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背景介绍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理念,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要素1. 人文环境原理:考虑城市居民的文化、历史、社会需求,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和休闲设施,营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2. 经济发展原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吸引投资,增加城市的经济活力。
3. 生态环境原理: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提供清洁的空气、水资源和生态景观。
4. 交通运输原理:建立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5. 空间布局原理: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结构,确保城市的紧凑性和功能分区,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
6. 社会公平原理:关注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减少社会阶层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具体应用1.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制定长远的城市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城市规划提供指导。
2. 总体规划编制: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布局、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规划城市的用地、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框架。
3. 分区规划编制: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进行细化的分区规划,确定各个区域的用地用途、建造密度、建造高度等规划要素,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
4. 城市设计:通过城市设计,对城市的具体区域或者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考虑人文环境、交通流线、建造风格等因素,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
5. 基础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确保城市的基础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它涉及到对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建筑设计等方面的规划,旨在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实现城市的功能分区,提供高效的交通网络,建设宜居的居住区,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遗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城市规划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需要确定不同用途的土地分布,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供多样化的城市功能。
2. 交通规划:城市规划需要考虑交通网络的布局和设计,包括道路、铁路、公交、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规划。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方便居民出行。
3. 环境规划: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改善,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方面的规划。
通过合理的环境规划,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供清洁的生活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4. 建筑设计规划: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公共设施等。
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保护城市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特色。
城市规划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调研和分析: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包括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状况、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对城市现状的了解,可以为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2. 制定规划目标:城市规划需要明确规划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确定规划的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
规划目标应该符合城市的发展需要,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制定规划方案:城市规划需要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土地利用布局、交通网络设计、环境保护措施、建筑设计等方面的规划。
规划方案应该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需求和利益,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重点和布局进行科学和系统的综合规划。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环境资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效率。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对城市空间、土地利用、交通、住房、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平衡和协调。
城市规划可以帮助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还可以提供战略性的发展方向,促进城市建设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术语包括:1. 总体规划: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确定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网络、住房和公共设施的布局等。
2. 分区规划:分区规划是对城市区域进行划分,并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要求。
例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3. 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进行设计和规划。
城市设计注重创造一个美观、舒适和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4.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的需求,同时保护农田和自然环境。
5.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
交通规划包括道路网络、公共交通、自行车道等方面,旨在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6. 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是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的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包括减少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提供绿地和公园等方面。
7. 建筑规划:建筑规划是对城市建筑的规划和设计。
建筑规划注重保护历史遗产、提供必要的建筑设施和改善建筑品质。
8. 社区规划:社区规划是对城市社区进行规划和管理。
社区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区活动等方面,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涉及土地利用、交通、建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旨在平衡和协调城市的各项资源和需求。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1.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和城市居住区进行统筹、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期到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功能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城市规划包括土地使用规划、交通规划、住房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等方面,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开展。
