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 套中人
简析契诃夫及其作品《套中人》

简析契诃夫及其作品《套中人》摘要: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带给世人众多文笔犀利、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他通过塑造的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曲折荒诞的故事情节,折射出十九世纪末俄国广大人民群众悲惨的生活,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批判了专制统治者残暴统治。
本文通过分析契诃夫《套中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来总结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感情,进而认识契诃夫的内心和精神。
关键字:契诃夫套中人禁锢批判一、契诃夫生平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一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契诃夫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一个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倒闭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
契诃夫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都曲折反映了俄国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
其作品文笔精炼,形象鲜明,思想深刻,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
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他的名言“简练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
托马斯·曼断言:“毫无疑问,契诃夫的艺术在欧洲文学中属于最有力、最优秀的一类。
装在套子里的人

可恶之处:性格上的顽固保守、 躲避现实、害怕变革和人格上的卑劣
可怜之处: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 思想、心灵,使他整天六神无主、战 战兢兢、为了维护专制制度而丧失了 自我。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 也是受害者。
总之,他不但不知自己的"奴隶" 身份,而且想极力地让"全城的人"都 生活在"做稳奴隶的时代"。
因循 守旧 虚伪 保守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故事 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华连卡姐弟在别里科夫的生命历程里扮演
什么样的角色
柯瓦连科: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为、 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 势力的代表人物。
华连卡:在婚姻问题上先前 有些糊涂,为人率真、爽朗、 明净、纯洁,活泼可爱、向 往自由。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 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 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 与被损害的“小人物”。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 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 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 中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作者简介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
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
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
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
家。
与欧·亨利、莫泊桑 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1860~1904) 契诃夫
相关链接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法国的莫泊桑 俄国的契诃夫 美国的欧·亨利
莫泊桑:《羊脂球》《漂亮朋友》 《我的叔叔于勒》
语言
心理
性格
漫画事件 骑自行车 当面交锋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赏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赏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别里科夫的生活和思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该小说进行赏析。
一、人物塑造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守旧形象——别里科夫。
他身上的保守、固执、畏惧变革的特点,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套中人,将自我与外界隔绝开来。
同时,通过描绘别里科夫的生活和思想,契诃夫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守旧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二、主题表达《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批判守旧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上。
通过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契诃夫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包括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传统与创新的矛盾等。
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对自由、独立的向往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
三、叙事技巧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以客观、冷静的语言描绘了别里科夫的故事。
此外,小说中的时间跨度较大,通过倒叙、回忆等手法展示了别里科夫的人生轨迹。
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小说更加紧凑、有力。
四、语言特色契诃夫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他通过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也富有幽默感,使得作品更具有吸引力。
五、社会寓意《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社会寓意十分深刻。
通过对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塑造,契诃夫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批判了守旧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同时,小说也暗示了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呼唤人们摆脱套子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
六、现实意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守旧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都会限制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小说启示我们要勇敢地摆脱套子的束缚,勇敢地面对变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同时,小说也警示我们应当警惕那些试图将整个社会装进套子里的人和行为,维护社会的自由和独立。
