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地尼颗粒剂治疗儿童急性细菌性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临床观察

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临床观察

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临床观察
王卓英
【期刊名称】《儿科药学杂志》
【年(卷),期】2006(12)5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头孢地尼颗粒剂治疗轻、中度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评价头孢地尼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7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口服头孢地尼颗粒每次5mg/kg,3次/d,连续5~7d;对照组40例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0mg/kg静脉滴注,2次/d。

连续应用5~7d。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总有效率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P〉0.05)。

结论:头孢地尼颗粒是治疗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总页数】2页(P40-41)
【关键词】头孢地尼;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性
【作者】王卓英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1
【相关文献】
1.头孢地尼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J], 练子平
2.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儿童轻、中度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J], 罗志娟;
王栋;孔令全
3.头胞克肟颗粒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疗效观察 [J], 肖志刚
4.头孢克肟颗粒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疗效观察 [J], 王珍
5.头孢克肟颗粒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疗效观察 [J], 王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_2015.04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_2015.04

治 疗 • 原则
• 轻度CAP可以在门诊/家中治疗,由社区/乡镇医疗中心 管理。如治疗48 h无效、高热不退,或病情恶化出现呼吸 急促、呼吸困难、紫绀等,必须及时住院治疗。
治 疗 • 对症支持治疗
1.海平面、呼吸空气条件下,SaO2≤0.92 或PaO2≤60 mm Hg应予吸氧;氧疗患儿应至少每4 小时监测1次体温、脉搏、经皮氧饱和度 2.因呼吸困难或全身衰 弱导致难以进食或频繁呕吐 者可经鼻胃管喂养,鼻胃管可能影响小婴儿的呼 吸,尽可能选择小号胃管;少量多次喂食可减轻 对呼吸的影响。
临床 特征
• 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增快 • RR增快提示 肺炎,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 • 呼吸增快的判定标准(平静时 观察1 min):<2月龄≥60次/ min;2月龄~≥ 50 次/min;1~5岁≥40次/min;>5岁 ≥30次/min。在所 有临床征象中,呼吸增快对放射学已 诊断肺炎的患儿有最高 的敏感度(74%)与特异性(67%); • 对1岁以下肺炎患儿RR还有助于提示肺炎严重度:RR>70 次/min与低氧血症 的相关敏感度为63%特异度为89%。 • 同样也需除外因发热或哭吵等因素对RR的影响。
表1
年龄组
>28d至3月龄
不同年龄组CAP病原情况
常见病原
沙眼衣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 肺炎链球菌 、百日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 和鼻病毒; 肺炎链球菌 、B型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支原体;结核分枝杆菌 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 肺炎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
病原学
非典型病原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CAP重要病原之一,MP不 仅是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CAP常见病原,在1~3岁婴幼 儿亦不少见。 • 肺炎衣原体(CP) 多见于学龄期和青少年。 • 此外,嗜肺军团菌可能是重症CAP 的独立病原或混合病 原之一。 • •

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联合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联合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联合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研究张帆 (徐州星晨妇儿医院儿内科,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目的 分析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结合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支气管炎治疗小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分析组,每组41例。

参照组采用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分析组采用硫酸特布他林+头孢地尼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转归时间、炎症介质、肺功能、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分析组咳嗽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及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用药后,分析组PCT、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分析组PEF、MEF及FEV1水平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分析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405,P=0.235>0.05)。

结论 在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应用头孢地尼颗粒+硫酸特布他林,可显著改善患儿肺功能,降低炎症介质水平,缩短临床症状转归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硫酸特布他林;头孢地尼颗粒;雾化;效果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儿科中的多发常见病。

诱发该病的因素主要为机体受到病毒、细菌或支原体感染,最终导致小儿出现支气管炎症状。

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咳嗽和发热等症状[1]。

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疾病将会愈发严重,最终发展为支气管肺炎等疾病,严重影响患儿支气管的结构、功能,甚至导致患儿出现肺气肿、肺不张等严重并发症,威胁小儿的生命安全。