2. 土地使用规划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局部,指明了土地在城市开展中的不同用途。
土地使用规划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绿地公园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使用,可以确保城市的有序开展,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3.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通过科学分析和合理设计城市交通系统,以满足城市开展和人们出行的需求。
交通规划包括道路网络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停车设施规划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组织交通,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和交通事故,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条件。
4. 住房规划住房规划是指针对城市居民住房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提供高质量的住房供给。
住房规划包括居住区规划、房屋建设规划等方面。
通过合理规划和调控住房供给,可以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解决住房短缺和居住条件差的问题。
5. 公共设施规划公共设施规划是指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进行规划和布局,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根本生活和社会效劳需要。
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馆等,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公共设施,可以提供便利的社会效劳,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6. 可持续开展可持续开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根底上,确保后代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开展方式。
城市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可持续开展。
可持续开展要兼顾经济开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开展,为未来的世代留下更好的城市环境。
7. 居住区居住区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用于居住目的的区域。
居住区通常包括住宅建筑、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等,以及公共绿地和交通设施。
什么是城市规划

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有序、合理的设计与管理,并制定出相关政策和规范,以达到提升城市质量、改善居民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能够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提供高效基础设施、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目标。
一、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源于人类对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解决住房、交通、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竞争力。
二、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1. 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前提,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各个方面的需求和问题,权衡各种利益,达到最优解。
3. 民主参与:城市规划应注重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参与,使规划更贴近居民的需求。
4. 灵活性:城市规划应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适应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城市规划的方法包括统计调查、空间规划、环境评估、市民参与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进行空间布局和环境评估,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并提供一个参与式决策的平台。
三、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不同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实现城市空间的最优配置。
2. 交通规划: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和交通设施,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缓解交通压力,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3. 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4. 基础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供水系统、供电系统、排水系统等,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5. 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保护和修复传统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6. 社区规划:规划社区的功能布局、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提供居民所需的各种便利设施。
四、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规划和建设部门的密切合作,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推动规划方案的落地。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是指在城市规划领域中使用的一套统一的术语和定义,
以便在不同的城市规划项目和研究中进行交流和沟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1. 城市规划: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和长远的规划,包括城市空间
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规划。
2. 城市设计:指对城市建设和改造进行整体设计,包括城市形态、建造风格、
公共空间、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设计。
3. 土地利用规划:指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等不同功能区的划分和布局。
4. 交通规划:指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规划,包括道路、公共交通、自行车、步
行等不同交通方式的组织和布局。
5. 环境规划:指对城市环境进行规划,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水资源、空
气质量、噪音等方面的保护和改善。
6. 社会经济规划:指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就业、教育、医疗、
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规划。
7. 城市更新:指对老旧城区进行改造和更新,包括拆迁、重建、改建等方面的
工作。
8. 可持续发展:指城市规划中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以实现
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9. 城市扩张:指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的增加,通常是指城市向外扩展。
10. 密度:指城市人口或者建造物在单位面积上的分布程度,通常用人口密度或者建造密度来衡量。
这些术语和定义在城市规划领域中被广泛使用,有助于不同城市规划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什么是城市规划?好的城市规划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什么是城市规划?好的城市规划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城市规划是一种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空间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有序控制和管理,旨在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好的城市规划要尽可能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空间有序性。