《套中人》摘选著名作家契诃夫小说

《套中人》摘选著名作家契诃夫小说契诃夫(1860-1904),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
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契诃夫小说- 套中人的故事。
套中人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您一定听说过他。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皮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现实生活剌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皮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皮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
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
名著梳理《装在套子里的人》

高中课内文学名著梳理《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
1879年进入莫斯科医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他的主要作品有:《胜利者》(1883)、《变色龙》(1884)、《草原》(1888)、《没意思的故事》(1889)、《库页岛》(1893-1894)、《在流放中》(1892)、《第六病室》(1892)。
后来,他由开始创作戏剧,如《结婚》(1890)、《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伊凡诺夫》(1887-1889)、《樱桃园》(1903-1904)等等。
内容简介《装在套子里的人》(Человеквфутляре)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
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
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
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戴着黑眼镜,耳朵里塞上棉花,坐出租马车的时候也要车夫马上把车篷支起来。
对契诃夫“《套中人》三部曲”内容的分别概括

对契诃夫“《套中人》三部曲”内容的分别概括《装在套子里的人》内容梗概:又名《套中人》,是契诃夫的“短篇三部曲”的首篇,写两个因误了时辰而无法及时回家的猎人:兽医伊凡.伊凡内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逗留在村长普罗科菲家的堆房里过夜,未睡前闲聊时讲的、投射当时社会问题的人物故事。
首聊的人物是村长的妻子玛芙拉,布尔金说她是“那种性情孤僻、像寄居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并说这种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少的”。
令人信服的论点的立足往往离不开其背后强有力的论据。
于是,本文的主角别里科夫赫然走上了舞台,如果说别里科夫演的是一处哑剧,那么布尔金就是一名出色的哑剧解说员,哑剧开场即是故事的结局,牵引着不仅仅是伊凡.伊凡内奇这一名观众。
别里科夫的故事可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孤僻的性格,表现为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同时又极力维护现行专制秩序,思想上自觉向反动政府看齐,蔑视自由,是个典型的“套中人”。
总体来看,他也是沙俄专制统治在现实社会引发的精神瘟疫的一名受害者,同时又是一个带菌体,起到传播专制主义政治统治的精神病菌而室息广大民众自由意志的作用。
二是恋爱的悲剧,该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套中人”病状的拯救过程,结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别里科夫戏剧性地死了。
该部分内容主涉人物是别里科夫、姐弟俩华连卡、瓦卡连科,其中,华连卡自始至终更像是一名局外人,担当着与别里科夫恋爱的戏剧角色,她有着女性的美貌,自由、活泼、非常大胆的性格,是拯救“套中人”的最合适人选;瓦卡连科也是自由的载体,但他的性格表现为暴躁、果敢、爱恨分明,别里科夫之死,他构成了外因中的一部分。
“套中人”别里科夫终于进了那个适合他的、永久的套子------坟墓,但布尔金并未因此关闭话匣,不仅是认为陈述他的论点论据还不足,更因为别里科夫之死并不是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他仅是“套中人”的一个典型,他的死,并未使社会“怪状”随之结束,(学校及城里的人以为就此可以享受解脱的自由了,“然而一个星期还没过完,生活就又照先前一样,仍然那么严峻、令人厌烦、杂乱无章了”、“情况并没有变得好一点。
套中人读后感(3篇)

套中人读后感(3篇)套中人读后感(3篇)第1篇契诃夫套中人读后感第2篇套中人读后感第3篇《套中人》读后感600字【第1篇】契诃夫套中人读后感契诃夫套中人读后感1《套中人》是俄国作家契科夫的著名的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总把自己藏在“套子”里的怪人的事迹。
别里科夫总是用厚厚的衣服把自己包裹起来,他的生活用具也装着套子,他为人刻板,做事总是提心吊胆,怕惹出乱子。
虽然我对那段时期俄国沙皇的统治并不了解,但我在笑这个“怪人”之余,还是能感觉到,也许别里科夫的事迹影射了俄国当时的状况。
文中别里科夫出现次数很多很多的一句话“千万别闹出什么事儿来”,这句话不是细心的体现,而是一种病态的恐惧。
别里科夫除了把自己的肉体包裹起来,更把自己的思想埋了起来。
他对一切允许的事情表示怀疑,甚至不是自己的事也会担惊受怕。
也许在所有人看来这个人都不可理喻,他却控制了这个城市十五年之久。
别里科夫在得知让担忧的事情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极度担忧极度恐慌的神态,并且总是去同事家一声不吭地坐一两个小时,使他身边的人受尽精神压迫,以至于不敢让别里科夫发现他们在干什么事。
十五年内,全城的人害怕高声说话,投寄书信,彼此结交,阅读书籍,害怕帮助穷人,教人识字……直到别里科夫死去,他用最坚固的套子把自己装了起来,全城的人才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也许别里科夫的处事态度和当时沙皇的统治方法是一致的,禁锢人民的思想从而进一步剥夺人民的自由。
别里科夫是沙皇统治制度的施行者及受害者,或者更能被想象成那种制度的代表。
别里科夫的死表示作者的心声:沙皇专制最终一定会走向它的坟墓。
我们生活的社会的精神文化远优于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所以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社会状况。
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免有把自己封在“套子”里的时候,像有走上歧途却一意孤行或自己有想法却憋着不肯述说的时候。
我们要努力拆掉自己的套子,去倾听或者陈述,把心与心拉得更近,在生命途中就会少一些迷茫和孤独。
契诃夫套中人读后感2其实《套中人》只是这本书其中文章,也许是它富有代表性,所以这本书名叫《套中人》吧。
中职语文《套中人》课件PPT完美版

背景介绍
《套中人》写于1898年。 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黑暗的时期。当时, 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 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 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四 处制造恐怖气氛,试图钳制人民的思想,控制人民的行动,绝 大多数的普通人深感压抑,渴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力与专制统 治做斗争,只能逆来顺受,麻木而小心翼翼地生活。 《套中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别里科夫 恋爱失败 “套子”思想根深蒂固
结合
尝试走出套子
华连卡
热情大方 开朗乐观 富有朝气
新思想 新事物 新生活
文本探究
➢ 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校乃至全城10至15 年之久?
