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电站技术培训.
变电站技能培训实施方案

变电站技能培训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起着能量转换、分配和控制的作用。
为了确保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需要对变电站的运维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对变电站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故障。
二、培训目标1. 提高变电站运维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设备并进行日常维护。
2. 培养变电站运维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其对突发故障的应对能力。
3. 加强变电站运维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他们在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三、培训内容1. 变电站设备知识培训: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和维护要点。
2. 变电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重点培训变电站运维人员在日常操作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如防止触电、避免设备过载等。
3. 突发故障处理培训:针对变电站常见的故障情况,进行应急处理演练,提高运维人员的应对能力。
4. 现场实操培训:组织变电站运维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加深对设备操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培训方式1. 理论课程培训: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由专业讲师对变电站设备知识、安全操作规程等进行讲解。
2. 实操课程培训: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和模拟演练,提高运维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3. 线上学习平台培训:利用互联网资源,为运维人员提供在线学习和考核,方便其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
五、培训评估1. 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运维人员的学习成果。
2. 考核标准:根据培训内容和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确保考核公平、公正。
3. 考核频率:定期组织培训人员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六、培训效果跟踪1. 培训后跟踪:对参加培训的运维人员进行效果跟踪,了解其在工作中应用培训知识的情况。
2. 效果评估:根据跟踪情况,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培训方案,提高培训效果。
七、总结变电站技能培训是保障变电站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提升运维人员的技能水平,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种安全隐患和故障。
注册电气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智能变电站部分

智能变电站智能电网是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最新动向, 并被认为是 21 世纪电力系统的重大科技创新和发展趋势。
变电站是电力网络的 节点,它连接线路,输送电能,担负着变换电压等级、汇集电流、分 配电能、控制电能流向、调整电压等功能。
变电站的智能化运行是实 现智能电网的基础环节之一。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开展,以数字化变 电站技术为基础,以设备智能化、信息标准化、协同互动化为特征的 新型智能变电站模式应运而生。
智能变电站是变电站整体技术的跨越 和未来变电站发展的方向。
第一节智能变电站的概念与特征一、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根据《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的定义,智能变电站是采用先进、 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 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 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 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二、 智能变电站的特征 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设备具有信息数字化、功能集成 化、 结构紧凑化、 状态可视化等主要技术特征,符合易扩展、 易升级、 易改造、易维护的工业化应用要求。
智能变电站能够完成比常规变电 站范围更宽、层次更深、结构更复杂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变电站 内、站与调度、站与站之间、站与大用户和分布式能源的互动能力更 强,信息的交换和融合更方便快捷,控制手段更灵活可靠。
智能变电 站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智能变电站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高度的可靠性是智能变电 站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高度的可靠性不仅意味 着站内设备和变电站本身具有高可靠性, 而且要求变电站具有自诊断 和自治功能,能够对设备故障提早预防、预警,并在故障发生的第一 时间内对其作出快速反应, 将设备故障带来的供电损失降低到最小程 度。
其次,智能变电站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智能变电站必须向智能电 网提供可靠、充分、准确、实时、安全的信息。
变电事业部智能变电站Visual-SCD配置工具培训

总结和展望
Visual-SCD配置工具是变电事业部的重要工具,能够显著提高配置效率和准 确性。我们将继续改进和优化该工具,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配置体验。
变电事业部智能变电站 Visual-SCD配置工具培 训
智能变电站Visual-SCD配置工具是一个强大的软件工具,能够帮助工程师更 轻松地配置智能变电站。本培训将介绍该工具的功能、操作指南、常见问题 解答,并展示实际应用案例。
工具介绍
智能变电站Visual-SCD配置工具是为变电事业部开发的一款先进软件。它提 供了一整套强大的功能,使工程师能够更高效地配置智能变电站。
操作指南
Step 1
打开Visual-SCD配置工具并登 录。
Step 2
选择要配置的变电站和设备。
Step 3
设置变电站的参数和连接。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
如何导入已有的配置文件?
问题3
如何处理设备之间的连接?
问题2
如何解决配置过程中的错误?
问题4
如何导出配置结果?
实际应用案例
1
案例1
使用Visual-SCD配置工具成功配置了
功能和优势
1 灵活的配置界面
Visual-SCD配置工具提供 直观且用户友好的配置界 面,使工程工具支持自动化的配置 流程,大大减少了配置时 间和错误。
3 完整的数据管理
Visual-SCD配置工具能够 完整地管理智能变电站的 数据,提供全面的数据处 理功能。
案例2
2
XXX变电站,提高了配置效率并增强了 数据管理能力。
工程师通过Visual-SCD配置工具为YYY
项目创建了高度定制化的智能变电站配
置方案。
3
智能变电站技术培训