当前,临床上可用于该病的治疗手段诸多,但单一用药可能导致治疗成效不佳。

故临床上多给予联合用药治疗[2~3]。

本研究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支气管炎治疗小儿为研究对象,探讨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联合头孢地尼颗粒的治疗效果。

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用药有哪些

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用药有哪些

关于上呼吸道感染,其是咽部、鼻腔或是喉部出现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其中占据70%~80%比例的疾病都是因病毒感染所引发的,另外20%~30%比例的疾病都是因细菌感染所引发,其中溶血性链球菌是比较常见的细菌感染类型,流感嗜血杆菌次之。

大多数的病毒性感染都是自限性疾病,即便无法予以特殊治疗方法,患儿在一周中也可以自行痊愈,而儿科用药主要是因为患儿身体的特殊性以及家属的期望,希望借助药物的使用减轻患儿的相关症状,缓解患儿所承受的痛苦。

因此,实际治疗中通常采用抗病毒药物与抗感染中成药联合的治疗方法,另外也可应用抗病毒药物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法。

1上呼吸道感染病原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门诊和住院人数中占据第一位。

该病并不具有季节性特点,每个季节都会发生,其中冬季时节是疾病发生率最高的时间。

上呼吸道通常指的是鼻咽喉会厌和周围的鼻窦等相关组织,可以进行干扰素、表面活性物质和溶菌酶等相关物质的分泌,起到黏膜屏障的效果,针对外来物质存在比较良好的防御机制。

另外,位于上呼吸道的粒细胞、巨噬细胞,借助于介导机体的相应免疫应答,发挥了抑制致病菌的效果。

在上呼吸道出现损伤的情况下,病毒、细菌等侵入到人体呼吸道,会引发存在损伤的呼吸道出现感染的问题。

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病毒性感染,主要包含冠状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

对于不足6月的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与鼻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体。

对于6月~3岁的儿童,腺病毒与鼻病毒是检出率最高的病毒。

部分患儿是细菌性感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链球菌等都是比较常见的。

另外,混合性感染亦是上呼吸致病的重要原因,例如细菌、非典型病原体的感染和病毒等。

病原体通常会对患儿的鼻咽扁桃体和喉部位置进行侵犯,引发炎症问题,如果炎症限制在某一局部位置,便根据这一部位炎症命名如急性扁桃体炎,若是向下蔓延会引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或是肺炎,所以急性扁桃体、急性鼻咽炎等诊断名词是比较常用的,也可以统一称作是上呼吸道感染。

分析头孢克肟(颗粒)对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

分析头孢克肟(颗粒)对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

分析头孢克肟(颗粒)对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发表时间:2018-04-04T15:04:06.6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期作者:曾晓琴[导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80%是由病毒引起,20~30%是由细菌引起,常见的细菌包括溶血性链球菌。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头孢克肟(颗粒)对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

方法: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之间,随机选取6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头孢克洛颗粒治疗,观察组采用头孢克肟颗粒治疗,分析头孢克肟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显著,且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头孢克肟颗粒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头孢克肟;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093-0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80%是由病毒引起,20~30%是由细菌引起,常见的细菌包括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

起病急,发病数小时后会有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

经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1]。

本次研究分析头孢克肟(颗粒)对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详细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之间,随机选取6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分布在18~69岁,平均(49.6±3.6)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分布在19~70岁,平均(50.1±3.1)岁。

经临床诊断,均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中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诊断标准[2]。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多肺叶受累或≧2/3的肺
胸腔积液


