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提纲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
(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②①④③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②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③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④地球是个球体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7.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2013浙江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

第三章复习资料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球的形状1、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正圆球体→椭球体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如:(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2)人造地球卫星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5)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弧形;(6)走不到天涯海角。
3、经过现代科学技术测量得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由于它的极半径与赤道半径仅相差0.33%,因此地球看起来很圆。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即指在赤道一昼夜转1圈)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厚度比较:地核>地幔>地壳;外地核>下地幔>內地核>上地幔>地壳;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地球仪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2、经线和经度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呈半圆形。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0°经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为了防止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大洲分到两个半球,国际上用西经20°(20°W)和东经160°(160°E)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所以,小于20°的经线都在西半球,大于160°的经线都在西半球,其余经线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
(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西半球不全是西经。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
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的完
整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是
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地
球的内部部分。
2.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薄的地球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壳的构造特征:地壳由岩石构成,岩石主要分为火成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火成岩是从地下深处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形成,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4. 地壳运动:地壳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现象,
地震是地壳断裂与移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5. 地球的表面特征:地球表面有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碰撞抬升形成,平原是由沉积物平整积累形成,高原是由剥蚀作用和抬升作用形成,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形成。
总结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地壳构造知识,对于研究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 0.33%;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 >地幔 >地壳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纬线和纬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
(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
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2.经线和经度(1)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3.东西半球的划分(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要点第一节: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所以地球仪制成了正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
2.有些什么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呢?(1)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注意:日食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2)登高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
(3)轮船的远去和返回。
(4)麦哲伦环球航行。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的照片。
等3.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地壳最薄,平均厚度17千米;地核最厚,4.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地核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二节1.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是一个正球体。
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是假想的轴;(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2.3. 东半球包括:0°——160°E和0°——20°W;西半球包括:160°E——180°E和20°W——180°W4.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5.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6.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3)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①指向标定向法: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A.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2.地球是个球体的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公元前六世纪,提出球形设想→公元前4世纪,根据月食推断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的→卫星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3.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B.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上地幔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地核外地核2900千米以下至5000千米处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5000千米到6371千米固态第1节地球仪和地图A.地球仪1.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2.经线和纬线1)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2)赤道与纬线: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3)经线的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为半圆形;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
4)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相互平行;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缩为点;所有的纬线自成圆圈(除南北极点外),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3.4.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5.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高、中、低纬的划分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3)高、中、低纬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6.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了经纬网。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呈近乎球形,但在赤道处略为扁平。
4.由于地球的形状扁平,所以地球的南北半球面积并不对称。
二、地球的运动1.自转运动: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所以我们才会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三、地球的构造1.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3.地幔由固态岩石构成,处于地壳之下。
4.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四、地球上的气候1.气候是指一些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由温度、湿度、风向和降水量等要素决定。
2.不同地区的气候受到纬度、海洋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3.地球上常见的气候带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等。
五、地球上的生物1.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
2.植物生活在陆地和水中,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食物。
3.动物根据其生活习性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
4.动物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受到气候、地形和资源等条件的影响。
六、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大气、水体和土地等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2.人类需要保护地球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行可持续发展。
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2.保护地球环境关乎到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
3.人类应当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运动方式、构造以及气候和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积极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动。
只有保护好地球,我们才能保证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

人文环境的构成
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 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 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
化是核心。
人文环境的特点
人文环境具有地域性、历史性和 动态性等特点,不同地域和历史
背景下的人文环境各具特色。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2
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保护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必要措施,旨在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 面影响。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第三章人 类的家园地球复习
目 录
• 地球的概述 • 地球的圈层 • 地球的环境 • 地球的资源 • 地球与人类生活
01 地球的概述
地球的物理性质
01
02
03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 天体,其赤道略微膨出, 两极稍扁。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40, 075千米。
地球的质量
约为5.965×10^24千克,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
地球的构造
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硬壳, 由岩石构成,厚度从5到 70千米不等。
地幔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占据 地球体积的约82%,主要 由硅、镁、氧等元素构成 的岩石构成。
外核
外核是地球的最内部结构, 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构成, 厚度约为2200千米。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 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 现环境保护,才能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4 地球的资源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定义
土地资源是指地球上可供人类 利用的土地,包括陆地、水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要点
第一节: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所以地球仪制成了正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
2.有些什么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呢?
