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式扳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临床应用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与复位手法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与复位手法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围极小,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递重量与支撑的关节,而双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半脱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
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
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
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
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前错位: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后错位: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
诊断: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症状: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
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常以健侧臀部着床,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困难,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
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手法结合针灸治疗骶髂关节错位48例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年12月第3卷第12期(总36期)Chinese Manipulatio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Dec 2012,Vol.3,No.12经感传,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遂取效。
缘何邪去痛减,却不完全呢?因针为外物,与外邪相博,针仍留于体内,故邪随针留,邪不尽散,出针,则邪无所附。
邪去正复,觉饿乃胃气来复之征兆,啜粥以养胃气。
3五输穴黑便2012年3月15日黄某某,男,21岁,因两天前晚上喝酒,唱K ,熬夜,觉腰酸、腿累、小腹痛、纳呆、大便色黑,现症见胸闷、头痛、微畏寒。
检查:脸色白光白、小腹部有轻压痛、腹肌稍紧张,舌淡白苔薄黄,左脉浮(关),右脉虚(关)。
辨证: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不容则痛,气随血脱。
治疗:补脾胃土,兼顾大肠。
取穴:大都、三阴交、足三里、合谷。
均用补法,足三里加灸,30分钟。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小腹疼痛消失,无黑便,但微泄,纳可,但稍胀,胸闷解,头痛减,脸色红润,脉沉细,但有力(未进食),处方:(1)调整作息;(2)节制饮食;(3)舒畅情志。
按:本病案从脉诊开始,发现左关脉浮,右关脉虚,沉取无力,对照他症,皆能一一对应,所以本病病在中轴,中央脾土不固,则上下轮转不顺,在中为纳差、腹中痛,在上为头痛胸闷,在下为黑便。
于是采用重补中土之法,针+灸足三里、大都(补母),此为运轴转轮之法,中轴一运,他症自除,以复其原。
本病一诊已复其胃气七八分,虽仍有轻度腹泻,腹胀,但脉已有力,可让其自行身体调节,无需治疗,以免患矫枉过正之弊。
手法结合针灸治疗骶髂关节错位48例秦标1李梅2(1.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康复分院,广东深圳518000;2.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000)摘要目的:探讨手法结合针灸治疗骶髂关节错位疗效。
方法:先用斜扳法对错位的骶髂关节进行复位,再用针灸活血通络,消炎止痛。
结果:两种方法结合治疗骶髂关节错位有效率达95.83%。
手法治疗急性骶髂关节错缝疗效观察

