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
Ch2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思想

Davis D R. 1995. Intra-industry trade: a HeckscherOhlin-Ricardo Approac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9. 201~226
伯特兰德寡头贸易均衡
Kreps D A, Scheinkman J A. 1983. Quantity Precommitment and Bertrand Competition Yield Cournot Outcomes.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理论
Melitzv模型 新新贸易理论对跨国经营模式的解释
Melitzv, Marc J.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71(November):1695-1725
Dixit A K, J E Stiglitz. 197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3). 297-308
Helpman E
(三)寡头市场下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完全垄断市场下的贸易影响
外部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
Helpman E, P R Krugman. 1985.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 The MIT Press
内部规模经济的可竞争市场分析法
浅析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

、
Hale Waihona Puke 引 言 入 世 以来 , 中 国开 放 程 度 进 一 步 加 深 , 对 外 贸 易 的 保 护 程 度 逐 步 减 少 , 同时 对 外 贸 易也 取得 巨大 的 成 绩 。2 1 中国对 外 01 年 贸 易 继 续 保 持 平 稳 较 快 发 展 ,经 初 步 测 算 全 年 货 物 进 出 口总 额 3 4 l 美 元 , 比上年 增长 2 . % 6 2亿 2 5 。其 中, 出 口1 9 6 美元 ,增长 88亿 2 . % 进 口 1 4 5 美 元 , 增 长 2 . % 目 前 已 跻 身 于 世 界 对 外 贸 03; 73 亿 49。 易 大 国 之 列 ,进 出 口 总 额 己位 居 世 界 第 2 , 出 口首 次 名 列 世 界 第 位 1 。 同时 ,进 出 口商 品 结构 得到 进 一步 优化 ,外 贸发 展方 式转 变 位 有 了新 进 展 。 中 国经 济 开放 程 度 逐 步提 高 ,资 本流 入 规 模 大 ,吸 引外 资 能力居 世 界前 列 。 但 是 , 中 国在 国际 产业 链 中仍 处 于末 端 , “ 界工 厂 ” 、外 世 贸依 存 度 过 高为 本 国经 济 的长 远 发 展埋 下 了 巨大 的风 险 。与世 界 贸 易强 国 相 比 , 中 国仍 存在 “ 易 发展 不 平 衡 ,服 务 贸 易相 对 落 贸 后 ,货 物 贸 易 结构 不 合 理 , 贸 易条 件恶 化 ,吸 引直 接 外 资 多 ,对 外直 接投 资少 ,行业开 放 不平 衡 ,程度 依然 偏低 ”等差距 。 下 面 对 中 国对 外 贸 易 思 想 的 演 进 进 行 简 要 回 顾 , 提 炼 当 前 中 国 对 外 贸 易主导 思想 ,从 而提 出今 后 中国对 外贸 易 的努力方 向。这对 当前义 乌 的 国际贸 易综合 试 点改革 ,也 具有一 定 的借鉴 意义 。 二 、 中国对 外 贸易 思想 的演 进 ( )中 国古代 对 外贸 易思 想一一 朝 贡 贸易 、垄 断贸 易 一 汉 武 帝 想 缔结 西 域 小 国联 合 对 付 匈奴 ,派 张蹇 出使 西 域 ,开 辟 了丝 绸 之 路 ,从 此 揭 开 了 中 国对 外 贸 易这 一 新 篇 章 。对 外 贸 易 思想 源 于 为 作 为 一种 交 流 手段 实 现 国家 间军 事 联盟 丝 绸 之路 开 始 了 以陆 路 为 主 的对 外 贸 易 , 当时 对 外 贸 易是 国 家 间相 互 赠答 式 的朝 贡 、赏 赐 属 于特 殊 类 型 的 贸 易 。在 唐 代 ,中 国 成为 当时 亚洲 各 国商 业 往 来 的 中心 ,对 外 贸 易无 论 从规 模 ,范 围 ,交 换 的 频繁 程 度 , 都 比汉 代 发 展 。 在 奴 隶 社 会 和 封 建 社 会 , 自然 经 济 仍 占主 体 地 位 ,社 会 分 工不 高 ,商 品 经 济发 展 不 充 分 ,贸 易在 社 会 经 济 中 的地 位 并 不重 要 ,还 只是 人 们 经济 生 活 中 的补 充 ,因 而 ,各 国 的对 外 贸 易 在社 会经 济 生 活 中 地 位仍 不 高 ,各地 区之 间 的贸 易仍 具 有很 大 程 度 的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设想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设想一、引言中国对外贸易是指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外贸易在国内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政策措施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对中国对外贸易进行概述。
二、历史背景中国对外贸易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当时中国以丝绸、瓷器等商品与中亚、欧洲进行贸易往来。
然而,在近代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一段封闭的时期,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现状当前,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庞大,贸易伙伴遍布全球。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1.5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对外贸易主要以出口为主,出口商品涵盖了机电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等多个领域。
同时,中国也在逐步提升服务贸易的比重,包括旅游、教育、金融等领域的服务出口。
四、政策措施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改革,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积极推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
其次,中国降低了外贸壁垒,通过减税、简化报关手续等方式,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
此外,中国还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五、面临的挑战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给中国出口带来了一定压力。
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因素,使得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受到影响。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摩擦等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来应对。
六、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中国对外贸易仍然具有巨大潜力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扩大进口市场,为外商提供更多商机。