智能变电站新技术
New Technology in Intelligent Substation
主要内容
1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 2 非常规互感器及合并单元技术 3 智能一次设备及状态检测技术 4 基于IEC61850的信息建模技术 5 智能变电站的网络通信技术 6 信息一体化平台与高级应用 7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高压侧
智
合
中压侧 能
并
终
单
端
元
智 能 终 端
合
并
单
ECVT1
元
ECVT2
合
并
单
ECVT3
元
非电量智能 终端
智 能 终 端
低压侧
工程配置方案——单母分段接线型式
单母分段接 线线路保护 配置方案
保护测控装置
至SV网 至母差
分别至母线保 护、母联保护
至SV组网
合并单元
PT
合
至110kV
并
GOOSE网
单
元
合并单元的插值
测控保护装置的插值
合并单元的同步采样技术
插值算法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把所有被用于 同步的数据的x必须在统一的时间体系内,例如以 采样点的采集时间为准。要获得准确的采样点的采 集时刻,必须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之一: (1) 接收方自己给数据贴上接收的时标,然后减去 数据的发送延时,就可以得到数据的采集时刻,这 种情况下要求数据发送延时是固定值。 (2)发送方将数据采样的时刻填写在数据帧内,接 收方以发送方写入的发送时间为准进行数据处理, 这种情况适用于发送延时不固定的情况。
一
CT
次
电
CT
流
【国网】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及相关技术培训

2016年~2020年
第一阶段 2009年~2010年 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 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 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 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 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 各环节的试点工作。
4
一、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历程 智能变电站作为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节点支撑, 是必不可少的建设内容。 1、第一批试点工程:
23
二、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概念及技术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从以太网节点中可以看到在网路中发送的所有信息,因此我们说以太网 是一种广播网路,即在网络传输中,向所有连通的节点发送消息。 从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出: 1、网络传输中可能发生冲突:在以太网中,当两个数据帧同时被发送 到物理传输介质上,并完全或部分重叠时,就发生了数据冲突。当发生 冲突时,物理网段上的数据都不再有效。 冲突是影响以太网性能的重要因素,由于冲突的存在,使得传统的以太 网在负载超过40%时,效率将明显下降。因此当以太网的规模增大时, 就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冲突的扩散,例如使用交换机将网络分段(VLAN 划分等)。 2、信息在网络中传输是有延时的,而且这种延时是不确定的:监听信 道等待其它信息传输的时间, 排队的时间,冲突的时间等。 保护对采样的快速性和同步性要求高,因此要求直采(不经交换机,不 需排队等候,不会冲突)。 保护跳合闸(本断路器)快速性要求高,因此要求直跳(不经交换机, 不需排队等候,不会冲突)。 保护要求直采直跳(本断路器)的另一个原因是可靠性,没有中间环节
12
二、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概念及技术
过程层装臵-合并单元
合并并同步多个电子式互感器的数据,获取电力系统电流和电压瞬时值, 并以确定的数据品质传输到电力系统电气测量和继电保护设备。 可以接入常规互感器,完成常规互感器的数据采样。 必要时,完成规约转换:电子式互感器采用IEC60044-8协议,合并单元与 保护之间采用IEC60044-8或IEC61850-9-2协议。 需要时,完成电压并列功能。
智能变电站调试培训教材(实训部分).