ma ni p u l a t i o n s h a s s i g n i ic f a n t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 s h o u l d b e wi d e l y a p p l i e d .
[ Ke y wo r d s ] A c u t e s a c r o i l i a c j o i n t s s t a g g e r e d j o i n t ; Ma ni p u l a t i o n s ; E ic f a c y
值得推广应用 。
【 关键词 】 急性骶髂关节错缝;手法;疗效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e c t o f ma n i p u l a t i o n s o n t r e a t i n g a c u t e s a c r o i l i a c j o i n t s s t a g g e r e d j o i n t . Me t h o d s : 6 0 c a s e s o f a c u t e s a c r o i l i a c j o i n t s s t a g g e r e d j o i n t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f r o m J a n u a r y 2 0 0 1 t o De c e m b e r 2 0 1 0 w e r e t r e a t e d b y ma n i p u l a t i o n s . T o o b s e ve r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j o i n t p a i n i n p a t i e n t s . Me a n w h i l e , t e s t f o r s i t t ng i we a r s s o c k s . O T e v a l u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e c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j o i n t
改良斜扳法治疗腰突症并骶髂关节错位的体会

改良斜扳法治疗腰突症并骶髂关节错位的体会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变、受损,髓核从损伤的纤维环处膨出或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或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等症状,简称腰突症。
腰突症为我科省级重点专病,约占住院病人的一半,其中腰突症并骶髂关节错位的病人约占30%,女性多于男性,用改良斜扳法治疗,可以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压迫,整复骶髂关节错位,恢复腰椎和骨盆间的力学平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63例腰突症并骶髂关节错位的住院病人中,男性16例,女性47例,年龄19~51岁,病程2天~10余年,脑力劳动者42例,体力劳动者21例,无明显诱因致病者38例,扭伤、跌倒等引起者25例。
1.2 临床表现腰痛伴臀部及下肢麻木疼痛(其中左侧痛24例,右侧痛39例),腰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呈歪臀跛行。
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侧弯,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突出节段棘间和棘旁压痛、放射痛,患侧骶髂关节处压痛和叩击痛,曲颈试验(+),患侧直腿抬高试验(+),患侧“4”试验(+),骨盆分离试验(+)。
骶髂关节错位可分为前错位型和后错位型。
前错位型:患侧髂后上棘上移、凹陷,至后正中线距离增宽,髂嵴水平下降,耻骨联合下移,闭孔纵径高度缩短,下肢假性延长。
后错位型:患侧髂后上棘下移、凸起,至后正中线距离变窄,髂嵴水平上升,耻骨联合上移,闭孔纵径高度增长,下肢假性缩短。
1.3腰椎正侧位及骨盆X线片:可见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侧弯和两髂嵴不等高,内骨盆及两闭孔不对称等。
CT检查:L4-5椎间盘突出21例,L5-S1椎间盘突出36例,L3-L4椎间盘突出6例。
骶髂关节前错位型:左侧9例,右侧25例;后错位型:左侧21例,右侧8例。
2 治疗方法2.1放松手法患者俯卧位,医生先以滚法、掌根按揉法施于腰骶部约5分钟,用力要求柔和深透,使痉挛的腰肌得以放松。
2.2改良斜扳法[1] (1)腰椎斜扳法:患者侧卧,患侧在上。
骶髂关节错位的症状

文章导读骶髂关节错位是骶髂关节损伤引起的关节错位的现象。
但是由于,急性扭伤,或者是长期处于错误体位下劳动导致的,骶髂关节错位,常伴有周围软组织的损伤,韧带的拉伤,以及不同程度的疼痛。
以局部疼痛为主,可放射至臀部及大腿根部,为急性发作。