旧势力顽固
周围的人怕他们, 没勇气和他们斗
革命力量弱
文本探究 ➢ 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 “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文本探究
➢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小说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别 里科夫的?
漫画事件
婚事风波 自行车事件
争吵事件
文本探究
➢ 在“婚事风波”中,作者是如何刻画别里科夫的?
事件 漫画事件 骑自行车
当面交锋
神态
语言
心理
性格
脸色发青,比 乌云阴沉,嘴 唇发抖
脸色由发青 变成发白
天下这么歹毒 的坏人!
还成体统吗? 这怎么行?
③反映社会背景:“套子”点出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一所学校、 一个小城市,影射了一个处处皆有“套子”的社会。
④揭示小说主题:“套子” 具有象征意义,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 保守反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诃夫套中人误了时辰的猎人们在米罗诺西茨果耶村边上村长普罗科菲的堆房里住下来过夜。
他们一共只有两个人:兽医伊凡·伊凡内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
伊凡·伊凡内奇姓一个相当古怪的双姓:契木沙-希马拉依斯基,这个姓跟他完全不相称,全省的人就简单地称呼他的本名和父名伊凡·伊凡内奇。
他住在城郊一个养马场上,现在出来打猎是为了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然而中学教师布尔金每年夏天都在E伯爵家里做客,对这个地区早已非常熟悉了。
他们没睡觉。
伊凡·伊凡内奇是个高而瘦的老人,留着很长的唇髭,这时候在门口坐着,脸朝外,吸着烟斗,月光照着他。
布尔金在房里干草上躺着,在黑暗里谁也看不见他。
他们讲起各式各样的事。
顺便他们还谈到村长的妻子玛芙拉。
她是一个健康而不愚蠢的女人,可是她一辈子从没走出过她家乡的村子,从没见到过城市或者铁路,近十年来一直守着炉灶,只有夜间才到街上去走一走。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布尔金说。
“那种性情孤僻、象寄居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少的。
也许这是返祖现象,是退到从前人类的祖先还不是群居的动物而是孤零零地住在各自洞穴里的时代的现象,不过,也许这只是人类性格的一种类型吧,谁知道呢?我不是博物学家,探讨这类问题不是我的事。
我只想说象玛芙拉这样的人并不是稀有的现象。
喏,不必往远处去找,就拿两个月前在我们城里死去的一个姓别里科夫的人来说吧,他是希腊语教师,我的同事。
当然,这个人您一定听说过。
他与众不同,不论什么时候出门上街,哪怕天气很好,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的雨伞总是装在套子里,怀表也总是装在灰色的麂皮套子里,等到他取出小折刀来削铅笔,他那把小折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小的套子里的。
就连他的脸也好象装在套子里似的,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绒衣,耳朵里塞上棉花,一坐上出租马车,就吩咐车夫把车篷支起来。
一句话,在这个人身上可以观察到一种经常的和不可遏制的意图,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的套子,以便同人世隔绝,不致受到外界影响。
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使他经常心神不安。
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称赞过去,称赞从来没有过的事物。
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实际上对他来说也无异于他的套鞋和雨伞,使他借以逃避现实生活。
“‘啊,希腊语多么响亮,多么美!’他说,做出甜滋滋的表情。
仿佛为了证明他的话似的,他眯细眼睛,举起一个手指头,念道:‘Anthropos’①“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套子里。
只有政府的通告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写明禁止什么事情,他才觉得清清楚楚。
通告上禁止中学生晚上九点钟以后上街,或者某一篇文章要求禁止性爱,他就觉得清楚明确:这是禁止的,那就够了。
