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第一节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我们先回顾大气的组成
气体
注意:水汽也
N2有这个作用源自O2 CO2-吸收红外线,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
O3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悬浮物质
水汽
成云致雨
分 上 高层大气: 有一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水平运动显著,利于高空飞行;有一O3层
下 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见下图
大气的垂直分层
课前实验:
准备两支温度计(初始温度相同),其中一支 放在透明的塑料袋中。
将两支温度计同时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5分钟 后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重复实验两次。
瓶内的温 度计读数
瓶外的温 度计读数
第一次 28.6 ℃
28.2 ℃
第二次 28.8 ℃
28.3℃
为什么两只温度计的读数会不同?瓶内的温度计读 数为什么会较高?
5.露或霜为什么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答案同上)
1
大气上界
大气 吸收 75
95%
2
4 (指向地面)
地面
~
思考:这幅图可以解决多少问题? 1.四种辐射的关系和波长比较; 2.大气如何保温(温室效应原理); 3.为什么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14点?
二、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气压:指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
陆地
海洋
海陆风—陆风
(低压)
(高压)
陆风
降温快,气温低(高压)
陆地
降温慢,气温高(低压)
海洋
以上的这种热力环流 叫做 “海陆风”。
城市风
上升气流
郊区
市区
郊区
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城市风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大气受热过程图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大气受热过程图解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能量来源: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根源)【第一句】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第二句】(3)大气逆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并影响温差。

【第三句】(4)温差比较:①晴天的温差比阴天大。

(晴天:白天,天空晴朗少云,反射少,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里,天空晴朗少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降得快。

因此,晴天昼夜温差大。

阴天: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从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里,天空多云,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果好,气温降得慢。

所以,阴天昼夜温差小。

)②陆地的温差比海洋大。

(陆地增温快,降温快,温差大;海洋增温慢,降温慢,温差小。

)二、热力环流【气压大小比较,环流方向】⑴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一般先比较水平方向的气压大小,再比较垂直方向的。

如果等压线上未标明气压,可自己标明(原则,靠近地面的气压值相对较大)。

有利于分析气压的大小关系【方法二:画一条水平(等高)线,等压线凹下去的,水平线中间的气压比两侧低。

等压线凸上去的,中间气压比两侧高。

“凸高凹低”】上图中气压:水平面上:(近地面)B>A (高空)D>E垂直方向上:地面大于高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B>A>D>E⑵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原理:图①:冷热不均,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图②:大气垂直运动(上升、下沉),使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异。

图③:水平气压差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

(水平方向上:高压指向低压)三、大气的水平运动(以北半球为例,可参见地图册18页)【前三点偏向于选择题,(4)(5)两点可考综合题】(一)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风的直接原因。

(1)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同,即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3.图中大气污染危害较大的是(C )
A.春季
C.白天
B.秋季
D.黑夜
例:读大气运动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称_____ 热力
环流,形成这种环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地面受热不均 。
(2)B、D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_ B ;A、E两处
吸收和 反射等 大部分太 阳辐射到 达地面
热过程
最后结果:地面是
大气的直接热源
垂直运动 热力环流
环流的形成
水平运动
1.“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造成“是夜必霜” 的原因主要是下图中的( C )
A.a减弱
B.b减弱
C.c减弱
D.d减弱
读材料,结合下图回答2、3题
2.导致图示现象发生的大气运动形式最有可能是(B ) A.热力环流 C.季风环流 B.海陆风 D.山谷风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二氧化碳、水汽 云层(对流层大气)
地面吸收、升温
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对气温产生什么影响?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
气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较高。 晚秋和冬季霜冻为什么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云量少,云层薄,
大气逆辐射弱。
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 A ;E、F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
______ E ;A、C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 C 。
(3)如果此处代表城市与郊区的环流,那么A、B、C 三处为城市的应该是_____ A 。考虑到城市风所携带的
污染物对郊区的影响,卫星城应建在_____________ 城市热岛环流
之外。

高中地理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流水地貌第1课时 流水侵蚀地貌(共32张PPT)