智能变电站调试技术实操部分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变电站智能设备检测技术实验室2013年8月目录一、培训目的 (1二、培训系统介绍 (1三、500千伏线路保护 (53.1培训目的 (53.2培训大纲 (53.3线路保护单体调试 (83.4开关保护单体调试 (143.5合并单元单体调试 (143.6智能终端单体调试 (153.7线路保护通道联调 (163.8整组测试 (173.9异常情况处理 (19四、500千伏变压器保护 (204.1培训目的 (204.2培训大纲 (204.3变压器保护单体调试 (21 4.4非电量保护单体 (234.5整组测试 (234.6异常情况处理 (24五、220kV线路保护 (255.1培训目的 (255.2培训大纲 (255.3线路保护单体调试 (27 5.4合并单元单体调试 (30 5.5智能终端单体调试 (30 5.6整组测试 (325.7异常情况处理 (33六、220千伏母线保护 (346.1培训目的 (346.2培训大纲 (346.3母线保护单体调试 (36 6.4整组测试 (376.5异常情况处理 (38智能变电站调试技术实操培训一、培训目的本次培训主要针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特点,介绍线路、主变、母线等二次设备的典型特点及配置情况;介绍各主流数字式继电保护测试仪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并结合实际操作,开展保护装置、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的单体测试及整组测试;同时介绍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异常问题处理思路和处理方法。
本次培训旨在学员通过实际装置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够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配置及具体的二次设备操作有感性认识,能够了解智能变电站调试与常规变电站的区别,并初步掌握智能变电站的基本调试方法。
二、培训系统介绍实际操作培训在国家电网公司实验室——“变电站智能设备检测技术实验室”开展,按照实际工程配置500kV智能变电站典型间隔,一次系统接线如图1所示:500kV 部分配置一回线路、一台主变构成一串完整的线变串;220kV部分双母接线,除主变分支和母联分支外,另配置两条线路;主变35kV侧暂未配置电容、电抗。
智能变电站认识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
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具有高度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智能变电站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我们开展了智能变电站认识实训。
二、实训目的1. 了解智能变电站的概念、构成要素和功能特点;2. 熟悉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原理和关键技术;3. 掌握智能变电站的设备操作和维护方法;4. 提高电力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实训内容1. 智能变电站基础知识实训内容:讲解智能变电站的定义、构成要素、功能特点以及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实训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学、现场参观等方式,使学员对智能变电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智能变电站运行原理实训内容:讲解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原理,包括一次设备智能化、设备检修状态化、二次设备网络化等方面。
实训过程:通过现场参观、实物展示、模拟操作等方式,使学员掌握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原理。
3. 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实训内容:讲解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如继电保护、自动装置、通信技术、监测技术等。
实训过程:通过现场参观、实物展示、模拟操作等方式,使学员掌握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4. 智能变电站设备操作与维护实训内容:讲解智能变电站设备的操作流程、维护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实训过程:通过现场参观、实物操作、模拟演练等方式,使学员掌握智能变电站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5. 智能变电站安全管理实训内容:讲解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以及事故处理方法。
实训过程:通过现场参观、案例分析、安全演练等方式,使学员掌握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理知识。
四、实训成果1. 学员对智能变电站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2. 学员掌握了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原理、关键技术和设备操作方法;3. 学员提高了电力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4. 学员能够熟练进行智能变电站的日常维护和安全检查。
五、实训总结通过本次智能变电站认识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提高了学员对智能变电站的认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2. 学员掌握了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和设备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3. 学员对电力行业的安全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安全意识;4. 学员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智能变电站-培训材料

