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现八相——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

•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七:【说法】 • 世尊感于众生迷失本觉,沉沦苦海,故于成道后,先至 鹿野苑,转四谛,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后更以其 大悲、大智、大愿、大行,游历四方,化导群伦,欲令 众生悟佛知见、回归本觉、离苦得乐。 • 终其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度有情, 其数无量。
•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八:【涅槃】 • 世尊于入灭前三月,曾提示阿难三次:「得四神足者,能住寿一劫」,但阿 难皆未请佛住世;尔时魔波旬,即来佛所,劝请世尊入于涅槃。世尊心知化 缘已尽,便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语诸弟子:「汝 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 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 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 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闇。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 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 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 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 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世尊如是慈悲咐嘱,而后寂然入灭。
•
5.善逝 音译为修伽陀,意译为好去.就是如实 的去彼岸、或者是不再沉沦于生死海之人的意思。 因为他能够实行善净圣道,因为他能够到不死涅 槃的善妙处所,因为他能正确完成波罗蜜到菩提 座下成正觉,因为他能在适当的场合只说适当的 话,所以称他为善逝。
•
6.世间解 是彻底理解世间世事的人。世间 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世间就是相对于出世间 而言。出世间就是开悟的世界,相对于这个出世 间的世间,就是指三界六道的迷惑世界而言。佛 完全了解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情、性格与 根机等,因而能相应的做适当的说法,并且使一 切众后趋向理想,而化导救度之。也就是说佛完 全了解世间苦、集、灭、道的循环真理,他就据 此来从事他的教化活动。
历史上释迦牟尼佛是谁

历史上释迦牟尼佛是谁释迦牟尼佛得道后普渡一切众生,是佛教领袖和创始人,终身致力于佛教教义的宣传。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释迦牟尼佛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释迦牟尼佛的简介释迦牟尼佛(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古尼泊尔人,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
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
略称释迦、牟尼、文尼。
亦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
又称:世尊、释尊。
即佛教教祖。
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
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梵Kapila -vastu )净饭王(梵S/uddhodana )之太子。
该城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Tilori-Kot)附近,拉布提河(Rapti)东北。
国土面积约三百二十方里,为憍萨罗国(梵Kosala^ )之属国。
其时北印度实行贵族共和制度,该处分成十个小城邦,由十城中选出最有势力之城主为领导者,净饭王即当时共和国之领袖。
母摩耶夫人(梵Ma^ya^ )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梵Devadaha )主之女。
释迦牟尼佛的小故事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故事耳熟能详,有信仰的人都听过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得真身终成正果。
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出真理,为无数众生找到了脱离生死轮回的真谛。
释迦牟尼诞生的时候天地光芒四射,据说遥远的东方都感应到了这一不同寻常的现象,这表明有圣人降临到这个世间。
这个娃娃刚出生就能说话,这句话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他说的时候手指天,教踏地,并且哈哈大笑。
长大后释迦牟尼看到人间的种种总会思考和发出疑问。