高中地理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流水地貌第1课时 流水侵蚀地貌(共32张PPT)
1
连绵耸立的高山
2
一望无际的平原
3
4
漫天黄沙的沙漠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 作用
岩浆 活动
地壳 运动
风化 作用
侵蚀 作用
搬运 作用
堆积 作用
固结 成岩
5
风力地貌
冰川地貌
常见的地貌类型
Common geomorphic types
6
流水地貌
海岸地貌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 流水地貌
地表水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 冲沟、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作用后堆积起来,形 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 为流水地貌。
8.牛轭湖多形成于( C )
A.河流源头 B.峡谷河段 C.平原地区 D.河流上游
25
1.曲流
2.曲流颈部愈窄
3.河流切通曲流 的颈部
4.牛轭湖形成
河流摆动 形成弯曲
河流不断冲刷与 侵蚀河岸,河曲 随之不断地发展
河流截弯曲直,原 有的蛇曲被废弃
旧河道成 26 为牛轭湖
27Βιβλιοθήκη 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 部分称为河漫滩。
2. 结合新生代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相关知识,查看我国年 降水量分布图,讨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的直接 原因与该地区地壳抬升有关, 同时由于该地区降水丰富,河 流径流量巨大,流速快,侵蚀 作用强。总体上看,大峡谷是 地壳上升和流水下切侵蚀共同
20
作用的结果。
流水地貌 1.定义:流水是地表常见的外力作用形式。 流水塑造的地貌,称为流水地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件(共86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件(共86张ppt)
的大小等。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 是明亮的?
太阳光被大气散射开来,所以是明亮的。
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和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天 空呈现蔚蓝色。
交通信号灯“红灯停”和汽车刹车灯为红色光的原理?
可见光波长较长的红色光最不容易被散射,光束集中,穿 透力强,照射的远。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是影响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原因之 一,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区,受海洋影响小,气温体 现明显的大陆性特点。
●云雨天气绝迹。
2、大气的垂直分布
高度 高层大气
(km)
50
平流层
12
对流层
0
空气稀薄,密度小
电 离
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 层
人造卫星等运行、极光、流星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平流运动为主 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人类环境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
10℃20℃ 30℃
温度oC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年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总量最
我国新疆瓜果品质好的原因?
大值不在赤道地区,而在北 回归线附近——赤道地区云
太阳能光伏电站开发:
雨天气比回归线附近多.
1、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2、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成本低,适合建设大型
光伏发电场;(荒漠、沙漠、戈壁、滩涂、盐碱地等 等
面积大)
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都能够改善
农业生产的什么条件?请简要说 明原因。
地 面
主要改善了热量条件,根据温室

效应原理,密封的环境可以防止 热量散失,同时还可以起到调节 光照、风、湿度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 流(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 流(共19张PPT)

2.
五、课堂小结
一、掌握热力环流基本原理及过程(冷热不均)
二、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郊风)
1、海陆风: 2、山谷风:
白天吹海风, 晚上吹陆风。
白天吹谷风, 晚上吹山风。
3、城郊风: 近地面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区, 高空风向由城区吹向郊区。
三、热力环流的应用
课 后思考? 《一个小女孩的日记》 今天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
海洋
海洋
陆地
白天:海风
陆地
夜晚:陆风
合作探究二:
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 长在城市近郊办水泥厂。
城市风------- 城市热岛环流
甲 郊区B
郊区

市A 区
市区 热
郊B区 甲
郊区

合作探究三:古人懂不懂地理?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考的很糟糕。我心情很失落, 一个人偷偷跑到海边,海风吹拂 着,让我轻松了很多。
为什么暖风器与空调的安装位置不同?
壁式空调
暖风片
热力环流
1.气压(P):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力,即单位面积上空 气柱的重量。
B A
B
A
规律: 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密度低减小
密度高增大
密度低减小
密度高增大 冷却
A
地面 冷热 不均
密度低减小 受热
B
空气 垂直 运动
水平面上 的气压差
密度高增大 冷却
“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 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 川盆地地区)。
山谷风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件(共13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件(共13张PPT)

A 郊区 B
市区 C
B 郊区
A
思考:
1.钢铁厂等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哪个位置?为什么? A 2.绿化带在什么位置?对城市环境有哪些影响? B
本节课结束!谢谢!

密度增加 (高压)
冷却
C
观察 裙子是从陆地 飘向海洋? 还是从海洋飘 向陆地? 为什么?
案例分析1:海陆风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海风
升温快,气温高 低压
陆地
白天
升温慢,气温低 高压
海洋
陆风
降温快,气温低 (高压)
陆地
夜间
降温慢,气温高 (低压)
海洋
知识框架
冷 热 不 均 引 起 的 大 气 的 运 动
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D )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C)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案例分析2:城市热岛效应
气 流 上 升

郊区
市区
郊区
案例分析2:城市热岛效应
气 流 上 升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地暖大气 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
大气还大地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 射
热力环流
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形成过程 应用
海陆风 山谷风
城郊风
课堂练习
1.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 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 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件(共19张PPT)

