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与孙应鳌家世
蒲圻饶氏宗谱文献:江西谱序(2013)

蒲圻饶氏宗谱文献之二----江西谱序上官仁庄饶有武整理1、《饶氏续修谱序》(道川序)尝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不修则无以知帝王之统系,谱不修则无以知宗祖之源流。
盖源流清而昭穆明,服制、庆吊、葬娶,莫不条条有序。
且先人科甲箕裘,而子孙孝悌廉贞,皆赖谱以载。
苟无谱牒而世远则易亡,族繁则易疏,故渊明发行路之叹,子美兴盘飧之咏,甚伤谱学之不讲而宗谊之浸微也。
吾宗源流肇自唐尧廿三世名京,封于蓟,受社二十四世名理,迁平阳,世称平阳尧氏。
后避秦南迁番阳,帝益食为饶。
时有饶濙为西汉京兆尉,赠濙为太傅。
后至大宋建炎三年,侍讲学士饶次守,奉敕谕,奏明修谱六十八世。
有元亮孙曰希明,合诸族之谱而修之。
冢孙太守秉鉴甫,易甘竹为广昌之云峰,属一峰罗先生叙之,并寄《傲轩记》、《别墅记》。
递及迁宁一世始祖鉴公,字秉明,号月湾先生,接修一十六世自是。
而谱牒不修,远近失会,族属失联,尊卑失序,庆吊失通,制服失严,葬娶失传。
相视如路人者有之,相戕如仇敌者有之。
贱者贵役之,贫者富奴之,愚者贤鄙之,弱者强凌之。
世远族混重可慨悼。
故君子以尊祖敬宗为重,尊祖敬宗以修谱为先。
谱牒一修,脉络贯通,上下布列,为子姓者开而视之,则孝悌仁让之心油然而生。
凡有血气者莫不扼腕张眉,以为谱虑。
吾尝观族谱记而有义方之风,观义田记而有仁让之风,观霍光传而有敦睦之风。
历观群圣之书,无非欲人为善,族谱之修亦为善之一端也。
灏自鉴公至今又十六世孙也,幼志向学,辄试不遇,乃退居林下,酷爱子弟诵诗读书,诗礼之外谱虑尤最,夙夜抚首吞声,力不即副。
至万历辛卯秋,行年五十有二,窃恐光阴瞬息,于是激切重修,否则流传终坐于昏沉,子孙愈至于紊乱,其何以光前启后乎?且远谱肇自帝尧,至今百有余世,中间世系昭穆,衣冠云礽,犁然而备,上不失之牵会,下不失之遗缺,皆先哲葺修之功也。
吾方亲诣诸族,邀集同志,立馆于中祖默斋公杏乔书院,按旧谱迹寻根觅绎,查考源流,以加欧苏之法,编摩成帙,差有可观。
李氏家谱序言范文(通用17篇)

李氏家谱序言范文(通用17篇)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
撰写家谱要着力写好名人传记以荣耀家族,对本族有名望、有功德人列传志行。
对入谱人物,应如实摘用历史定论,但不要妄加评论。
传记部分应有恩荣录行述,包括功绩、著述、成果、冠礼、褒奖、诏命、赐谕、告身、祭文等。
主要记载县级以上政府及官员对家族成员的封赠、赐字、赐匾、赐诗、赐联、褒奖文字、奖励和表彰、重要荣誉称号与官阶、职称等内容。
使后代明了其对国家、民族、社会、地方、家族的贡献,(对家族的贡献包括出资修建词堂、祖墓、修谱、修建马路、桥梁等。
)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
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时氏家族的名人传记应包括女性内传和外传。
传记中可配有相关人物的画像或照片,让后代读来倍感亲切、生动。
其他家族成员则按世系图表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
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名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绍性的文字要简明扼要,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这一部分所占家谱的篇幅较大。
传记应真实,以直叙为主,用词朴实,溢美之词可摘自权威评价并注明出处或物证。
契据文约是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名迹录是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任宦记是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以明代地方志资料和徽州地区为中心常建华内容提要:本文利用比较丰富的明代地方志以及文集、族谱等资料,对明代的祠庙祭祖礼俗、徽州宗祠的发展进行了考察。
作者认为,明代士大夫受《家礼》的影响,倡导并实践祭祖礼仪,从而使祭礼与祠堂进一步普及。
嘉靖以降宗族祠庙祭祖发展的基本原因正在于此。