为什么人会死?人死了又去往哪里?为什么自己要打猎?他看到生病的人感叹、看到年迈的人感叹、看到贫穷的人也感叹。
他想找出这些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于是有一天夜里,他抛下妻子儿子独自踏上了寻找真谛的道路。
他走了很多的地方,拜访了所有的高僧大德,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释迦摩尼和六耳猕猴之间的持续了万世万劫的恩怨故事。

释迦摩尼和六耳猕猴之间的持续了万世万劫的恩怨故事。
据《释尊八相示现》记载,在过去无量劫前,燃灯佛住世时,有一位善慧仙人,归依于佛。
这个善慧仙人就是释迦牟尼的前世,善慧仙人修行之前只是一个普通人。
因为他做为一个凡人已经经历了无数劫,所以我们不必非要问他的原来的名字是什么,我们不妨就称他为善慧,或者释尊前世等等。
在燃灯佛前修行的有千万之众,有凡人,有六道众生,善慧只是其中之一,我们故事的主角六耳猕猴的前世也在其中,那时候他还没有六耳,他还只是一只普通的猴子,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我们不妨就称他为猴子。
善慧与那猴子原本是朋友,两个一起到燃灯驾前听大智真言。
善慧听后决心出家,修菩萨行,悟宇宙之大智慧,立志普度众生,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燃灯于是为善慧授记说:“你将来在娑婆世界成佛,成佛后号释迦牟尼,度诸众生。
”而这猴子呢,他听后却连连称“谬!”称佛的话都是大谬。
将要误众生不浅。
佛问猴子为何出此妄言,猴子反问佛说:“世尊,按你所说,六道众生,行善业者将得好的果报,行恶业者将要得恶的果报,在我看来未必如此。
强梁夜夜欢歌,一生只知强取豪夺,奢靡享乐,直至寿终。
我想他从未担心过有什么恶报,你就算把这些真言说给他听,他也未必信。
因为他看到的都是自己行的恶事,得的却是善报。
你的佛法对他何用?再比如一家善良之人,一生行的善行,最终却被恶人所害,何谈福报?而且周围的人都看到的是他行的善业却得的恶报,哪里还会相信你的佛法?我看你的佛法对世人无用啊!只会害了善良之人,却难以惩戒恶人。
要它何用?”燃灯如来对猴子说:“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你不知恶人今世行恶,必将在来世或若干世之后得到恶报,或者堕入地狱受苦,或者轮回转入畜生道受人奴役和宰割,而恶人今生得到的福报则是前世的善行的果报。
今生的善人之所以得到恶报那是前世的恶行所致,而善人的善行一定将在来世得到福报。
”猴子对说:“什么前世后世,我都不知,我只知今世。
不仅我不知前世后世,世人都不知前世后世,世人只知此处有物,我伸手取之,此物即到我手中。
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名数)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
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
八相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
大乘起信论所说者,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
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
二、入胎,乘白象由摩耶夫人左胁入胎之相也。
三住胎,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说法之相也。
四出胎,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右胁出生之相也。
五出家,十九岁(或二十五岁)观世之无常,出王宫入山学道之相也。
六成道,经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成佛得道之相也。
七转法轮,成道以后五十年间说法普度人天之相也。
八入灭,八十岁在娑罗双树下入于涅槃之相也。
起信论曰:‘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
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
’天台大师之四教仪,除第三之住胎,加入第五降魔之相为八相。
四教仪四曰:‘释菩萨位略为七位:一发菩提心、二行菩萨道、三种三十二相业、四六度成满、五一生补处、六生兜率天、七八相成道。
(中略)所言八相成道者: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
古来以此二说为大小乘之别,初为大乘之八相,后为小乘之八相,然此二种八相,仅开合不同耳,非区别二乘也。
’佛祖统纪二曰:‘述曰:大乘开住胎合降魔于成道,小乘开降魔合住胎于托胎。
住胎见起信,降魔见四教仪,此先达之论也。
今观大小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华严云菩萨住母胎已,示现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也。
因果经,菩萨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鬼神说法,此小乘住胎也。
华严离世间品菩萨出家成道降魔转法轮等。
妙乐云:四德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魔也。
因果经,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时,得最正觉,此小乘降魔也。
今欲顺八相之言,且用起信四教仪二文开合为证。
