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 区域经济分析 珠江三角洲

合集下载

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边人带得冷南来,今岁梅花春始开。

白头老人不识雪,惊看白满越王台。

——屈大均《广州竹枝词》梅花已近小春开,朱槿红桃次第催。

杏子枇杷都上市,玉盘三月有杨梅。

延安职院附中八年级地理(下)自主学习学案NO.7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 周 星期 科 目地 理 课 题 §7.3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备 注设计人 冯继虎 审查人 审 批 人学 习 目 标 1.运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实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征。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目标1:阅读课本51-52页,说明珠江三角洲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________地区,是由__江及其支流____而成的三角洲的总称,简称“______”。

2.珠江三角洲拥有良好的________和____条件:①大部分是____地形;②属__________气候,____丰足;③____肥沃;④____纵横。

3.珠江三角洲区域是以__________为____发展起来的,是由____沿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个城市所组成的区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4.珠江三角洲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我国________地区,邻近__、__,与____亚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________的先行区。

目标2:(合作交流)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实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1.珠江三角洲区域实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1)位置—;(2)交通—(3)劳动力—(4)租金—(5)政策—(6)历史经验—(7)侨乡—目标3:阅读课本53-55页,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征。

妾家溪口小回塘,茅屋藤扉蛎粉墙。

记取榕荫最深处,闲时来过吃槟榔。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高中地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高中地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料;阅读分析教材,归纳地理知识,把握重点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珠江三角洲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原因,使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2.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及特点、原因以及城市化的特点。

3.通过阅读图片、资料得出结论,通过活动,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学会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寻找最佳的解决对策。

【重点难点】1.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措施第 1 课时【基础梳理】一.经济发展快1.原因(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与相邻。

(2)自然条件:广阔,热量,降水,河流,自然条件优越。

(3)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萌芽早。

2.发展(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工业体系:本区目前已经建立起以为主、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二.城市化水平高1.进程(1)改革开放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缺乏型城市,且城市密度。

(2)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进程,和不断增加,不断扩大。

2.动力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要点突破】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检测与评估】一.选择题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并不是因为()A.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贡献 B.优越的自然条件C.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D.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 D.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上升3.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建成的基地的是()A.重工业基地 B.轻工业基地 C.商品农业基地 D.外贸出口基地4.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全国前列的工业部门的是()A.家用电器 B.电子 C.纺织 D.钢铁5.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化水平较高B.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C.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没有形成城市群D.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密度仍较低6.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B.城市化与工业化没有多大关系C.工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问题突出,人们不愿到城市居住D.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以后发展将减缓7.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就是经济发达地区B.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主要是受港澳的经济辐射影响C.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侨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二.综合题8.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与港澳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港澳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了 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
珠江三角洲的经 济发展以服务业 为主导,占据了 地区GDP的较大 比重。
服务业涵盖了金 融、商贸、物流、 旅游等多个领域, 为珠江三角洲的 经济增长提供了 重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科技 的不断进步和政策 的支持,珠江三角 洲的服务业发展迅 速,涌现出了一批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企业。
汇报人:
航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等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航空枢纽,国内外航 班频繁。
港口: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多个港口,如广州港、深圳港等,是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
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多种交通 方式。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通达性。
珠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 候,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
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为工 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必
要的水源
PART THREE
珠江三角洲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产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率高。
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等为主的产 业体系。
人才和技术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 拥有众多高素质 的人才和先进的 技术,为经济发 展提供了强有力 的支撑。
人口密集: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人口压力较大。
资源短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较少,需要从其他地区进口原材料和能源。
环境污染:。
生态平衡
实施严格的环 保法规:限制 污染排放,加 大违法处罚力

推广清洁能源: 减少化石能源 的使用,降低

高中地理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 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 鲁教版必修3