另一方面,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七、结语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讲解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讲解中国是一个以出口驱动的经济体,对外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是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政策和运作机制的理论系统性讲解。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定义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活动。
中国对外贸易的定义主要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
出口是指中国将商品和服务卖给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是指中国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购买商品和服务。
中国对外贸易的范围广泛,包括农产品、工业品、服务等各个领域。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对外贸易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在古代,中国的丝绸、陶瓷和茶叶等产品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世界各地。
然而,在20世纪初期,由于中国的国内政治动荡和外部侵略,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干扰。
开放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开放政策,推动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开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出口和进口贸易逐渐增加。
此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了重要的全球贸易参与者,对外贸易规模逐年增长。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性首先,对外贸易使中国能够利用自身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通过对外贸易,中国能够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其次,对外贸易可以为中国带来外汇收入。
出口贸易可以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保障。
同时,外汇收入还可以用于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中国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再次,对外贸易可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中国能够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自身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最后,对外贸易可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与外贸发展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与外贸发展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断开放走向世界,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特点和文化传统。
下面,我将谈论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和外贸的发展历程。
起始时期:文化输出与物资交换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接触到了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
那时,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是通过文化输出来实现的。
例如,孔子曾经流落到鲁国和陈国,与当地文化交流,并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传播到周围的国家。
同时,中国也通过物资交换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来增进友好关系。
特别是在汉朝,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贸网络,推广丝绸和茶叶等国内特产,成为了亚洲最强大的贸易中心之一。
汉武帝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与大夏、天竺等国家进行交流,开辟了以丝绸为主要货物的“丝绸之路”,使中国的外贸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进入中古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进入唐代和宋代,中国对外交往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宋代,中国成为迄今为止最早的海上大国之一。
宋代的物质文化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度,中国的造船技术、海洋贸易业和海外扩张能力也逐渐增强。
世界上最早的海上保险、同业公会等组织在中国出现。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渐开通,中国的物贸和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
宋代的官员钱存训撰写了《万国邮谱》一书,详细记述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贸易状况,成为世界地理和贸易的重要著作。
明清时期:海运贸易的兴起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日益繁荣,特别是海运贸易的兴起更是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交流。
中国的官府和私人商人不仅在东南亚地区、非洲、美洲等地方开展贸易活动,还在东亚和欧洲等地建立起了贸易关系。
直到18世纪末,中国依然是全球贸易重要的贸易中心。
但随着外来列强的入侵和威胁,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对外控制和限制经济和文化交流,使得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断了很长一段时间。
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20世纪初,随着中国面临内外的巨变,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也开始发生转变。
