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我们居住的地球1
我们居住的地球

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是我们当前所处的唯一已知宜居行星。
这个蓝色的行星以它生命的存在而出名,但它也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系统,由气候、地貌、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等多个因素构成。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地球的一些主要特征和挑战,以及我们对这个星球的影响。
地球的特征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海洋、土地和生物等。
毕竟,地球是一个系统:任何因素改变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反应。
然而,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工业化和消费主义。
在全球变暖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更多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水和飓风。
地貌地表特征是地球上的其它重要特点之一。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具有海洋、陆地、山脉和平原等形态的行星。
山脉和火山的形成一般是因地球板块运动形成的;海洋则是因为我们行星表面的水分布以及地球的自转。
许多地貌变化是由缓慢作用的天然力量形成的,这些天然力量包括风化、水力学、风积作用和岩浆作用等。
生物多样性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总和。
地球上的生物各具特色,包括对环境的不同适应能力和适应机制。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食物的供应非常重要。
然而,我们的行为不断影响着生物多样性。
例如,森林砍伐和种植大规模单一物种的农业都在削减生物多样性。
人类活动地球上最活跃的生物是人类。
我们建造城市、开采矿物、燃烧化石燃料、放牧和伐林等等,这些活动对气候、地表特征和生物多样性都有深远影响。
一些人类活动如大气污染和捕捞已经导致了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死亡或灭绝。
地球的挑战地球面临许多挑战,这些挑战包含了上面我们提到的特征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和天然资源的过度使用等等。
尽管地球的贡献巨大,但人类活动正在威胁地球的生态平衡。
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地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我们的工业活动和消费带来了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极端气候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知识要点

第三章:探索宇宙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1、 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是:远处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月食时,月球的缺损面是圆弧形。
2、 通过观察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我们知道:黄色的区域是陆地,白色的区域是白云,蓝色的区域是海洋。
3、 通过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短21千米左右,为6357千米,仅差0.33%,因此赤道看上去是很圆的。
它的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所有的经线垂直的线叫赤道。
地图1、 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表现在纸上的图形。
2、 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基本“语言”)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3、 比例尺:表示的是实际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4、 地图方向的表示法有三种: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5、 图例:地图上用不同的图示符号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
第三节:太阳和月球一、太阳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太阳的有关数据:直径:140万千米(地球赤道直径:12742千米)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表面温度:6000,中心温度达1500万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2、太阳表面的结构:从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太阳黑子(光球层)3、太阳的活动:太阳表面的各种变化-------------------------- 耀斑(色球层)日珥(色球层)4、太阳黑子:太阳表面的许多黑色的斑点,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它的大小和多少往往作为衡量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具有周期性,其周期为11年,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1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5、耀斑: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耀斑,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巨大能量。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课本各章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并不神秘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观察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
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
所以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至今日,大家都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那么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呢?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忆历程一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无多媒体条件的可看课本图)学生看多媒体展示,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很容易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3.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分组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小组推荐代表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一一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一一球体用课件展示船只离岸与远去的过程,回归的船只与匏近的过程提问: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演示实验:课本图3—3(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学生讨论:1、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小结:从A到B:观察不到铅笔长度变小,从C到D仍观察到铅笔长度不变,由此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七上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4节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仪和地图 、太阳和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讲义编号学员编号:年级:七年级课时数:3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科学学科教师:程月玲课题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第3节太阳和月球第4节观测太空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目的1.了解我们居住的地球。
2.认识地球仪和地图。
3.了解太阳和月球。
4.初步认识著名星座和恒星,掌握观测星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教学内容【课前检测】1如果乘船出海,看到的港口灯塔会()A.塔顶先从视野中消失B.塔基先从视野中消失C.塔顶和塔基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D.塔顶和塔基会慢慢变小,然后消失2、下列各点属于东半球北半球的是()A.东经112°南纬30° B.东经170°南纬50°C.西经15°北纬70° D.西经100°赤道0°3、关于不同纬度的纬线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形状不同 B纬度越高,长度越长C 长度不同 D长度都与经线相同4.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3层,依次是()A.日核、光球层、色球层 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C.太阳黑子、色球层、日冕层 D.太阳黑子、耀斑、色球层5.在现代天文观察中,也常用星座中最亮的星构成的图形来认识星座,下列图形中,大熊星座是()答案:1-5:B C C B A【知识梳理】一.我们居住的地球提出问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形状?建立猜想:猜想1.3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的“盘氏开天辟地”,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猜想2.古代印度人心目中的大地是个圆盾,由站在乌龟背上的三头的大象驮着。
猜想3.古代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空心山;猜想4.古代埃及人认为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猜想5.地球是个球体。
验证猜想:1.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
2.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
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第一篇: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陈玉菊-20080512759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了解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3、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现象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通过互相合作完成模拟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人类探究科学的艰难历程;2、通过本节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科学观。
四、STS间的关系:1、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2、科学引领人类逐渐发展;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了解STS间的相互发展促进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难点:证明地球形状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篮球、铅笔(学生自备)、木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试想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这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对宇宙和地球是否充满好奇?你有什么疑问吗?让步学生讨论: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2、有没有外星人?知道什么是外星人吗?你认为它是从哪里来的?3、知道星星离地球有多远(最近距离)?(答案:比邻星,约为4.24光年。
光年长度单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有时间和速度计算出。
)这些都是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有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居住的地球”。
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十几年,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同学们会回答到“地球的形状为球体。
”)同学们怎么知道的?其实在我们以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天文学家等等都在研究地球。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一、地球的形状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个大圆盾,有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七年级地理上册《我们居住的地球》评课稿