一、城市规划的定义和意义城市规划是一种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空间规划方法,通过对城市的空间分析和规划设计,对城市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进行控制和指导,从而达到完善城市的功能和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维持城市空间的有序性,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好的城市规划应该具备哪些特点?1.可持续性:好的城市规划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因素,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保证城市的长期健康发展。
2.多元化:好的城市规划应该尽量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包括住房、教育、娱乐、交通等方面,提供丰富的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使其成为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城市。
3.灵活性:好的城市规划应该具备灵活性,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进行更新和调整,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变化而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
4.创新性:好的城市规划应该有创新性,提供新的城市形态和空间设计,达到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和艺术价值的目的。
5.透明度:好的城市规划应该具有透明性,充分体现民主化和公开化,让市民参与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以便更好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制定目的和效果。
三、总结好的城市规划应该具备可持续性、多元性、灵活性、创新性和透明性等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对于各地政府和城市管理者来说,制定出合理的城市规划,满足市民的需求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功能组织、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建筑风貌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管理的过程。
为了实现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术语标准。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领域的基本术语标准。
二、术语定义1.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功能组织、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建筑风貌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管理的过程。
它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规划。
2. 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包括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功能组织、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环境保护等内容。
总体规划通常以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形式发布。
3. 详细规划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城市各个功能区的详细布局、用地规模、建筑密度、交通组织、绿化设计等内容。
详细规划通常以城市详细规划方案的形式发布。
4. 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对城市某一特定领域进行规划,例如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
专项规划通常以相应领域的规划方案的形式发布。
5. 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常见的空间布局包括中心城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园绿地等。
6. 功能组织功能组织是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的组织和布局。
例如,将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开,以减少交通拥堵和噪音污染。
7.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
它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8.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指对城市交通网络进行设计和管理。
它包括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系统、停车设施等。
9.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指对城市环境质量进行保护和改善的规划。
它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景观等方面的规划。
10. 建筑风貌建筑风貌是指城市建筑物的外观特征和风格。
它包括建筑高度、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等。
三、术语标准化的重要性1. 促进沟通和理解术语标准化可以使不同城市规划机构、专家和从业人员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日期:2009-09-23]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1、天津区域定位天津市区域定位:天津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和制造业基地,是欧亚大陆桥重要的桥头堡。
从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比较,天津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二位城市,在港口物流、进出口贸易、制造业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近年来,天津市区域地位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成为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带的核心城市,带动我国京津冀地区以至更大区域范围经济社会增长。
2、城市性质与功能城市性质: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大都市,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城市职能: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现代制造业基地;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航空枢纽港,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北方国际物流和会展中心;以金融、商贸、科技、信息、文化教育为主的区域性服务中心;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发展目标:规划期末,将天津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
即制造业发达、区域服务水平高、经济竞争力强、对外开放度高、创业环境优越的活力之都;资源利用高效、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现)代史迹特色突出、国际知名度高的文化名城。
3、“一轴两带三区”的城市布局规划形成“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加强区域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一轴”是指:“武清——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发展主轴;“两带”是指:“宁河——汉沽——滨海新区核心区——大港”东部沿海发展带和“蓟县——宝坻——中心城区——静海”西部城镇发展带。
“三区”是指: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区、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区。
4、中心城市规划布局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体,结合东部沿海发展带,构筑“T”型带状组团式布局结构。
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副中心。
在外围发展居住就业综合型城市组团,利用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条件,构筑网络状绿地及开敞空间系统。
调整优化中心城区及近郊地区布局,形成“中心城区+外围组团”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依托海河主轴线,采用多中心组织形式。
中心城区外围延交通干线重点发展西青城区和小淀、双街、青光——双口、大毕庄四个外围组团。
滨海新区形成“一轴一带”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轴”即津滨走廊地区,形成由城镇空间发展走廊、绿色生态隔离带相间的总体空间架构。
“一带”即东部沿海发展带,以滨海新区核心区、汉沽城区、大港城区为主体,形成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保留盐田、河流、自然保护区等为自然生态隔离区。
中心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公共设施布局形成“一主两副多核”的空间结构。