“泛珠三角’’实际上就是沿珠江流 泛珠三角’’实际上就是沿珠江流 泛珠三角’’ 域的省份合作.共同发展。 域的省份合作.共同发展。我们通常 9+2”.它包括广东、福建、江西、 叫“9+2 .它包括广东、福建、江西、 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 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 个省( 再加上香港和澳门。 州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 泛珠三角’’区域里经济的特点, ’’区域里经济的特点 “泛珠三角’’区域里经济的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中部、 一是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中部、 西部都有; 西部都有;二是资源很丰 富.特别 是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水利、 是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水利、矿 产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产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6、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前店后厂”。 、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 前店后厂” 前店后厂 (1)“前店”指港澳地区 ) 前店”
(2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政策因素: 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 政策因素: 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 优先发展” 设特区,全开放)的策略。 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的策略。
4、产业结构 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 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5、工业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以轻工业为主、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以轻工业为主、 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 了外向型经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了外向型经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珠 江三角洲地区以外贸为导向. 江三角洲地区以外贸为导向.经济发展逐 渐与国际接轨。 渐与国际接轨。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与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与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与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区之一。

本文将从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阐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独特地理条件如何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理特征首先,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一个多河流交汇的平原地区,以珠江、西江和北江为主要支流。

这些河流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此外,这些河流还形成了大量的湿地,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其次,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优越的自然港湾。

珠江口和深圳湾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中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这些天然港湾为国内外贸易提供了便利,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这些港口还为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包括渔业、海洋工程和航运等。

最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该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包括稻米、水果和蔬菜等。

这些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的粮食需求,还出口到其他地区和国家,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

首先,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该地区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成熟的制造业集群,涵盖了电子、纺织、化工、机械等多个行业。

广东省的珠海、深圳以及江苏省的苏州和无锡等城市成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技术转移。

其次,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服务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不断增长的服务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

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业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增加了新的动力。

最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

位于该地区的香港和澳门是中国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旅游目的地,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迅猛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产业升级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3)在珠江三角洲经过初步发展后,实力大大增强,但之后其
A 有明显减少。
A.劳动力优势 B.技术优势 C.政策优势 D.侨乡优势
(4)下列哪种工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出现再次腾飞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缓解环境污染,易产 生失业问题 对转入地区: 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可能带来环境污 染问题
探究二
材料二 • 资料1: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莞发展中的“双优势效应”明显
减弱。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供给 出现瓶颈,成本不断上升,后发优势已今非昔比。东莞陷入 了“双边缘化困境”。 • 资料2:从2005年爆发“民工荒”以来,缺工的阴影就一直笼 罩在珠三角的上空。民工荒不只是简单的劳动合同法的问题 ,更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态的反映 。那些技术含量低、规模不经济、只会依靠挤压劳动者待遇 来获利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民工荒中淘汰出局。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 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2020/9/24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
❖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 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 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经济发达的表现
➢政珠策江优三势角已洲不为明何显要,进劳行动第力二低次成产本业优转势移逐,渐第丧二失次; 产技业术转密移 集以 型后 产其 业主。导产业是什么?
➢从寻区求最位佳选区择位的,角降度低考成本虑,,提为高什利么润要产业转移?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和政策扶持,为该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地区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之一。
珠江三角洲的科技园区
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发展迅速。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服务业为主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制造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通讯设备、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等领域。
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主要依靠外来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高校合作:该地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创新平台: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才引进计划:该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来此发展。
珠江三角洲的社会文化

珠江三角洲的文化特色
岭南文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深受岭南文化影响,注重实用、开放、包容和创新。
历史沿革
珠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成立,成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
198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被列为广东省重点发展的地区之一
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涵盖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绿色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技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的工业以轻 工业为主。
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为什么2008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很多工厂倒闭?
以前的珠江三角洲
对珠江三角洲的描写 百万户,不算富; 十万户,贫困户; 你看那里富不富.
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
讨 论: 为什么很多人要到广东(珠江 三角洲)去打工?
知识巩固: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外向型经济
位于热带,属于亚 热带季风气候
我 国 东 南 沿 海 地 区 图