今天很荣幸,能在现场听名师陈仓鹏老师的一节课?我们居住的地球?。
这节课课堂气氛轻松、亲切,师生之间一直维持着一种平等对话的气氛,教师很好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互相探讨、轻松交流。
这是一节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参很好的课堂。
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我们还应从三维目标的落实上来探讨。
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针对他所在时代的教育问题毫不模糊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开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
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区分力。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并列的、互为支撑的目标,要求我们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不能过分或者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为此,教师要坚守“以人为本〞理念,要在教学的设计、实施和展开的诸多环节中时刻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均衡落实。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一个和谐且共同开展促进的整体。
不能简单地把三维目标看成是在科学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加上科学方法的介绍。
实际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总是过分或者是片面地强调了对科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技能的习得。
于是,关注学生的开展与教师的现实需要之间就人为地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鸿沟。
教师为了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知识,考出最好的成绩,就只能不自觉地采用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手段,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课堂教学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转,教师无法也无心关注、强调那些看起来有些“多余〞的“过程方法〞,更别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
对“知识和技能〞的过分关注还让很多学生感到科学“难〞,这也使得相当多的学生对学习、学好科学产生了消极的情感态度倾向。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独特星球,它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
了解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初中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文,我们将详细介绍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1. 自转: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一圈需要24小时,这个运动被称为自转。
地轴是垂直穿过北极点和南极点的虚拟轴线,地球绕着这个轴线旋转。
由于自转造成了白天与黑夜、日出与日落的交替。
(a)白天与黑夜:当你站在地面上时,会看到太阳冉冉升起和渐渐下山。
这正是因为地球不断自转所引起的现象。
当你所处位置正好在太阳光照射范围内,你会经历白天;当你离开那个范围,就会进入黑夜。
(b)日出与日落:日出发生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之际,在此之后日光会逐渐覆盖地球的各个部分。
日落则是太阳从地平线下降时,天空将逐渐变暗。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因地点和季节而异,这是因为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有所不同。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地球除了自转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运动叫做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次公转周期约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年。
这个运动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a)季节交替: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而非圆形,使得离太阳更近(近日点)的时候极端温暖,远离太阳(远日点)时寒冷。
这就是造成四季交替的原因。
当北半球朝向太阳时,它会经历更多的光照和热量,这是北半球的夏天;而当南半球朝向太阳时,则是南半球的夏天。
(b)昼长夜短与昼短夜长: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不同纬度上白天和黑夜长度的差异。
在靠近北极或南极的地区,由于地球倾斜角度的影响,夏季白天会很长而晚上很短;在冬季则正好相反。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意义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a)时间计算:我们的日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来制定的。
了解自转和公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计算时间、安排生活和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 从而 说明了什么?
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半径: 6357千米 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之差:21千米
计算:
一个人日行五十千米,绕地球赤 道一圈要走多少天? 答案:801 天
;
算命
浩 瀚 的 宇 宙
关于宇宙的问题有哪些?
我 们 居 住 的 地 球
你眼中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圆形
方形
椭圆形
更多……
古代人的地球观:
1、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 2、古埃及人的地球观 3、古代中国人的地球观---天圆 地方说
古人为什么会认为大地是那种形状?
假如你是一位两千年前的古人,你 会如何想象你脚下的大地和你头上 的天空?
如果你有孙悟空那样的本领,你会 一个跟头飞到天边吗? 你是怎么知道地球形状的?
有什么事实证据能证明你的观点?
1.登高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
2.轮船的远去和返回
3.麦哲伦环球航行
4.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的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思考:
1、在木板上移动纸帆船,看到什么 现象呢?纸帆船会消失吗? 2、在圆球上移动纸帆船,看到什么 现象呢?纸帆船会消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