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例如,通过学习和模仿优秀员工的行为和工作方法,其他员工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构建主义理论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员工培训理论基础。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来建构和解释知识。
在员工培训中,构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团队合作和共同学习来促进员工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通过组织团队项目,员工可以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和成长。
除了以上几种理论基础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员工培训理论,如情感智能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基础为员工培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员工培训方法和策略。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员工培训并非理论一切,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关键。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们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不同的学习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和方法来理解和促进学习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三种主要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和方法。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一种强调外部刺激和可观察行为的学习理论。
它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反馈和奖惩来形成条件反射和习惯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avlov和美国心理学家Skinner。
1. Pavlov的条件反射实验Ivan Pavlov通过对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机制。
他用响铃声(无条件刺激)与给狗食物(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狗开始把响铃声和食物联系起来,最终只要听到响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条件反射)。
这个实验说明了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建立的。
2. 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B.F. Skinner认为学习是通过对行为的后果做出调整来实现的,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通过在动物笼子里设置一个杆子,当动物按压杆子时即可获得食物奖励。
通过给予奖励或惩罚,动物逐渐学会采取特定的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通过给予积极的奖励来增加行为,通过惩罚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记忆和理解。
学习在认知主义中被视为一个主观的过程,人们通过内在的心理活动来处理信息、建立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美国心理学家Vygotsky。
1.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Jean Piaget通过观察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儿童在认知发展中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渐建立起对外界的理解和知识结构。
2.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Lev Vygotsky关注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简介行为主义理论:基本概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代表人物:1.桑代克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实验内容:就是“猫开门”的实验。
他把饿得发慌的猫关进被称为迷笼的笼子,笼外放着食物,笼门用活动的门闩关着。
被放进笼时的猫在笼子里躁动不安在乱碰乱抓的过程中,偶然碰到那个活动的门闩,门被打开了,猫吃到了食物。
如此反复,猫从笼中出来吃到食物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实验表明,所有的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
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
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
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主要有:1)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2) 效果律(law of effect)3)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是效果律)之外,桑代克还指出了一些其他的规律,或称为学习原则。
其中有多重反应(multiple responses)律、定势(set)律、选择性反应(selective response)律、同化(assimilation)律、联想性转换(associative shifting)律等。
2、基本观点: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3
4
什么是学习
Domjan1993年提出,学习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个体此时以一种新的方式思考、理解或对环境 做出反应; (2)这种变化明显第是个体经验的结果,是由于重 复、钻研、实践、观察,而不是由于遗传、成熟过 程或因受伤引起的生理损伤而导致的; (3)这种变化是永久性的。事实、思想和行为被习 得又很快被忘掉,就不是真正地学习到了。由于疲 劳、患病或药物造成的变化不能称作学习反应。
1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Cognitive Social-learning Theory
孟宪娟 保定师专教育系
阿尔伯特· 班杜拉
2
提出者:阿尔伯特·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 出生于加拿大,1947年入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1952年在衣阿华大学获博士学位, 1953年至今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从事研 究和教学。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 主席。