脉搏血氧饱和度
﹥96%
≦92%
肺外并发症


判断标准
出现以上所有表现
存在以上任何一项
注:呼吸明显增快:婴儿RR>70次/min,年长儿RR>50次/min。
住院指征[C]
收住院或转至ICU的指征
放射学诊断评估
拍摄胸片的指征及意义 对于一般状况良好且可以在门诊治疗的疑似CAP患儿, 无需常规行胸片检查。对于初始抗菌药物治疗失败,需要 判断是否存在肺炎并发症或病情加重的患儿应及时做胸片 检查。根据胸部影像学的特征,可判断肺内炎症的范围(大 叶性、小叶性、肺段)、可能的性质(实质性、间质性、肺 不张等)及有无肺部并发症(叶间或胸腔积液、气胸、坏死 等),对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及其他对症和支持治疗均有重 要的临床价值。
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
急相期反应指标
轻度门诊CAP患凡无需常规进行急相期反应指标检查; 需要住院或有肺炎相关并发症的患儿应做该项检查,结合临 床可评估对治疗的反应。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 (CRP)或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也不能单独或联合用以区 分细菌性或病毒性CAP;使用这些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去区 分细菌及非细菌病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难以得出一个 折点标准。当CRP和ESR都增高,而WBC不增高时,应该考虑 MP肺炎的可能。
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强,有早期诊 断价值。
病毒特异性IgM测定,双份血清特 异性IgG抗体比较有4倍以上的升 高可作为病毒感染诊断的可靠指 标。
免疫功能低下、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 制剂者及婴儿病毒感染时常不能产生或延 迟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导致假阴性。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Clinical Evaluation Unit, Pediatric Branch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bstract: The series of Guideline on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research for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 in children were issued by Clinical Evaluation Unit, Pediatric Branch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developed to assist applicant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re-evaluation of pediatric medicine, in order to provide safer and better medicines for children. The guidelines were developed by all 18 clinical trial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utilized the "consensus meeting method", which was recommended by WHO, and the consensus development program (GPP) principles of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It involved phases Ⅱ and Ⅲ to post marketing re-evaluation in 11 kinds of pediatric diseases, such as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cute bronchitis, bronchial asthma,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norexia,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tic disorders, enuresis,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and eczema. It spent three years form the first draft to the last version, after repeated revise, it was eventually released by CACM in October 2013. This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Guideline intends to address the position in the main topics of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ese medicinal product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 The elaboration included possible claims, clinical study design, patients’ selection, endpoints, safety observation, as well as other significant points. It aims at providing the possible guidance for sponsor and investigators of clinical trials. Key words: new drugs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children; clinical evaluation; guideline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年修订)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年修订)
肺炎衣原体 嗜肺军团菌 病毒
腺病毒 EB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 人禽流感病毒
临床特征
• CAP患儿可有发热、咳嗽、喘呜、呼吸 增快、呼吸困难、胸壁吸气性凹陷、屏 发热 2.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增快 3.胸壁吸气性凹陷 4.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对肺炎的提示意
实验室检查
• 3. 拟诊细菌性CAP,病情严重,或有并 发症的住院患儿应常规进行血培养,阳 性者经治疗后应复查,但SP菌血症患儿 经治疗临床改善明显者可不复查
• 4. 拟诊病毒性CAP应常规检测流感病毒 和其他呼吸道病毒。
实验室检查
• 5.临床怀疑MP感染者应进行MP检测,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 体比较有4倍以上的升高或下降到原来的 1/4是MP感染的确诊依据
理盐水(比例为4—5:1),总量按基础代 谢正常量的80%计算,补液速度应24 h 匀速,控制在5 ml/(kg·h)以下。 4.拍背、头低位等不必常规采用,定时更 换体位是必要的。
治疗
• 糖皮质激素治疗。 CAP患儿无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指征
治疗
• 糖皮质激素治疗。 下列情况可以短疗程(3—5 d)使用糖皮质激素: 喘憋明显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者;中毒症状明 显的重症肺炎,例如合并缺氧中毒性脑病、休 克、脓毒症者,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胸 腔短期有大量渗出者;肺炎高热持续不退伴过 强炎性反应者。
3.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CAP的 首位病毒病原,其次是副流感病毒Ⅰ型、 Ⅱ型、Ⅲ型和流感病毒A型、B型。
病原学
4.肺炎链球菌(SP)是儿童CAP最常见的 细菌病原体,流感嗜血杆菌(HI)、卡 他拉莫菌(MC)仍是儿童CAP常见的病 原,社区相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 球菌(CA-MRSA)是CAP的重要病原菌 之一,多发生在年幼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儿科合理应用探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胡仪吉
抗菌药物信息链接
1、自40年代青霉素开始应用到临床,已上市的抗生素原料药已达
500余种,临床常用的品种亦高达200余种。
2、随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主要病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的势头越来
越严重。
抗菌药物信息链接
据统计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40年代1% MRSA 总耐药率由1974年2%
20世纪末
>90% >39.7
PRSP
淋球菌 喹诺酮类
总耐药率由80年代<10% 我国
总耐药率在50年代约几乎为零 70年代高度敏感
>40-60% >22.5%
>60% 30-80%
其中我国(如大肠杆菌达20%,幽门螺杆菌80%) 结核菌在80年代由于采用四联疗法和短程治疗,人们期望能消灭结 核,但随AIDS流行,疫情迅速回升,且出现多重耐药,WHO不得 不在93年宣布全球紧急状态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争议