关键词:祭礼宗祠士大夫一、引言关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问题,我曾从祭祖礼制的角度对明代家庙令最早制定的时间、胡秉中建议的时间、嘉靖十五年(1536)家庙及祭祖制度的出发点和内容进行了考订,指出“议大礼”的推恩令允许庶民祭祀始祖,客观上为宗祠的普及提供了契机。
1陈柯云、赵华富论述了明代中后期徽州宗族祠堂普及的事实。
2日本学者井上彻也考察了“议大礼”与家庙制度的改革,并研究了依据《家礼》制定的明朝家庙制度和程颐、朱熹见解的关系。
3铃木博之认为:基于《家礼》的祠堂未成为明代一般的倾向;明代以祭祀始迁祖为中心祠堂群的存在,多从《家礼》以前的古老时期寻求渊源;在徽州府,宗祠的丛生是在嘉靖年间。
4以上的研究列举了明朝人建立祠堂、家庙的一些事例,尚未能从总体上反映出有明一代祠庙祭祖的时空分布;对于明代宗祠发展的动因,也持不同见解。
鉴于此,我将以祠庙祭祖研究中很少利用的明代地方志为基本资料,结合明人文集、族谱等资料,全面考察明代祠庙祭祖存在状况,以及方志编撰者和建祠者的相关看法。
二、明代风俗志记载祠庙祭祖的一般情形明代地方志对宗族祠庙祭祖的记载主要集中在风俗志的祭礼和岁时节日部分。
祭礼部分记载祭祖礼仪实施情形,涉及祠庙的设置状况;岁时节日部分有节令祭祖活动的记录。
下面我们就这两方面分别论述。
(一)从祭礼看宗族祠庙的设置状况先看京师,辖有今天的北京、河北省。
顺天府是首善之区,多有士大夫。
万历《顺天府志》卷一《地理志·风俗》记载:“祭礼:士大夫庙祠如朱文公《家礼》;民间朴野,唯岁时市阡张焚于道,寒食持酒肴哭于坟上。
宗本彭城府 吴越旧家声——新见清代东昌《钱氏世传宗谱》考释

宗本彭城府吴越旧家声——新见清代东昌《钱氏世传宗谱》考释周嘉【摘要】新近发现的《钱氏世传宗谱》为乾隆年间所修,记述了钱氏家族的姓氏源流、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徙、婚姻状况,以及家族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绩等,这是比较直观地反映历史时期东昌钱氏一脉的家族档案.考察民国时期钱文选所撰《钱氏家乘》一书,收录百余支系,内容浩瀚,资料翔实,惟独没有江北东昌一脉,可见是谱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东昌钱氏;《钱氏世传宗谱》;家族建设;史料价值【作者】周嘉【作者单位】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山东聊城252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0.9近因考察历史时期东昌钱氏家族之际,笔者寻访到一部保存较为完好的乾隆年间所修族谱,共分三卷,名为《钱氏世传宗谱》①现在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镇钱庄村钱书勤处保存收藏。
该族谱用黄草纸竖写,十六开本,右文线装,因年代久远,存藏艰难,已用麻线或棉线反复装订。
前两卷保存完整,第三卷缺少一页。
考察民国时期钱文选所撰《钱氏家乘》一书,收录百余支系,内容浩瀚,资料翔实,惟独没有江北东昌一脉,可见,新发现的这部族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
虽在民间流传至今已近三百年,但字迹清晰可辨,且内容接续没有断代与失传记载,足资珍视。
今试以是谱为线索进行考释,以就正于方家。
《钱氏世传宗谱》分为三卷:一世自少典至八十世钱宽为一卷,自八十一世钱镠为一世至二十四世钱恭为二卷,自二十五世钱成为一世传至十世为三卷。
据钱氏族人介绍,钱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吴越王钱镠传承下来的为“吴越钱氏”,二是当无可考证是否传自钱镠便可以直接追溯到“中华钱氏”。
②笔者于2015年1月27日对钱书勤的访谈。
从少典始历八十代被钱氏族人奉为大宗谱,《钱氏世传宗谱》载“自此(第八十一世)以上至少典,凡八十世皆武肃王大宗谱所纪”①乾隆《钱氏世传宗谱》卷一。
从旺川《应星日记》看晚明清初的徽州乡土社会(一)

从旺川《应星日记》看晚明清初的徽州乡土社会(一)作者:王振忠2007/10/17摘要:绩溪民间文献《应星日记》以粮食供应和民间信仰为主,从一些侧面描述了此一时段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揭示明清鼎革之际乡土社会的纷乱图景:阶级矛盾与族姓纷争,应是17世纪中叶地方社会纷乱图景的不同侧面,族姓纷争加速了宗族的整合,并对地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介绍《应星日记》的史料价值,可透视晚明清初的徽州乡土社会。