至于批准和允许的事,他却觉得含有可疑的成分,含有某种模糊而没说透的东西。
城里批准成立了戏剧小组,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就摇着头,轻声说道:“‘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就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
’“各种对于规章的破坏、规避、偏离的行为,虽然看来同他毫不相干,却使得他垂头丧气。
如果做祈祷的时候有个同事来迟了,或者中学生顽皮捣乱的事传到他的耳朵里来,或者有人看见女校的女学监很晚同一个军官在一起,他就激动不安,老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在教务会议上,他简直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老是顾虑重重、疑神疑鬼,而且发表纯粹套子式的论调,说什么如今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青年人都品行恶劣,又说什么教室里吵吵闹闹,‘哎呀,千万别传到上司的耳朵里去!哎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还说什么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罗夫和四年级的叶果罗夫开除,那就好了。
后来怎么样呢?他唉声叹气,满腹牢骚,苍白的小脸上架着一副黑眼镜(您要知道,那张脸很小,跟黄鼠狼一样),把我们都降服了,我们就让步,扣彼得罗夫和叶果罗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关进禁闭室里,最后到底把彼得罗夫和叶果罗夫都开除了事。
他有一种古怪的习惯,常常到我们的住处来访问。
他来到一个教师家里,就坐下,一言不发,仿佛在暗中侦察什么事似的。
他坐上那么一两个钟头,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
他把这叫做‘和同事们保持良好关系’。
显而易见,到我们家里来闷坐,在他是不好受的,他所以到我们家里来,只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他作为同事所应尽的义务。
我们这些教师都怕他。
甚至校长也怕他。
您看怪不怪,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极其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教育,然而这个永远穿着套鞋和带着雨伞的人,却把整个中学控制在他的手中,足足有十五年之久!其实何止是一所中学?全城都受他的控制!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在星期六不搞家庭演出,因为怕他知道。
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不敢打牌。
在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的影响下,在最近这十年到十五年间,我们全城的人变得什么都怕。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字。
……”伊凡·伊凡内奇想开口说话,咳嗽了一声,可是先点燃烟斗,看了看月亮,然后才慢条斯理地说:“是啊。
有思想的人,正派人,既读过屠格涅夫的书,又读过谢德林的书,还读过巴克尔②等人的书,可是遇事就屈服,容让。
……问题就在这儿。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布尔金继续说,“而且同住在一层楼上,房门对房门。
我们常常见面,我知道他的家庭生活。
他在家里也还是那一套:睡衣啦,睡帽啦,护窗板啦,门闩啦,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还有‘哎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吃素对健康有害,可是又不能吃荤,担心人家会说别里科夫在斋期里不持斋;于是他就吃用牛油煎的鲈鱼,这固然不能说是素食,然而也不能说是斋期禁忌的菜。
女仆他是不用的,因为担心别人会对他有不好的想法。
他就雇了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儿做厨师,名叫阿法纳西,傻头傻脑,总是喝得醉醺醺的,从前做过勤务兵,好歹会做一点菜。
这个阿法纳西经常在门旁站着,把胳膊交叉在胸前,老是深深地叹着气,嘟哝那么一句话:“‘如今他们这种人多得不行啊!’“别里科夫的卧室小得象口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躺下睡觉,总是蒙头盖上被子。