接下来就具体介绍一下骶髂关节错位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症状患者大多见于剧烈体育活动、外伤或久坐后,少数患者可无明显外伤史,急性发作期,在下腰部一侧可出现疼痛,大多较为严重,放射至臀部或腹股沟区;但一般不会放射到坐骨神经的小腿分布区。
患者常取侧卧位或俯卧位,翻身时疼痛加剧。
拒绝站立,或是下肢取屈曲姿势。
步行时,患侧常呈臀沟下垂状跛行步态。
体格检查时,骶髂关节处可有局限性压痛,直腿抬高患侧受限,并有骶部疼痛。
骨盆分离试验“4”字Patrick试验、对抗性髋外展试验及俯卧提腿(Yeomen)试验等均为阳性,其他凡可促使髂骨旋转的活动均可引起患肢疼痛,但无神经根性放射痛。
治疗非手术疗法采取一般保守方法,如卧硬板床休息、理疗、局部按摩、膏药外敷及局部封闭等方法症状多数可缓解。
对同时伴有腰椎或腰骶关节退变或椎间盘突出者,需加以相应处理。
(1)局部封闭:一般用1%普鲁卡因10~20m1(可酌情加入1.5~2ml醋酸氢化可的松)。
操作者手持长针头注射针管,在压痛最重处注射,一般位于骶髂后韧带及骶棘肌附着点处。
注射针头应深达骨膜下,并可沿髂骨内面深入骶髂关节。
注射后数分钟,疼痛大多消失。
一般每周注射1次,3~4次为一疗程,但不宜多用。
同时可用弹性骨盆带进行骨盆制动。
加强腹肌、背肌和臀肌锻炼避免弯腰、举重物等活动。
对有骶髂关节退行性变的患者及分娩后的产妇,应特别注意。
(2)手法按摩:患者俯卧,助手固定骨盆,手术者按正规的按摩手法由轻至重,由点及面对骶髂关节局部及周边肌肉、韧带进行手法按摩。
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在感到舒服的同时,亦可有骶髂关节复位感。
(3)整复向前扭转错位的位法:患者健侧卧位,身体靠近床边,健侧下肢伸直,患肢屈髋屈膝,患者面对面站立,一手按住患者肩部向后固定其躯体。
智慧树答案骨伤推拿治疗学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绪论1.做棒击法常用()答案:桑枝棒2.最早推拿专著是()。
答案:《黄帝岐伯按摩》十卷3.与骨伤疾病相关的中医理论是()。
答案:经筋理论;皮部理论4.作为推拿手的延伸的工具是。
()答案:桑枝棒5.推拿医师在开展诊疗过程中需做到明确诊断,才可实施推拿治疗()答案:对第一章1.落枕患者的X片检查如果发现颈椎曲度变直,常见于()。
答案:反复落枕的患者2.关于落枕穴,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落枕穴位于第二、三掌骨之间。
;落枕穴又称为外劳宫。
3.治疗落枕必须需要配合颈椎扳法。
()答案:错4.以拿法治疗落枕时,常常操作于颈项部及风池、颈夹脊、肩井等穴位。
()答案:对5.对于疼痛较严重,活动困难的患者,可先按揉患侧天宗、阿是穴2~3分钟,同时让患者轻微转动颈项,疼痛减轻后再按上述手法治疗。
()答案:对第二章1.霍夫曼氏征阳性一般见于以下哪一型颈椎病()。
答案:脊髓型颈椎病2.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以下哪项检查是阳性()。
答案: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3.骨伤科疾病推拿治疗的总的原则是筋骨并重,以筋为先。
()答案:对4.导引包括三调:调身或者调形、调心或者调神和调息或者调气。
()答案:对5.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推拿操作还需要在常规操作基础上:可以在上肢沿着放射疼痛、麻木的路线进行手法刺激,在颈椎再做一下拔伸牵引手法。
()答案:对第三章1.胸椎后关节紊乱好发于()。
答案:第3~7胸椎节段2.诊断胸椎后关节紊乱诊断依据包括()。
答案:棘旁软组织紧张甚至痉挛,触之常有条索样物感,压之常有疼痛感;错位节段的棘突有明显压痛、叩击痛或偏歪;X线检查排除排除胸椎骨质破坏的疾病;有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姿势史。
本次忽然发病3.胸椎后关节紊乱只有急性发病,没有慢性发作。
()答案:错4.胸椎后关节又称胸椎小关节紊乱,“小关节”包括:关节突关节和肋椎关节。
()答案:错5.脊柱微调手法整复胸椎后关节紊乱的动作要领为:由按压法演变而来,体位同上,医者一手掌根碗豆骨按压于患者健侧后突之横突上,另一手臂紧贴住该手臂,掌根按压于下位胸椎的患侧横突上,嘱患者缓慢呼吸,在呼气末,双手用力向外下方作一短促的冲击。
范炳华教授推拿之扳法应用经验

中国乡村医药3 讨论气机升降理论是《黄帝内经》核心学术思想之一[3]。
中医学认为,中枢性呃逆是风、痰、瘀等有形实邪上扰清窍,使得清阳不能上升头脑;而正虚邪盛,中焦气机失调,胃失和降是中枢性呃逆的重要诱因[4-5]。
正气亏虚是导致病理产物的基本原因,气机升降失调是主要的病理因素,故调理升降对治疗脑血管病导致的中枢性呃逆具有意义。
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下,笔者结合全息理论,创新取穴方式。
