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石第一刀简介

合集下载

齐白石印谱(高清475真迹),雄悍直率生辣猛劲的“单刀法”篆刻欣赏

齐白石印谱(高清475真迹),雄悍直率生辣猛劲的“单刀法”篆刻欣赏

齐白石印谱(高清475真迹),雄悍直率生辣猛劲的“单刀法”篆刻欣赏齐白石是世所公认的“单刀法”篆刻的确立者和典型代表。

齐白石篆刻以雄悍直率、生辣猛劲、酣畅淋漓为主要艺术特征,而形成这种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独特的单侧冲刻的“单刀法”。

齐白石闲章印谱。

篆刻中所说的“刀法”,广义地说,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执刀方法(硬笔式、毛笔式、握拳式等)、运刀手势(由右向左、由内向外等)、行刀方式(切刀、冲刀等)、入刀方向(单刀法、双刀法)等等。

所谓“单刀法”,是指刻时入刀的一种方式,也可称之为“单侧入刀法”,它是相对双侧入刀的“双刀法”而言的。

简单地说,刻一个笔画,在线条的一侧先刻一刀是一个方向,然后将印面旋转180度,在另一侧再刻一刀,因有两个方向,所以称为“双刀法”。

而“单刀法”则是在刻完第一刀后不旋转印面,直接按同一方向在线条另一侧下刀刻线,甚至在刻白文线条时仅用一刀完成一条线。

相对而言,“双刀法”所刻线条的两侧都是背线刻的,所以都是光滑的,细微处也易于控制,通常显得比较工稳;而“单刀法”所刻线条一侧为背线刻,是光滑的,另一侧为向线刻,是毛糙的,常常一刀即刻一线,注重线条的气势,显得生辣果敢。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

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

齐白石篆刻作品欣赏。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齐白石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王漱石、王铸九、许麟庐、陈大羽、李立、娄师白、张德文、萧龙士等,三子齐子如、戏剧大师梅兰芳、评剧名家新凤霞也是齐白石的弟子。

明刀背字个论(东胡)

明刀背字个论(东胡)

[先秦]明刀背字个论(东胡)东胡, 刀背转自老开元精华贴“丁典”中共刊登了明刀79枚,经整理后A部分是摹本,B部分是把出现频率在二次以上符号做了汇总,旨在说明一个问题:不同的符号,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这就是文字。

这就是明刀币那个时期人们使用的文字。

“丁典”在论述刀币时,提出了左中右等“五大系统说”,不无道理,但几十年过去了,随着考古资料的增多,钱币材料的增加,“五大系统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泉痴的求知热情。

在老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之上应该更进一步为回归燕刀币的本来面目做一努力探索,走稳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走的一步。

《古钱大辞典》刀币符号79枚丁福葆著1.jpg (74.48 KB)A:刀币背文2.jpg (25.31 KB)B:《古钱大辞典》刀币背文二次相同符号《简明刀币辞典》刀币符号22枚,A部分为刀币背文,B部分为相同符号。

《简明刀币辞典》孙仲汇、施新彪、周祥、胡薇、黄锡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jpg (49.5 KB)A:刀币背文2.jpg (24.74 KB)B:二次相同符号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楼子店乡1990年出土67枚刀币。

A是符号摹本,B是相同符号出现频率在二次以上的归纳与整理。

1.jpg (63.91 KB)A、刀币背文2.jpg (27.64 KB)B、二次相同符号内蒙古赤峰市平庄美丽河乡1994年出土两批共162枚刀币。

图A和图B是刀币符号摹本。

图C是图A、图B常见符号的汇总。

1.jpg (78.21 KB)A:内蒙古赤峰市平庄美丽河乡刀币符号背文。

92枚2.jpg (66.36 KB)B:内蒙古赤峰市平庄美丽河乡刀币符号背文。

70枚3.jpg (60.33 KB)C:内蒙古赤峰市平庄美丽河乡刀币相同符号,出现频率在二次以上。

第一部分:刀币符号从已经梳理的300余枚刀币背文分析:1、这是文字符号。

2、有方向性。

3、有多样性。

继续1.jpg (79.59 KB)2.jpg (86.05 KB)刀币背字个论(第二部分)内蒙古赤峰市发现骨器刻划符号说明:1、骨器符号A—B两部分。

鹿首铜刀哈密博物馆专业术语

鹿首铜刀哈密博物馆专业术语

鹿首铜刀哈密博物馆专业术语鹿首铜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典型兵器,具有独特的形状和制作工艺,因其刀柄上有一只栩栩如生的鹿首而得名。