’【八相成道图画】(图像)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八曰:‘尔时世尊才涅槃后,大地震动,时大迦摄波作是念:此未生怨王,胜身之子,信根初发,彼若闻佛入涅槃者,必呕热血而死,我今宜设方便。
传国玉玺辨真伪

传国玉玺辨真伪宁夏高惠芬传国玉玺的样式等,作家与网络说法很多,但臆测的成分较多。
作为实物且可证的传国玉玺亮相,本室尚属首例。
国际岩画专家,河北大学汤惠生教授认为,判断事物的真实性,一定要有许多支撑它的数据说话才可靠,没有较多的数据佐证,即使一个课题组搞下来的结论也未必真!《英国剑桥科技史》直言:“考古界惟一能确定的是:一切都不可确定。
”正是发现了太阳神岩画的史前传播,学院派的中国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才被质疑。
发现新的物证,质疑传国玉玺的真伪,对各种版本的传国玉玺进行比较鉴别,也是很正常的事。
下面略辨之。
这是网络的一方“鸟虫篆书”传国玉玺,鸟兽图腾倒是符合史前人类的文化特征,然而它并没有持有者的名字,内容空泛,不知是谁持有,仅此一点,判定它为假。
有人说传国玉玺是奉秦始皇之命所镌。
李斯在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作为秦始皇“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象征。
这方传国玉玺也为假。
没有神迹,全是人所为,何为“皇权神授”呢?再说了三皇五帝在上,夏商周朝代在前,传国玉玺一定不会是嬴政首先拥有的!而且,颛顼是新石器时期君权、神权与教权集聚一身的帝王,其影响力是相当大的,秦嬴政的玉玺怎么能与颛顼的玉玺相比呢?另有其他玉石方印,近代特征显著,也没有明确的持有者姓名,形制也都可以复制,当然也为假。
这枚“传国玉玺”,来自远古的额济纳旗,那是北方之帝颛顼用权的地方。
按照国际专家的“微腐蚀断代”原理判断,这枚文化遗存石有相当长历史,而且完美无瑕。
美石为玉,“石蕴天机”,从玉玺“短须”与所刻眼睛谐音“主”等多方面信息来看,它应该是新石器时代颛顼帝所持有。
在没有更令人信服的传国玉玺出现之前,这枚应该就是真的。
著名历史学家王绍玺教授著有《传国玉玺》一书。
他从史上许多故事中推断:自黄帝时已经有朝会王玺了,而且在其他事务中,各种符节凭信也广泛使用。
他对“传国玉玺”的大体推想是:“作为真正意义的玺,是以文字的产生为前提的。
“圣君明王出世,上天必降各种祥瑞”。
八瑞相

58
Ev
e r
G
re e n
使 周 边 地 区富 庶 或取悦 居 于该地 的 地方
僧 三宝
。
封 好 的 宝瓶 埋 在 山
。
口
、
朝 圣地
莲花瓣 图 案
一 块 如 意宝或 三联 宝 石作
典 型 的 藏式 宝 瓶 被 画 成 极其华 丽的 金 瓶
瓶 内 永 远都 是珠宝 满盈
为 神瓶
。
。
它 有 自 动 示 现 的 特质
有 一 朵 莲花
,
而这 朵莲 花 是从毗湿奴 的
:
象 征太 阳 掠 过 天际 的 路 径
吠 陀教 的 创 生 之
边 莲 花 升起
,
落 于 西边莲 花
:
吠陀 教 太 阳 神 的 每 只 手 都持
,
众 多 文 明 都 把莲 花 视 为 神 圣 的 象 征
古 埃 及认 为 太 阳 从东
之绝对清净
。
们 的 神 圣本 源
;
八瓣等数 量
,
藏文
;
口c
j
Q ∞- v , 0 -g 、 k h ≮II
.
为生于 一 朵 奇异的 莲 花上
Q ∞ ,Q 《Q 1 la 梵文 Q l( | 1~
∞ a :
了
I( |' o
肚脐中 长 出 的
;
将 佛教传入 西 藏 的 莲 花生大 师 同 样被 神 化
,
右 旋白 螺
神梵 天 诞 生 于 一 朵 金 色 莲花 中
东方 I
编傅
/十
一
禁
.
精 画 /纪 艟 丹
免于诱 惑
、
克 服恐惧 的 能 力
释迦摩尼的故事

众 魔 败 阵
众魔败阵
魔王波旬见魔女无 功,十分震怒。他自恃 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 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 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 向释迦牟尼。
魔女炫媚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 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 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 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 诉魔王道:“我所以得 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 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 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 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 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 灭吗?”
七步莲花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 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 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 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 ,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 。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 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 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 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 ,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 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 意思。
