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观测记录
水位观测记录表

水位观测记录表
摘要
本文档旨在记录水位观测数据,以便跟踪水位的变化和分析其趋势。
数据记录表格
数据分析
通过观察水位观测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2021年1月1日至1月2日,水位呈现小幅波动,最高值为11.5m,最低值为9.3m。
- 2021年1月3日,水位达到了最高点,为12.2m。
- 2021年1月4日,水位开始下降,最低值为7.6m。
-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每天的水位变化较小,总体趋势为缓慢下降。
结论
根据水位观测记录表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近期水位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 需要继续监测水位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以上为水位观测记录表及数据分析的内容,供参考使用。
地下水位观测记录

地下水位观测记录
地下水位是指在地下土层或岩石夹层中,与水饱和区域相邻的
非饱和土层或岩石夹层中,水从高到低存在的面上高度,通俗来说
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的观测记录在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地下水位观测记录的目的是对地下水位进行科学、系统的监测,以便掌握地下水位的状况,以便进行科学的地下水资源管理。
主要
记录以下内容:
1. 观测点的名称、代号和地理位置信息;
2. 采测日期、时间;
3. 地下水位高程值;
4. 操作人员等信息。
要想准确地记录地下水位的高程值,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如水位计和记录仪器,同时还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在日常的观测记录中,还应注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避免误差和不可信数据的影响。
总之,地下水位观测记录是科学地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效手段。
因此,未来应继续加强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及相关数据的保存、管理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安全。
勘测师在水文和气象观测中的水文数据收集和分析

勘测师在水文和气象观测中的水文数据收集和分析水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勘测师在水文和气象观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水文数据的准确收集和合理分析可以为水资源管理、防洪预警和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勘测师在水文和气象观测中水文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一、水文数据收集的方法1. 水位观测法水位观测法是勘测师常用的一种水文数据收集方法。
通过在河流或湖泊等水体中设置水位观测站,使用水尺、激光测距仪或自动水位记录仪等设备测量水位的高度,进而得到水位的变化情况。
该方法收集到的水位数据可以用于研究河流的水量变化、水位的季节性变化等。
2. 流量观测法流量观测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水文数据收集方法。
通过在河流或渠道等水流通道上设置流量观测站,使用流速仪、流量计等设备测量水流的流速,并结合水体的截面积来计算流量。
该方法可以得到河流或渠道的实际流量数据,为水资源管理和防洪预警提供重要参考。
3. 降雨观测法降雨观测法是收集气象水文数据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在不同地点设置降雨观测站,使用雨量计或雨量记录仪等设备测量单位时间内降雨的量,并记录下来。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勘测师分析降雨的分布情况、降雨的强度以及降雨对水文系统的影响等。
二、水文数据分析的技巧1. 数据质量检查在进行水文数据分析之前,勘测师需要首先检查数据的质量。
包括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等。
如发现异常数据,应及时排除或修正,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处理与挖掘水文数据分析需要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如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来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趋势和周期性等。
另外,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如绘制曲线图、柱状图和散点图等,来更直观地表达数据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3. 模型建立和预测基于水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果,勘测师可以建立水文模型来预测未来的水文情况。
常用的模型包括径流模型、洪水预测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勘测师更好地了解水文系统的运行规律,为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范提供决策依据。