6
学习的五种基本方式
2.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华生) 3. 操作条件作用或工具条件作用学习 (斯金纳) 4. 观察学习 (班杜拉)
7
8
合作学习
4. 合作学习或指导学习 collaborative or guided learning (维果茨基) 近期发展心理学者越来越推崇具有文化 意义的技能和特性。儿童通过与他们的社会化代理 人之间的合作,习得和掌握这些东西。父母和其他 更有能力的人帮助年幼儿童习得新能力,途径有三: (1)在他们自己不能干的事情上向他们提出挑战;(2) 根据他们现有的能力,经过认真设计,提供一些提 示、建议和指导;(3)鼓励儿童实现他们能完成的行 为。儿童逐渐第对所做的事情更熟悉,就会从教学 者那里承担起更多的计划和制订策略角色,最终能 独立第迎接类似的挑战。这种学习不同于前述4种学 习,更有能力的合作者提供一个脚手架以及必要的 鼓励和帮助,让这种学习得以展开。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教育学是一门探究人类学习与教育过程的学科,其中学习理论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学习理论探讨了学习的本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
在教育学中,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是两个重要的学习理论,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展开讨论。
一、认知行为学习理论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人类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而这种行为改变主要是通过认知过程来实现的。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
在认知行为学习理论中,学习的过程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接受刺激、加工刺激、做出反应和接收反馈。
学习者通过接受外部刺激,将其加工处理,并做出相应反应。
然后,学习者接收到反馈,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种循环反馈的过程促进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还强调了激励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习者接受到积极的激励可以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力,而负面的激励则可能抑制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教育中,教师需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适当的激励,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框架下,个体的学习过程是在社会互动中发生的,他们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代表性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和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连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特定的行为。
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模仿和学习。
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技能和价值观念。
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了学习者的动机对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影响。
如果学习者认为学习对他们的生活有意义并能够产生积极的结果,他们更有可能投入到学习中。
社会学习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学习是一种社会过程,人们通过观察和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学习的五种基本方式
2.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华生) 3. 操作条件作用或工具条件作用学习 (斯金纳)
4. 合作学习或指导学习 collaborative or guided learning (维果茨基) 近期发展心理学者越来越推崇具有文化 意义的技能和特性。儿童通过与他们的社会化代理 人之间的合作,习得和掌握这些东西。父母和其他 更有能力的人帮助年幼儿童习得新能力,途径有三: (1)在他们自己不能干的事情上向他们提出挑战;(2) 根据他们现有的能力,经过认真设计,提供一些提 示、建议和指导;(3)鼓励儿童实现他们能完成的行 为。儿童逐渐第对所做的事情更熟悉,就会从教学 者那里承担起更多的计划和制订策略角色,最终能 独立第迎接类似的挑战。这种学习不同于前述4种学 习,更有能力的合作者提供一个脚手架以及必要的 鼓励和帮助,让这种学习得以展开。
17
3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操作行为主义
(1) 人类习得的多数社会反应都是自由地表现 出来的操作。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由外部刺激、 强化物和惩罚而不是由内部力量或内驱力所推 动的。 (2) 当人自发地出现一个反应并受到强化时, 操作学习就发生了。 (3) 强化物和功能不是减小内驱力,而是增加 反应出现的可能性。
29
二、认知社会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1 与过去理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0
共同点:人的个性是他们的社会学习经验的产 物,都使用大致相同的术语如情境(cue)、反 应 (response) 、 强 化 (reinforcement) 、 惩 罚 (punishment) 、 习 得 (aquisition) 和 刺 激 泛 化 (stimulus generalization)作为他们重要的理论 建构。 不同点:(1) 内驱力不能解释人的全部行为; (2) 人的学习行为不一定需要强化
23
负强化与惩罚不同
你们大概要说:“实际上所有父母都使用令人 厌恶的刺激去控制他们孩子的行为!”的确如 此。但斯金纳理论家认为负强化和惩罚是不同 的。一个负强化物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刺激,而 当孩子表现出一个符合期望的举动(它是做出 强化的人希望逐渐养成的东西)时,这个负强 化物就撤回了。反之,最常见的惩罚方式是当 孩子做出一个令人不快的行为就给他一个使他 厌恶的刺激。换言之,惩罚的目的是与强化相 反的,是禁止一个不能接受的行动,而不是加 强一个可接受的行动。
28
人为长远利益付出短期代价
例如,一个学生上大学,要花费许多财力和时 间,也面临着很多令人厌烦的要求。学生容忍 这些花费和令人不愉快的东西,是因为他们知 道,当他们拿到学位的时候,可以获得更大的 好处。他们的行为并不取决于它的当时后果, 否则没有几个大学生会愿意在大学里经受这种 磨难。他们坚持留在大学里读书,因为他们想 到了接受教育的长期利益,并决心为此付出短 期代价。 班杜拉认为,强化对人的社会学习起的作用 与新赫尔主义理论和斯金纳理论说的不同。
9
一、认知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来源