释迦牟尼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 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 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 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梦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 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 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 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 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 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 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 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 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 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 事。
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
,惶恐苦闷。
出游感苦
又一日,悉达多王 子出北门游玩,看见 一出家之人,圆顶缁 袍,相貌不俗,精神 朗澈,威仪有度。那 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 脱之道,王子听后, 决计弃绝富贵享乐, 刻意修行,以求解脱 “老”、“病”、“
佛教大观

一.释迦牟尼初生之时,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三界之苦,吾当安之。
”二.当时的苦修派认为摩擦湿木不能取火,摩擦干爽的木头才能生火;人体也需要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证悟永恒的智慧。
三.三藏指经、律、论。
四.三学指戒、定、慧。
五.四谛说以苦谛为根本,“集”是对痛苦的集结,“灭”是苦灭,“道”是灭苦的方法。
苦谛—般概括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恨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
六.五取蕴苦指色受想行识五蕴积集在一起产生的贪欲,五蕴即其他七苦的汇合处。
七.,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天帝在灵鹫山上的一次佛法会上向佛陀敬献金色波罗花,请佛陀说泫。
佛陀拈花示众,一言不发。
弟子皆不朋其义,唯迦叶尊者破啼而笑,众更不解。
九,佛教传法宗旨:“以心相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十,释迦牟尼在过去世己成道,为了普化众生,才化身“示现”八种相状,应时对机降生人间。
“八相”指:—.下天;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灭。
十一、弘法比丘十德:1.善知法义德;2.能为宣说德;3.处众无畏德;4.辩才无碍德;5.方便巧说德;6.随法行法德;7.具足威仪德;8.勇猛精进德;9.身心无倦德;10.成就威仪德。
十二.四圣是佛教诸神中四种达到最高级果味的觉悟者:佛、菩萨、缘觉和声闻。
他们都已超越生死轮回进入了涅槃境界,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十三.佛家六神通:一.神足通,就是身体能随着心意上天入地,出入三界,自在无碍;二.天眼通,能看见六道中一切众生的景象,无论远近大小,没有遮挡;三.天耳通,能听见众生喜怒哀乐及世间各种声音;四.他心通,能知晓所有众生心中所想;五.宿命通,能知道自己三世因果乃至百千万世的宿命,和六道众生的一切因缘果报;六.漏尽通,漏即烦恼,能断除一切烦恼迷惑,证得大智慧,永脱生死轮回,也只有佛才能证得。
十四.十方世界: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现八相综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一生,通名“示现八相”,也就是他一代的事迹,可以分为八个阶段: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待时机成熟便下降人间。
我们所依存的这个世界,由成住到坏灭,历劫无数(无量劫),其小者如地球上已有若干次冰河时期或洪水时期,沧桑多变,但佛法的存在,却绵延不绝。