一、系统架构:一次设备断路器互感器说明:1)网络结构采用3层(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2网(GOOSE网、MMS网)结构,比常规自动化站增加过程层和过程层网络,过程层网络采用光纤以太网;2)站控层通过MMS方式通讯;过程层通过SV方式采样,目前主流为9-2;过程层通过GOOSE方式采集开关量并且跳闸;3)保护装置SV采样和GOOSE跳闸采用点对点的通讯方式,SV和GOOSE分开;测控装置通过组网方式,SV和GOOSE共网;4)低压保护:GOOSE和MMS共网运行,兼测保一体、智能终端、MU功能;5)其他设备:电度表采用点对点采样,故障录波器和记录分析仪采用组网方式获取数据。
上图就是一个数字化变电站的基本结构,从上而下,图示的互感器与断路器是常见的一次设备,大家参照下表就可以看出两者区别。
常规站大家都了解,就是采用电缆接线后,采集模拟量上送到各装置。
不过有些数字化改造站的一次设备依然使用传统互感器、开关;间隔层与站控层与数字化站没有区别。
不同之处就是在MU合并装置上增加了交流模拟插件,用来采集常规一次设备的电压、电流等模拟量。
网络结构解析站控层:设备包括主站设备,如监控主机、监控备机、工程师站、远动机、故障录波、网络分析仪、信息子站等。
间隔层:设备包括保护、测控、电度表、直流、UPS、电度采集器等。
过程层:设备包括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光/电CT、PT、智能机构等。
MMS网:保护、测控等设备与监控通讯的网络,走61850协议。
设备包括保护、测控、监控、故障录波等。
GOOSE网: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通过光纤上GOOSE交换机,同时保护、测控也上了GOOSE网,进行信息交换。
GOOSE网相当于取代了原来常规站测控、保护的电缆接线工作。
连接设备包括MU、智能终端、测控、保护、网络分析仪、故障录波器等。
注意:10KV目前没有走单独的GOOSE网,走的是GOOSE/MMS合一的网络,即是在一个交换机中,既有GOOSE报文又有MMS报文,而不像高压部分GOOSE和MMS是单独分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内容提要
1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
智能变电站定义 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征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典型结构
智能变电站定义
智能变电站
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 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 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 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 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对智能变电站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调度中心
互动、下放
智能变电站
智能一次设备
智能告警 高级分析决策
相邻变电站
互动
电源
接纳
用户
互动
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
• • • • • • • • • 系统建模标准化 系统分层分布化 系统结构紧凑化 信息交互网络化 信息应用集成化 数据采集数字化 设备操作智能化 设备检修状态化 高级应用智能化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传统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一 次 电 流 一 次 电 压 断 路 器
开关场
CT CT CT 二次电流 小 CT PT 二次电压 AD 转 换 继 电 器 输 出 继电保护
PT PT PT
CPU
开关量 输入
开入量电缆
控制和信号电缆
操作箱
集控室
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典型结构
内容提要
2
非常规互感器及合并单元技术
非常规互感器 合并单元技术要求 同步采样技术 工程应用
非常规互感器的原理和分类
电子式互感器与常规互感器的比较
电子式互感器通常由传感模块和合并单元两部分构成,传 感模块又称远端模块,安装在高压一次侧,负责采集、调理一次 侧电压电流并转换成数字信号。合并单元安装在二次侧,负责 对各相远端模块传来的信号做同步合并处理。电压等级越高电 子式互感器优势越明显。
智能变电站的技术优势
1. 简化二次接线,少量光纤代替大量电缆; 2. 非常规互感器绝缘简单无饱和、铁磁谐振等问题; 3. 一次、二次设备之间无直接的电气联系,不存在传输过 电压和两点接地等问题; 4. 信息高度共享,监控、远动、保护、VQC、小电流接 地选线和五防等实现一体化,大大提高集成度和智能化 水平; 5. 二次设备小型化、标准化、集成化并可灵活配臵,减小 了变电站集控室的面积; 6. 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提高了测量精度,增强了抗电磁干 扰能力。
第二阶段——过程层采用非常规互感器和常规一次设备
信息的数字化进程触及到了过程层,互感器采用数字输出的电 子式互感器或纯光学互感器,数字量输出采用IEC60044-8或IEC 61850-9-1帧格式。用电缆硬接线实现与常规一次设备的连接。
第三阶段——过程层采用非常规互感器和智能一次设备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最终结构形式,由于完全智能化的一 次设备研究相对滞后,采用“常规一次设备+智能终端”方案。 采 样值传输采用IEC 61850-9-2标准,过程层全面网络化。
开出量电缆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一 次 电 流 一 次 电 压 断 路 器
电流 线圈 电流 线圈 电流 线圈 AD AD AD CPU CPU CPU LED LED IEC60044-8 LED 合并 单元 AD AD AD CPU CPU CPU LED LED LED IEC61850-9-1 IEC61850-9-2 至母差、测控、电能表等
比较项目 绝缘 体积及重量 CT动态范围 PT谐振 CT二次输出 输出形式 电磁式互感器 复杂 大、重 范围小、有磁饱和 易产生铁磁谐振 不能开路 模拟量输出 电子式互感器 绝缘简单 体积小、重量轻 范围宽、无磁饱和 PT无谐振现象 可以开路 数字量输出
非常规互感器存在的问题
1、远端传感模块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安臵在室外时温度、 电磁干扰等) 2、绕制在陶瓷骨架上的空芯线圈结构的稳定性对测量精度 的影响。 3、对独立结构的有源式电子互感器的远端模块取电技术。 4、光学互感器的传感材料、传感头组装技术、温度和振动 都对测量精度有一定影响,而且长期运行稳定性有待提高。
...
保护 测控 装置
分压 器 分压 器 分压 器
操作 回路CPU GOO源自E智能终端开关场集控室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传统变电站屏柜 智能变电站屏柜
智能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
数字化变电站 • 电子式互感器用于扩大数字化技术范围、统 一简化采集源 • IEC61850解决信息建模和互操作问题 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特征体现“智能” 设备智能化+高级智能应用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是智能变电站的一部分 智能变电站是变电站整体技术的跨越 —— 数字化是基础,智能化是手段,可靠、高效 是目的。
技术培训
智能变电站新技术
New Technology in Intelligent Substation
主要内容
1 2 3 4 5 6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 非常规互感器及合并单元技术 智能一次设备及状态检测技术 基于IEC61850的信息建模技术 智能变电站的网络通信技术 信息一体化平台与高级应用
智能变电站
同步技术 采用 B码、秒脉冲或 IEEEl588网络对时方式实 现全站信息同步 网络传输技术 构成网络化二次回路实现 采样值及监控信息的网络化传输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站控层和间隔层采用IEC61850-MMS网络
过程层仍采用常规互感器和常规一次设备。间隔层IED采用 IEC61850标准进行信息建模,间隔层与站控层之间采用映射到 MMS(制造报文规范)的方法进行信息交互。
IEC61850标准 系统架构 非常规互感器及合并单元 智能一次设备 信息一体化平台
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智能变电站采用了多种新技术,其整个二次系统的整体架构、配置及与一次系 统的连接方式与传统变电站相比均有较大变化 智能传感技术 数字采样技术 采用电子式互感器实现 电压电流信号的数字化采集 采用智能传感器实现 一次设备的灵活监控 信息共享技术 采用基于 IEC61850(DL860)标准 的信息交互模型实现二 次设备间的信息高度共 享和互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