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
地貌部位
测水点至地面距离(m)
测水仪表
时间
观测
间隔
日时分时 分
孔号
地面高程(m)
与抽水孔距离(m)
静止水位埋深(m)
孔 深 (m)
静止水位高程(m)
孔 径(mm)
水位
时间
水位
距孔口 累计上升值 观 测 间 隔 距孔口 累计上升值
(米) (米) 日 时 分 时 分 (米) (米)
记录(观测)
校核
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
地貌部位
测水点至地面距离(m)
测水仪表
时间
观测
间隔
日 时 分 时分
孔号
地面高程(m)
与抽水孔距离(m)
静止水位埋深(m)
孔 深 (m)
静止水位高程(m)
孔 径(mm)
水位
堰形
水量
温度
距孔口 (米)
下降值 (米)
(
)(升/秒)
(℃)
读数(cm)
水温 气温
备注
记录(观测)
校核
抽水恢复水位观测记录表
第2章 水位观测

基面是作为水位和高程起算零点的固定基准面。 水文测验中采用的基面有四种: 1.绝对基面 以某一海滨地点的特征海水面为水准基面,这个 特征海水面的高程定为0.000m,目前我国使用的基面 有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 2.假定基面 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或没有接测条件时, 暂时假定的一个水准基本面。作为本站水位和高程起算 零点的基准面。(暂时使用,以后有接测条件时,应更 改为标准基面)
3.测站基面 基面一般选在河床最低点或历年最低水位 0.5~1.0m以下。(可能长期使用,可以更改) 4.冻结基面 这是将测站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不 再改变。 (不能更改)
水位观测设备
一、水位的直接观测设备 (一)水尺的种类 1.直立式水尺。2.倾斜式水尺。 3.矮桩式水尺。4.悬锤式水尺。
般水位观测中,水尺读数和水位值应准确0.01m 。在小落差河段上观测比降、堰闸水头或有其它 特殊精度要求时,应淮确测记至0.005m。时间 应记录至分。 ⑶根据观测对象的特点,必要时,应将明 显影响水位观测精度与水位变化的水文气象要 素和现象,如风力、风向、水面起伏度、流向 以及漫滩、分流、决口、临时堤坝、闸门启闭 情况、回水、河干断流、冰情等作为附属项目 ,同时进行简要的观测和记载,以供分析和资 料整编时查证。
⑵在水文测验中,常用连续观测水位记录 。通过水位流量关系推求流量及其变化过程。 ⑶利用水位还可推求水面比降和江河湖库 的蓄水量; 此外,在进行流量、泥沙、水温 、冰情、水质观测的同时也要观测水位,作为 水情标志。 二、影响水位变化的因素 水位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体自身水量的变 化,约束水体条件的改变。 三、基面与水准点
第二章 水位观测
概述
一、水位观测的目的 1.水位是指河流或其它水体的自由水面在 某一指定基面以上的高程,以米为单位。 2.水位观测的目的 ⑴水位是反映水体、水流变化的重要标志, 水位观测可直接用于水文情报预报,为防汛抗 旱、灌溉、航运及水利工程的建设、运用和管 理等及时提供水情信息。长期积累的水位资料 是水利水电、桥梁、航道、港口、城市给排水 等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基本依据。
水位记录表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第 页共 页
水位观测记录表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小坑东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小坑南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水位观测记录表
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小坑西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小坑北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水位观测记录表
大坑东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大坑南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大坑西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大坑北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水位观测标准

水位观测标准水位观测是水文监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洪减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证水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水位观测标准,以规范水位观测工作的进行。
本文将对水位观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广大水文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进行水位观测工作。
一、水位观测设备选择。
在进行水位观测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水位观测设备。
一般来说,水位观测设备应具有以下特点,精度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易于安装和维护等。
常用的水位观测设备包括压阻式水位计、浮子式水位计、毛细管水位计等,选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二、水位观测点设置。