鹿首铜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出土文物也成为了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

哈密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鹿首铜刀文物,下面将介绍一些与鹿首铜刀相关的专业术语。

鹿首铜刀的刀身是由青铜制成,整体呈现出弯曲的形状。

刀柄部分则是由铜制成的鹿首形状的装饰物,栩栩如生的鹿头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鹿首铜刀的整体长度一般在30-60厘米之间,刀身较长,刀柄较短。

刀身的刃部分通常呈现出双刃或单刃的形式,刀刃锋利,具有一定的杀伤力。

鹿首铜刀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典型兵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艺。

鹿首铜刀的制作过程包括铸造、锻造、打磨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耐心的制作。

鹿首铜刀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青铜,这是一种由铜和锡合金组成的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鹿首铜刀在古代中国的军事和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一种实用的武器,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品。

在战争中,鹿首铜刀可以用来砍杀敌人,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和防御能力。

在宴会和仪式中,鹿首铜刀可以用来展示主人的威严和地位,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哈密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鹿首铜刀文物,这些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这些鹿首铜刀文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实物,更是古代文明的见证和传承。

通过观赏和研究这些文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古代匠人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鹿首铜刀哈密博物馆专业术语的介绍到此结束。

通过对这些专业术语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鹿首铜刀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篇文章对鹿首铜刀哈密博物馆专业术语有所了解,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研究。

长白石

长白石

天空冻
天空冻,属青蓝色系。 为半透明体,石色为浅蓝灰色,肌理间无杂 色,亭亭净净,十分难得,刻之有微声,刀 感甚佳。
牛角冻
牛角冻;质灵微坚,莹澈富光泽,灰黑中带 赭黄,浓者如牛角,偶有黑色纹,白棉纹杂 乱而绵密。 淡者似犀角,偶有水流纹或类似白色冰纹, 石纹及格纹稍多。
黄包青
长白石黄包青。 光滑细腻,刻之刀感甚佳。
收藏1
长白石是继寿山石、青田石之后的新兴规模 最大,品类最繁多的工艺石。 以透明的晶石和半透明的冻石居多。
收藏2
石品柔腻俊俏,颜色艳丽,肌理晶莹,通灵 无比。 经著名的篆刻书法家和印石研究专家认定, 是目前最佳的工艺用石。
价值1
高岭石通过加工成精制粉可做高级铜板纸的涂料和 橡胶化工的添加剂。 现已察明地质储量88万吨,远景储量500万吨。 拟建雕刻厂和年产高岭石精制粉500吨加工厂。
前景
我们相信,素有“长白美玉 甲天下”的长白石必将以其 独特的魅力和高贵的品质走 向世界。
谢谢收看!!
珍品2
其中《六祖法宝坛经》微刻,被称为目前世 界上最微型的一部刻在石头上的经书。 目前已为广东南华禅寺收藏。
珍品3
这件微刻精品是刻在一块长25.9厘 米,宽5.8厘米的青色长白石上。 以行楷繁体汉字竖排刻有中国禅宗 的经典著作《六祖法宝坛经》全文, 共计21234个字,每字只有针头大 小。
珍品4
应用2
也是继寿山石、青田石之后的新兴规模较大、 品类最繁多、最适宜做为印章篆刻、工艺雕 刻的石料。
应用3
在清朝末年就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睐。 长白知府张凤台发现长白石后,于宣统元年秋冬时 节,四个月的时间就磨成印章一百余方, 认为此时应该是显露这荒山穷谷间的瑰宝呈现给世 人之时了,并将长白石赞誉为“五金之美甲于全 球”。

徐州历史博物馆中三孔石刀介绍词

徐州历史博物馆中三孔石刀介绍词

徐州历史博物馆中三孔石刀介绍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徐州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江苏省徐州市的一座重要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三孔石刀是其中的一件镇馆之宝。