日记是记录作者个人生活及见闻的一种史料,通常以逐日记录的方式呈现,不过,也有一些日记并非每日记录,而只是在有事值得记录时方才撰写,其间隔或则数日,或则数月,有的部分甚至远隔一年。
在近年发现的徽州民间文献中,这几种形式的日记都颇为常见。
譬如,明清鼎革之际的《应星日记》,就是非逐日记录的日记。
2001年11月,我赴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宅坦村考察,购得当地编纂的《旺川古今》一书,发现其中收录有节选的《应星日记》,展读之余,深感极具史料价值,后承宅坦村长胡维平先生的帮助,复印到曹助铨转抄的《应星日记》。
复印件计26页,前两页为1949年曹助铨的说明:我在童年,记得每于夏夜,与二三邻近学友桥畔乘凉,或以溪沿散步,往往听到族中长老闲话明末清初时族人和旺山石姓有剧烈村战,关于这些地方英雄事迹,使我听到最欣然入耳,而所谈者,未能其竞,仅大概略知。
后悉曹、石二姓纷争事,我二十三世祖应星公日记中记载甚详,在当时搜稿难得。
作商后十载,于兹春间还乡,一日,诚诰,(洪卿)、诚之(虞臣)二长,于居易轩偶谈起应星公为博学儒士,我族康熙丁未修谱,公力最多,而对地方大事,最喜勤记。
时正当鼎革之初,乱贼纷纷,似较目今尤甚,日记事实已隔三百余年,堪可作地方史料,并云其原稿在春木(乐静)师长处珍藏,嘱我可向借观阅。
我惟顾该稿可贵,诚恐不能轻易借人,故趋字托伊兄春余(惬诚)公前去(与我共贾凫山、夙交谊厚),略(云):乐静吾师,应星公日记原稿,请借一观,知珍藏之本,绝不转借他人。
【谱牒源流】太珍贵了——江右文氏历朝族谱序文大全

【谱牒源流】太珍贵了——江右文氏历朝族谱序文大全文氏历朝谱序大全宋四海皆同胞之亲也。
龙川有文氏久矣,长者传诵,以为派自凤冈,今览此图,信无二本。
愿自一家之亲以亲一族之亲,以亲四海之亲。
邦卿其相与勉之。
咸淳元年乙丑冬十月日宗人龙川天祥履善书固塘文氏宗谱序文以谥为姓,盖三千余年于兹矣。
其开祈而为氏者,不改苟而本氏之文,延延绵绵迄今不坠,幸矣!自得姓受氏以来,类非一族,或微弱而不振,或暗昧而弗彰,或荡析而无归,或羁孤零落而遂至泯灭者,何可胜纪?其能建功业立徽号,以自表彰于当时,光显于史册者有几?而吾姓代不乏人。
自苍姬讫录越之贤大夫,汉之循吏,晋之硕儒,各以所植立著称。
子孙嗣守,烜赫当代非他姓比,则吾宗之不微弱,不暗昧,不荡析泯灭,而又绵绵奕奕者,天也!吾指使由唐季世自成都镇江西,尝巡庐陵至永新,寓通判袁公宅。
公奇其才妻焉!公无子,惟一女,由是而文兴,天其为我启此土也!迄今历十四世,约三百余年矣。
有升于学者,举于乡者,登于第者,荐于漕者,登仕籍立功业者,表表愈伟。
世居是乡,冠盖相望,聚庐而处者二十余房,男女迨二千余口,庆吊往来者一家然。
无渊明人易世疏之叹,无老泉相视途人之嗟。
亦不至数世而忘其祖也。
七世而失其宗者,可不知所自欤!重叹夫世道累变,兵燹之灾,生灵鱼肉,第宅丘墟。
其能存一二于千万者,又不死则徙。
向之称华谀诧豪富,以阀阅相高,以嗜欲相尚,今皆化为荒烟野草矣!吾宗独能保有此土,聚族于斯,生养蕃息,岂非幸而又幸乎?天其特厚于吾宗也。
尝谓一世之盛衰,必有关乎天地之气运;善恶消长,各以其类而生生之意,实在焉。
其能久而存,兴而盛者,岂偶然哉!吾祖宗以忠厚存心,以诗书传家,吾祖遵守罔敢或殆。
然则天之厚我者,或在于是。
吾愿吾伯仲叔季,毋务浮躁而以忠厚为迂,毋急功利而以诗书为缓;思祖宗所以付畀我者,思天地所以厚于我而益培之,此百世之论也,盍相与勉之!时景定五年甲子秋月吉日乡进士十三世孙昭叟以自顿首拜书元固塘文氏族谱序古者因官而赐氏,因生而赐姓,因姓为族,族有大宗,有小宗,所以著尊卑之序,亲疏之等也。
辽东曹氏宗谱

辽东曹氏宗谱 辽东曹氏宗谱 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上陈列了一件文物一一最近发现的《辽东曹氏宗谱》。这是有关曹雪芹家世的新材料。它对于了解曹雪芹的籍贯、父祖两辈的世系,以及他本人是谁所生等问题,提供了若干前所未见的线索。这些问题,就研究曹雪芹的历史说来,关系并不大,何况《宗谱》所叙,限于上代,未及本人,但若能略予澄清,在一定范围内,也不无参考用处。我只匆匆翻阅一遍,无法作全面的考查,姑凭当时印象,写成此文,以求教于专家同志们。一、内容简介 此谱首有顺治十八年(1661)曹士琦的《辽东曹氏宗谱叙言》,为始修之时所作。据谱末附录的《蔚州曹侯去思碑》和《重修蔚州学庙碑》(原均载魏象枢《寒松堂文集》卷五),曹士琦以贡生于顺治十年任蔚州知州;另据《奉天通志》卷一八三《乡宦》,顺治十八年时任云南临元道。其人系十一世,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同辈。 次有同治十三年(1874)衍圣公孔祥珂的《明宣宁侯安国公忠壮公象赞》,指谱内的始祖曹良臣。《明史》卷一三三、《明书》卷九四有传,洪武三年封宣宁侯,五年卒,赠安国公,谥忠壮。曹良臣是安徽凤阳府安丰卫人,生三子:泰、义、俊。