房间里又热又闷,外面的风吹动关紧的房门,火炉里嗡嗡地响,从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
……“他在被子里心惊肉跳。
他生怕会出什么乱子,生怕阿法纳西来杀他,生怕小偷溜进来,后来通宵做惊慌不安的梦。
早晨我们一块儿到中学去的时候,他心情烦闷,面色苍白。
看得出来,他所去的那个人数众多的中学惹得他全身心地害怕和厌恶。
对他这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跟我一块儿走路,也是一件苦事。
“‘我们的教室里吵得很凶,’他说,仿佛极力为他的沉重心情寻找解释似的。
‘简直不象话。
’“后来这个希腊语教师,这个套中人,您猜怎么着,还差点结了婚。
”伊凡·伊凡内奇很快地朝堆房里扫了一眼,说:“您开玩笑了!”“真的,不管多么奇怪,他的确差点结了婚。
我们学校里调来了一个新的史地教师,名叫米哈依尔·萨维奇·柯瓦连科,是小俄罗斯人③。
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带着姐姐瓦连卡。
他年纪轻,高身量,皮肤黝黑,两只手挺大,凭他的脸相可以看出他用低沉的声音说话,果然他的嗓音好比是从大桶里发出来的:卜,卜,卜。
……她呢,年纪已经不轻,大约有三十岁了,可是身材也高,而且匀称,黑眉毛,红脸蛋,一句话,她简直不是姑娘,而是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
她动不动就发出一连串响亮的笑声:哈哈哈!我记得,我们初次真正认识柯瓦连科姐弟是在校长家里的命名日宴会上。
在那些死板板的、又紧张又沉闷、把赴命名日宴会也看做应公差的教师中间,我们突然看见一个新的阿佛洛狄忒④从浪花里钻出来了:她走来走去,双手叉着腰,扬声大笑,引吭高歌,翩翩起舞。
……她带着感情歌唱《风在吹》,后来又唱一支抒情歌曲,随后再唱一支,她把我们大家都迷住了,甚至别里科夫也包括在内。
他挨着她坐下,甜滋滋地微笑着说:“‘小俄罗斯的语言那么柔和,那么动听,使人联想到古希腊语言。
’“这话使她感到得意,她就带着感情对他恳切地讲起在加佳奇县他们有一个田庄,妈妈住在田庄上,那儿有上好的梨,上好的甜瓜,上好的卡巴克⑤!小俄罗斯人把南瓜叫做卡巴克,而把酒馆叫做希诺克,他们用红甜菜和白菜熬的红甜菜汤‘可好吃啦,可好吃啦,简直好吃得要命!’“我们听啊听的,忽然大家灵机一动,生出了同样的想法。
“‘要能撮合他们结婚才好,’校长太太轻声对我说。
“不知什么缘故我们大家这才想起来,原来我们的别里科夫还没有成家。
这时候我们才感到奇怪:不知怎的,他生活里的这样一件大事,我们以前竟一直没有理会,完全忽略了。
总的来说,他对女人采取什么态度呢?这个重要的问题他是怎样替他自己解决的?以前这件事根本没有引起过我们的兴趣,也许我们甚至不承认这样的想法:一个不问什么天气总是穿着套鞋而且睡觉总要放下帐子的人,也会爱上一个什么人。
“‘他早就过了四十岁,而她也三十了,……’校长太太解释她的想法说。
‘我觉得她肯嫁给他的。
’“在我们内地,由于闲得慌,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人们做过多少不必要的蠢事啊!而这是因为大家不去做必要的事。
是啊,比方说,这个别里科夫既然大家甚至不能想象他会结婚,那我们又为什么突然要给他撮合婚事呢?校长太太啦,学监太太啦,我们中学里所有的女士们啦,都活跃起来,甚至变得好看多了,好象忽然发现了生活目标似的。
校长太太在剧院里定了一个包厢,我们一看,原来她的包厢里坐着瓦连卡,手里拿着一把扇子,眉开眼笑,幸福得很。
别里科夫坐在她的身旁,身材矮小,拱起背脊,仿佛他是被人用钳子硬夹到这儿来的。
我在家里办晚会,太太们就要求我务必把别里科夫和瓦连卡请来。
一句话,机器开动起来了。
看来瓦连卡并不反对出嫁。
她在弟弟那儿住得不大快活,他们成天价吵架和相骂。
比方有这样一个场面:柯瓦连科在街上走着,高身量,结实,穿一件绣花的衬衫,帽子里有一绺头发钻出来,耷拉在他的额头上,一只手里拿着一捆书,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根有节疤的粗手杖。
姐姐跟在他的身后,也拿着书。
“‘这本书你一定没看过,米哈依尔里克⑥!’她大声争辩道。
‘我跟你说,我赌咒,你根本没看过这本书!’“‘我跟你说,我看过!’柯瓦连科嚷道,把手杖在人行道上顿得咚咚响。
“‘哎呀,我的上帝,米哈依尔里克!你发脾气干什么?要知道我们谈的是原则问题。
’“‘我跟你说,我看过嘛!’柯瓦连科嚷得越发响了。
“在家里,要是有外人在座,他们也照样互相争吵。
这样的生活大概惹得她厌烦,她巴望有自己的小窝了,再者年纪也应该顾到,这时候已经没有选择对象的余地,好歹嫁出去就行,即使嫁给希腊语教师也将就了。
况且我们的小姐们大多数都不问嫁给谁,只要能嫁出去就算。
不管怎样,瓦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表示明显的好感了。
“而别里科夫呢?他也常到柯瓦连科家去,就跟常到我们家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