建国初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近代长期以来受剥削、受奴役的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而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也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被剥削的国际贸易地位中摆脱出来,以平等独立的姿态出现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舞台,中国开始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顾建国初期我国开展对外贸易的艰难历程以及领导思想决策,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有助于我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把握正确方向。
一、新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基本环境新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是开展对外贸易的基本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人面对的是国民政府留下的生产凋敝、通货膨胀、经济崩溃、财政破产的一个千疮百孔、极其落后的烂摊子。
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掠夺,再加上战争的摧残,到1949年建国后,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
生产萎缩,交通滞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当时几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主要是:钢15.8万吨,原煤3243万吨,原油12万吨,棉布18. 9亿米,粮食11318万吨、棉花44. 4万吨。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0%,工业占30%,现代工业只占17%。
解放初期中国的工业不但所占比重小,而且基础极为薄弱,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机械工业几等于零,飞机、汽车、拖拉机、大型机械都不能制造。
工业布局极不合理,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内地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现代工业,交通和通讯设施极为落后,铁路仅有2.2万公里,但只有一半勉强通车,而主要干线没有一条能全线通车。
这些困难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看来,认为中国共产党难以解决这些问题,早晚会失败。
因此毛泽东曾经说过,“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
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久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
”[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38页。
]然而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仅8个月后,全国的物价就已经开始趋于稳定,到1950年,全国的财政收支基本达到平衡,人民政府实现了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工农业生产得到了全面的恢复。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开放政策与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开放政策与经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之一。
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开放政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开放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一话题。
首先,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多样且开放。
在远古时代,中国已经开始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
古代中国人对于贸易往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中国的对外贸易可以追溯到早在汉朝时期,当时的国家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吸引许多来自西方国家的商人来华进行贸易。
其次,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开放政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通过与外国进行贸易,中国得以获取来自他国的商品和技术。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商品市场,也促进了中国的生产力的提升。
外国商人带来的先进工艺和商业经验对中国本土商人起到了积极的榜样作用。
同时,对外贸易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使得中国的商品能够远销他国,从而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开放政策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贸易赤字的问题。
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平等性,导致大量的贵重物品流向了外国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使得中国的财富外流,对国内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此外,对外贸易也带来了浓厚的商业氛围,进而导致社会道德观的削弱和商业犯罪的增加。
因此,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需要适度调整,以确保贸易的平衡和公正。
最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开放政策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合作基础。
通过贸易往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国家之间形成了密切的联系,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这种合作关系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经济繁荣,也推动了整个亚洲和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开放政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分析

2.唐代海路贸易的兴起 ① 由于当时陆路交通因河西与西域战事而不得安宁, 加上丝绸之路沿途一些国家丝织业的发展,以及 长途跋涉、人畜辛苦载货有限、费用昂贵等局限 性,其重要地位逐渐让位于海上交通。至唐中后 期,海路交通已超越陆路交通,在中外交往中占 据主导地位。 ②唐代的造船和航海业在数量、质量、技术等方面 更有长足进步,直接促进了海路贸易的发展。 ③中唐以后,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和非洲, 南及东南亚各国主要沿海路来唐开展贸易往来。