曹俊世袭指挥使,封怀远将军,守御金州,后调沈阳,即入辽东之始祖,生五子:昇、仁、礼、智、信。 正文题:《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中缝亦题:“曹氏族谱,五庆堂。”正文共六个部分,即从辽东长房至辽东五房,各记曹昇、曹仁、曹礼、曹智、曹信五人的后裔,加上“仅记世次官 爵,不知房分,存俟考证”的-房。其中,三房记载特详,达七十三页,长房占十三页,其余只寥寥几页。 谱末附录,共《碑记》、《著述》二类:》碑记>>是有关曹士琦的,即《蔚州曹侯去思碑》和《重修蔚州学庙碑》两篇;《著述》是有关曹寅的,即《熙朝雅颂集》御序、卷九的职衔、曹寅小传及其诗五十五首,从《岁暮远为客》起到《渡潞河题壁》止,与《雅颂集》完全相同。 由此推测,最后一次重修当在同治年间,或《稚颂集》成书 即嘉庆九年(1804)以后约七十年。五庆堂是三房的子孙。在1661至1804年中间,还曾经过至少一次续修,从曹尔正条下“另谱名鼎”等语可见(参看本文第三节)。 二、房次不明部分的疑问 正文第六部分,题曰:“仅记世次官爵,不知房分,存俟考证”,全文如下: 十世 邦,顺治十八年任员外郎,归内务府正蓝旗,生二子: 长忠,次元。 忠(十一世),邦长子,官宁台道,生子秉和。 元(十一世),邦次子,官知县,生子秉政、秉泰。 十二世 秉和,忠子,官同知。 秉政、泰,元子,俱官通判。 按曹邦一房,亦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八○《附载满洲旗分内之抚顺尼堪姓氏》,云: 曹邦,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地方,来归年分无考。其子曹忠,原任宁台道;曹元,原任知县。孙曹秉和,原任同知;曹秉政、曹秉泰,俱原任通判。曾孙阿尔苏,原任笔帖式;曹景岱,原任县丞。 这一房实际上是由丰润迁往辽东的,《丰润县志》(乾隆二十年吴慎修)卷五《淑德》云: 曹邦,字佇清,咸宁里人。颖异好学,智虑过人。明崇祯二年随清兵出口,及定鼎后, 占籍正红旗。时秦蜀未定,从征屡建奇勋。顺治十年授吏部他赤哈哈番,旋擢户部启心郎。左迁湖广慈利令,再迁直隶阜城令,乞养归里。 同书卷四《选举》云: 国朝旗下贡监:……曹邦,满洲籍,入《淑德传》。 曹邦其人的经历,大致可考。简单地说,崇祯二年(1629)清兵第一次越长城入关,攻占畿辅州郡,曹邦即在其时被俘或投降而至东北,为满洲包衣。顺治四年(1647)考中八旗贡生。十年授吏部他赤哈哈番,相当于后来官职的头等笔帖式。升任户部启心郎不迟于顺治十三年,因是年三月初五、三月二十一、五月初二等日户部题本中均有“启心郎臣曹邦”名衔,见《明清史料丙编》及《丁编》。康熙元年(1662)降为湖广慈利知县;九年迁直隶阜城知县,十一年修《重修阜志》二卷。 他任官最高为启心郎,最终为知县。各部启心郎裁于顺治十五年,后来虽有曾任员外郎的可能,但《宗谱》独载其“顺治十八年任员外郎”,体例已乖。所隶旗分,《丰润县志》称:“及定鼎后,占籍正红旗”,《浙江通志》卷一二一《职官》分巡宁台道条:“曹重,正红旗人,康熙五十二年任”,则其子曹忠(-作重)也是正红旗,似乎原隶正蓝旗,后改正红旗。《湖南通志》卷一二五《职官》慈利县知县条曹邦下又作:“汉军镶黄旗人”,此说如确,尚一度隶属镶黄旗,其间改旗关系,我们不大清楚。无论如何,正蓝旗包衣乃下五旗的包衣,《宗谱》称为“内务府 正蓝旗”,显然错误。至于子孙,《埂阳曹氏族谱》(康熙九年曹鼎望等修,光绪三十三年曹振川等重修)详记曹邦子三人:元、重、庶;曹元子三人:秉政、秉谦、秉和,曹重子一人:秉均,曹庶子一人:秉太。今《辽东曹氏宗谱》所述,不但颠倒缺漏,而且以曹秉和为曹忠之子,曹秉泰为曹元之子,不知何据。曹秉政于雍正五年任理藩院主事,见该年荣缙堂刊的《爵帙全览》,其任通判应在略前;《氏族通谱》成书于乾隆九年,时曹秉政子、侄阿尔苏、曹景岱均已任官。《宗谱》载至曹秉政一辈为止,以下俱无,似《氏族通谱》又不相蒙。曹邦一房存在的问题如此。 三、四房部分的材料来源 “辽东四房”是曹雪芹的直系,一开头记曹俊第四子曹智,为三世。下接四世至八世,概作:“名失考”,并云:“以上因际播迁,谱失莫记。”然后记九世曹锡远至十四世曹天佑,全文如下: 九世 锡远,从老入关,归内务府正白旗,子贵,诰封中宪大夫;孙贵,晋贈光禄大夫。生子振彦。 十世 振彦,锡远子,浙江盐法道,诰授中议大夫,子贵,晋赠光禄大夫。生二子:长玺, 次尔正(-谱作鼎)。 十一世 玺,撅彦长子,康熙二年任江南织造,晋工部尚书,诰授光禄大夫,崇祀江南名宦祠。生二子:长寅,次荃。 尔正(另谱名鼎),振彦二子,原任佐颔,诰授武义都 尉,生子宜。 十二世 寅,玺长子,字子清,一字楝亭,康熙三十一年督理江宁织造,四十三年巡视两淮盐政,累官通政使司通政使,诰授通奉大夫。