水位观测点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水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设置水位观测点时,应考虑以下因素,水位变化规律、水文地质条件、水位观测设备的安装方式等。
合理的水位观测点设置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的水位情况,为后续的水文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水位观测操作规范。
在进行水位观测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具体包括,观测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水文知识和操作技能;观测设备的安装应牢固可靠,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观测记录应及时、准确地填写,避免遗漏或错误;观测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严禁在危险区域进行观测操作等。
四、水位观测数据处理。
水位观测数据的处理是水文监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排除异常数据;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插补和修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形成水位变化曲线和报表,为水文分析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五、水位观测质量评估。
水位观测质量评估是保证水位观测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水位观测质量评估时,需要考虑观测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稳定性等方面。
通过对水位观测数据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水位观测工作的质量和水文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六、水位观测标准的执行与监督。
水位观测标准的执行与监督是保证水位观测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
第3章-水位观测

2、水文站应在不同位置设置三个基本水准点。 幻灯片 9
3.2.2 高程测量 1、水准点的引测 (1)水文测站的基本水准点,其高程应从国家一、二等水准点(国家基本水准点)用不低于三等水准引测,条件 不具备时可由国家三等水准点引测。 (2)当水文站设有三个基本水准点,应用环形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水准点联测,构成高程控制自校系统。 (3)校核水准点从基本水准点用三等水准测量引测,条件不具备时,也可以用四等水准测量引测。 2、水准点的校测 基本水准点每 5 年~10 年校测一次;校核水准点应每年校测一次。 幻灯片 10 3.2.3 水尺接测与校测 水尺零点高程,水尺的零刻度线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 1、测算要求 (1)采用 s3 级水准仪,双面标尺,往返测。 (2)需要校核的各支水尺,在往测和返测过程中,都要逐个测读。推算往返二次各测点高程均应由校核或基本水 准点开始。 (3)当新测高程与原用高程相差不超过本次测量允许不符值,或虽超过允许不符值,但<=10mm 时(比降水尺 5mm), 仍用原高程,否则应采用新高程,并查明原因。 幻灯片 11 2、水尺零点高程的校测 (1)校测次数与时间 1)一般每年汛前应将所有水尺全部校测一次,汛后应将本年洪水到达过的水尺校测一次。 2)冲淤严重或漂浮物较多的测站,在每次洪水后,必须对洪水到达过的水尺校测一次。 3)当发现水尺变动或在整理水位观测成果时发现水尺零高有疑问,应及时进行校测。 幻灯片 12 (2)水尺零点高程变动时的订正方法 1)确定变动时间,可绘制本站与上、下游站的逐时水位过程线或相关线比较分析确定。 2)订正方法,当属于突变时,变动开始至校测时间统一加一改正数;当属于渐变时,渐变期间的水位按时间比例改正。 幻灯片 13
SW40 型日记水位计 幻灯片 27
主要技术指标 记录时间:24h; 日时间记录误差:使用机械钟 5min、使用石英钟 3min; 水位变幅:不限。记录筒可循环连续记录; 水位比例:1:1、1:2、1:5、1:10; 水位记录误差(变幅 8m):1:1、1:2 为±1.5cm,1:5、1:10 为±2cm; 水位灵敏阈:≤2mm; 浮筒直径:200mm; 环境温度-10~40℃; 水位轮周长:800mm、400mm; 悬索:不锈钢丝绳,直径 1mm。 幻灯片 28 2)SWY20 型月记水位计 幻灯片 29 (3)自记水位计的形式与设置 自记水位计的形式,应根据河流特性、河道地形、河床土质、断面形状或河岸地貌以及水位变幅、涨落率、泥沙等 情况确定。选用的仪器,必须是经过国家水文仪器检测中心检测,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设置自记水位计,应能测到历年最高和最低水位,当受条件限制测不到历年最高、最低水位时,应配置其他水文观 测设备。 浮子式自记水位计适用于可修建测井、无封冻、河床无较大冲淤变化的测站,应设置在岸边顺直、水位代表性好、 不易淤积、主流不易改道的位置,并应避开回水和受水工建筑物影响的地方。 幻灯片 30 浮子式自记水位计由自记仪和自记台两部分组成。自记台按结构形式和在断面上的位置可分为: 岛式:岛式自记台由测井、支架、仪器室和连接至岸边的测桥组成,适用于不易受冰凌、船只和漂浮物撞击的测站。 岸式:岸式自记台由设在岸上的测井、仪器室和连接测井与河道的进水管组成,可以避免冰凌、漂浮物、船只等的 碰撞,适用于岸边稳定、岸坡较陡、淤积较少的测站。 岛岸结合式:岛岸结合式自记台兼有岛式和岸式的特点,与岸式自记台相比,可以缩短进水管,适用于中低水位易 受冰凌、漂浮物、船只碰撞的测站。 幻灯片 31 幻灯片 32 浮子式自记水位计水位观测误差 仪器本身的基本误差 校核水尺的误差 观读误差、刻度误差、水尺零点高程的测量误差 静水井的滞后误差 幻灯片 33 2、压力式水位计 根据静水压强,测定水下已知测点高程以上的水压 力,从而推求出水位。 幻灯片 34 3、超声波水位计 超声波式水位计可采用水体或气体作为声波的传播介质,当水体的深度小于 1m 时,不宜采用水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50