新 加 坡
中华人民共和国
o o
oo
菲 越 南 律 宾
文莱

度 尼
西

西 亚
珠江三角洲的三个主要城市:
广州、深圳、珠海Biblioteka 珠 海 与 澳 门 相 邻
深 圳 与 香 港 相 邻
对外开放的先锋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 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 珠海、汕头和厦门),珠江三角洲就占了两 个(深圳、珠海),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 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 开放城市)。
便利,劳动力充足。
二、外向型的经济
珠三角的外资主 要来自港澳地区。
珠江三角洲利用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 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张,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创 办了一大批加工制造业,如服装、玩具、电 子等。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前店后厂”。 “前”是指港澳地区 “后”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2、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特点是?
以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
3、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什么样的工业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4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趋稳,消费增长继续 加快
• 2009年,珠三角地区完成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6903.34亿元,与去年同比增 长17.2%,增幅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6个百分点。分 城市看,各市近几年投资总额都保持 了较大的增长(见表4)。
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看,2009年, 珠三角地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231.1 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1.96%。 分城市看,珠海(98.6%)、惠州 (98.9%)、江门(88.33%)、肇庆 (84.3%)和佛山(72.5%)房地产开 发投资增幅居前;深圳房地产开发投资 出现负增长,比上年下降0.2%(见表 5)。
4
珠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增长后劲乏力 • 4.2比较优势效应日趋弱化 • 4.3资源环境约束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 时代 • 4.4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升级受限 • 4.5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日趋严峻,出口增长面临 的制约因素增多 • 4.6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不足,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Leabharlann •2009年,珠三角地区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增长 态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1.88亿美元,比 上年增长16.1%,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占 全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20.3%。分城市看, 深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规模继续领先, 达到36.62亿美元,增长12.4%,增幅提高0.4个 百分点。此外,广州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86 亿美元,数额紧随深圳,增长12.4%;珠海增长 24.9%、佛山增长38.3%、惠州增长17.5%、肇庆 增长12.3%、江门增长15.5%、东莞增长17.1%, 中山增幅最少,仅为3.1%。
• 2009年,珠三角地区市场销售增长继续加 快,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 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珠三角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达7810.1亿元,与去年同比增 长2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 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高出固定资产 投资增幅2个百分点(见表6)。
3.1.5外向型经济稳步增长,增幅略有回落
2 珠三角的定义

1994年10月,广东省政府提出了“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念。 珠三角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濒临南海, 毗邻港澳,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 和我国的南大门。珠三角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 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门市、惠州市的部分县区(市辖区、 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和肇庆市的部分县区(市辖区、高 要市、四会市),陆地总面积4.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23.2%,占全国总数的0.4%。2009年,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 4634万人,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9.8%。 • 为了便于分析,上文所指的包括在珠三角经济区内的惠州 与肇庆的部分县区的各项统计数据,分别取其所在的地级市数 据代替。因此本文以下所指的“珠三角”是广州、深圳、珠海、 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和肇庆共9个地级市之和。
• 2009年,工业继续为珠三角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 长提供有力支撑,主要指标增长稳中加快。珠三角工业 增加值为12352.58亿元,增长18.1%,增幅回落3.1个百 分点,是2006年的2.14倍;2008~2009年,珠三角工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21%。分城市看,广州(2600.22亿元), 增长17.1%,增幅回落3.3个百分点;深圳(3270.05亿 元),增长13.3%,增幅回落2.9个百分点;珠海 (471.93亿元),增长21.6%,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 佛山(2232.84亿元),增长26.2%,增幅回落2.5个百分 点;惠州(597.99亿元),增长17.3%,增幅回落3.2个 百分点;肇庆(171.31亿元),增长33.1%,增幅回落 3.2个百分点;江门(586.7亿元),增长20%,回落2.1 个百分点;东莞1717.85元),增长17.5%,增幅回落6.3 个百分点;中山(703.69亿元),增长16%,增幅回落 2.7个百分点。
5
珠三角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对策
• 5.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增长后劲 • 5.2坚持科学发展观,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 环境的矛盾 • 5.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 5.4切实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大珠三角,承 接国际高级产业转移 • 5.5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扩大腹地,增强 辐射 • 5.6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区,争做中国-东盟自 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域之一
3,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 3.1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 近几年,珠三角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呈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 动共进的良好格局,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快 速增长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效益进一步提 高,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 提高。