著有《楝亭藏书十二种》,计《法书考》(八卷)、《琴史》(六卷)、《钓矶立谈》(一卷)、《梅苑》(十卷)、《禁扁》(五卷)、《砚笺》(四卷)、《墨经》(一卷)、《声画集》(八卷)、《录鬼簿》(二卷)、《糖霜谱》(一卷)、《都城纪胜》(一卷)、《后村千家诗》(二十二卷);《诗钞》;《文钞》;《词钞》;《居常饮馔录》;《诗钞》(五卷)、《词钞》(一卷)入《钦定皇朝文献通考·经籍考》、《皇朝通志·艺文略》。《钦定熙朝雅颂集》亦有诗(计五十五首),附录谱后。崇祀江南名宦祠。生二子:长颙,次頫。 荃,玺次子,原任内务府司库,诰授奉直大夫。 宜,尔正子,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诰授武功将军,生子颀。 十三世 颐,寅长子, 内务府郎中督理江南织造。诰授中宪大 夫,生子天佑。 頫,寅次子, 内务府员外郎督理江南织造,诰授朝议 大夫。 颀,宜子,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诰授武义都尉。 十四世 天佑(颙子,官州同)。 文内“颐”字二处缺末笔,应在嘉庆即位以后。最后一条“天佑”下另笔小注:“颐子,官州同”,字迹迥异,且其中“颐”字不避讳,自属更晚,或出近代。 从九世到十四世的材料,有四个来源: 一是《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熙朝雅颂集》。此理甚明,兹 不赘。特别是《氏族通谱》,也许可被认作主要的来源,所记共六世十一人,无一增减,任官亦完全相同。《宗谱》曹尔正、曹荃、曹宜、曹颀四人下均用“原任”字样,似尚保留沿袭的痕迹。余如所引《清通考·经籍考》和《清通志·艺文略》,其实不过《雅颂集》转引。 二是不在上述两书范围以内,但根据其他史料,可以肯定无讹者。例如曹玺、曹寅、曹颐、曹頫的织造差使和年分,曹玺和曹寅的祠祀,曹寅的字号和《楝亭十二种》等。 三是旧谱。曹振彦条下说,次子尔正,“-谱作鼎”;曹尔正条下又说:“另谱名鼎”。这一点说明今谱的四房部分确有依据,而且旧谱还不止一种。鼎、玺二名对称,尔正、尔玉二名也对称。参考奉宽转述故老传闻“玺原名尔玉,弟名尔正,玺以诏旨笔误改名”之说(见其《兰墅文存与石头记》,载一九三一年三月《北大学生》一卷四期),似乎可信。房分和世次,无疑同样根据旧谱,不像是凭空结撰。 四是后人增加的成分,可能即出于重修者之手。这就要牵涉到诰命问题。 四、诰命封授 诰命,自身曰授,上代未服官或已致仕曰封,已故曰赠。谱内文职如曹锡远、曹振彦、曹玺、曹寅,曹荃、曹颐、曹頫七人,基本上无问题,顶多不够严密而已。比方说,曹锡远“子贵,诰封中宪大夫;孙贵,晋赠光禄大夫”。这句话前半指顺治十三年曹振彦任浙江盐法道(正四品)后,曹锡远尚生存,得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后半应指康熙十四年曹锡远因曹玺为三品郎中加四级而得赠光禄大夫(正一品),现有诰命原文可证,并非因曹玺为工部尚书而得赠。余可类推。通过这些封授官阶不难对七人的经历有所推断,因与本文无关,撇开不谈。但武职如曹尔正、曹宜、曹颀三人,情况就要复杂得多,值得较详地讨论一下。 谱云:曹尔正“原任佐领,诰授武义都尉”;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诰授武功将军”;曹颀“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诰授武义都尉”。这三句话,初看起来,好像解释得通。查《清通考》卷九《职官考十四·封阶》,武职是: 正一品建威将军,从一品振威将军, 正二品武显将军,从二品武功将军; 正三品武义都尉,从三品武翼都尉; 正四品昭武都尉,从四品宣武都尉; 正五品武德骑尉,从五品武德佐骑尉; 正六品武略骑尉,从六品武略佐骑尉, 正七品武信骑尉,从七品武信佐骑尉; 正八品奋武校尉,从八品奋武佐校尉, 正九品修武校尉,从九品修武佐校尉。 《清通典》卷四○《职官十八·文武官阶》及《清通志》卷七一《职官略八·官阶》,武职正三品、从三品则误作武义将军、武翼将军。《清通考》接着说:“乾隆五十一年特奉上谕:旧例武官正从一品俱封荣禄大夫,正二品至从五品俱封将军,既未为允当,嗣更定新例,则皆称大夫。因思将军为专阃主帅,大夫系文臣之称,乃旧例则封将军,而今又更封大夫,名义殊觉混淆。嗣后武职正一品至从二品俱应封为将军,正三品至从九品应分别酌予都尉、骑尉、校尉等字样,递为差等,以示区别。旋是遵旨定议:‘一、二品俱封为将军,三、四品俱封为都尉,五、六、七品俱封为骑尉,八、九品俱封为校尉。’经进呈睿鉴准行。于是武职封号较旧制弥尽善尽美矣。”可知武职三品的封阶是武义都尉和武翼都尉。曹尔正和曹颀诰授武义都尉,曹宜诰授武功将军,似乎无甚问题。然而却不尽然。 首先,上文明言这些封阶是乾隆五十一年改定的,以前的两次制度则大异。综合清三通所载,武官阶初制是: 正一品荣禄大夫,从一品荣禄大夫;