三孔石刀又称三尖石刀,是一种古代的石制兵器,具有三个尖端,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利器。

在徐州历史博物馆展示的三孔石刀是一件保存完好的青铜器,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整体呈长方形,非常厚实结实。

三孔石刀的尖端设计非常独特,三个尖端呈三角形排列,可以同时攻击多个目标,具有很高的杀伤力。

整把石刀的表面经过多年风吹日晒,仍然光滑如新,展现出其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三孔石刀在古代的战争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具有优秀的杀伤力和攻击性能,是古代将士们的得力之助。

这把展示在徐州历史博物馆的三孔石刀,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军事技术的珍贵遗产。

通过欣赏这件三孔石刀,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古代战争的样貌,感受古代文明的璀璨辉煌。

除了在战争中的运用,三孔石刀在古代的礼仪场合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三孔石刀常被用于祭祀和祈福仪式中,被视为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器物。

古人们相信三孔石刀可以辟邪驱邪,保佑平安,因此在重要的仪式中经常可以看到三孔石刀的身影。

展示在徐州历史博物馆的三孔石刀,见证了古代人们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二篇示例:徐州历史博物馆是位于中国江苏省徐州市的一座知名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三孔石刀就是其中之一。

三孔石刀是古代农耕社会用于劳动和战争的一种石器工具,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徐州历史博物馆中的三孔石刀。

三孔石刀是一种在古代使用广泛的石器工具,它通常由石头制成,呈长方形或矩形状,有三个孔用于握柄和固定石刀头部。

三孔石刀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所以它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工具。

在徐州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中,三孔石刀被展示在一个专门的展柜中,周围放置着详细的介绍文字和图片。

白石老人的篆刻刀法

白石老人的篆刻刀法

白石老人的篆刻刀法
白石老人是中国篆刻界的著名人物,他的篆刻刀法技艺精湛,被誉为“刀法第一人”。

白石老人的篆刻刀法有几个特点:一是用力均匀,二是刀口稳定,三是刀势矫健,四是刀刃精细。

他的刀法在不同材质上都能达到精雕细刻的效果。

白石老人篆刻刀法的秘诀是多年的练习和对刀法的反复探究。

他坚持每天练习刀法,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技艺。

同时,他也不断地研究篆刻艺术和汉字的结构,深入理解篆刻的精髓。

白石老人的篆刻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他的刀法艺术被世人所称赞和传颂。

他的刀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篆刻创作经验和启示,对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1 -。

日本十大名刀

日本十大名刀

日本十大名刀日本的刀剑制造技术源远流长,几百年来一直备受世界瞩目。

日本的名刀以其精湛的工艺、优雅的设计和无与伦比的切割效果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日本十大名刀,展示它们的独特之处。

1. 宗三左文字(Munemasa)宗三左文字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名刀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4世纪。

它以其锋利的切割能力和华丽的纹饰而受到推崇。

宗三左文字的刀身采用高碳钢制成,刀刃锋利度高,使其在削肉、切骨等精细切割工作中非常有效。

2. 大包平(Okanehira)大包平是一把备受推崇的刀,它以其出色的切割效果、外观和工艺而闻名。

大包平刀身轻盈,刀刃锋利,被广泛用于削肉和切木工作。

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美丽的格纹设计使其成为收藏家和刀剑爱好者们追求的对象。

3. 傍陆喜六(Yasutsugu)傍陆喜六是江户时代的刀匠,以其优质的刀剑制造而闻名。

这把刀的特点是刀刃的结构稳定,保持锋利度长时间,并且有很好的弹性。

傍陆喜六的刀刃锋利轻巧,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切割工作。

4. 吉光(Yoshimitsu)吉光刀是饭塚吉光创作的一把刀,他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刀匠。