固体杂质
凝结核,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补充知识
太阳辐射波长
0.4 微米
0.76微米
紫蓝青绿黄橙赤
1、太阳辐射包 括哪几类电磁 波?
2太阳辐射的能 量主要在哪个 光区?
大气的受热过程

阳 辐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气





气 大气 增 吸收


射向地面
地面受热增温
“太阳暖大地”
保持地面温度
“大气还大地”
地面 “大地暖大气”
大气的削弱作用
A.表现形式:吸收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特点:有选择性
大气的削弱作用
B.表现形式:反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云层、尘埃 特点:无选择性
1. 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2. 反射率:雪地,亮、刺眼 3. 夏天,穿白衬衫比黑衬衫更凉快
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 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形式: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具有选择性
1.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因为波长 较短的蓝色光更容易被散射 2.红灯停,绿灯行,因为红色波长较 长,散射作用小,醒目 3.阳光没有射到教室里,教室里确实 亮的,也是因为散射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
A、月球表面为什么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大的多?(白天气
温127,夜晚-183,昼夜温差达310度)
大气层
B、阴天与晴天相比谁的昼夜温差大,为什么? 阴天 保温作用
实际应用
北方冬季,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吃到当地产的新鲜蔬菜?
塑料大棚、玻璃温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却
A

高 G

地面冷热不均 风
根 本 原 因
大气垂直运动
D G
冷却
C

D
B

地面
大气水平运动 (风)
受热
直 同一水平面 接 产生气压差异 原 因
▲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注意: 1、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不同高度难比较。 2、高空的气压高低与地面相 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造成高 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青藏高原是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海拔高,空 气稀薄,云量少,晴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小 晚秋和冬季霜冻发生在晴朗的夜晚——晴朗的夜 晚大气逆辐射弱
• 二、热力环流
• 1、定义
•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 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 2、热力环流的原理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D G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作用 参与作用的 形式 大气成分 波长范围
紫外线
红外线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作用特点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大部分可 见光可穿透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 射 ,有选择性
吸收 臭氧(平流层)
水汽、二氧化碳 (对流层)

• 导入:“温室效应”的是与非
在人们的印象中温室效应总是与灾难联系在 一起,以至于人们都与除之而后快。其实, “温室效应’并不可怕,相反它还是地球上众 多生命的保护神,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 要条件。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有大气的 存在,厚厚的大气如同一床棉被,起到了保温 的作用,才使得地球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气温, 从而使得生命世界繁衍生息、兴旺发达。大气 也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
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B A 1030
(hPa) 1030 1010
1010
1030
C
1030
1.风向形成的三种情况之一: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B
风向
(hPa)
1010
1020 A 1030
蓝色光最 易被散射
• 3、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面 吸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地面增温
大 气 逆 辐 射 地面
大 气 吸 收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 气层,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 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 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 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近地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到 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 气增温的最重要的方法。 •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 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 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 较少,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 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 源。 •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 度分度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3. 风向形成的三种情况之三: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 同影响
力和近地面摩擦力共
(hPa) 1000 1005
1010
摩擦力
1015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近地面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白天阳光 直接照在月球表面,没有大气 对阳光的削弱作用,增温快; 夜晚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热 量直接散失,降温快,再加上 月球表面的物质的热容量和导 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 夜的温差大。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流层 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平流层 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朗的白天低——云层具 有反射作用,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大气逆辐射 ,可以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
•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 二、热力环流 •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 1、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 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 2、太阳辐射波长分布图
A、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见光 区 B、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 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 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笔太阳低得 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 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 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

• • • • •
水平运动三部分知识。教材在处理三个框题时采用了由因到果、从整体 到局部的方法。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过程,而大气的热过程 即冷热不均则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教材在介绍热力环流的基础上, 又从整体到局部,选择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行了比 较详细的分析。 教学目标:用图示让学生明白、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 气还地面”的原理;通过实际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论联系实际, 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原理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原理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图解分析法 学法指导:通过绘制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让学生自主探讨,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 等压线越密,力越大,风速越大。
2. 风向形成的三种情况之二: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 影响 (
hPa) 1002
1004 1006 1008
北半球高空中的风向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风向在高空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3、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 •
3、热力环流的典型实例
海陆风 城市风 山谷风
• •
海陆风的形成
白天
高压 低压 海 低压 风 高压
夜晚
陆 风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城市风---城市热岛效应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低气压 A
高气压 C
三、山谷风
山谷或盆地地区 多夜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