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谱序(孙中山家族) (1)

【孙姓】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谱序(孙中山家族)序一家谱之作,由来尚矣。
前人有云:“家乘犹国史也。
”是故谱系之学,史学也。
中华民国元年五月,吾族十八世祖德明公解临时大总统职后返粤,于广州孙族恳亲会云:“四万万同胞,皆黄帝之子孙,其始均无所谓氏族者。
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姓氏生,而家族之见重。
”“合无数之家族,而即成为国家。
”日后更于《民族主义》演讲中详论家族之起源,家族、宗族与国族之关系。
由是可知,国父之重家族,其主旨乃在提倡民族主义,非仅为重视一姓一族之事务而已。
今日吾辈从事于家族谱牒之修撰及研究者,尤须注意此点焉。
十八世祖德明公,讳文,号逸仙,世称中山先生,以推倒清廷、创建民国,立不世之功。
民国廿九年,国民政府明令尊称为国父。
功业既显,闾里与有荣焉。
循名责实,国父之家世故里,乃为世人所注目,欲求其详,此翠亨孙氏家谱之所以重要者也。
吾翠亨孙氏之直系先世,据先辈历代口碑相传及家族之简略谱牒所记,元末明初,常德公避乱南来,徙南雄珠玑巷,后又移居东莞,是为入粤始祖。
始祖及二三四世,俱在东莞居住,五世祖礼赞公,自东莞上沙乡迁来香山县涌口村。
礼赞公之长子乐千,居香山左埗头,次子乐南仍居香山涌口。
吾翠亨孙氏,乃乐南之裔。
至十一世祖瑞英公,迁来迳仔蓢,十四世祖殿朝公,迁入翠亨。
至十七世祖达成公所居,即今日国父故居之基址也。
国父曾云吾翠亨孙氏“世居香邑”,“先人躬耕数代”。
闻诸先辈及乡人,吾翠亨孙氏历代无人应清廷之考试及捐纳职衔,不闻于世;于地方文献,亦无记载。
及至清末,翠亨孙族,散居四方。
先祖德彰公,早岁侨居海外,破家以助国父革命;国父德明公,致力国家民族大业;先父建谋公,跟随国父革命,壮年为国捐躯;先叔建华公,任职中枢,为国宣劳。
吾孙氏两代皆以国事为重,无暇于家族资料之收集整理与家谱之修撰。
而先辈留下之家谱资料,类多简略。
满忝为孙氏二十传长房,撰修家谱,本属责无旁贷。
唯早年因职务关系奔走四方,兼逢国家多故,战乱流离,事久无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与孙应鳌家世内容提要:新发现的孙应鳌后人自行编印的未刊本《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孙应鳌的家世,可补正史之不足。
从孙氏迁黔始祖孙华落籍清平至孙应鳌之子止,已历九世。
从武弁入文儒的家世,对孙应鳌青少年时期思想性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族谱孙应鳌家世中图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4—54—6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贵州清平(今凯里市炉山镇)人,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卒于万历十二年(1584),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晚明黔中王门心学大师,是贵州建省以来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海内群以名臣大儒推之”,“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
嘉靖二十四年(1545)王阳明弟子徐樾任贵州提学副使,见孙应鳌而大奇之,孙应鳌遂以徐樾为师。
次年举乡试第一。
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选庶吉士,改户部给事中。
以后先后任江西按察司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
隆庆元年(1567)以佥都御史,巡抚郧阳(今湖北郧县),三年(1569)遭谤,遂辞官归里。
万历初年(1573)起任原官,次年升大理寺卿。
其后任户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洒,起刑部右侍郎,直至晋南京工部尚书。
卒后赐祭葬,赠太子太保,谥文恭,学者称之为淮海先生。
孙应鳌是明朝中晚期著名的思想家,可《明史》中竟没有为这位明代贵州心学大师立传,至于其家世,更无从考查。
近人李独清在《孙应鳌年谱》序言中说:“惜传业无人,身没之后,著作湮晦,行迹百不存一,清廷纂修《明史》,遂不为立传,《明儒学案》亦漏载之。