全息理论认为,呃逆1穴对应人体的中焦脾胃,中焦是气机升降的中枢,向下直刺透过拇指指间关节,是导气下行,降其浊阴的过程;呃逆2穴也对应人体的中焦脾胃,针刺时针体透过掌面,抵达第五掌骨的中点,与后溪穴相对,而后溪穴通督脉,故该穴在调中的同时也在升发人体的清(阳)气。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呃逆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痊愈率略高于对照组。
左为阳,右为阴,故男取左侧呃逆1、2穴,女取右侧呃逆1、2穴,以协调阴阳。
升清降浊理论指导针刺取穴,可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使得清升浊降,气机调和,呃逆自止;选穴少,且所选分布于四肢,可明显改善患者呃逆症状。
参 考 文 献[1]冯海燕,刘云峰,王立峰. 肌电图定位膈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3):274.[2]姚会敏,王欣,张海鹏,等. 穴位注射配合刮痧治疗脑干梗死后呃逆45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15,24(7):1233.[3]刘瑞,鲍艳举,花宝金. 《黄帝内经》中气机升降理论思想的探讨[J]. 世界中医药,2014,9(3):199.[4]范涛,赵奉茹,秦厚红.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J].吉林中医药,2017,37(12):1267.[5]谢建谋,陈庆辉,林小晓,等. 醒脑开窍针刺法加头针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J]. 中国针灸,2015,35(2):149.(收稿:2019-12-12)(发稿编辑:张戈薇)范炳华教授推拿之扳法应用经验应晓明 姚本顺 范炳华范炳华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长期从事推拿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创立了“三部推拿法”“蛙式扳法”等推拿手法,并创新性提出推拿临床应用的学术思想“症因相关论”。
“托腘压腿后扳法”治疗骶尾关节前方半脱位临床体会

者经 1 ~3次 治 疗 均 获 痊 愈 。 结 论 : 该 手
法操 作 省 力 , 便 于 掌握 。
关键词
腿后扳法
骶尾 关节前 方半脱 位
临 床 体 会
套, 休息片刻 , 可冉重复施术 , 但不 宜超 过
3次 。在 右 手 大 拇 指 向后 扳 动 时 , 左 手 臂 要同时配合其节奏 , 将 患 者 双 腿 朝 前压 向
位, 根据其 尾骨尖 向前轻度偏 移 的特 点 ,
施 以反 方 向还 拨 。在 操 作 过 程 中 , 托 胴 吖 以充 分 暴 露 推 拿 部 化 , 隔着 内裤 , 避 免 了 患者 的难堪 , 当 右 手 大 拇 指 向 后 扳 的 时, 左 手 臂 将 大 腿 向前 压 , 加 大 了操 作 受
卧, 翻身下床不便 。检查 : 尾骨触痛 明 。
摄 x线 片 : “ 骶 尾 椎 未 见 明 骨 折 ”( M X
7 0 2 1 2 1 0 ) 。遂 施 以 “ 托胴 压腿后 扳法 ” 治 疗, 仅 1次 疼 痛 即 消 。 1 O天 后 随 访 诸 状 悉解 。
讨 论
参 考 文 献
2 1 5 0 0 1 苏 州市 立 医 院 东 区 中 医科
疼痛加 剧 。x线 摄 片 : 骨质 多无 明显 改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
09. 2 0 6
发 现 。所 以常 被 拟 诊 为一 般 的跌 扑 损 伤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 雷志英 , 黄爱民 , 罗小琼 , 等. 米非 司酮配伍 米索前列醇 终止高 危 早孕的效 果观察及可行性 探讨 [ J ] . 中 国医师 进修杂 志, 2 0 0 8 , 3 1
( 2 7 ) : 4 5— 4 6 .
[ 6 ] 曾华 , 陈志. 人工流产 术后 闭经的临床特 点分析 [ J ] . 重庆医科 大
髋 屈膝 , 蛙 式扳 法和后 伸 扳 法四 步操作 。结果 : 治愈 3 5例 , 占7 7 . 8 %; 好 转 8例 , 占1 7 . 8 %; 无 效 2例 ,
占4 . 4 %; 总有效 率 9 5 . 6 % 。结论 : 蛙 式 四步扳 法 治疗骶 髂 关节错 位 , 操 作 简便 , 疗 效确切 , 治 疗安全 。
l 5 9 6.
不净 , 同时 因体 多 虚 , 病及肝肾 , 若合并湿热、 湿毒等 ,
则 导 致 带 下 异 常 。概 括 其 病 机 特 点 为 “ 瘀、 热、 虚、 湿” , 其 本为 虚 , 其标 为瘀 , 目前辨 证 论 治 有 从瘀 论 治 、
[ 3 ] 李立梅 , 刘 菊红. 药 物流产 的安全 性 [ J ] . 中 国计 划生育 学杂 志 ,
[ 1 0 ] 张哲 , 刘 淑文. 妇炎 消辅 助早 期 妊娠 药物 流产 2 6 4例 I 临床 观察
[ J ] . 中国实用医药 , 2 0 1 0 , 0 5 ( 2 7 ) : 1 2 9— 1 3 0 .