汉代,丝绸的生产已高度发达,丝织工 场规模庞大,丝织工具进一步完善,技术更 加精湛。武帝在位期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 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自中 国西汉的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越过 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南亚、西亚讫于地 中海东岸的一条横穿亚洲大陆的商路。
(二)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秦朝之前,南岭的番禺就已因聚积海外 珍奇而闻名全国。秦汉之际,从中国通往朝 鲜、日本的东海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到了汉 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水平有了进一步 提高,海上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汉武 帝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航线,沟通了太平 洋和印度洋、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交 通,贸易往来正式形成。
2.宋代海路贸易的繁荣 宋代泉州港在南宋初已同广州港并驾 齐驱,南宋末已超越广州港,跃居全国第 宋朝政府还采取一系列促进措施,如遴选市舶官吏, 一大港。实行奖惩制度,积极招徕海外诸国前来贸易,扶植 港口的正常运营,聘用善于经营的外籍人员任市舶 宋人在造船、指南针、印刷术等方面 官吏,保护和关照海外客商等。人们将这些政策归 纳为“招诱奖进”的政策。 的成就直接为海路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利 条件。 在“招诱奖进”政策的推动下,宋代 的海路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
作者:龚文龙王燕
来源:《时代经贸》2012年第07期
【摘要】文章通过把脉中国对外贸易思想演进过程,洞察当前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新动向,并结合当前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提出中国应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协调发展;全面稳健地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进行持续的努力。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
一、引言
入世以来,中国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的保护程度逐步减少,同时对外贸易也取得巨大的成绩。
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初步测算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
其中,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
目前已跻身于世界对外贸易大国之列,进出口总额已位居世界第2位,出口首次名列世界第1位。
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有了新进展。
中国经济开放程度逐步提高,资本流入规模大,吸引外资能力居世界前列。
但是,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仍处于末端,“世界工厂”、外贸依存度过高为本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风险。
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仍存在“贸易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相对落后,货物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条件恶化,吸引直接外资多,对外直接投资少,行业开放不平衡,程度依然偏低”等差距。
下面对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演进进行简要回顾,提炼当前中国对外贸易主导思想,从而提出今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努力方向。
这对当前义乌的国际贸易综合试点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演进
(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思想——朝贡贸易、垄断贸易
汉武帝想缔结西域小国联合对付匈奴,派张蹇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揭开了中国对外贸易这一新篇章。
对外贸易思想源于为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实现国家间军事联盟。
丝绸之路开始了以陆路为主的对外贸易,当时对外贸易是国家间相互赠答式的朝贡、赏赐属于特殊类型的贸易。
在唐代,中国成为当时亚洲各国商业往来的中心,对外贸易无论从规模,范围,交换的频繁程度,都比汉代发展。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社会分工不高,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贸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还只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补充,因而,各国的对外贸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仍不高,各地区之间的贸易仍具有很大程度的局部性和不稳定性。
朝贡贸易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由于对外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为满足统治阶级贪欲、享乐,对外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和各州的特产及手工业品,如金银、丝绸、香料、瓷器、宝石和呢绒等,与改善人民生活无关,因此更加加重了对人民的压榨。
在明朝中期因“倭害”而宣布禁海,清朝初期,康乾盛世是中国一跃成为疆域异常辽阔,物资丰盛的大国,滋生了皇室孤高风气而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贸易在这个阶段由于国家的命令限定而暂停,但是走私贸易却在社会的一隅逐渐风行。
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思想从作为结交国家间军事同盟的手段开始,到朝贡、赏赐式国家间合作交流互通有无形式,渐渐演变为为满足皇室权贵奢华享乐追求以牟利为主的官营和私营两种形式的商业行为(私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严格管制,所以可以定义这一阶段为官营垄断贸易)。
(二)近代扭曲了的中国对外贸易思想——掠夺性的对外贸易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旧中国独立自主封建垄断性的对外贸易转变为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的半殖民地性贸易的开端。
外国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到特权,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重要变化,贸易主要方式是暴利控制下的殖民贸易,显示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些特征,殖民主义者用武力、欺骗手段实行掠夺性贸易。