”莫友芝在《黔诗纪略·文恭孙淮海先生应鳌传》中也说:“惜传业无人,当时行迹百不存一,本朝修《明史》,遂不为立传。
”刘汉忠先生曾考证《明史》之所以无《孙应鳌传》,并非出于其史事材料缺略之故,而是由于《明史》纂修过程中被删掉之故。
其先《明史》最早的蓝本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万斯同审定的《明史稿》416卷,其中318卷中的《诸臣传》中有《孙应鳌传》,康熙五十三年(1714)及雍正元年(1723)《明史》总载王鸿绪根据万氏审订的《明史稿》而删改成《明史稿》310卷进呈清廷,《孙应鳌传》在王氏进呈稿本中被删掉。
清雍正年间由大学士张廷玉领衔据此编修的今本《明史》,自然便缺失《孙应鳌传》了。
故莫友芝之弟莫祥芝在《孙文恭公遗书叙录》中为之三惜焉:“公以词臣洊践卿贰,外历参政、巡抚,镌巨珰,论革除,清国学,政事赫一时,而《明史》无传,此可为公惜者一也。
心受阳明、心斋之学于徐樾,与罗洪先、汝芳、蒋信、胡直、赵贞吉、耿定向、定理相切蒯,发挥良知,张望眇悟,而《学案》不载其姓字,此可为惜者又一也。
公之著述见于史志者五种,其见录于《四库》者仅三种。
今三种中,只存《易谈》四卷,而《四书近语》六卷,赖王先生震来刊传之。
其《学孔精舍汇稿》十六卷,久巳散佚。
咸丰甲寅,家兄得写本诗稿六卷于麻哈艾述之,疑即《汇稿》末数卷,甚慨文恭文在诗右,传录无人,而遽散亡;嗣又得《教秦绪言》、《幽心瑶草》两种,其他则皆缺,如此更可为公惜者一也。
”因此,有关孙应鳌生平事迹的记载,只见载于明人郭子章的《尚书文恭孙应鳌传》、邱禾实的《孙文恭先生传》、清人莫友芝的《黔诗纪略·文恭孙淮海先生应鳌传》、近人李独清的《孙应鳌年谱》中。
至于孙应鳌的家世,仅李独清《孙应鳌年谱》中略有涉猎,然多语焉不详。
今笔者从贵州凯里搜集到孙应鳌后人自行编印的末刊本《‘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以下简称《族谱》),可补正史之不足。
此谱虽是清平孙氏一族之文献,但却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孙应鳌的家世,其中虽有许多错讹,但内容大体上是可信的,孙应鳌的家世构成了孙应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对他的思想性格影响是比较大的,鉴于目前学术界对孙应鳌的家世多不甚了解,因此,结合《族谱》对孙应鳌的家世作一考述,应该说是有意义的。
《族谱》有图片11幅:第1幅为孙鸿祖(1931-)、孙润林(1936-)、孙鸿翔(1941-)、孙鸿柏(1944-)四人主持参与第七次修谱的合影。
第2幅为明袭授游击将军、五世祖孙礼之墓。
第3幅为明诰授奉直大夫以幼孙裒故晋封资政大夫、七世祖孙汉(应为“瀚”,《族谱》误,下同)之墓。
第4幅为明诰授资政大夫九世祖孙裒之墓。
第5幅为明诰授光禄大夫、予谥文恭十世祖孙应鳌之墓。
第6幅为明敕授征仕郎十世祖孙应驹之墓。
第7幅为清诰授奉政大夫十五世祖孙禄之墓。
第8幅为十九世祖孙培秀之墓。
第9幅为十九世祖孙培元(号青山)之墓。
第10幅为二十世祖孙锡兰(号瑞芝)之墓。
第11幅为二十世祖孙锡畴(号陈九)之墓。
据《族谱》记载,创修《族谱》为明成化元年(1465),由七世祖孙相主持。
第二次修谱为明崇祯元年(1628),由十世祖孙对主持。
孙对,号心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授淝乡教谕,迁北直大成县知县,明敕授文林郎。
第三次修谱为清乾隆四年(1739),由十四世祖孙塾冕主持。
孙塾冕,字元章,清例赠修职郎,恩授儒林郎。
第四次修谱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十五世祖孙禄主持。
孙禄,字子长,号龙严,乾隆二十一年(1756)进士,官礼部祭司郎中。
第五次修谱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十六世祖孙泽健主持。
孙泽健,字象乾,号静轩,清例赠修职郎。
第六次修谱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十九世祖孙培秀主持,二十世祖孙锡兰、孙锡畴参与。
孙培秀,字绍淮,号俊夫。
第七次修谱为2001年,由二十一世祖孙鸿祖、孙润林、孙鸿祥、孙鸿柏四人主持参与,2002年完成《族谱》编印。