1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10
华生是第一位社会学习理论家,他认为,儿童 是向环境提供的榜样和示范学习的被动者。父 母、教师对儿童成长负完全的责任。他警告父 母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话,就不要对孩 子娇生惯养。 华生的经典实验:9个月的阿尔伯特对白鼠产 生恐惧感,并泛化到兔子和圣诞老人面具。说 明环境的决定作用。
1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Cognitive Social-learning Theory
孟宪娟 保定师专教育系
阿尔伯特· 班杜拉
2
提出者:阿尔伯特·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 出生于加拿大,1947年入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1952年在衣阿华大学获博士学位, 1953年至今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从事研 究和教学。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 主席。
27
班杜拉:人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但是我们能否用根据动物实验得出的理论来解 释人类的社会学习?班杜拉认为不行。他说, 虽然人类的社会行为也服从于操作条件作用规 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行为可以以那种方 式习得。他批评斯金纳理论的极端行为主义假 设,即外部刺激-与反应同时发生的强化物和 指引这些行动的情境,控制着人类的大多数行 为。班杜拉强调,人类是可以认识事物的、积 极的信息加工者,与动物不一样,人可以思考 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他们相信会发生的事 情,比他们实际体验到的事件对他们的影响更 大。
21
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物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上述例子中 的女孩受到的是正强化,因为当一个令人愉快的正 向刺激在关照行为之后被加到情境中,使这一反应 又重复出现了。因此,正强化是一种奖励,它是一 种特定行为的结果。相反,负强化是使人不快的刺 激,当一种特定反应出现时,它从情境中被减去。 举个例子,当我们钻进汽车要发动时,车里响起令 人不快的刺耳声音,直到我们系上安全带,声音才 停止。通过负强化使系安全带成为一种习惯, 就是说, 由于系安全带可以终止刺耳的噪声,所以我们学会 了系安全带。中止、逃离或回避不愉快的情境是我 们养成很多习惯的基础。
16
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
一个5岁小孩本来不愿意背诵诗歌,但他喜欢吃 糖果,妈妈说,如果你背会一首诗,我就给你 吃一块糖。小孩很想吃糖(吃的内驱力),所 以背会了一首诗,并得到一块糖。吃到糖以后, 想吃糖的驱力暂时减弱。 后来,孩子发现,会背一首诗,妈妈很高兴, 还夸奖他,于是,想得到夸奖成为他的内驱力, 当他得到夸奖之后,这种内驱力也会减弱。 最持久的内驱力来自孩子对诗歌本身的兴趣。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11
12
华生的名言
“像对待一个年轻的成年人那样对待他们……让 你的行为总是客观、亲切而坚定的,永远也不 要抱他们,吻他们,不要让他们坐在你膝盖上, 早上和他们握手道别;如果他们在课业上得到 好成绩,拍他们脑门一下。只需一周时间,你 就会发现,你多么容易在与孩子相处时做到完 全的客观又亲切诚恳,你会为自己过去那种令 人作呕的、感情用事的教育方式而惭愧。”
20
操作学习是怎样产生的
这些操作是怎样习得的?如前所述,当人自发 地出现一个反应并受到强化时,操作学习就发 生了。在斯金纳的理论框架中,强化物不是减 小内驱力,而是任何可以增加该反应出现的可 能性的事件。所以,当一个3岁女孩在玩的时 候让她的娃娃呆舒服些,而受到她自豪的妈妈 的搂抱的时候,她就以更大的积极性继续关照 她的娃娃,这时,斯金纳理论家就会说,母亲 的搂抱强化了女孩的关爱行为。
18
19
外部刺激、强化物和惩罚
在新赫尔主义理论家构建他们的社会与人格发展理论 时,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华生的一位激进的 行为主义信徒,进行了一系列动物研究,发现了一 些重要原理,它们导致了另一个社会学习理论,成 为连接新赫尔主义理论与当今许多行为学家赞同的 观点之间的链环。斯金纳与新赫尔主义理论最大的 不同点在于,他认为,内驱力对人类的社会学习只 起很小作用甚至不起作用。他说,我们人类习得的 多数社会反应都是自由地表现出来的操作,它或多 或少地是它们的结果的机能。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 由外部刺激、强化物和惩罚事件而不是由内部力量 或内驱力所推动的。
3
4
什么是学习
Domjan1993年提出,学习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个体此时以一种新的方式思考、理解或对环境 做出反应; (2)这种变化明显第是个体经验的结果,是由于重 复、钻研、实践、观察,而不是由于遗传、成熟过 程或因受伤引起的生理损伤而导致的; (3)这种变化是永久性的。事实、思想和行为被习 得又很快被忘掉,就不是真正地学习到了。由于疲 劳、患病或药物造成的变化不能称作学习反应。
5
学习的五种基本方式
1 重复repetition和单纯影响mere exposure 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有许多研究证明,人们对 一首歌曲、一种新食品、一个人,接受的有关 它们的刺激越多,就会对它们采取越积极的态 度。这就是单纯影响效应。虽然人们说他们知 道他们喜欢什么,但是实际上,他们喜欢他们 知道的。(They say they know what they like, but actually they like what they know.)
22
负强化
如果一个孩子知道他只要不把衣服往房间地板 上乱扔就不会招致妈妈的训斥,那么这种爱整 洁行为就会更多地出现。如果你发现你早上8 点起床去听一个老师的课可以回避另一位令你 厌烦的老师,那么你可能成为一个早起床的人。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行为都因为负强化--通 过某种不愉快的事情避免出现或消除而加强了。 但是斯金纳认为,很多不相信负强化作用的父 母都很少使用它来影响孩子的行为。
2 新赫尔主义理论
(1)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出自两种动机驱力: 非习得的动机--初级驱力(吃、喝、性) 习得的动机--次级驱力(交往、赞许、权 力、成就) (2) 没有强化就没有学习。强化的功用是减小 驱力。 (3) 个性是学习到的行为习惯的积累。
13
14
减小驱力法
新赫尔主义理论家嘲笑弗洛伊德主义关于给成 人个性蒙上一层新外衣的口唇期和肛门期的固 结说。他们把个性看成是相对稳定的学习到的 反应的积累,或称习惯,它们可以持续一生。 因 为 他 们 证 明 , 减 小 驱 力 法 (methods of reducting drives)是成功的。只要一个反应可以 减小一种内驱力,就可以说它是被强化的和被 习得的(并由此而成为习惯)。
26
自发的社会行为可以成为有条件的
Weisberg发现,非条件社会刺激和音乐声都不能强化婴 儿的学说话行为。只有当咿呀说话与条件社会刺激 伴随出现时,才能使说话行为出现得更多。 斯金纳在分析这一结果时认为,不能把这些婴儿的 咿呀学语行为归为“咿呀学语本能”、或习得的学 说话需要及其他任何内部动机。婴儿学说话只是因 为他们得到了外部刺激,从而激发这种行为反复出 现。 这个例子说明,自发的社会行为可以成为有条件的。 人类大量的社会行为都可以通过操作学习原理成为 条件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