中国在本国对外贸易中丧失了自主权,听凭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摆布。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可以恣意对中国进行商业掠夺。
对外贸易的进行不是互利的,而是中国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遭受残酷的经济侵略。
清王朝从投降到媚外,对走私听之任之,对减免税,予以“府从”。
这样,旧中国的对外贸易,便走上了半殖民地性地对外贸易道路。
外贸的半殖民地属性表现为:首先,外国洋行控制了中国的外贸经营权,中国对外贸易实际上成为同在华外国洋行的贸易。
其次是违禁贸易合法化和恣意走私。
鸦片战争后,外国洋行对中国更加肆无忌惮地输出鸦片和从中国掠卖华工。
然后是丧失了税则自主权。
进口税率一再大幅度缩减。
对于低税率,外国侵略者还不愿缴纳,他们凭仗特权,以租借为据点,以武力为手段,明目张胆地猖狂走私,逃避缴纳税款。
再者在出口商品品种构成,以外国资本主义的需要为转移。
他们以中国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市场,中国的进口就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就以农副矿产品为主。
中国既是毛织品的进口国,又是羊毛的出口国,便是品种构成变化中半殖民地属性的一个明显例证。
最后是不等价交换上。
外国资本主义为掠夺中国人民,对输入中国的商品,按远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对从中国输出的商品按远低于价值的价格购买。
在这样不平等关系下,可以说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扭曲,完全依附于帝国主义列强,是半殖民地性质的,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三)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对外贸易思想——国营贸易
1949年后结束了殖民性质的社会,中国贸易揭开了崭新的历史。
与这段时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对外贸易总体上是在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下的国家垄断性质的。
外贸经营权归国有外贸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和国家未经允许不得从事进出口业务。
建国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孤立政策,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解放前长年战争造成工农业生产的重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思想主要是基于恢复国民经济,组织物资交流,帮助调剂供求,稳定市场物价,发展工农业生产,迅速建立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贸易,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
同时“大跃进”的“左”倾思潮,十年文革的动乱,国家间政治关系风云变幻,是对外贸易出现了大起大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处于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状态,而且受到国家间政治亲疏关系的影响。
外贸活动只是商业流通活动中调剂余缺、支援国家重点发展项目的辅助手段,在国民紧急发展的总体布局地位有限,处于辅助地位,作用有限。
(四)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思想——自由贸易
高度计划经济发展的严重弊端初现端倪,它把人民置入了一个平均但缺乏效率的贫困漩涡中;同时国际背景下大分工,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凸显,迫使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的大浪中,来摆脱贫困谋发展。
从此,对外贸易逐步摆脱作为国民经济“调剂余缺”的辅助地位转变为对改革开放起重大影响的战略地位。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而独立发展,国家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生产原料的来源和产品的销售都需要国际市场的支持,贸易的发展把生产水平高的国家和生产水平低的国家都卷入了国际商品的交换领域中来。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贸易的管制逐步放开,贸易思想也是基于国际分工理论,利用生产资料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及本国生产的比较优势,发展自由的对外贸易,任何私营通过申请注册都可获得进出口权。
发展是硬道理,对外贸易成了联络各国经济交往的纽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从而保证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国家间的竞争从战争的硝烟和掠夺的暴力形式,伴随着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从一国拓向了全球,转向了结合本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攫取更多效率收益,从而谋求经济实力的增长。
而经济实力为政治的博弈提供了竞争的资本。
三、结论
从单纯的互通有无变成以牟利为主的商业行为,到扭曲性的掠夺行为,再到平等自由贸易行为;从作为政治合谋的手段,到满足统治阶级享乐奢华生活的互通有无,到殖民掠夺性的扭曲贸易;到单纯调剂余缺、受政治关系影响波动较大的特定时期的国营贸易;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保全经济实力,甚至是政治席位上的大国地位,再到充分获取全球范围内资源流动和国际化分工好处的自由贸易。
纵观中国对外贸易思想演变过程,贸易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彻底的变迁,当前贸易思想正朝着资源配置全球范围的配置优化,更文明、更和谐、更注重国家的软实力、更注重贸易的持续性方向发展。
因此,基于这一对外贸易新思想,中国应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协调发展;全面稳健地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进行持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慧敏.比较优势思想在中国外贸思想史上的发展及其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2]闫冬梅.中国对外贸易的强国之路[J].江苏商论,2008(3).
[3]解永强.谈谈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特征[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4]王绍媛.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婷.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技术与市场,2008(1).
作者简介:龚文龙(1981—),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运行与管理。