17
10.70
40
10.30
63
11.50
86
10.30
18
10.50
41
11.80
64
11.60
87
11.80
19
10.40
42
11.50
65
11.30
88
11.50
20
10.50
43
11.60
66
10.80
89
11.60
21
10.60
44
11.30
67
10.50
90
11.30
22
10.80
10.60
106
11.10
129
10.5
107
11.00
130
10.80
108
10.50
131
10.60
109
10.30
133
10.5
110
11.80
111
11.50
112
11.60
113
11.30
114
10.20
115
10.60
观测日期:年月日观测员:记录员:
注明:以上水位为动水位位
某工程(北区)降水井水位观测记录表
井号
水位
井号
水位
井号
水位
井号
水位
1
10.5
24
10.20
47
10.60
70
10.50
2
11.00
25
10.60
48
10.70
71
10.40
3
10.40
26
10.70
49
10.50
72
10.70
4
10.70
27
10.50
50
10.40
73
10.50
5
11.10
28
10.40
51
10.50
74
10.40
某工程降水井水位观测记录表
井号
水位
井号
水位
井号
水位
井号
水位
1
10.5
24
10.20
47
10.60
70
10.50
2
11.00
25
10.60
48
10.70
71
10.40
3
10.40
26
10.70
49
10.50
72
10.70
4
10.70
27
10.50
50
10.40
73
10.50
5
11.10
28
10.40
51
96
10.50
119
11.10
97
10.40
120
11.00
98
10.50
121
10.50
99
10.60
122
10.30
100
10.80
123
11.80
101
10.60
124
11.50
102
10.5
125
11.60
103
11.00
126
11.30
104
10.40
127
10.80
105
10.70
128
45
10.20
68
10.20
91
10.20
23
10.60
46
10.60
69
10.60
92
10.60
观测日期:年月日观测员:记录员:
注明:以上水位为动水位位
某工程降水井水位观测记录表
井号
水位
井号
水位
井号
水位
井号
水位
93
10.50
116
11.00
94
10.40
117
10.40
95
10.70
118
10.70
118
10.40
96
10.50
119
10.70
97
10.40
120
11.10
98
10.50
121
11.00
99
10.60
122
10.50
100
10.80
123
10.30
101
10.60
124
11.80
102
10.5
125
11.50
103
11.00
126
11.60
104
10.40
127
11.30
105
34
11.00
57
10.5
80
11.00
12
11.30
35
10.40
58
11.00
81
10.40
13
10.80
36
10.70
59
10.40
82
10.70
14
10.50
37
11.10
60
10.70
83
11.10
15
10.20
38
11.00
61
11.10
84
11.00
16
10.60
39
10.50
62
11.00
10.80
115
10.60
144
10.60
观测日期:年月日观测员:记录员:
注明:以上水位为动水位位
17
10.70
40
10.30
63
11.50
86
10.30
18
10.50
41
11.80
64
11.60
87
11.80
19
10.40
42
11.50
65
11.30
88
11.50
20
10.50
43
11.60
66
10.80
89
11.60
21
10.60
44
11.30
67
10.50
90
11.30
22
10.80
45
10.20
10.5
80
11.00
12
11.30
35
10.40
58
11.00
81
10.40
13
10.80
36
10.70
59
10.40
82
10.70
14
10.50
37
11.10
60
10.70
83
11.10
15
10.20
38
11.00
61
11.10
84
11.00
16
10.60
39
10.50
62
11.00
85
10.50
68
10.20
91
10.20
23
10.60
46
10.60
69
10.60
92
10.60
观测日期:年月日观测员:记录员:
注明:以上水位为动水位位
某工程(北区)降水井水位观测记录表
井号
水位
井号
水位
井号
水位
井号
水位
93
10.20
116
10.5
145
10.5
94
10.60
117
11.00
146
11.00
95
10.70
10.50
74
10.40
6
11.00
29
10.50
52
10.60
75
10.50
7
10.50
30
10.60
53
10.80
76
10.60
8
10.30
31
10.80
54
10.60
77
10.80
9
11.80
32
10.60
55
10.80
78
10.60
10
11.50
33
10.5
56
10.60
79
10.5
11
11.60
6
11.00
29
10.50
52
10.60
75
10.50
7
10.50
30
10.60
53
10.80
76
10.60
8
10.30
31
10.80
54
10.60
77
10.80
9
11.80
32
10.60
55
10.80
78
10.60
10
11.50
33
10.5
56
10.60
74
11.00
57
10.70
128
10.80
106
11.10
129
10.50
107
11.00
130
10.20
108
10.50
131
10.60
109
10.30
133
10.70
110
11.80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