蛙 式扳 法 治疗 骶 髂 关 节错 位 临床 应 用
杨斌 , 柴 晟
( 衢 州 市 中医 院针灸 推拿 科 , 浙江 衢 州 3 2 4 0 0 0 ) 摘 要: 目的 : 以蛙 式 四步扳 法 为主 治疗 骶髂 关 节错 位 , 观 察 其 临床 疗效 。 方法 : 采 用 自体 牵 引 , 极度 屈
后 虚损 不 能 固摄 , 瘀血阻滞经脉 , 导致血不归经 , 日久
参考 文献 :
[ 1 ] 袁琼. 人工流产术后并发症对妇 女身心健康影响分析 [ J ] . 中外 医 学研究 , 2 0 1 l , 9 ( 3 3 ) : 1 3 9—1 4 0 . [ 2 ] 袁春 , 陈淑清 , 孙秀云 , 等. 康妇 炎胶囊预 防人工 流产 术后盆腔 炎 性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J ] . 中国全科医学 , 2 0 1 0 , 1 3 ( 1 4 ): 1 5 9 5一
学 学报 。 2 0 1 1 , 3 6( 1 ) : 1 1 9—1 2 0 .
[ 7] 何 泽真. 人工 流产 3 5 6 8例临床分析[ J ] . 海南医学 , 2 0 1 2, 2 3 ( 1 0 ) :
7 1—7 2 .
[ 8 ] 王 淼, 赵可 宁. 中医药治疗药物 流产 后阴道 出血研究概 况[ J ] . 江 苏 中医药 , 2 0 1 1 , 4 3 ( 4 ) : 9 2— 9 3 . [ 9 ] 菊红. 妇炎 消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J ] . 现代 中西医结合
2 0 0 7 , 8 ( 1 5 ): 5 0 8—5 0 9 .
从 气虚 血瘀 论治 及 分 型 论 治 。妇 炎 消 胶 囊 由酢 浆 草 、 败 酱草 、 天 花粉 、 大黄 、 牡 丹皮 、 苍术、 乌 药 等组成 , 具 有 清 热解 毒 、 行 气化 瘀 、 除湿 止 带 的功 效 , 用 于 妇 女 生 殖 系 统炎症 _ 9 J , 痛经 带下 。张 哲 ¨ 。 。 等将妇 炎 消胶 囊 用 于 早期 妊 娠药 物 流产 的治 疗 中 , 结 果 显 示 可 改 善 药 物 流 产效 果 , 提高 流产 成功 率 , 降低 药物 流产 并 发症 。 本研 究 结果 显示 , 术 后 口服 妇 炎 消 胶 囊 可较 使用
2 0 1 3年第 4 1 卷第 2期
V o 1 . 4 1 , No . 2, 2 0 1 3
中
医
药
学
报
A c t a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 h a r ma c o” 、 “ 胞 衣 残 留” 、 “ 堕胎” 、 “ 带下 ” 等 范 畴 。中 医认 为流 产 可致 冲任 受 损 及 胞 宫 留瘀 , 产
关 键词 : 骶 髂 关节 ; 关 节错 位 ; 蛙 式扳 法 中图分 类号 : R 2 4 4 . 1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2— 2 3 9 2 ( 2 0 1 3 ) 0 2— 0 0 9 9— 0 1
骶髂 关节 为 凹 凸不 平 互 相 嵌 插 的 耳状 关 节 面 , 有 轻微的关节活动 , 同时韧带坚强牢固, 单纯韧带损伤少 见 。但 由于 骶 髂 关 节 遭 受 向 前 或 向后 的较 大 旋 转 暴 力, 极 易造 成骶 髂关 节 错位 而 引起剧 烈 的疼痛 , 是 引起 下 腰痛 的主要 原 因 。近 几 年 来 , 我 科 采 用浙 江 中 医药 大学 范炳 华教 授 自创 的蛙式 四步扳 法治 疗骶髂 关 节错
阿奇 霉素 能更 好 的减 少 术 后 盆 腔感 染 率 , 有 利 于术 后 子宫 功能 的恢 复 , 而术 后 随访 显 示 , 妇炎 消胶 囊可 使蜕
[ 4 ] 王延星. 彩色多普勒超声 对药物 流产 的监测及临床研究 [ J ] . 吉林
医学 , 2 0 1 0 , 3 1 ( 1 2 ) : 1 6 7 6—1 6 7 7 .
杂 志, 2 0 0 6, 1 5 ( 1 1 ) : 1 5 1 3一l 5 1 3 .
膜完全脱落 , 促进子宫 内膜恢复 。 综上 , 术 后 口服妇 炎 消胶 囊 可 促 进 人 工 流产 术 后
子 宫 功能 的恢 复 , 减 少感 染 几率 , 其疗 效 优于单 纯 使用
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