“一主”指市级公共设施主中心,位于中心城区的海河两岸地区。
“两副”指市级公共设施副中心,位于滨海新区核心区和预留的海河新城中心。
“多核”指多个区级、组团级公共设施中心。
中心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住宅建设应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相结合。
中心城区及近郊地区划分为33个居住片区,滨海新区划分为20个居住片区。
每个居住片区人口在15——25万人左右,含3——5个居住区或居住小区。
居住片区需配置大型超市、社区文化中心、综合运动场、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项服务设施。
中心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改善中心城市生态环境,达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
至2020年,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共绿地为10平方米以上。
形成以三条绿色生态廊道、多处楔形绿地沟通南、北两大湿地的“带、片、网”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中心城区工业仓储用地规划:依托城市发展主轴线,形成“一带多区”的布局结构,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带。
西青、津南、大港、汉沽等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区。
5、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立便捷的对外联系通道,依托海、空两港,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
构筑以京津为双核心,各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快速转换、通达腹地的区域一体化的现代交通体系。
强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促进国际物流中心的发展和区域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共享。
京沪高速铁路从北京南站向南经大兴、廊坊、武清至天津,由天津西站出线向南至上海,津秦高速铁路由天津西站始发至秦皇岛并入京哈高速铁路。
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络形成以京津为主轴,石家庄、保定及唐山、秦皇岛为两翼的布局结构。
加强与北部大秦铁路和南部朔黄铁路的直接联系,形成通往西部的南北两大通道;规划津霸联络线向保定、大同方向延伸,形成天津港与国家能源基地直接联系的中部通道。
建设国家和区域高速公路系统,形成直接联系华东、东北、西北、华北的国家高速铁路网络。
中心城市交通规划:构筑沿城市主要发展轴的复合交通走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个体交通的发展,优化道路网络,构建各种交通方式转换便捷的“快捷、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道路系统: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道路网络,完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道路系统,形成结构清晰、等级合理、高效便捷的道路网络。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交通由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组成,线网总长度860公里。
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由9条地铁线组成,滨海新区轨道交通线网由5条轻轨线组成。
结合市域轨道线网在各组团和新城布设支线轨道和有轨电车线。
常规公共交通:结合快速路布设大容量快速公交线,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在公交线路密集的道路开辟公交专用路或专用车道,在公共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规划布设公共交通枢纽。
停车与交通管理:加大中心城市停车泊位建设力度,改善停车收费体系和提高停车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停车设施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基本平衡。
加强交通组织管理,推进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实施,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6、港口和岸线利用岸线利用规划:以港口和工业发展作为岸线利用的重要因素;增加生活和旅游岸线;减少生产性岸线和非生产性岸线之间的相互干扰。
1、涧河至军事主题公园的岸线为生态保护与渔业岸线。
重点建设生态护岸和绿化工程,对于虾池养殖岸线进行固化控制。
2、军事主题公园至永定新河河口的岸线为旅游综合岸线。
重点发展旅游,形成集河海湖观光、休闲娱乐、疗养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区。
3、永定新河河口至海河河口的岸线为港口岸线,重点建设天津港。
4、海河河口至津沽二线延长线的岸线为工业岸线,重点建设临港工业区。
5.津沽二线延长线至滨海浴场的岸线为生活旅游岸线。
综合海滨浴场适当集中发展旅游项目。
6、海滨浴场至独流减河北岸的岸线为生态保护岸线。
近期保持现有盐田,成为北部生活旅游岸线和南部工业仓储岸线之间的隔离带。
7、独流减河北岸至油田防洪堤的岸线为工业仓储岸线。
8、油田防洪堤以南至沧浪渠的岸线为生态保护岸线。
7、历史文化保护区天津中心城区内根据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有保护状况,划分两种类型的保护区,即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规划共确定保护区14片,其中历史文化保护区9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5片。
划定的9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分别是:估衣街、一宫花园、赤峰道、中心花园、劝业场、承德道、解放北路、五大道、鞍山道。
其中,鞍山道为新增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5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分别为:老城厢、古文化街、解放南路、泰安道和海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其中,解放南路和泰安道为新增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8、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规划目标:建设先进的节水型城市。
坚持“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的方针,优先并充分利用本地地表水、地下水源和外调水源,合理配置、节约利用宝贵的水资源。
电力工程规划:完善电网主网结构,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电网联系,提高电网受电、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改扩建大港电厂、陈塘庄热电厂、杨柳青热电厂、军粮城热电厂、盘山电厂;新建东北郊热电厂、西南郊热电厂、大港二厂、北疆电厂、桃花寺电厂、南疆热电厂。
建设完善区域500千伏主环网。
新建东郊、芦台、板桥、静海、南蔡、宝坻北6座500千伏变电站,改造吴庄、东郊2座500千伏变电站,扩建滨海500千伏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17700兆伏安。
扩建、改造220千伏变电站,提高供电可靠性。
电厂、变电站的建设应坚持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的原则,尽量减少对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与干扰。
在城市中心地区,电力线采用电缆方式敷设。
架空线路的设置,应结合城市布局的统一需要,合理选择架空线走廊,尽可能采用多回路线路同杆(塔)并架。
燃气工程规划:全市以天然气作为城市燃气主导气源,煤制气和液化石油气为辅助气源。
中心城市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98%,外围新城达到95%。
充分利用现有大港油田、渤海油田、陕甘宁气田和华北油田四个天然气气源,积极引入陕甘宁气田二期气源。
在南疆港和宝坻分别建设天然气门站,并建设完善天津市高压供气管网。
供热工程规划:调整供热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在供热体系中的比重,严格控制燃煤采暖锅炉的建设,逐步淘汰小型燃煤锅炉。
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发展以热电联产为主体,集中供热锅炉房为补充,充分利用地热、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的城市供热体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中心城区热源以热电联产为主,集中锅炉房和其他清洁能源为补充。
扩建杨柳青热电厂、军粮城热电厂、陈塘庄热电厂,新建东北郊热电厂、西南郊热电厂,不在新建供热燃煤锅炉房,推广燃气供热。
集中供热普及率将达到88%左右。
9、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环境防治措施:实施饮用水源、景观河道、农业河流保护、污水集中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工程及点源水污染控制工程。
改善能源结构,治理开放源,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改造、新建垃圾综合处理场,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建设达标小区,控制社会生活噪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