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运动1课时习题和答案-地理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作业:第2章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作业:第2章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2012·朝阳高一检测)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①B.②C.③D.④答案:B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A.①B.②C.③D.④答案:D3.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少有霜冻,起主要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

下图是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4~5题。

4.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霜期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地形D.植被答案:A5.有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A.气温日较差小B.地面辐射强C.风力强劲D.大气逆辐射强答案:B6.(2012·深圳学业水平测试)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①地势高,离太阳近②太阳高度角小得多③云层厚,而且夜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A.①②④⑤⑥B.③④⑤⑥C.④⑤⑥D.①④⑤⑥解析:选C。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则两地的太阳高度角相当;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使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弱,使地面损失热量多,故气温日较差大。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解析:选C。

该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这里的等值线为“等有效辐射”线。

由图示不难读出,甲、乙两地的有效辐射均介于2600和2700之间,丙地小于2000。

从图示有效辐射的变化看,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丙地向乙地逐渐增加,从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我们先回顾大气的组成
气体
注意:水汽也
N2有这个作用源自O2 CO2-吸收红外线,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
O3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悬浮物质
水汽
成云致雨
分 上 高层大气: 有一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水平运动显著,利于高空飞行;有一O3层
下 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见下图
大气的垂直分层
课前实验:
准备两支温度计(初始温度相同),其中一支 放在透明的塑料袋中。
将两支温度计同时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5分钟 后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重复实验两次。
瓶内的温 度计读数
瓶外的温 度计读数
第一次 28.6 ℃
28.2 ℃
第二次 28.8 ℃
28.3℃
为什么两只温度计的读数会不同?瓶内的温度计读 数为什么会较高?
5.露或霜为什么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答案同上)
1
大气上界
大气 吸收 75
95%
2
4 (指向地面)
地面
~
思考:这幅图可以解决多少问题? 1.四种辐射的关系和波长比较; 2.大气如何保温(温室效应原理); 3.为什么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14点?
二、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气压:指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
陆地
海洋
海陆风—陆风
(低压)
(高压)
陆风
降温快,气温低(高压)
陆地
降温慢,气温高(低压)
海洋
以上的这种热力环流 叫做 “海陆风”。
城市风
上升气流
郊区
市区
郊区
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城市风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训练及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1.下列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A.大气辐射 B.地面辐射C.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2~3题。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3.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4.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5.下列四个箭头能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A.a B.b C.c D.d6.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青藏高原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存在着与陆地和海洋相似的热力性质差异。

据此完成7~8题。

7.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青藏高原近地面存在( )①1月,冷低压②8月,热低压③1月,冷高压④8月,热高压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8.正确表示青藏高原与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大气运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如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 M、P 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回答9~11题。

9.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 M>P 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10.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 M<P N,则O点风向为(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11.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二、综合题12.读“某地海拔1千米附近的等压面分布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同步测试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同步测试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1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同步测试及答案3.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近地面大气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 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 ①—③—②—④ D. ①—④—②—③(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①——太阳长波辐射B. ②——地面短波辐射C. ③——使日落后的天空仍然很明亮 D.④——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3)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往往有霜冻,这与图中的哪一过程较弱有关()A. ①B. ②C. ③D. ④4.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是()A. 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 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C. 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 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2)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如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A. B.C. D.5.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②⑤⑥D. ①⑤⑥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 不同纬度间的温度差异B. 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C.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D. 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7.关于图示信息的正确判断是()A. ①、②图均为白天B. ①、②图均为夜晚C. ①图为白天,②图为夜晚D. ①图为夜晚,②图为白天8.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代表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B. 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所吸收C. 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有关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2)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 增强a辐射B. 增强b辐射C. 增强c辐射D. 减弱b辐射9.读我国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以市区和郊区气温差表示)表,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2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2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热的地方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为高压B、在热力环流形成后,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在热力环流系统中,气流不一定由高压流向低压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地面辐射B、大气辐射C、太阳辐射D、大气逆辐射3、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太阳辐射B、地区间的冷热不均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D、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5、下列辐射中波长最短的是()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D、大气辐射6、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①青藏高原距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大③地势高,空气稀薄④白天太阳辐射强⑤云层厚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④⑥D、②⑤⑥7、以下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A、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太高B、臭氧能够防止紫外线对地表生物的危害C、夜晚多云比白天多云气温高D、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8、北半球高空一架飞机自西向东飞行,飞机的右侧是高压,左侧是低压。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题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大气的根本热源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力比较弱,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表,被地面所吸收,其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部分转化为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储藏于生物体内。