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对中国医疗 卫生体制改革进行总体性评价和反思:认为医 卫体制商业化、市场化是完全错误的 表现:政府投入不足,以药养医,医疗费用增 长超过GDP增长,医疗卫生公平性严重下降,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群众看病维、看 病贵仍未解决 结果:政府、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群众三不 满意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指导》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 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制定
分4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原则及病原治疗”


2004年8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正式发布施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的为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用药行
为。

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
展,降低医药费用。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
抗菌药物信息链接
3、随抗菌药物广泛应用,药物不良反应的矛盾也日趋严重
①20世纪90年代国外统计,住院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占10-20%, 因ADR而住院占总住院数0.3%-0.5% ②抗菌药物所致肝脏损害ADR 24-26%,肾脏损害占20-30%。我 国每年新增聋哑儿3万名,50%与药物有关,尤其是氨基糖苷类, 其它主要是免疫系统、消化系统、二重感染,甚至发生严重的过 敏反应。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
①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 作为辅助治疗。 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 ③充塞的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 ④眼科等其他科室感染的局部用药等。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
3、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粘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
联合用药特征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感染,2种或2种以上 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如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
感染。 4、需长期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 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联合用药特征
③我院2003年药品消耗中,抗生素制剂占47.62%,发生显著药物
不良反应107例,全部由抗生素引起。
抗菌药物信息链接
4、我国临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处方应用抗菌药物超过90%,2000 年美国510万上感患者,也有50-60%会用抗生素。 5、美国统计每年花费在抗菌药物费用超过150亿美元。
2000年WHO关于细菌耐药问题发出警告

全球各国耐抗生素感染发病率的上升使 一度可以治疗的疾病难以治愈,如果各 国政府不努力控制耐药问题,我们将要 返回到抗生素发现前后时代。
药物不良反应和医疗支出逐年增加





国内ADR监测中心统计,ADR临床发生率约10.2%,占 门诊患者的2-3%,因ADR而住院的患者占住院人数的 1.7- 4.5 %。 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40%死于 抗生素的滥用,表明我国滥用抗生素的严重性。 1999年人均住院费2891 .1元,2003年人均住院费 3910 .7元,年平均增长7. 8% 2005年1-6月,国家ADR监测中心收到36377份报告, 达28/百万人口。超过2003年全年和2004年上半年数量
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4、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过敏反应
的抗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
应用。 5、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物不可局部滴耳。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 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 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 到目的。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 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 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 本供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 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等患者。
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 制订,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 用药等。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
1、应尽量避免:因为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 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 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