这把刀在锋利度和切割能力方面都有很高的声誉。

吉光刀的刃缘非常锋利,且锋利度能够长时间保持,使其成为许多刀剑爱好者的理想选择。

5. 三池傍(Mitsurugi)三池傍是日本著名的刀匠三池傍平创作的一款刀。

它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锋利的切割能力而享有盛誉。

三池傍的刀刃锋利度高,特别适用于精细的切割工作,例如削肉、切果蔬等。

6. 无患子(Muromachi)无患子是一款非常著名的日本名刀,来源于室町时代。

它以其独特的刀身设计和出色的切割能力而闻名。

无患子的刀身较重,导致在使用时更加稳定,刀刃锋利且切割力强,特别适用于加工肉类和木材。

7. 圆月(Maru Tsuki)圆月是一款来自江户时代的名刀,它以其华丽的外观和卓越的切割能力而闻名。

圆月刀的刀身较轻,刀刃锋利,使其在各种切割任务中都表现出色。

其美丽的纹饰和独特的设计使其成为刀剑收藏家的心头爱。

齐白石:“我刻印,一刀下去,绝不回刀”

齐白石:“我刻印,一刀下去,绝不回刀”

齐白石:“我刻印,一刀下去,绝不回刀”1912年,随着清帝逊位,中华民国建立,并于同年4月迁都北京,昔日的帝王之都成为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也标志了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

艺术的发展紧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北京呈现出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的新趋势。

面对20世纪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成为清末民国时期新的文化形式之一。

北京作为历史古都,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文物收藏,汇聚了一大批新旧人才、通学硕彦、书画篆刻名家。

清代金石学发展迅速,对篆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涌现出一批篆刻家,他们或为留寓旧京的士子,或为职业篆刻印人,或为笃好金石的收藏家,治印多为满蒙贵胄、达官显宦、金石藏家、文人学者所作,方式主要为印章交易、友人互赠等。

清末北京篆刻的面貌不甚突出,主要以实用为目的,故未形成独有的风格。

进入民国,受西学东渐、制度变革、科举废除及新兴教育体系建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北京印风经过前代的积淀和流派印风的影响,逐渐发展渐趋成熟,涌现出一批具有独特面貌的篆刻家。

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吴昌硕白文1919年,齐白石定居京城,此时他已步入不惑之年,有些学者将齐白石篆刻研究归入清代,但“齐派”篆刻的风行实在民国,故笔者认为“齐派”印风应属于民国印风中的一部分。

民国初年,齐白石篆刻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之后得到北京一些文人的认可,契合了大众的审美需要,并逐渐影响至全国。

抗战胜利后,齐白石执教于北平艺专,1949年任中央美院教授,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齐派”印风在北京印坛中一枝独秀,横扫各派印风,成为1949年后至今北京篆刻界中影响巨大的艺术派别之一。

自民国初年起,从齐白石习篆刻者与日俱增,其弟子门人如车载斗量,投其门下者身份各异,既有饱读诗书的名士,亦有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青年,因此白石老人自诩“旧京篆刻得时名者。

非吾门生即吾私淑,不学吾者不成技”,其弟子中颇为人知者,有贺孔才、马景桐、于非闇、罗祥止、周铁衡、余中英、陈大羽、刘淑度、王青芳、娄师白、刘冰庵等,甚至旧京著名的“黟山派”传人寿石工也可能曾忝列齐白石门墙,持弟子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白石第一刀简介
王守权,男,1964年生于吉林省长白县,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

现是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吉林省珠宝玉石协会会员,吉林省长白山松花石研究会常务理事,白山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长白县工艺美术协会会长。

(上图为长白石第一刀——王守权先生近期生活照)
原在土地管理部门工作,2002年离岗学习长白石雕刻艺术。

2005年创建吉成雕刻厂,2011年成立王守权大师工作室。

本着走精品之路,宁精勿滥的原则,在雕刻形式上以各种题材
的大小圆雕摆件为主,擅长镂空雕,高浮雕。

在选材上,从不以石质高贵求胜。

常以色取巧,变废为宝。

在创意设计上,把浓郁的长白山风土人情文化融入作品中,即写实,又夸张,淳朴自然,寓意深刻,造型优美,粗犷大气,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又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上图为王守权先生在长白石第一刀专题片中论述长白石概况)主要获奖作品:
“母子情”:获首届“2009吉林省工艺美术百花杯”银奖。

“人财两旺”:获首届“2009吉林省工艺美术百花杯”优秀奖。

“争霸”:获首届“2009吉林省工艺美术百花杯”优秀奖。

“菩萨”:获第二届“2011吉林省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

“桃园结义”:获第三届“2012吉林省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