(1)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注意:日食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2)登高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
(3)轮船的远去和返回。
(4)麦哲伦环球航行。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的照片。
等
3.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地壳最薄,平均厚度17千米;地核最厚,
4.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地核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二节
1.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是一个正球体。
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
(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是假想的轴;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2.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0° ~30°30° ~60°60° ~90°
3.经度和纬度:
经线(经度)纬线(纬度0)形状特征半圆圆
位置关系相交于南北两极点相互平行
长短等长赤道最长指示的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最大度数值180°90°
0°的确定本初子午线(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赤道度数的变化规律向西向东各180°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
分布规律无数条,除0°和180°外,
其余的都有2条
无数条,除0°外,其余度
数的纬线有2条
从两极看的形状辐射状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划分半球的界线20°W、160 °E 赤道(0°纬线)
3. 东半球包括:0°——160°E和0°——20°W;
西半球包括:160°E——180°E和20°W——180°W
4.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5.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6.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3)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
①指向标定向法: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②经纬网定向法: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③一般的表示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7、地图图幅大小一样: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描述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描述的内容越简略。
第三节
1、根据岩石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
2、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往往有明显的
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3、沉积岩是地表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
有明显的层状结构
和化石。
有些沉积岩内组成的碎屑物比较大,可以看到有明显的沙砾或砾石。
4、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
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变质岩常有片状
结构。
5、常见岩石分类:
属于岩浆岩的是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
属于沉积岩的是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
属于变质岩的是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来)。
6、岩石的应用:优质的建筑材料如大理石、花岗岩;
良好的工艺品材料和田玉、青田石;
7、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各种矿物资产,如铁矿、铜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等。
第四节
1、地壳变动是地球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地球内部巨大能量作用的结果。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2、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不是所有的火山都有火山锥,如冰岛很多正在喷发的火山没有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
3、火山喷发物由气态(水蒸气、有毒的二氧化硫)、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组成。
4、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5、地震、火山主要集中分布:
(1)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2)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6.(1)地震是由于地壳里的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和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震包括震源、震中、震中距。
(2)地震发生前,一些动物会表现出异常行为(如马不进圈、猪不吃食、鸡飞狗叫等)和惊人的自然现象(如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
(3)防震自救的措施。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7.中国古代在研究地震方面曾经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如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又叫浑天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第五节泥石流
1、泥石流(外力作用):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地震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动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
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积雪融化引发的泥石流也经常发生。
3、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第六节
1、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创立了大陆漂移学说。
2、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观点,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3、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山脉分割而成的。
4、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5、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
6、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7、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六大板块的交界地方.因为板块之间会发生碰撞和张裂。
8、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9、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造成的。
珠穆朗玛峰的升高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造成的。
(喜马拉雅山是一个山脉,珠穆朗玛峰是其主峰,也是世界最高峰)
我国台湾、日本地震频繁是因为台湾、日本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的缩小是因为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
红海的扩大是因为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造成的
第七节
1、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
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
外力的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神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力的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如高山、深海)
2、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如流水的冲刷使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也会使石灰岩溶蚀而形成许多溶洞;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沉积而形成三角洲和平原;
3、在降水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会形成风蚀城堡;沙的沉积会形成沙丘
4、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的移动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5、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6、五种地形:(1)山地海拔较高,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起伏较大,相对高度超过200米;(2)高原海拔较高,500米以上,起伏不大,边缘陡峻,顶面平坦宽广,相对高度小.(3)丘陵海拔较低,200-500米,地表起伏和坡度较缓,相对高度100米以下.(4)平原海拔较低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相对高度小;(5)盆地周围为山脉、高原环绕,中间相对低平(四周高中间低)
1、常见图形
外力(风力)外力(流水)内力外力(流水)
2、(1)图中表示的地形是三角洲,它一般分布在江河入海口。
(2)这种地形是在外力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3)下列地形中,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是BD。
(多选)
A.珠穆朗玛峰尖尖的山顶 B.云南石林
C.黄土高原上的黄土
D.溶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