我们现在还在“普贤劫”中,就是说此一宇宙万亿年的时间里,会有很多的圣贤,陆续诞生,由于修习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已证十地菩萨果位,此生命终,即上生于天众中的“兜率天”或“兜率内院”,名为“一生补处菩萨”。
待此世界中另一劫数到来,人类历史变更,世上佛法衰息,这一生补处菩萨,便又重经人道而降生,出家乃至成佛,于是佛教大兴,佛法因以住世。
现在的一生补处菩萨——弥勒,也就是未来世界的候补佛。
释迦牟尼成佛已久,住在他方世界,这次降生递补为我们“娑婆世界”过去劫以来的第七佛(或说贤劫以来的第四佛),其任务就是普度地球上的众生。
二、托胎: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
选择印度为出生地的原因:1、地理环境、天然气候差异较大,集中于一国(热带、温带、寒带),便出现学派林立,思想多元,等级森严,贵贱悬殊的复杂局面,而这种局面有利于区分凡圣。
1、南印——热带,北印靠近喜马拉雅山,中印为温带。
2、自古至今文化语言没有统一,文字达六十多种,梵文只是一种。
3、虽一直号称一国,其实还是部族分领,各据一方。
4、四种性制度,形成四种阶级,出现极不平等,故需慈悲宏愿者应运而生,指示人性的升华成就。
(1)婆罗门:为世袭而职司祭祀的专业僧侣,是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位居上品,受人尊敬,为精神及思想领导的高阶层。
举凡军国政治,也都为其所左右。
(2)刹帝利:即王候武士,集军政权于一族,为世袭的统治者。
(3)吠舍:为从事农工商的平民阶级。
(4)首院罗:为地位卑下、生活艰苦的世奴贱民。
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东方中国、印度、西方埃及、希腊,唯东方潜能深厚,西方支流易变异,而其中又数中国为根为本,为长远计,佛教文化产生于印度,兴盛于中国,不失为尽善尽美之策。
6、经历是财富,见识定格局,密码北方行。
三、出生: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国,由摩耶夫人右胁出生。
周灵王七年,也就是公元前五六五年,该年的四月初八佛祖降生。
当迦毗罗卫城贤主净饭王五十多岁时,佛母摩耶夫人已四十五岁,怀孕十月,当她悠游于蓝毗尼国,意想举手攀折无忧树枝时,不意释迦牟尼就从她的右胁自然诞生下来,但生后七日,佛田摩耶夫人不幸辞世,由其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抚养长大。
释迦牟尼生后不久,即能步行,并说道:“无数劫来,这是我的最后受生。
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
此生利益天人,普愿救度众生”。
也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两句话头。
这是佛教的精义所在,因为它说明了人生的真价,表露了人性的尊严:我们要有自发的精神,做天地间第一等人;我们要以自奋的勇力,做天地间第一等事。
这恰是“天人合一”的最好引申。
是生天成佛,为神为主,还是堕落沉沦,一切都决定在自我的一念善恶之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我”并非释迦牟尼一人的“我”,也正是“舜何人也,我何人也”人我一如,人性自觉的“真我”。
释迦牟尼,生而能言,幼而徇齐(对众宣示),长而为圣,乃至一代佛教的精神,就在他生而能言的这两句话语中,已经透露消息了。
四、出家:年二十九岁(诸经中亦有云十九岁)观世无常,出王宫,入山学道。
净饭王晚年得子,倾心于子嗣的绵延和王业的传承,但婆罗门中一位最具权威的智者预言:太子具足32相,80种好,必当出家学道,得成正觉,转大法轮,开世间眼,成一切种智,广济天人。
净饭王对此极为忧闷,就留意保护,设计防范,凡是可以陶悦情志、流连光景的声色之娱和人间享受,他都打算加以运用,企使太子不致生起出家的念头。
释迦牟尼七岁时,净饭王为他遍请名师,但都被其问倒,自惭辞职,后又延请武术名师,教其武功,包括兵戌法式与二十九种武艺工夫,在他十四、五岁之间,便能驯服大象,只手举象掷出城外,立即还以手接置地,大象任其摆布,不会损伤,挽弓射箭,可以直穿百里之鼓,力透射击鹄的七重铁猪。
他由七岁从学,经过七年之间,凡属天文、地理、典籍、议论、祭祀、占察、声论、书数、乐舞、文章、图画,乃至一切技艺、方术,无不娴习通晓。
总之,他作为王位的继承者,既然有了良好的宫廷教育,加上他的天生智慧和资质,在十五岁时,已经完成文事、武功所有的学问了。
因此净饭王便择定当年的二月初八,为他举行灌顶授职大典,延请邻国诸王、大臣、婆罗门众等来观礼,用四海水为他灌顶授印,立为储君。
释迦牟尼以天纵睿智,出生在帝王宫廷,对世间一般的学问知识,无所不通,自然具有超人的智慧,也正因为他具有超人的智慧,自有生以来,对宇宙生命的探究,和世事人生的怀疑,始终无法使他安于现实,加以当时印度诸候邦国之间的互相侵凌、种姓阶级的苦乐悬殊,无一不使他触目惊心,因此他对这个世间的芸芸众生,时常抱有一种不可把握的无常之痛,他以大悲的慈心寻求彻底解决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更使人性得到升华,人生得到解脱。
所以他经常陷入沉思定默之中。
他不时的外游,看到很多弱肉强食,众苦熬煎,生老病死,这些无常现象,引起他愈来愈深入的思考:这种人生的无常,究竟有无主宰?究竟有无真我?如果绝无主宰,那生命的意义是没有价值和目的的,这就是后来佛学中称的“断见”,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有主宰并有真我的存在,它又是个什么形态?他的少年生活,并不因为安富尊荣而欢娱快乐,即经常为了寻求解脱人世间的烦恼和痛苦,在禅思寂默中过日子。
这使净饭王非常忧虑,想方设法,软硬兼施,或限制幽禁,或用人间极度的荣华富贵去诱惑,但这些统统无效,他自己的探求欲终于驱使他做出了震惊千古的决定,他二十九岁那年二月初八日,趁他的妃嫔、警卫等人在夜深熟睡时,密乘骏马,飞越出城而去。