《族谱》序言及相关文本有21篇:(1)《锡畴重修宗谱序》,(2)《培秀重修宗谱序》,(3)《培秀廪复祠基序》,(4)《培秀监修祠堂序》,(5)《培元监修祠堂序》,(6)《静轩公续修宗谱序》,(7)《龙严公续修宗谱序》,(8)《元章公重修宗谱序》,(9)《心海公重修宗谱序》,(10)《天衢公朝祖会金序》,(11)《相公创修宗谱序》,(12)《祭文恭公仪注》,(13)《祭文恭公祝文》,(14)《文恭祠对联》,(15)《文恭祠匾额》,(16)《祭家庙仪注》,(17)《祭家庙祝文》,(18)《锡畴重修宗谱凡例》,(19)《龙严公重修宗谱凡例》,(20)《续修族谱前言》,(21)《建议》等。
《族谱》瓜藤图共19幅:(1)《维扬皋邑孙氏鼻祖宋尚书孙道夫之后瓜藤图》,(2)《清平华祖分房图》,(3)《重公长子衣公房图(一)》,(4)《重公长子衣公房图(二)炉山》,(5)《重公长子衣公房图(三)高坪庄》,(6)《重公长子衣公房图(四)麻江》,(7)《重公次子衮公房图(一)孙家寨》,(8)《重公次子衮公房图(二)孙家寨》,(9)《重公次子衮公房图(三)孙家寨》,(10)《重公三子四子五子房图》,(11)《重公六子房图(一)》,(12)《重公六子房图(二)上堡》,(13)《重公六子房图(三)老北门、白岩山》,(14)《重公六子房图(四)老鸦山》,(15)《重公七子房图》,(16)《汉(应为“瀚”)公三子介公房图:湾水》,(17)《汉(应为“瀚”)公四子合公房图(一)葛洞》,(18)《汉(应为“瀚”)公四子合公房图(二)葛洞》,(19)《汉(应为“瀚”)公四子合公房图(三)葛洞、高坡田、陡坡》。
在19幅瓜藤图中,《维扬皋邑孙氏鼻祖宋尚书孙道夫之后瓜藤图》、《清平华祖分房图》、《重公长子衣公房图(一)》展示了孙应鳌及相邻各代的传承关系。
为了方便起见,现将三图合并简化为(见文后附图)。
从《族谱》的总目录及全书结构看,《族谱》正文包括《老谱上部》、《老谱下部》、《第二十世祖》、《第二十一世祖》、《第二十二世祖》、《第二十三世祖》、《第二十四世祖》、《第二十五世祖》、《第二十六世祖》九个部分,这九个部分构成《族谱》的主体。
以“八三公”为一世祖,止于生于2000年9月23日的孙学能为第二十六代子孙。
其中《老谱上部》载一世祖至十二世祖,《老谱下部》载十三世祖至十九世祖。
孙应鳌则位于《老谱上部》中。
孙应鳌,祖籍江苏如皋,其入黔始祖华,以南京神策卫千户于明洪武二十五年来贵州任龙里卫总旗,明永乐年间升为副千户,驻清平,其后遂在清平落籍。
清平,位于今凯里市西北35公里,北至黄平重安镇20公里,西至福泉马场坪37公里,今镇区有面积19平方公里。
境内丘冈叠起,溪河环流,在历史上是黔东南的一个军事城堡和政治中心,为黔东南文化的首善之区。
这里自古以来为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春秋属南蛮牂舸国,战国属夜郎且兰国,秦汉属且兰县、隋属宾化县,唐属宾化、新兴二县,宋为绍庆府下羁縻州,元为麻峡县和播州所辖。
自明初始清平即为黔东南重镇,明洪武五年(1372),置清平堡,隶平越卫(今福泉市),旋裁。
十三年(1380)设清平驿。
十四年(1381)重置清平堡。
二十二年(1389)升为清平长官司。
二十三年(1390)置清平卫,隶贵州都司。
卫城指挥使,下设守备1名、卫千总1名、把总2名、外委3名、千户6名,兵制156名。
弘治七年(1494)设清平县,与卫同城,隶都匀府,上隶贵州布政使司。
民国二年(1913),因原名与山东同,改清平县为炉山县,以境内香炉山起名。
民国二十一年(1932)设炉山镇。
据《族谱》记载,孙应鳌先祖多有功朝廷,授有军功,自其曾祖孙瀚始,皆以儒学科第传家,为入黔始祖孙华为孙氏四世祖。
一世祖孙八三,字庠,号教先,原系姑苏人,其远祖为北宋尚书孙道夫,其后历鼎臣公、时用公、云从公、大馥公四世而至八三公。
宋理宗宝庆间(1225—1227),以明经举乡贡,教授海陵,遂卜江苏如皋之南古燕庄而家焉。
生于宋宝祐甲寅年(1254),殁于元至元戊寅年(1340),享年87岁。
《族谱》载其生于宝庆千(疑为“甲”)子年,恐误,因以87岁逆推之为宝事占二年(甲寅),而非宝庆年,宝庆乃其中举之年。
妣孺人王氏,有一子名九三。
二世祖孙九三,字定受,号德辅,幼习儒业,以孝行上闻,元帝征不应召,杜门著书,日聚生徒讲学不辍,为元之隐士。
生于宋咸淳壬申年(1272),殁于元至元丙申年(1356),享年85岁。
《族谱》载其生于宋咸渲壬午年,殁于元元统丙午年,恐误。
宋并无咸渲年号,恐系“咸淳”之误,元元统亦无丙午年。
妣孺人钱氏。
有五子:福一、贤五、正六、贵六、贵十,皆为孙氏三世祖。
福一,号元正,明太祖时讨张士诚有功升虎贲卫,调征酉定阵亡,明诰授昭信校尉。
生于元大德癸卯年(1303),阵亡于明洪武庚戌年(1370)。
妣安人氏。
乏嗣,以季弟正六之次子孙华为嗣。
贤五,有一子名富二。
正六,号端甫,生于元大德乙巳年(1305),殁于明洪武已巳年(1389),享年85岁。
《族谱》载其殁于明洪熙年,恐误。
妣黄氏。
生四子:荣一、华(嗣继福一)、安六、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