地面同时又通过地面辐射的形式散失能量,这部分能量绝大部分保存在大气中,被大气吸收。

由此可知,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答案:太阳地面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A.季风环流B.热力环流C.大气环流D.三圈环流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运动形式的问题。

大气运动的形式有很多,但是最简单的是由于地区冷热不均匀形成的热力环流。

答案:B3.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太阳辐射B.地区间的冷热不均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D.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运动的原因问题。

解题时要分清大气运动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的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也就是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

答案:B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思路解析: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答案:D2.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图2-1-1),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图2-1-1A.甲>乙>丙>丁B.乙>甲>丁>丙C.甲>乙>丁>丙D.乙>甲>丙>丁思路解析:若代表温度,按对流层温度分布规律,随高度增加而递减,a>b>c>d>e,再根据等温线的分布,乙为热源,气流上升,为低压,甲为冷源,气流下沉,为高压,气压值甲>乙>丁>丙。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章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 含答案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章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 含答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

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4。

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

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

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2课●教学过程第1课时新课导入]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生:……师: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师精讲]师: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则降至-183 ℃。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推进(新知识传授)师: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投影)教材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题号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与成都相比,拉萨( )A.白昼大气辐射强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C.白昼太阳辐射强D.夜晚空中辐射强2.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基本缘由是两地( )A.纬度差异较大B.经度差异较大C.人类活动的差异D.空中状况不同以下图为〝某地域平均气温最低月等温面空间散布表示图〞。

读图完成3题。

3.雾霾天气的构成既有气候缘由(如大气层动摇、风力弱、湿度大等),也有人为缘由。

图中最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的区域是( )A.甲B.乙C.丙D.丁〔2021•新课标Ⅰ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平安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清楚。

图3中的曲线表示外地冰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5.该地冰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分歧6.该地能够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学校天文兴味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反规格的玻璃箱(如以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半夜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

据此回答7~8题。

7.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辰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8.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缘由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空中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9.气候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一、选择题
2013年10月22日、23日,鹤岗市经历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大气能见度很低,对鹤岗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回答1、2题。

1.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雾霾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2.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A.A
B.B
C.C
D.D
4.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A
B.B
C.C
D.D
读图,完成5、6题。

5.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6.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分析可知()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相比,②更大
B.青藏高原与浙闽丘陵相比,②更大
C.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相比,⑥更大
D.黄土高原与浙闽丘陵相比,④更大
8.下列地理事象与⑥相关的是()
A.温室效应
B.巴山夜雨
C.深秋多霜
D.城市热岛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

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下面2题。

9.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0.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11.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_______。

(3)由图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①,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上述示意图,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解析】1选C,2选D。

第1题,雾霾天气时大气中云雾增多,增加了大气的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

第2题,大雾形成需要有水汽、污染物、凝结核。

初冬时节,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温度低,故昼夜温差大,晚上地面热量散失快,凌晨时水汽易凝结成雾,而且该季节沙尘天气多发,增加了大气污染物与凝结核。

由于以上原因,使深秋初冬时节成为大雾多发期。

【方法技巧】简图法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3选D,4选C。

第3题,A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B是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是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D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

第4题,结合上题的分析,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它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解析】5选D,6选D。

第5题,图中①~④的含义分别为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它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

第6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量,不增加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大气逆辐射减弱
【解析】7选B,8选A。

第7题,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大。

第8题,⑥是大气逆辐射,温室效应指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

9.B 10.C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地面、大气的相互关系。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推出①~④的含义。

第(1)题,结合图示相互关系可得,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

第(2)题,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第(3)题,大气的直接热源是近地面。

第(4)题,白天侧重于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侧重于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

答案:(1)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③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沙漠白天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