这一幕的展现,也正是释迦牟尼一生发挥大雄大勇大慈悲的开始,拿它和带甲百万,战无不胜,投鞭断流,叱咤风云的英雄们来相比较,无疑地,这跃马出城出家修道的一举,以视前者的胸襟气概,自有天渊之别。
英雄事业,可以征服天下,绝难征服自己。
唯释迦则不然,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征服自己,摧心贼于无相,弃天下如敞屣,所以能够转凡成圣,足为人天师表了。
从此,他以云游之身,到处参学,不断交流,不断否定,不能满足;遍访著名道者,但因没遇真正明师,又是毫无收获。
然于当时各种修道方法,无论如何难行苦行,他都已经一一修习做到,而且极为精通,可是因长期偏执于苦行,缺乏营养,弄得衰弱不堪。
他觉察到这种苦行修身并非真道,便离开苦行林中,接受牧女的乳糜供养,恢复到少壮的体力。
跟随他的五个弟子见到这种情形,便认为他受不了苦行的考验,以致道心退堕,非常失望,就离他而去。
释迦牟尼既已恢复体力,便自入尼连禅河沐浴,一洗过去劳形苦志的积垢,身心异常愉快,独自走到距离尼连禅河十里的菩提树下,双足结跏趺坐,利用已积累的禅定深功,经过了四十八日之久,便深入到禅思的妙境。
五、降魔:经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魔女。
当释迦牟尼坐至十二月七日的夜间,他在禅思坐中,受到种种魔境的显现和干扰,如声色货利、生死恐怖,他都不为所感,所谓“魔军”、“魔女”等等,都被他的定力所降伏。
他通过了修行中极难过的一关,消去了孽障,成功在望。
六、成道: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悟道。
就在这一夜降服魔军、魔女的过程中,逐步证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六种神通境界,身心自放大光明境。
到了初八日的晨朝,忽然看到明星出现,就此廓然大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此爽然叹道:“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释迦牟尼自二十九岁出家学道,经过六年来的普遍参学,备历艰辛,到了三十五岁,始证得各种神通境界,洞见人类身心潜能的无比妙用和生命的根本。
同时睹明星而悟道,了彻宇宙人生的真谛,不由爽然叹息:不可思议!通常一般人认为佛法是学不到、摸不着、看不见的,哪知“不可思议”只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宗教或哲学,一般的习惯,都是用思想去推测,或凭情感去信奉它、讨论它。
思想推测就是“思”,情感信奉或讨论就是“议”。
如果只从思想或情感议论来求证宇宙人生的真谛,那无异是背道而驰,实属“不可思议”,这一句话正是指出一般人们在方法上的错误,并非说是“不能思议”。
只要我们在深厚的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用身心去勇于实践,意会到也就是悟到事物之奥义,而不用思议去推测,就可到达我们自性本来具备的正觉佛境了。
七、转法轮:成道以后,四十五年间说法度生。
转法轮具有两重意义:一、摧辗烦恼邪恶,二、旋转弘法布道。
悟道后的释迦牟尼,在悲悯心的驱动下,毅然承担起了宣教济世的使命。
由初转法轮得五比丘(乞士,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众生),不断教化,很快便拥有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且逐渐培养出一批优秀骨干,名为十大弟子,各以独有的专长而见称:舍利弗,智慧第一;目健连,神通第一;大迦叶,头陀(苦行)第一;阿耶律,天眼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罗睺罗(佛的独子),密行第一;阿难(佛的堂弟),多闻(博闻强记)第一。
这就是佛嫡传成就殊胜的十大杰出弟子。
此后,从成道到涅磐,这四十五年间,随时游化于恒河沿岸的中印度各国,不拣僧俗贤愚,不分贵贱贫富,无论男女老幼,一律随机说教,凡是接触过他伟大圆满的人格,听闻过他高深微妙的教理者,无一不被感化。
弟子中人数众多,智贤良莠兼收并蓄,难免发生许多事故,因此随时间的推展和经验的教训,除了基本道德的人格教条:戒杀、盗、淫、妄以外,渐渐订立许多规矩,以后便成为佛教的戒律了。
八、入涅磐:世寿八十,在娑罗双树下,入于涅磐。
释迦牟尼行年八十左右,也正是他成道后第四十五年间的一个夏天,他曾宣示不久当入涅磐,因此就向北作最后的游行。
在娑罗双树下,为老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既竟,并收他作最后的弟子后,就示疾不起,以右胁卧而入涅磐。
这时约当公元前四百八十五年之间二月十五日的夜半,弟子摩诃迦叶,最后由灵鹫山赶到,主持丧礼。
临入涅磐时,因弟子们请问后事,他便谆谆告诫:以后以戒为师。
并有四依法作为遗嘱,即四条教诫:1、依法不依人。
法是经典,经典是佛说。
2、依义不依语。
语言文字不重要,不必咬文嚼字,通过语言文字推敲出意思对就行。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能助人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的是了义,断恶修善,来生得人天福报,但不能出三界,是不了义。
4、依智不依识。
用理智处世,不要用感情。
释迦牟尼既入涅磐,佛弟子们觉得导师已去,茫然无所依怙,所以大家商量,要记诵编纂佛的说法,汇为经典。
于是由十大弟子中的大迦叶领导,遴选出亲受佛说教义,确已证得佛法中道果的人,诵出多年来佛住世时所闻遗教,立为经典。
通过不断结集、整理,汇成经、律、论等三藏经典,成为佛教学说的法库总汇。
因师承或见解的不同,渐已分化而出现不同派别,以致后来纠缠不清,争端时起,皆因根基、悟性不同而致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