分城市看,2009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 值比重已是第三年为57%以上,是珠三角9 市中最大;深圳第三产业比重为49%,提 高2.4个百分点,即将达到50%以上;珠海、 佛山、江门三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继 续下降,其余城市的三产比重比上年均有 不同幅度的提高。(见表3)。
3.1.3工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增幅 略有回落
• 2009年,珠三角地区继续克服人民币升值和国际贸易摩擦升温 等不利因素影响,对外贸易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从出口 情况看,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3540.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29%,比上年增长26.8%,增幅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但仍高出全 国出口增幅1.1个百分点。
分城市看,各市出口增长有所分化,深圳的外贸出口额突破 1500亿美元,达到1684.93亿美元,增长23.8%,增幅回落10.2个百 分点,但仍占珠三角出口总额的47.6%,继续保持绝对优势。东莞 市也突破了600亿美元,达到602.05亿美元,出口总额居珠三角各市 第二位,增长27.1%,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 从进口情况看,珠三角全年实现外贸进口总额2550.5亿美元。 分城市看,除惠州、江门和中山增长较低外,其他各市增长率都为两 位数(见表7)。全年珠三角地区外贸顺差达到990.16亿美元,占全 国外贸顺差总额的37.76%。 •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 及对策
• • • •
1 2 3 4
研究背景与意义 珠三角的定义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珠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5 珠三角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对策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在我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时,国内外 经济贸易环境与改革之初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全球 化进程不断深化发展,国际产业活动深度国际化,各地区 域经济一体化日趋增强,我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的 步伐也不断加快,国内呈现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三 大经济区竞合的态势。 • 选取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三角经济区作为研究 对象,运用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区域一体化、国际分工 等理论,研究其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改变下的经济发展现 状、特征,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对策,为 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3.1.2产业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升,结构 趋优
• 2009年,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3068.2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11727亿元,增长18.5%;二、三产业间增幅小于 1个百分点。从结构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 值的比重分别为2.6%、51.3%和46.1%。与2008 年的2.82:51.42:45.76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 降0.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34个百分 点。与全国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9.1个百 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高出全国2.1 个、7个百分点。数据表明,珠三角第三产业增长 继续提速,第二产业则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形成 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见表2)。
3.1.1 经济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 2009年,珠三角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据 统计,珠三角全年完成GDP 25450.22亿元,占广东省 GDP总量(28077亿元)的82.97%,约占全国GDP总量 (246619亿元)的10.3%,与去年同比增长17.72%,分 别高出广东省(14.5%)和全国(11.4%)平均水平约 3.22和6.32个百分点。近5年来,珠三角GDP年均增长率 为18.1%,各市GDP均以两位数快速增长(见表1)。 • 从城市经济规模看,2009年,广州和深圳两市分别以 7050.78亿元和6765.41亿元占珠三角GDP总量的27.7% 和26.58%,继续保持绝对优势,而佛山和东莞也均突破 3000亿元,分别达到3588.5亿元和3151亿元。从经济增 幅看,虽然只有珠海、肇庆两市增幅同比没有回落,但是 各市增幅仍超过14%。

3.2 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 • • • • • • • 3.2.1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加快 一,是传统产业加速外迁。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 3.2.2产业正处于集聚与扩散并存阶段 3.2.3区域内部整合与外联趋势增强 3.2.4技术创新比较活跃 3.2.5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珠三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各类环境功 能区质量稳定,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势头得到初步的遏制。 重要江河湖库、饮用水源和近岸海域水质得到保护, 部分 流经城镇污染严重的河段水质明显得到改善。 • 珠三角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 生产能耗不断降低, 能源单耗低于全省水平(见表11) 。
3.1.6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增 加
一是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提高(见表8)。 • 二是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较快增长和企业效 益好转也带动了珠三角地区财政收入的加快增长(见表 9)。 • 三是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企 业效益进一步提高,不但提供了丰厚的税源,也增加了居 民的收入。2009年,珠三角城乡居民存款年末余额达 17748.8 亿元,是2005年的1.59倍。从绝对水平看, 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的城市 有:广州市(22469元),增长13.2%;深圳市(24870 元),增长10.2%;佛山市(21234元),增长12.4%; 东莞市(27025元),增长6.7%;中山市(20317元), 增长7.5%。除肇庆市(12794元)低于15000元外,珠海 市(19290元),增长9.2%;惠州市(17310元),增长 8.2%;江门市(15149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